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价新型Pul-Stent支架在姑息性右心室-肺动脉连接术(Sano分流术)后肺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4年8月至2015年6月阜外医院9例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行姑息性Sano分流术后肺动脉狭窄的患儿行新型Pul-Stent支架置入术。男5例,女4例;年龄4(1,9)岁;体重9~25(15.1±4.9)kg。结果 9例患儿共成功置入9枚支架,其中3例置入左肺动脉,6例置入右肺动脉。支架置入后,肺动脉狭窄处内径由术前(3.0±1.4)mm增加至(8.8±1.4)mm(P0.001),跨狭窄处压力阶差由术前(73.2±21.4)mm Hg(1 mmHg=0.133 kPa)降至(36.1±18.8)mm Hg(P0.001),右心室收缩压/主动脉收缩压比值由术前(0.7±0.2)降为(0.4±0.2)(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中1例球囊破裂,于外科术中置入肺动脉支架,无其他并发症发生。随访3(3,4)年,肺动脉支架无再狭窄、移位或断裂等,8例(8/9)接受了Ⅱ期根治术。结论新型Pul-Stent支架作为一种专门设计用于肺动脉狭窄的支架,应用于Sano分流术后肺动脉狭窄安全且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支架在治疗肺动脉分支狭窄后对右心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7例患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残余肺动脉狭窄的患儿接受了经导管应用支架置入的介入治疗。年龄4~18岁,平均年龄8.7岁,体质量13~56kg,平均28.4kg。结果:法洛四联症(TOF)术后残留左肺动脉或右肺动脉狭窄者6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c TGA)1例,分别置入右肺动脉支架4例,左肺动脉支架3例。随访至1年:支架置入后,肺动脉狭窄处内径明显增加;狭窄处压差(ΔP)较术前明显降低;三尖瓣瓣环收缩位移明显增大,右心室TDI提示右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均明显改善。术后患儿活动耐量增加,心功能分级提高。结论:肺动脉支架置入术目前已成为肺动脉分支狭窄理想治疗方法,可解除狭窄并显著改善右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夏呈森  陈茜 《心电学杂志》1998,17(4):210-212
为了解重度肺动脉瓣狭窄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后右心室肥厚消退过程中的心电图演变规律,对30例术后患儿随访8—52(21.6±18.5)月。结果显示右心室至肺动脉收缩压差由术前112.46±39.87mmHg降至18.23±9.23mmHg,心电图RV_1、RV_3、Rv_5、R_(aVR)的电压及QRS额面电轴均较术前显著降低。表明心电图可作为肺动脉狭窄球囊扩张成形术后无创性随访手段,并认为以往所谓收缩期或舒张期负荷过重的心电图特征与血流动力学无关,仅是右心室肥厚严重程度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治疗肺动脉瓣狭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治疗肺动脉瓣狭窄术前、术后肺动脉一右心室收缩压峰值压差的变化,以评估手术效果。方法2004-2007年吉林心脏病医院心内科诊治16例肺动脉瓣狭窄患者,年龄3~57岁。首先通过右室左侧位造影,根据肺动脉瓣环直径选择扩张球囊;用右心导管测肺动脉-右心室收缩压峰值压差及心脏彩超多普勒测跨肺A瓣压差的方法分别测定扩张前、后压差变化;并于术后随访平均(23.2±12.4)个月,以心电图、超声心动、X线为随访指标。结果16例PBPV患者术后即刻肺动脉-右心室收缩压峰值压力阶差由术前的39-203mmHg降至2-95mmHg(P〈0.01),术后心脏彩超多普勒测跨肺动脉瓣压差由术前的34~179mmHg降至4-48mmHg(P〈0.05)。术后(23.2±12.4)月多普勒测跨肺动脉瓣压差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BPV可显著缩小压差,其治疗肺动脉瓣狭窄安全,疗效确切,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5.
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并发肺动脉瓣狭窄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并发肺动脉瓣狭窄的近中期疗效。方法:11例患者,年龄3~53(16±15)岁。超声心动图测量房间隔缺损最大直径为8~38(21.7±10.8)mm,1例心房水平显示双向分流,10例呈左向右分流,均并发有不同程度的肺动脉瓣狭窄。先行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其中6例采用肺动脉瓣单球囊,5例采用Inoue二尖瓣球囊扩张;而后置入Amplatzer型房间隔缺损封堵器闭合缺损,选择的封堵器直径为10~40(22.9±11.5)mm。结果:同期行介入治疗均成功,PBPV术后即刻右室收缩压由术前77±18mmHg降至39±7mmHg,肺动脉至右心室跨瓣压差由术前47±18mmHg降至9±5mmHg(P<0.01)。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访3~67个月,疗效满意,房间隔未见残余分流。结论:介入方法治疗房间隔缺损并肺动脉瓣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经皮介入治疗大动脉炎所致肺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0例大动脉炎患者,年龄17~48(36.2±9.1)岁,均有肺动脉显著狭窄和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其中5例伴有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受累,5例系单纯性肺动脉受累。