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云南省德宏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单阳夫妻双方(HIV感染者及其阴性配偶)丙型肝炎病毒(viral hepatitis C,HCV)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HIV单阳夫妻的人口学特征、行为学指标和血样,并进行HCV抗体检测,应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因素对HCV感染率的影响。结果 582对HIV单阳家庭中,夫妻双方均感染HCV有12对(2.1%),仅一方感染HCV有138对(23.7%)。HIV阳性配偶HCV感染率为23.2%,HIV阴性配偶HCV感染率为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641,P<0.001)。男性配偶中,HIV阳性者HCV感染率为32.6%,HIV阴性者HCV感染率为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828,P<0.001);女性配偶中,HIV阳性者HCV感染率为4.6%,HIV阴性者HCV感染率为4.7%,二者无统计学差异(χ2<0.001,P=0.9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配偶中35~46岁、景颇族、HIV阳性、吸毒是HC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德宏州HIV单阳夫妻特别是HIV阳性男性配偶中HCV感染率高,HCV存在性传播的潜在威胁,有必要加强对HIV单阳家庭的丙型肝炎防治,对男性和女性配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云南省红河州地区HIV/HCV合并感染者HCV基因亚型多样性及种系进化情况,为本地区HIV/HCV合并感染者合理的抗病毒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监测该类患者体内的HCV是否存在遗传进化的新变异。方法扩增55名红河州内HIV/HCV合并感染的HCV病毒载量阳性的丙型肝炎患者C/E1和NS5B 2个基因位点,通过测序分析和种系进化分析以明确研究对象所感染的HCV病毒的基因型和亚型。结果综合2个外显子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红河州HIV/HCV合并感染患者的HCV以3b亚型最多见(40.0%),其次是3a(20.0%)、6a(16.4%)、6n(12.7%)、1b(9.1%)、双重感染(1.8%)。课题组做本地区HCV基因亚型遗传进化分析时发现红河州地区流行的6a亚型毒株序列均与越南的HCV 6a亚型毒株的参考序列丛集。结论 HCV 6a亚型是越南和红河州内静脉吸毒人群(intravenous drug uses,IDUs)中高流行的病毒亚型,由于与越南接壤,红河州可能是HCV 6a亚型通过静脉吸毒途径由越南传入中国流行的一个传入点,进而再传入昆明或中国的其它地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HIV/HCV合并感染者HCV的基因型分布情况及感染途径.方法 收集昆明市第三人民院2008年7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52例HIV/HCV合并感染者血清,对HCV RNA阳性的28例患者采用型特异性探针杂交法进行HCV基因分型.结果 在28例HCV RNA阳性合并感染者中,共检出4种HCV基因亚型,分别为3b型9例(32.1%),3a型8例(28.6%),1b型7例(25.0%),6a型3例(10.7%),1例未测出(3.6%).静脉吸毒感染共23例,占82.14%,非静脉吸毒感染5例.结论 HIV/HCV合并感染者的HCV基因型以3b、3a、1b型为主要基因,并以静脉吸毒为主要感染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HIV/HCV合并感染者中HCV主要亚型的流行分布特征,探讨HCV主要亚型分子传播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2016年新报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HIV/AIDS病例共1 112例,筛选出HIV/HCV合并感染且血浆量≥ 200 μl的318份样本,采用巢式PCR法扩增HCV的CE1和NS5B基因片段,采用ChromasPro 1.5和BioEdit 7.0.9.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和基因型分析,采用Mega 7.0软件建立系统进化树和分子传播网络构建。结果 HIV/HCV合并感染且满足HCV基因亚型检测要求的样本有267份。HCV基因亚型呈多样化,主要有3b、6n、6u、1a、3a和其他亚型,构成比分别为32.6%(87/267)、18.4%(49/267)、15.7%(42/267)、13.1%(35/267)、11.2%(30/267)和9.0%(24/267)。