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医药在改善机体免疫状态方面优势显著,是治疗和辅助治疗食管癌的有效措施。中医药可通过促进相关免疫抑制因子及代谢酶的表达,调节免疫细胞及免疫因子,传递抗原信号、促进抗原识别,调节协同抑制/刺激分子等机制干预食管癌免疫逃逸。中医药干预食管癌免疫逃逸作用机制复杂,多数研究仍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如研究质量参差不齐,对潜在机制认识不足,实验研究证据性不足;多数基础研究集中于单体和某种活性成分方面,缺乏对复方的研究;未明确发挥作用的具体中药成分;现有作用机制研究缺少全面、系统的评判标准;有待加强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和疗效比较的临床研究等。故今后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重视组方研究,建立行之有效的实验标准和评估标准,规范临床试验设计与实施方法,提高临床研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依托现代医学研究手段阐明中医药干预食管癌免疫逃逸的具体作用机制并明确其作用成分,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构建敏感度和特异度俱佳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中医药疗效预测模型。[方法] 从中医药治疗SLE的个性化治疗特色出发,拟通过SLE中医疗效评价体系、统计学数学模型工具选择和现代组学技术,多维度探讨SLE中医药疗效预测模型构建的思路和方法。[结果] 针对SLE的疗效评价不科学且目前缺乏疗效预测工具的问题,利用临床信息资源库和多组学技术,并结合机器学习等数据分析方法,建立相关疗效预测模型,将有利于创建SLE中西医结合精准治疗模式。[结论] 病证结合、态靶结合是构建SLE疗效预测模型的可行思路,该思路能够为中医药在SLE中的科学化、合理化运用提供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自身免疫疾病。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均可能在SLE发病过程中产生了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肠道菌群在SLE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逐渐引起关注。近年来基于肠道菌群调节防治SLE的研究已成为热点。中医药治疗SLE的应用已久,在临床上体现出了相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在SLE的治疗中展现了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将综述基于肠道菌群调节的中医药防治SLE的可行性及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4.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因具有强大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在临床上广泛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症相关性疾病的治疗。然而,长期使用或者大剂量使用会导致较多的不良反应,降低其应用价值。因此,为了既保留GCs的抗炎作用、又减轻GCs的免疫抑制作用,深入研究GCs的分子作用机制对寻找新的药物靶点或者具有GCs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具有重要意义。糖皮质激素诱导的亮氨酸拉链蛋白(glucocorticoid-induced leucine zipper protein,GILZ)是GCs调控的靶分子,是GCs的重要下游执行分子,但GILZ效应又不完全等同于GCs通过糖皮质受体(glucocorticoids receptor,GR)发挥的生理和药理效应,具有替代GCs用于临床的可能性。因此,本文就GILZ在GCs的抗炎、免疫抑制中的作用、分子机制以及在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模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综述CVB3病毒性心肌炎(VMC)的中医药实验研究进展.[方法]文章分单味中药研究,复方中药研究以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等三方面对中医药治疗CVB3病毒性心肌炎进行总结综述.[结果]单味中药、复方中药通过抑制CVB3复制,调节免疫功能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等机制在体内外实验中治疗VMC.[结论]实验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VMC疗效明确,但在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方法]查阅近十年关于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报道的中外文献,对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中医药对高血压病的治疗作用机制主要包括: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阻滞钙离子(Ca2+)通道、保护血管内皮和抑制血管重构、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利尿降压等。[结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作用机制从实验到临床得到验证,其疗效确切,为临床治疗高血压病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肠道菌群在肥胖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其机制涉及影响人体能量吸收、炎症反应、自身免疫、肠道通透性等多个方面。研究表明调节肠道菌群紊乱可以有效改善肥胖。中医"脾"与肠道菌群联系密切,以肠道微生态为靶点的中医药作用机制研究已逐步展开。然而,现有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中医证候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以脾胃证候为多,但现行研究未能系统阐明各种中医证候与肠道菌群变化规律的关系;研究以单一中医证候模型多见,对中医病证结合模型与肠道菌群关系的研究较少;对各类中药调节肠道菌群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研究方法多以动物实验为主,临床实验鲜见。