评估患者术后超声心动图、动脉血气分析和影像学检查的变化情况。结果10例患者的共13处病变成功行介入治疗,其中9处行单纯球囊扩张术,4处行支架置入术。术后肺动脉狭窄程度变轻、病变处血管直径变宽、肺动脉收缩压和平均压降低,均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2例患者术中出现咯血,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完全缓解。术后随访5~34(20.4±10.)个月,肺动脉收缩压从(92.4±17.2)mmHg降至(62.7±14.5)mmHg,肺动脉平均压从(45.4±9.2)mmHg降至(27.1±8.3)mmHg,均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术后随访动脉血氧饱和度从(92.3±3.)%升至(96.8±1.7,亦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本研究表明,经皮介入治疗大动脉炎所致肺动脉狭窄安全有效,其远期疗效和再狭窄需进一步调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Cheatham-Platinum(CP)支架治疗儿童主动脉缩窄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对14例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the aorta,CoA)儿童行CP支架置入术,其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4~14岁(中位年龄11岁);体质量19.9~60kg(中位体质量38.2kg)。6例(43%)为未经治疗CoA;8例(57%)为再狭窄CoA。收集和分析CP支架置入前后的数据和随访资料。结果:14例患儿均成功置入CP支架,其中6例裸支架,8例覆膜支架。术后即刻CoA最窄处直径由(6.45±1.39)mm增加至(11.79±1.59)mm,P0.001;CoA/Dao比由0.41±0.12增加至0.74±0.10,P0.001;导管测得跨狭窄压差由[(34.86±17.48)mmHg(1mmHg=0.133kPa),下降至(1.64±1.64)mmHg,P0.001];心脏超声测得跨狭窄压差由[(59.76±15.92)mmHg,下降至(23.89±7.30)mmHg,P0.001];上肢收缩压由[(142.07±28.95)mmHg降为(124.79±25.92)mmHg,P0.001];下肢收缩压由[(105.21±21.35)mmHg升为(122.29±25.29)mmHg,P0.05]。未见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发生。1例患儿术中发生髂动脉内膜撕脱导致术后死亡。随访结果未见再狭窄,未见支架的移位断裂。结论:CP支架治疗儿童CoA早中期疗效好,但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的随访和更多病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重型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体肺分流术(Blalock-Taussig shunts;B-T)后患者通过肺动脉瓣或肺动脉球囊扩张术介入治疗增加前向肺血流,促进肺血管发育,改善双心室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自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10例TOF B-T分流术后1年仍未达根治适应证的10例患者,于我科行肺动脉球囊扩张治疗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4.8(1.0~13.0)岁,体质量20.3(11.0~48.0)kg,身高100.2(74.0~173.0)cm。术前经胸片、超声心动图及心血管造影、心导管等检查评估肺血管床及心室发育情况。并于术后相同时间段随访了解肺动脉和心室发育改善程度、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变化等相关参数,评价内科介入治疗在促进TOF姑息术后患者心肺发育情况,利于进一步根治的临床效果。结果:10例患者均顺利进行介入治疗。住院时间平均3.2(2.0~7.0)d。其中7例为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3例行肺动脉分支球囊扩张术,SaO2:由术前平均[(80±7.0)%上升至术后(91.3士5.6)%,P0.001],跨肺动脉瓣及狭窄近、远端压差由术前[(96.3±23.3)mmHg(1mmHg=0.133kPa)下降至术后(62.2±21.2)mmHg,P0.01],右心室收缩压由术前的[(115.6±23.9)mmHg下降至(95.9±11.3)mmHg,P0.01];随访1年,病情稳定,无并发症,3例于球囊扩张后40d、7个月和1年,因肺动脉发育达根治标准而行根治手术。结论:内科介入治疗TOFB-T术后患儿能有效促进肺血管发育而利于进一步根治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经皮支架置入术治疗主动脉缩窄的疗效。方法  5例 [男性 3例 ,平均年龄(33± 9)岁 ]胸主动脉缩窄患者行经皮主动脉球囊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结果 各例支架置入后即刻压力阶差显著减低为 (8± 2 )mmHg(1mmHg =0 133kPa) ,与术前 (73± 6 )mmHg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P <0 0 0 1)。平均随访 (2 7± 12 )月 ,各例无需多种药物治疗但血压控制良好 ,收缩压平均为 (15 2± 7)mmHg ,舒张压 (91± 5 )mmHg ,与术前收缩压 (2 0 1± 8)mmHg、舒张压 (12 0± 8)mmHg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经皮支架置入术治疗主动脉缩窄安全可行 ,且对患者血压控制具有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严重肺动脉瓣反流是法洛四联症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远期最常见的合并症,晚期可导致进行性右心室扩张、三尖瓣反流、右心室功能障碍和死亡。