1a、3a、3b、6n和6u亚型分子传播簇的总成簇率为39.1%(95/243),1a的成簇率最高,为71.4%(25/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除傣族和景颇族外的其他民族(与汉族相比,OR=0.17,95% CI:0.04~0.71)、已婚有配偶(与未婚相比,OR=0.42,95% CI:0.18~0.94),6n与3a亚型(与3b亚型相比,OR=0.34,95% CI:0.12~0.95;OR=0.22,95% CI:0.05~0.93)较难形成传播簇;6u和1a亚型(与3b亚型相比,OR=3.10,95% CI:1.21~7.94;OR=4.00,95% CI:1.32~12.11)较易形成传播簇。结论 德宏州HIV/HCV合并感染者的民族、婚姻状况、HCV基因亚型是HCV分子传播簇形成的关联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与丙型肝炎病毒(HCV)单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单感染相比,HCV/HIV合并感染者体内血清锌的含量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并比较河南某村HCV单感染(129人)、HIV单感染(66人)、HCV/HIV合并感染者(98人)和健康对照者(84人)血清中微量元素锌的含量变化。结果 HCV单感染者、HIV单感染者、HCV/HIV合并感染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清锌的含量分别为(12.33±1.87)、(11.85±2.79)、(11.70±2.04)、(12.93±2.03)?mol/L。与健康对照者相比,HCV/HIV合并感染者、HCV单感染者、HIV单感染者血清锌的含量均显著降低。HCV/HIV合并感染者与HCV单感染者血清锌相比明显降低。在HCV单感染且ALT≥40(IU/L)者中白蛋白与血清锌呈正相关(r=0.3593,P=0.0052)。在HCV/HIV感染者和HIV感染者中CD4+T细胞数低者(<500/?l)血清锌含量分别为(10.72±1.78)、(10.91±2.27)?mol/L,CD4+T细胞数高者(≥500/?l)血清锌含量分别为(12.01±1.67)、(12.36±2.52)μmol/L。HIV阳性者中,无论HCV合并感染与否,与免疫正常者相比,免疫受损者血清锌含量均明显降低。结论 HCV单感染、HIV单感染均可使血清锌降低,HCV/HIV合并感染加重了锌的缺乏,在HCV单感染且ALT≥40(IU/L)者中血清锌的水平和白蛋白呈正相关,在HCV/HIV合并感染和HIV单感染者血清锌的变化和免疫受损水平有关。[营养学报,2014,36(1):40-44]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与丙型肝炎病毒(HCV)单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单感染相比,HCV/HIV合并感染者体内血清锌的含量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并比较河南某村HCV单感染(129人)、HIV单感染(66人)、HCV/HIV合并感染者(98人)和健康对照者(84人)血清中微量元素锌的含量变化。结果 HCV单感染者、HIV单感染者、HCV/HIV合并感染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清锌的含量分别为(12.33±1.87)、(11.85±2.79)、(11.70±2.04)、(12.93±2.03)?mol/L。与健康对照者相比,HCV/HIV合并感染者、HCV单感染者、HIV单感染者血清锌的含量均显著降低。HCV/HIV合并感染者与HCV单感染者血清锌相比明显降低。在HCV单感染且ALT≥40(IU/L)者中白蛋白与血清锌呈正相关(r=0.3593,P=0.0052)。在HCV/HIV感染者和HIV感染者中CD4+T细胞数低者(<500/?l)血清锌含量分别为(10.72±1.78)、(10.91±2.27)?mol/L,CD4+T细胞数高者(≥500/?l)血清锌含量分别为(12.01±1.67)、(12.36±2.52)μmol/L。HIV阳性者中,无论HCV合并感染与否,与免疫正常者相比,免疫受损者血清锌含量均明显降低。结论 HCV单感染、HIV单感染均可使血清锌降低,HCV/HIV合并感染加重了锌的缺乏,在HCV单感染且ALT≥40(IU/L)者中血清锌的水平和白蛋白呈正相关,在HCV/HIV合并感染和HIV单感染者血清锌的变化和免疫受损水平有关。[营养学报,2014,36(1):40-44]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家族V-Rel网状内皮增生病毒癌基因同源物A(RELA)基因上rs11820062位点对丙型肝炎患者感染转归影响。方法于2008年10月—2015年5月共收集788例丙肝感染者(其中有271例自限清除者和517例持续感染者),通过Taq Man-MGB探针法对788例丙肝患者的RELA基因上rs11820062位点基因分型,以Simmonds法对所有患者HCV基因型进行检测。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丙肝感染转归的高危因素。结果 271例HCV自限清除者中,HCV 1b型为146例(53.9%),非1b型为80例(29.5%),混合型为45例(16.6%);517例持续感染者中,HCV 1b型为234例(45.3%),非1b型为48例(9.3%),混合型为235例(45.4%)。