目前中医药通过干预肠道菌群治疗肥胖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需深入探讨中医药对肠道菌群及肠道稳态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为从整体层面阐明中医药治疗肥胖的机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SLE中糖皮质激素诱发骨质疏松的机理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 (osteoporosis,OP)是指骨量减少和骨微观结构的改变 ,导致骨的脆性和骨折危险性增加的疾病[1]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是风湿免疫科的常见病 ,OP在SLE中发生率高 ,主要与糖皮质激素 ( glucocorticoids,GCs)的应用等因素有关。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有关SLE中GCs诱发的OP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的研究进展。1 GCs诱发OP的特征及机制1 .1 GCs诱发OP的特征GCs主要是影响骨小梁以及骨皮质的边缘部分 ,表现为骨小梁的厚度减少、表面侵蚀增加、破骨细胞增加、成骨细胞减少及功能下降 ,同时有骨矿物质…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所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状态,现代医学以皮质激素联合多种免疫抑制剂治疗为主,但疗效并不理想,有许多患者使用该类药物治疗副作用严重.中医药则侧重于整体调节,对于重建免疫功能自稳状态有良好的作用,协同应用还可减少激素的副作用、增强临床疗效,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解毒祛瘀滋阴法联合针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疗效。方法 选择2021年5月至2023年1月在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治疗的75例SLE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n=37)和联合治疗组(采用解毒祛瘀滋阴法联合针刺治疗,n=38)。检测两组生化指标,包括白细胞介素-18(IL-18)、补体C3、25-羟基维生素D[25(OH)D]、白细胞介素-1β(IL-1β);评估两组甲襞微循环情况(微循环流态、形态及袢周积分)、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情况、中医证候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与针刺组比较,联合治疗组25(OH)D、补体C3表达量较高,IL-18、IL-1β表达量及中医证候评分、SLEDAI评分、甲襞微循环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较针刺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解毒祛瘀滋阴法联合针刺治疗SLE可调节患者免疫功能,抑制炎症,改善甲襞微循环,提升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中医辨证施治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常见中医证型的方法。[方法]通过典型病案举例,分析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常见中医证型热毒炽盛证、饮邪凌心证、饮热迫肺证、风痰内动证的不同治疗方法。[结果]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热毒炽盛证,用犀角地黄汤加桃红四物汤加减以清热解毒,凉血消斑;饮邪凌心证,用木防己汤加减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饮热迫肺证,用麻杏石甘汤加减以清热化痰、宣肺平喘;风痰内动证,用天麻钩藤饮合止痉散加减以清肝熄风,涤痰开窍。同时,不同证型视血瘀、水饮、痰饮之轻重予以兼顾。[结论]以4种证型辨证施治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临证效果肯定,值得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临床的探索与实践,为深入开展临床研究提供思路与借鉴。[方法]通过对30余年来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临床与科研等方面的回顾,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证候规律、治疗方法以及防治激素副作用所采取的对策等。[结果]解毒祛瘀滋阴法是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热毒血瘀阴虚证型的有效治法;“二型九证”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临床提供了疾病分型以及辨证施治的范式;“三维一体”激素减副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过程中减轻激素副作用的难题提供了积极的中医对策。[结论]解毒祛瘀滋阴法、“二型九证”法以及“三维一体”激素减副法是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临床有效的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息肉是妇科常见疾病,现代中医认为本病主要病理因素是瘀滞,临床常见气滞血瘀、痰湿瘀阻、湿热瘀滞、气虚血瘀、阳虚血瘀诸证,运用中医药辨证治疗、中医外治法,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息肉复发率,提高妊娠率。本文将近十年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研究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分型及分布规律。方法:根据《冠心病心绞痛证候信息采集表》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证候信息,并利用Access软件建立冠心病心绞痛证候信息数据库,然后将录入的证候信息导入SPSS进行聚类分析,归纳符合临床的合理证型。结果:通过聚类分析认为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聚成气虚血瘀证、痰浊内阻证、阴虚痰瘀证、气滞痰热证、寒凝血瘀证、气阴两虚证、阴虚痰瘀证7类比较合理。