后天性分支肺动脉狭窄也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的常见远期并发症。分支狭窄甚至闭塞可导致肺动脉压增高、患侧肺缺血及反复肺炎,同时加重肺动脉扩张和肺动脉瓣反流,极大地影响患者的心肺功能、生存质量及预期寿命。在解剖条件合适的情况下,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术和支架置入术已成为上述两种病症的首选治疗措施,但对于同时存在肺动脉瓣反流和分支肺动脉狭窄的患者,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术和分支肺动脉支架置入术一站式治疗未见报道。两种术式同期实施操作难度较大,本例是这一技术方式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经皮肾动脉狭窄血运重建对于肾动脉狭窄患者的血压、肾功能等方面长期的影响。方法:自2004-02至2009-04我院收治的肾动脉狭窄患者229例(管腔狭窄≥70%),经肾动脉成形术重建肾动脉血运。术后平均随访(13±10)个月,观察患者血压、降压药物、肾功能的变化。结果:229例患者肾动脉成形术成功率83.8%,肾动脉直径狭窄率由术前的(70±11)%降至术后的(12±10)%。随访139例患者,平均收缩压由术前(151±25)mmHg降至随访时(137±16)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由术前(82±15)mmHg降至随访时(77±11)mmHg,随访时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口服降压药由术前平均(2.4±1.2)种降至随访时(1.8±0.9)种;随访时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手术前后肌酐水平(SCr)及校正肾小球滤过率(eG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至23个月发生支架内再狭窄14例,非开口病变是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肾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肾动脉成形术的手术成功率高,并有助于此类患者血压的良好控制,支架内再狭窄与肾动脉狭窄病变部位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导管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中老年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997年10月至2006年2月,48例合并肺动脉高压(右心导管测量肺动脉平均压>25mmHg)的ASD患者接受了封堵治疗(同期196例无肺动脉高压为对照组)。分析经导管封堵后肺动脉收缩压、心功能以及右心室、肺动脉直径变化。结果48例中47例封堵治疗成功,技术成功率97.9%,即刻残余分流率为2.1%(1/48)。全组缺损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最大径18.9±5.1mm。封堵后即刻肺动脉收缩压由61.2±12.6mmHg降至43.0±8.4mmHg(P<0.01),肺动脉平均压由31.1±4.8mmHg降至26.0±3.4mmHg(P<0.05),全肺阻力由2.9±1.4mmHg.min(Wood单位)降至1.9±0.8mmHg.min(P<0.01)。封堵后第1天,主肺动脉直径由术前的30.2±7.3mm降至27.2±5.8mm(P<0.01),右心室前后径由35.4±7.6mm降至28.0±7.0mm(P<0.01)。全组并发症发生率8.3%(4/48),其中操作相关并发症4.2%。随访8.7±15.4个月(1~60个月),随访期间肺动脉收缩压进一步下降,肺动脉直径、右心室前后径进一步减小,心电图右束支传导阻滞比例降低,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合并轻中度肺动脉高压的中老年ASD安全、有效,术后肺动脉压降低,心功能改善,近、中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儿科11年来进行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后残余病变的介入治疗病例的经验.方法 全组共42例患者,男30例,女12例,年龄5个月~30岁,体重7~46(17.9±9.1)kg.其中17例行体肺较大侧支血管栓塞术,15例行室间隔补片留孔或残余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的封堵术,12例行术后血管吻合口狭窄或分支肺动脉狭窄的球囊成形术与支架置入术.结果 17例行体肺较大侧支血管栓塞术的患者,共栓塞23支侧支血管,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诊均无残余分流.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15例行室间隔补片留孔或残余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的封堵术患者,均一次封堵成功,1例心室水平有少量残余分流,其余病例无残余分流,未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心律失常.12例行术后血管吻合口狭窄或分支肺动脉狭窄的球囊成形术与支架置入术患者,原狭窄处压力阶差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介入前为(59.3±15.1)mm Hg(1 mm Hg=0.133 kPa),介入后为(16.8±10.7)mm Hg,P<0.001];置入支架后血流通畅,未见血栓形成.螺旋CT显示主动脉缩窄扩张处无夹层形成.