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CV基因型和HCV感染慢性化之间存在关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HCV非1b基因型相比,1b型(OR=2.650,95%CI=1.631~4.307)和混合型(OR=3.159,95%CI=1.751~5.699)更易发展为慢性感染。在隐性模型中,携带有rs11820062 TT基因型(OR=1.689,95%CI=1.090~2.617)的患者存在慢性感染倾向。交互作用分析表明,HCV基因型和rs11820062之间对HCV感染慢性化的影响相互独立(P=0.280)。结论携带NF-κB家族rs11820062 TT基因型的丙肝感染者更易进展为慢性丙肝,且HCV基因型和rs11820062对HCV慢性化影响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对1b型丙型肝炎病毒(HCV) E2/NS1包膜区基因变异的影响,探讨2组间E2/NS1区基因序列同源性差异,为HCV/HIV合并感染者中HCV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河南省某有偿献血村进行随访,将得到的所有HCV阳性病例255例根据合并HIV感染的情况分成2组,并对其基因分型,然后进行逆转录( RT)-巢式PCR扩增1b型HCV E2/NS1包膜区基因,继而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纯化后测序.结果 HCV单纯感染组和HIV/HCV合并感染组SSCP平均条带数分别为(3.4±0.55)、(2.6±0.55)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32,P =0.049);HCV单纯感染组和HIV/HCV合并感染组HCV E2/NS1包膜区同源性分别为76.7%和8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13,P<0.001);2组第一高变区(HVR-1)同源性分别为59.3%和8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9,P=0.001);2组第3高变区(HVR-3)同源性分别为71.7%和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0,P=0.03);单纯HCV组中变异性较高的氨基酸位点在HCV/HIV合并感染组中表现出较高的保守性.结论 HIV感染对1b型HCV E2/NS1包膜区基因变异具有抑制作用,且其主要体现在HVR-1和HVR-3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江苏省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的分布及其与感染途径、肝功能等因素的关系。方法按照Simmonds分型方法对505例不同感染途径的丙型肝炎患者进行HCV基因型分型检测并分析年龄、性别、肝功能以及感染途径与HCV基因型的关系。结果 505例HCV RNA阳性标本中,1a型8例(1.6%),1b型348例(68.9%),2型24例(4.8%),3型40例(7.9%),1b/2混合型67例(13.3%),1b/3混合型13例(2.6%),2/3混合型4例(0.8%),1a/1b混合型1例(0.2%);不同性别、年龄人群HCV基因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HCV基因型人群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感染途径人群HCV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348,P<0.001)。结论江苏省丙型肝炎患者HCV基因型以1b型为主,1a型HCV在中国大陆地区流行程度有扩大趋势,HCV基因型与其感染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10.
长沙地区HIV/AIDS合并HBV/HCV感染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长沙地区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感染者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BV/HCV)感染现状及特点。方法针对长沙地区静脉毒瘾人群中发现的166例HIV感染者及长沙市传染病医院2003年1月—2007年7月间所有门诊及住院的132例HIV/AIDS患者,采集血清标本共298份,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标志物及HCV抗体。