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家兔脑型血吸虫病模型以探讨脑型血吸虫病的形成机理及建模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家兔为实验对象,分别通过钻孔法和锥颅法经颅直接注射日本血吸虫卵悬液1 ml(1 mg/ml)。观察临床症状,注射后第1周的第3、5天,第2周的第1、3、5天及2周后,取兔脑制作病理切片,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 家兔在建模第1~2周即出现厌食、偏瘫、癫痫等多种神经系统症状。脑组织病理切片显示虫卵肉芽肿改变。建模成功率达90%。 结论 采用经颅直接注射虫卵法成功建立了脑型血吸虫病动物模型,为开展实验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脑型血吸虫病磁共振成像诊断1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脑型血吸虫病磁共振成像(MRI)的表现特点,探讨MRI在本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例脑型血吸虫病MRI表现及8例磁显葡胺(Gd-DTPA)强化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对T1WI和T2WI信号强度与正常脑灰质进行比较。结果8例表现为与脑灰质信号一致的等T1、等T2信号;2例呈等长T1、等长T2信号,提示为灶性软化;1例呈长T1、短T2信号,提示病灶钙化。9例灶周水肿影将病灶包绕成“岛”状。4例水肿累及脑室旁白质时,水肿影呈“佛手状”。8例增强扫描,7例表现为数个小结节呈簇状聚集且融合成团块样强化。8例抗病原治疗后,7例MRI复查异常信号范围缩小或数目减少、消失。结论平扫T1WI和T2WI均与脑灰质等信号,增强扫描数个小结呈簇状聚集且融合成团块样强化是脑型血吸虫病的主要MRI表现。MRI可用于发现病变,帮助确诊,并在评价疗效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兔于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d7灌服1次蒿甲醚(Art)30mg/kg^-1,并于感染后d14,d21,d35和d49重复ig1相同剂量的Art时,在兔肝的切片中仅查见死虫,未见有虫卵或和虫卵性肉芽肿形成。若于感染后d7,d21,d35和d49ig上述剂量的Art次时,肝内偶而查见少量虫卵和虫卵性肉芽肿,若于感染后d21ig1次吡喹酮(Pra)40mg.kg^-1,然后每wk(d28和d35)或每2w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应用腹腔注射SEA致敏C57BL/6小鼠,继之经脾脏攻击注射虫卵的方法,建立了小鼠日本血吸虫肝虫卵肉芽肿模型,并与自然感染模型作比较.结果证明,SEA致敏组小鼠肝虫卵肉芽肿发生率为100%.其肉芽肿的形态、细胞组成、转化发展过程及单虫卵肉芽肿的直径和面积均与自然感染模型相似.本实验表明经脾脏注射虫卵及SEA致敏建立小鼠日本血吸虫肝虫卵肉芽肿模型是一种良好的肉芽肿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脑型血吸虫病的CT和MRI表现与手术后病理材料进行分析,探讨脑型血吸虫病的CT和MRI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7例脑型血吸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CT、MRI平扫和增强结果并结合手术后病理材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患者均为慢性脑型血吸虫病,可分为癫痫型、脑瘤型、脑卒中型,4例患者曾误诊为"胶质瘤".病灶多位于脑皮层或皮层下区,直径多在5~40 mm.病灶密度或信号与脑灰质一致,周围水肿环绕.增强后病灶小结节呈簇状聚集成团,明显延迟强化、延迟消退.结论 脑型血吸虫病临床表现多样,但CT和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如出现上述征象结合临床则高度提示脑型血吸虫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型血吸虫病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由日本血吸虫感染引起的脑型血吸虫病患者病例资料,评估外科手术治疗脑型血吸虫病效果.结果 25例患者接受血吸虫性肉芽肿全切除术,17例患者因病灶累及功能区或2个以上脑叶而接受血吸虫性肉芽肿全切除术.术中无患者死亡.术后随访发现,31例患者完全恢复,且能正常工作、生活;2例肢体轻度麻木;3例术后癫痫发作;2例死于血吸虫性肝硬化;1例自然死亡.结论 外科手术是一种有效治疗脑型血吸虫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青蒿琥酯早期预防性治疗日本血吸虫病家兔的肝脏病理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兔于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第7d,开始喂青蒿琥酯,每wkl次,剂量分别为20mg/kg·次×4次(1组)和40mg/kg·次×6次(2组).于感染后12wk剖检:1组6只兔中有3只未检获虫体,此3只兔的肝脏肉眼直观和在切片中未见虫卵和虫卵性肉芽肿形成;另3只兔分别检获1—2对虫体,肝切片偶见少量虫卵和虫卵肉芽肿.2组6只兔中,仅1只检获3条(?)虫,未检获雌虫,故此6只兔的肝切片未见虫卵和虫卵肉芽肿.结果表明,兔于感染血吸虫尾蚴后,用青蒿琥酯作早期预防性治疗,可使宿主肝脏免受虫卵损害或轻微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目的 探讨脑型血吸虫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方法 选择解放军171医院1989-2013年收治的166例脑