结论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后残余病变行介入治疗效果良好,避免了再次开胸手术的创伤,扩大了手术适应证范围,降低了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联合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评估基底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与术后再狭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外科重度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行支架置入术患者140例,均经TCCS检查及DSA证实。排除合并有颅外段椎动脉、颈动脉及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影响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评估及随访资料欠完整者,最终纳入62例。检查记录术前、术后1个月内及术后3、6、12个月基底动脉狭窄段、椎动脉颅内段、大脑后动脉(取较高侧测值)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平均流速(MFV)与血管搏动指数(PI)。比较术前、术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分析再狭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1)62例患者支架置入术后1个月内基底动脉PSV、EDV、MFV均较术前明显下降[(119±50)cm/s比(232±54)cm/s、(52±26)cm/s比(124±40)cm/s、(74±33)cm/s比(160±43)cm/s,均P0.01],椎动脉颅内段PSV、EDV、MFV较术前明显升高[(65±15)cm/s比(50±18)cm/s、(28±8)cm/s比(22±8)cm/s、(40±10)cm/s比(31±11)cm/s,均P0.01];54例后交通动脉未开放的大脑后动脉PSV、EDV、MFV及PI均较术前升高[(69±14)cm/s比(53±16)cm/s、(30±7)cm/s比(27±8)cm/s、(43±9)cm/s比(36±10)cm/s、(0.92±0.10)比(0.70±0.13),均P0.01]。(2)62例患者3、6、12个月累积再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4.5%(9/62)、19.4%(12/62)、28.1%(16/49,失访13例);应用自膨式支架和球囊扩张支架者12个月累积再狭窄发生率分别为22.2%(8/28,失访8例)和35.3%(8/21,失访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5,P=0.563)。(3)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残余狭窄、长段狭窄(10 mm)是发生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HR:5.989,95%CI:1.887~19.006,P=0.002;HR:5.079,95%CI:1.277~20.200,P=0.021)。结论通过TCD联合TCCS检测后循环各段动脉PSV、EDV、MFV的变化可客观评估基底动脉支架置入的疗效,是及时发现基底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重要筛查手段。基底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率较高,术后残余狭窄、长段狭窄是再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一步法经皮球囊扩张术治疗严重二尖瓣狭窄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一步法经皮经房间隔穿刺球囊扩张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资料。结果:59例经皮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术均获成功,左房平均压从(27.54±7.54)mmHg降至(15.17±5.78)mmHg(P<0.001),经3~7年随访,二尖瓣口面积从(0.92±0.20)cm2增加至(1.63±0.26)cm2(P<0.01),肺动脉收缩压从(45.7±19.54)mmHg降至(36.24±13.21)mmHg(P<0.05),再狭窄率15.3%。结论:一步法经皮球囊扩张术治疗重症二尖瓣狭窄成功率高,中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Inouc球囊经皮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治疗肺动脉瓣狭窄(PVS)的临床疗效。方法:PVS 患者18例,采用PBPV进行治疗,并以超声多普勒评价其疗效。结果:18例行PBPV患者术后即刻右心室收缩压由 (101.4±28.2)mmHg降至(48.5±16.7)mmHg(P<0.01)。右房压由(16.9±7.5)mmHg降至(9.8±4.3)mmHg (P<0.05),肺动脉压由(15.2±3.1)mmHg升至(23.1±5.6)mmHg(P<0.05),肺动脉与右心室跨瓣压差 (△P)由(76.5±25)mm Hg降至(21.7±12.2)mmHg(P<0.01)。多普勒超声随访:术后3个月跨瓣压差较术后即刻进一步显著下降(P<0.05)。结论:经皮球囊肺动脉成形术治疗肺动脉瓣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S)行介入治疗的临床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31例患者,年龄2.5~67(中位年龄31)岁;24例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诊断为ASD合并PS,房间隔缺损最大直径为7~27(16.0±4.8)mm,7例超声心动图术前漏诊ASD,肺动脉瓣狭窄压差35~120(89.8±22.9)mm Hg(1mm Hg=0.133k Pa),所有患者术前行右心室造影检查。先行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而后置入房间隔缺损封堵器闭合缺损,选择的封堵器直径为12.0~38.0(22.6±5.9)mm。