结果166份静脉毒瘾人群HIV-1阳性血清标本中,HCV抗体阳性率为84.94%,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15.66%,HIV、HBV、HCV三重感染率为13.86%;就诊的132例HIV/AIDS患者血清标本中,HCV抗体阳性率为9.09%,HBsAg阳性率为13.64%,HIV、HBV、HCV三重感染率为1.52%;上述两组HBsAg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24,P>0.05),HCV抗体阳性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169.33,P<0.01),HIV、HCV、HBV三重感染率差异亦有高度显著性(χ2=14.57,P<0.01)。结论长沙地区HIV-1感染者及AIDS患者合并HBV/HCV感染率高,尤其是静脉毒瘾人群,应采取积极措施防止HIV、HBV、HCV的合并感染及传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中国部分地区HIV-1和HCV合并感染人群中HCV基因亚型的流行、分布及其与HIV-1感染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对186份获自河南、云南、新疆、吉林和辽宁省HIV-1/HCV合并感染人群标本(HCV病毒载量>1000 cop/ml),用反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血浆HCV核心基因区并进行基因亚型分型,同时检测HIV-1和HCV载量以及CD4+T细胞计数.结果 (1)HCV不同基因亚型比例分别为1a(1.7%)、1b(39.9%)、2a(17.9%)、3a(10.4%)、3b(15.6%)、6a(1.2%)、6n(6.4%)和6型未鉴定亚型(7.5%).HCV 2a和1b主要流行于河南省既往有偿献血浆人员中;3a和3b亚型主要流行于新疆和云南静脉注射吸毒者(IDU)中;HCV6型主要流行于云南吸毒人员中.(2)1b亚型的HCVRNA水平显著高于非1b亚型,但在HIV-1载量和CD4+T细胞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a亚型的HIV-1 RNA和HCV RNA水平显著低于非2a亚型.结论 HIV-1/HCV合并感染人群中HCV基因亚型的流行和分布与流行地区和感染途径有关.新的HCV6型亚型病毒株已经在合并感染的IDU人群中流行.尚未发现HCV基因哑型与HIV感染疾病进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乐山市美沙酮门诊吸毒人群HIV、HCV、梅毒和HSV-2感染状况。[方法]采集乐山市3个区市(县)的美沙酮门诊618名吸毒人员的静脉血进行HIV、HCV、梅毒以及HSV-2血清抗体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18名吸毒人员HIV抗体阳性率为10.84%,HCV抗体阳性率为71.84%,梅毒抗体阳性率为4.85%;3个美沙酮门诊吸毒人员HIV抗体阳性率以及HCV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3,P=0.01;χ2=29.75,P=0.00);各年龄段间HCV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3,P=0.00);HIV/HCV合并感染率为5.18%、HIV/HCV/梅毒合并感染率为0.16%、HCV/梅毒合并感染率为3.56%。67例艾滋病感染者HSV-2抗体阳性率为61.19%,HIV/HCV/梅毒/HSV-2疱疹合并感染率为1.49%,HIV/HCV/HSV-2疱疹合并感染率为52.24%。[结论]乐山市美沙酮门诊吸毒人群中HIV、HCV、梅毒以及HSV-2感染率较高,合并感染现象严重,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中国部分地区HIV-1和HCV合并感染人群中HCV基因亚型的流行、分布及其与HIV-1感染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对186份获自河南、云南、新疆、吉林和辽宁省HIV-1/HCV合并感染人群标本(HCV病毒载量>1000 cop/ml),用反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血浆HCV核心基因区并进行基因亚型分型,同时检测HIV-1和HCV载量以及CD4+T细胞计数.结果 (1)HCV不同基因亚型比例分别为1a(1.7%)、1b(39.9%)、2a(17.9%)、3a(10.4%)、3b(15.6%)、6a(1.2%)、6n(6.4%)和6型未鉴定亚型(7.5%).HCV 2a和1b主要流行于河南省既往有偿献血浆人员中;3a和3b亚型主要流行于新疆和云南静脉注射吸毒者(IDU)中;HCV6型主要流行于云南吸毒人员中.(2)1b亚型的HCVRNA水平显著高于非1b亚型,但在HIV-1载量和CD4+T细胞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a亚型的HIV-1 RNA和HCV RNA水平显著低于非2a亚型.结论 HIV-1/HCV合并感染人群中HCV基因亚型的流行和分布与流行地区和感染途径有关.新的HCV6型亚型病毒株已经在合并感染的IDU人群中流行.