型血吸虫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 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结果 166例脑型血吸虫病患者中, 根据临床表现、
病原学、 免疫学结合CT、 MRI辅助检查确诊156例, 其中病理检查确诊74例, 诊断性治疗确诊10例。102例患者行口服吡
喹酮40 mg/kg治疗, 于14~36 d临床症状好转后出院。64例行开颅手术, 术后辅以口服吡喹酮抗血吸虫治疗。其中, 48
例术后恢复良好, 7例肢体瘫痪加重, 4例肢体发麻加重, 11例术后仍有癫痫发作, 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81例, 66例症
状及体征消失, 7例肢体轻瘫但生活能自理, 5例生活不能自理, 3例死于其他原因。结论 结论 颅脑影像学和实验室专项检
测对脑型血吸虫病诊断有重要价值。脑型血吸虫病治疗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内科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17例脑型血吸虫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吕松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998,10(3):188-188
松滋市每年有脑型日本血吸虫病发生(以下简称脑血),自CT应用于临床以来,该病的检出明显增多。现将我所1990年10月一1995年12月收治的17例脑血分析如下。l临床资料1.l一般资料17例患者中男性Ic例,女性7例;年龄14-50岁,职业农民16例,学生1例。1.2既往史17例均长期生活 相似文献
10.
N-乙酰半胱氨酸对早期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早期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的影响。 方法 将36只健康小鼠随机分为NAC组、正常对照组、感染对照组。NAC组和感染对照组小鼠每只经腹部皮肤感染25±2条日本血吸虫尾蚴,于感染当天起给NAC组小鼠200 mg/kg NAC灌胃,2次/d,共42 d;正常对照组和感染对照组每只小鼠2 ml蒸馏水灌胃,2次/d,共42 d。感染第42天,各组小鼠全部处死后取血清和肝脏。对肝脏进行病理学观察,测定血清及肝组织的生化指标。 结果 NAC组小鼠的肝组织“+、++、+++”3级单个虫卵肉芽肿个数分别为1.80±0.25、1.37±0.23、0.53±0.15, 均显著低于感染对照组(P<0.05)。NAC组小鼠血清中NO水平、GSH水平分别为0.53±0.17、229.66±9.47,相对感染对照组均有所下降(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为1101.99±140.81, 相对感染对照组有所升高(P<0.05);肝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NO水平、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及GSH-PX活性分别为6.85±0.30、13.44±0.40、358.40±19.15、110.84±10.93,均显著低于感染对照组(P<0.05)。 结论 N-乙酰半胱氨酸可以减缓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目的 探讨脑型血吸虫病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由日本血吸虫感染引起的脑型血吸虫病患者病例资
料, 评估外科手术治疗脑型血吸虫病效果。结果 结果 25例患者接受血吸虫性肉芽肿全切除术, 17例患者因病灶累及功能区或2个以
上脑叶而接受血吸虫性肉芽肿全切除术。术中无患者死亡。术后随访发现, 31例患者完全恢复, 且能正常工作、 生活; 2例肢体轻
度麻木; 3例术后癫痫发作; 2例死于血吸虫性肝硬化; 1例自然死亡。结论 结论 外科手术是一种有效治疗脑型血吸虫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兔脑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I/R)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的特点.方法 将制作成功的兔MCAOI/R模型58只,随机分为永久性缺血组30只(再分为缺血1、3、6、12、24、48 h组,每组5只)和缺血再灌注组28只(再分为缺血再灌注0、2、5、11、23、47 h组,每组分别为5、5、4、5、4只);另取10只动物行假手术分别作为缺血组(5只)及再灌注组(5只)的对照组;观察不同时间DWI像上高信号区范围变化及表观扩散系数(ADC)的演变特点.结果 各组于缺血1 h均见到DWI像上明显的高信号,并伴ADC值的下降.缺血组不同缺血时间点各组平均ADC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与缺血1 h比,各缺血时间点DWI像上的高信号区范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24 h后趋于稳定.再灌注组与再灌注前(缺血1 h)相比,再灌注2、5 h组均表现为DWI像上高信号区范围的缩小及ADC值升高;再灌注11h组表现为高信号范围的增大并ADC值升高;再灌注23、47 h组表现为高信号范围的增大而ADC值出现较明显的下降.结论 急性脑缺血后DWI像高信号区及ADC值的下降经早期再灌注后可明显改善,但持续的再灌注可能导致ADC值的再次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型血吸虫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脑型血吸虫病的CT、 MRI及脑脊液(CSF)免疫学检查资料.结果 通过影像学及免疫学检查确诊40例,1例不能完全排除脑肿瘤通过术后病理检查确诊,1例高度怀疑脑型血吸虫病经吡喹酮诊断治疗证实.