结果:本组28例行PBPV术及ASD介入封堵治疗28均获得成功;其中3例封堵器脱落入主动脉,介入方法取出后,再置入较大封堵器封堵成功,PBPV术后即刻右室收缩压由术前(89.8±22.9)mmHg下降至(39.8±11.3)mm Hg,肺动脉右心室跨瓣压差由术前mm Hg降至(14.8±8.9)mm Hg(P<0.001)。右心室舒张末压由术前(9.9±0.28)mm Hg降至(5.07±0.57)mm Hg(P<0.005),PBPV术后即刻跨瓣压差下降达优良为100%。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访于术后即刻、1、3及6个月,疗效满意,房间隔未见残余分流。结论:同期介入治疗肺动脉瓣狭窄合并房间隔缺损安全可行,效果良好,但由于合并PS患者,超声心动图术前常常低估或漏诊ASD,因此,需先行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后,超声心动图重新复核ASD大小,再行ASD封堵术,必要时分期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颈内动脉支架置入对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神经内科2007年5月—2013年6月经全脑血管造影诊断的无症状性颈内动脉C1段狭窄患者92例的资料,其中中度狭窄49例和重度狭窄43例(支架置入31例),评估纳入患者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支架置入后3个月Mo CA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 (1)重度狭窄组Mo CA评分低于中度狭窄组[(22.6±2.9)分比(27.4±2.3)分,P0.01],Mo CA评分26分的患者占83.7%(36/43),明显高于中度狭窄组的22.4%(11/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在重度狭窄组中,术前Mo CA评分支架治疗组[(22.9±3.0)分]与未置入支架组[(21.9±2.4)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置入术后3个月支架治疗组Mo CA评分[(25.4±2.7)分]明显高于未行支架治疗组[(22.2±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支架置入治疗后Mo CA评分26分者的比例(48.4%,15/31)明显低于未置入支架者(83.3%,10/12,P=0.037)。结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可造成认知功能减退,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有利于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过渡性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PBAV)治疗暂时不宜行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R)危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早期临床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4年1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过渡性PBAV的20例危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72 ±8)岁.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及疗效,并在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PBAV,主动脉瓣瓣口面积从术前的(0.55±0.09) m2增大至(0.77±0.15)m2,主动脉瓣跨瓣压差从术前的(49.5±15.0) mmHg(1 mmHg =0.133 kPa)降至术后的(31.7±12.0) mmHg(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从术前的(31.7±9.0)%增加至术后的(39.0±11.0)% (P =0.018),肺动脉收缩压从术前的(55.1±18.0)mmHg降至术后的(38.7±11.0)mmHg(P =0.025),主动脉瓣反流分级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4).术后发生低血压4例,一过性左束支传导阻滞5例,术后24 h和30 d分别死亡1例和3例患者.术后30 d内,5例患者实施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实施TAVR,5例等待TAVR.结论 对于不宜行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和TAVR的危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PBAV可取得良好的早期临床结果,有望成为一种安全的过渡性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Wingspan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46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采用经血管内Gateway球囊扩张成功后,再行Wingspan支架置入术,分析大脑中动脉M1段不同形态、Mori分型、狭窄程度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6例手术均获成功,平均管腔狭窄率从术前84.7%±6.9%降至术后21.2%±14.4%(P<0.05);术中出现并发症者3例,术后出现并发症者9例,M1段形态为S型、Mori C型及极重度狭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近期疗效差.结论 Wingspan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近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