尚未发现HCV基因哑型与HIV感染疾病进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中国部分地区HIV-1和HCV合并感染人群中HCV基因亚型的流行、分布及其与HIV-1感染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对186份获自河南、云南、新疆、吉林和辽宁省HIV-1/HCV合并感染人群标本(HCV病毒载量>1000 cop/ml),用反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血浆HCV核心基因区并进行基因亚型分型,同时检测HIV-1和HCV载量以及CD4+T细胞计数.结果 (1)HCV不同基因亚型比例分别为1a(1.7%)、1b(39.9%)、2a(17.9%)、3a(10.4%)、3b(15.6%)、6a(1.2%)、6n(6.4%)和6型未鉴定亚型(7.5%).HCV 2a和1b主要流行于河南省既往有偿献血浆人员中;3a和3b亚型主要流行于新疆和云南静脉注射吸毒者(IDU)中;HCV6型主要流行于云南吸毒人员中.(2)1b亚型的HCVRNA水平显著高于非1b亚型,但在HIV-1载量和CD4+T细胞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a亚型的HIV-1 RNA和HCV RNA水平显著低于非2a亚型.结论 HIV-1/HCV合并感染人群中HCV基因亚型的流行和分布与流行地区和感染途径有关.新的HCV6型亚型病毒株已经在合并感染的IDU人群中流行.尚未发现HCV基因哑型与HIV感染疾病进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中国部分地区HIV-1和HCV合并感染人群中HCV基因亚型的流行、分布及其与HIV-1感染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对186份获自河南、云南、新疆、吉林和辽宁省HIV-1/HCV合并感染人群标本(HCV病毒载量>1000 cop/ml),用反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血浆HCV核心基因区并进行基因亚型分型,同时检测HIV-1和HCV载量以及CD4+T细胞计数.结果 (1)HCV不同基因亚型比例分别为1a(1.7%)、1b(39.9%)、2a(17.9%)、3a(10.4%)、3b(15.6%)、6a(1.2%)、6n(6.4%)和6型未鉴定亚型(7.5%).HCV 2a和1b主要流行于河南省既往有偿献血浆人员中;3a和3b亚型主要流行于新疆和云南静脉注射吸毒者(IDU)中;HCV6型主要流行于云南吸毒人员中.(2)1b亚型的HCVRNA水平显著高于非1b亚型,但在HIV-1载量和CD4+T细胞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a亚型的HIV-1 RNA和HCV RNA水平显著低于非2a亚型.结论 HIV-1/HCV合并感染人群中HCV基因亚型的流行和分布与流行地区和感染途径有关.新的HCV6型亚型病毒株已经在合并感染的IDU人群中流行.尚未发现HCV基因哑型与HIV感染疾病进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中国部分地区HIV-1和HCV合并感染人群中HCV基因亚型的流行、分布及其与HIV-1感染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对186份获自河南、云南、新疆、吉林和辽宁省HIV-1/HCV合并感染人群标本(HCV病毒载量>1000 cop/ml),用反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血浆HCV核心基因区并进行基因亚型分型,同时检测HIV-1和HCV载量以及CD4+T细胞计数.结果 (1)HCV不同基因亚型比例分别为1a(1.7%)、1b(39.9%)、2a(17.9%)、3a(10.4%)、3b(15.6%)、6a(1.2%)、6n(6.4%)和6型未鉴定亚型(7.5%).HCV 2a和1b主要流行于河南省既往有偿献血浆人员中;3a和3b亚型主要流行于新疆和云南静脉注射吸毒者(IDU)中;HCV6型主要流行于云南吸毒人员中.(2)1b亚型的HCVRNA水平显著高于非1b亚型,但在HIV-1载量和CD4+T细胞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a亚型的HIV-1 RNA和HCV RNA水平显著低于非2a亚型.结论 HIV-1/HCV合并感染人群中HCV基因亚型的流行和分布与流行地区和感染途径有关.新的HCV6型亚型病毒株已经在合并感染的IDU人群中流行.尚未发现HCV基因哑型与HIV感染疾病进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中国部分地区HIV-1和HCV合并感染人群中HCV基因亚型的流行、分布及其与HIV-1感染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对186份获自河南、云南、新疆、吉林和辽宁省HIV-1/HCV合并感染人群标本(HCV病毒载量>1000 cop/ml),用反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血浆HCV核心基因区并进行基因亚型分型,同时检测HIV-1和HCV载量以及CD4+T细胞计数.结果 (1)HCV不同基因亚型比例分别为1a(1.7%)、1b(39.9%)、2a(17.9%)、3a(10.4%)、3b(15.6%)、6a(1.2%)、6n(6.4%)和6型未鉴定亚型(7.5%).HCV 2a和1b主要流行于河南省既往有偿献血浆人员中;3a和3b亚型主要流行于新疆和云南静脉注射吸毒者(IDU)中;HCV6型主要流行于云南吸毒人员中.