结论 CT及MRI对脑型血吸虫病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很大价值.MRI在显示主要病理改变时,其敏感性和准确性均较CT高.CSF免疫学检查对脑型血吸虫病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诊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CT、常规MRI、MRA、DWI及SWI的检查,对影像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36例脑梗死病灶在DWI图像上均显示高信号;MRA上31例可见大脑前、中、后动脉有不同程度狭窄、闭塞或分支血管减少,1例显示颈内动脉有闭塞;SWI上24例发现梗死区静脉血管减少,7例静脉血管缺失,13例SWI上发现不同程度的脑出血,而CT及常规MRI仅4例显示明确脑出血。结论:SWI对显示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有特异性表现,且有评价梗死区脑组织存活性的潜在价值;SWI在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可列为急性脑梗死的检查常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型血吸虫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脑型血吸虫病的CT、MRI及脑脊液(CSF)免疫学检查资料。结果通过影像学及免疫学检查确诊40例,1例不能完全排除脑肿瘤通过术后病理检查确诊,1例高度怀疑脑型血吸虫病经吡喹酮诊断治疗证实。结论 CT及MRI对脑型血吸虫病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很大价值。MRI在显示主要病理改变时,其敏感性和准确性均较CT高。CSF免疫学检查对脑型血吸虫病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脑型血吸虫病患者脑脊液和血浆中白细胞介素4(IL-4)及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与病灶体积的相关性。方法脑型血吸虫病患者51例为实验组,同期下肢骨折急诊手术患者39例为对照组。应用头颅CT和MRI测定脑型血吸虫病患者病灶体积。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患者脑脊液和血浆中IL-4和NGF水平。用Spearman相关分析IL-4和NGF水平与病灶体积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脑脊液和血浆中IL-4及NG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均与病灶体积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脑型血吸虫病患者脑脊液和血浆中IL-4及NGF水平升高,且与病灶体积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目的 观察感染日本血吸虫不同时间动物内脏中沉积虫卵的分布特征及组织病理变化。方法 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
定量人工感染血吸虫后, 比较感染后42、 60 d沉积虫卵在组织中的分布特征、 虫卵孵化率的变化以及相应部位的病理改
变。结果 结果 感染42 d时, 沉积虫卵百分比、 每克组织沉积虫卵数及沉积虫卵孵化率最高的均为肝脏; 感染60 d时, 上述3
个指标值最高的分别为肝脏、 直肠和小肠上段。从感染后42 d到60 d, 兔肝脏肿大, 且由黑色逐渐变成暗灰色并失去弹
性而硬化, 小肠各段逐渐出现虫卵结节, 结肠、 盲肠和直肠可见黏膜充血、 水肿、 结节, 病变程度与虫卵的沉积相关。结 结
论 论 新西兰大白兔感染日本血吸虫后不同时期, 不同器官组织的沉积虫卵数量、 密度及虫卵孵化率均有差异, 且沉积虫
卵的分布和宿主病理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目的 探讨可诱导共刺激分子 (Inducible costimulator, ICOS) 信号对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的CD154/CD40表达及免疫病理的影响。方法 方法 建立ICOS转基因 (ICOS transgenic,ICOS?Tg) 小鼠及野生型FVB/NJ小鼠日本血吸虫病模型, 应用流式细胞术、 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感染前后的小鼠脾淋巴细胞与肝脏虫卵肉芽肿周围炎性浸润细胞CD154、 CD40 表达水平。应用HE染色法观察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病变动态变化。结果 结果 与野生型FVB/NJ小鼠相比, ICOS?Tg小鼠脾淋巴细胞CD154、 CD40表达水平升高, 在感染后12、 16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 < 0.05); ICOS?Tg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炎性浸润细胞CD154、 CD40表达亦显著升高, 在感染后7、 12、 16、 20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 < 0.05)。且ICOS?Tg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体积显著大于野生型小鼠 (P < 0.01或0.05)。结论 结论 在日本血吸虫感染中, ICOS信号对CD154/CD40表达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在免疫病理中起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