结论:基于特征加权的聚类分析所得的冠心病心绞痛证候分型与临床有较高的符合度,该方法可以在疾病证候分型研究领域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是为获得抑郁症的常见中医证候特征,以为中医辨证治疗抑郁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拟抑郁症中医证候学调查表,在5个临床点同时以同样方式对487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调查人员依据调查表充分收集辨证信息,进行临床初步辨证,最后由专人对调查表集中进行流调后辨证。[结果]抑郁症的常见中医证候位于前10位的是:肝郁脾虚证(25.7%),肝郁气滞证(22.8%),心脾两虚证(12.5%),肾阳不足证(9.1%),肝肾阴虚证(5.5%),心胆气虚证(5.1%),气滞血瘀证(4.7%),心肾不交证(3.5%),胆郁痰扰证(3.3%)和阴阳两虚证(2.9%);以前10位证型为基准气机失调出现的频率为56.5%。[结论]从脏腑辨证而言抑郁症病位涉及心、肝、脾、肾,病性可见实证、虚证或虚实并见;其基本病机特点为气机失调表现充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不同中医证型与血小板四项的关系,寻找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量化依据。[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中医阴虚热盛证、湿热困脾证、气阴两虚证、血瘀脉络证各3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30例,检测其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四项参数,统计分析中医各证型与血小板四项间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瘀脉络证组MPV、PCT、PDW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小板四项与血瘀脉络证有显著的相关性,血小板四项能为2型糖尿病血瘀脉络证的中医辨证提供客观量化依据,提高中医辨证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联合中药外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inhibitor,EGFR-TKI)相关皮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入组出现EGFR-TKI相关皮疹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3例,随机分为中医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中医治疗组根据皮疹发展的不同阶段及表现,中医辨证分为风热型(初期)、湿热型(中期)、阴虚型(晚期),分别予消风散、萆薢渗湿汤、沙参麦冬汤内服1剂/日,同时予中药外洗2次/日;对照组予红霉素软膏外用2次/日,合并感染予米诺环素100mg 2次/日口服。治疗疗程均为6周。观察治疗前后皮疹分级与中医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中医治疗组有效25例,稳定4例,无效3例,有效率78.13%;对照组有效7例,稳定11例,无效13例,有效率22.6%,中医治疗组较对照组EGFR-TKIs相关皮疹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肺癌中医症状评分分别为35.38±3.69与34.38±4.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为29.59±3.06,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为33.29±4.08,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医治疗组中医症状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分阶段辨证治疗联合中药外洗能显著改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TKIs治疗相关皮疹,改善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脑梗塞患者早期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收集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CT/MRI检查证实,且符合中医中风病诊断标准的脑梗塞住院患者,在发病的1-3d,通过中医四诊获得临床资料,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辨证分型;分析其症状、证型分布的特点。结果:半身不遂在脑梗塞患者早期出现概率较大,占所有症状的29.3%,其次是头晕、口眼歪斜、肢体麻木,分别占20.6%、16.3%、13.3%;中医证型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风痰瘀阻型〉痰热腑实型〉气虚血瘀型〉风痰火亢型〉阴虚风动型〉风火上扰型〉痰湿蒙神型。结论:广西地区脑梗塞患者早期最常见的症状有半身不遂、头晕、口眼歪斜;证型以风痰瘀阻为多。  相似文献   

19.
抑郁症中医证候学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是为获得抑郁症的常见中医证候特征,以为中医辨证治疗抑郁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拟抑郁症中医证候学调查表,在5个临床点同时以同样方式对487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调查人员依据调查表充分收集辨证信息,进行临床初步辨证,最后由专人对调查表集中进行流调后辨证。【结果】抑郁症的常见中医证候位于前10位的是:肝郁脾虚证(25.7%),肝郁气滞证(22.8%),心脾两虚证(12、5%),肾阳不足证(9.1%),肝肾阴虚证(5、5%),心胆气虚证(5.1%),气滞血瘀证(4.7%),心肾不交证(3、5%),胆郁痰扰证(3.3%)和阴阳两虚证(2.9%);以前10位证型为基准气机失调出现的频率为56.5%。【结论】从脏腑辨证而言抑郁症病位涉及心、肝、脾、肾,病性可见实证、虚证或虚实并见;其基本病机特点为气机失调表现充分。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宣痹祛瘀利湿中药配合饮食调理对痛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的效果。[方法]分痛风组和中药组,痛风组常规使用西药,中药组在痛风组基础上用宣痹祛瘀利湿的中药方剂四妙散加减,调整饮食结构,并测定其治疗前后血尿酸(UA)值及C反应蛋白(CRP)。[结果]中药组患者每天服宣痹祛瘀利湿中药四妙散加减方,配合饮食调理治疗痛风,疗效优于痛风组(P〈0.05)。[结论]宣痹祛瘀利湿中药配合饮食调理治疗痛风患者,能更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