(2)1b亚型的HCVRNA水平显著高于非1b亚型,但在HIV-1载量和CD4+T细胞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a亚型的HIV-1 RNA和HCV RNA水平显著低于非2a亚型.结论 HIV-1/HCV合并感染人群中HCV基因亚型的流行和分布与流行地区和感染途径有关.新的HCV6型亚型病毒株已经在合并感染的IDU人群中流行.尚未发现HCV基因哑型与HIV感染疾病进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中国部分地区HIV-1和HCV合并感染人群中HCV基因亚型的流行、分布及其与HIV-1感染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对186份获自河南、云南、新疆、吉林和辽宁省HIV-1/HCV合并感染人群标本(HCV病毒载量>1000 cop/ml),用反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血浆HCV核心基因区并进行基因亚型分型,同时检测HIV-1和HCV载量以及CD4+T细胞计数.结果 (1)HCV不同基因亚型比例分别为1a(1.7%)、1b(39.9%)、2a(17.9%)、3a(10.4%)、3b(15.6%)、6a(1.2%)、6n(6.4%)和6型未鉴定亚型(7.5%).HCV 2a和1b主要流行于河南省既往有偿献血浆人员中;3a和3b亚型主要流行于新疆和云南静脉注射吸毒者(IDU)中;HCV6型主要流行于云南吸毒人员中.(2)1b亚型的HCVRNA水平显著高于非1b亚型,但在HIV-1载量和CD4+T细胞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a亚型的HIV-1 RNA和HCV RNA水平显著低于非2a亚型.结论 HIV-1/HCV合并感染人群中HCV基因亚型的流行和分布与流行地区和感染途径有关.新的HCV6型亚型病毒株已经在合并感染的IDU人群中流行.尚未发现HCV基因哑型与HIV感染疾病进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中国部分地区HIV-1和HCV合并感染人群中HCV基因亚型的流行、分布及其与HIV-1感染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对186份获自河南、云南、新疆、吉林和辽宁省HIV-1/HCV合并感染人群标本(HCV病毒载量>1000 cop/ml),用反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血浆HCV核心基因区并进行基因亚型分型,同时检测HIV-1和HCV载量以及CD4+T细胞计数.结果 (1)HCV不同基因亚型比例分别为1a(1.7%)、1b(39.9%)、2a(17.9%)、3a(10.4%)、3b(15.6%)、6a(1.2%)、6n(6.4%)和6型未鉴定亚型(7.5%).HCV 2a和1b主要流行于河南省既往有偿献血浆人员中;3a和3b亚型主要流行于新疆和云南静脉注射吸毒者(IDU)中;HCV6型主要流行于云南吸毒人员中.(2)1b亚型的HCVRNA水平显著高于非1b亚型,但在HIV-1载量和CD4+T细胞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a亚型的HIV-1 RNA和HCV RNA水平显著低于非2a亚型.结论 HIV-1/HCV合并感染人群中HCV基因亚型的流行和分布与流行地区和感染途径有关.新的HCV6型亚型病毒株已经在合并感染的IDU人群中流行.尚未发现HCV基因哑型与HIV感染疾病进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中国部分地区HIV-1和HCV合并感染人群中HCV基因亚型的流行、分布及其与HIV-1感染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对186份获自河南、云南、新疆、吉林和辽宁省HIV-1/HCV合并感染人群标本(HCV病毒载量>1000 cop/ml),用反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血浆HCV核心基因区并进行基因亚型分型,同时检测HIV-1和HCV载量以及CD4+T细胞计数.结果 (1)HCV不同基因亚型比例分别为1a(1.7%)、1b(39.9%)、2a(17.9%)、3a(10.4%)、3b(15.6%)、6a(1.2%)、6n(6.4%)和6型未鉴定亚型(7.5%).HCV 2a和1b主要流行于河南省既往有偿献血浆人员中;3a和3b亚型主要流行于新疆和云南静脉注射吸毒者(IDU)中;HCV6型主要流行于云南吸毒人员中.(2)1b亚型的HCVRNA水平显著高于非1b亚型,但在HIV-1载量和CD4+T细胞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a亚型的HIV-1 RNA和HCV RNA水平显著低于非2a亚型.结论 HIV-1/HCV合并感染人群中HCV基因亚型的流行和分布与流行地区和感染途径有关.新的HCV6型亚型病毒株已经在合并感染的IDU人群中流行.尚未发现HCV基因哑型与HIV感染疾病进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