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下腔途径应用抓捕器Snare拔除电极导线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应用snare拔除电极导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4例患者应用下腔装置snare拔除电极导线,年龄(68±13.3)岁,其中男性44例(81.5%),共拔除电极导线110根,其中心房电极45根(40.9%),右室电极57根(51.8%),除颤电极2根(1.8%),左室电极6根(5.5%)。平均植入年限9(2~27)年。其拔除原因分别为囊袋感染44例(81.5%),菌血症5例(9.3%),感染性心内膜炎3例(5.5%),电极故障2例(3.7%)。应用snare拔除电极导线的手术完全成功率为94.4%,临床成功率为100%。无一例发生死亡及需外科干预的主要并发症。结论下腔装置Snare拔除电极导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道应用激光鞘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7年4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应用准分子激光鞘拔除电极导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5例患者应用激光鞘技术拔除电极导线,年龄(63.4±17.1)岁,其中男性27例(77.1%),共拔除电极导线77根,平均植入年限10(4~26)年,其中除颤电极导线13根(16.9%)。拔除原因分别为囊袋感染25例(71.4%),电极故障5例(14.3%),菌血症3例(8.6%),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5.7%)。应用激光鞘电极导线拔除手术完全成功率为97.1%,临床成功率为100%,无一例发生死亡及外科干预的主要并发症。结论准分子激光鞘电极导线拔除起搏及除颤电极导线安全、有效、可提高手术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器械联合运用在经静脉途径拔除植入心律起搏装置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2017-08-2019-05就诊于我院,应用多器械、综合管理成功治愈植入心律起搏装置感染或导线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植入心律起搏装置患者的18根导线(导线断裂1例、起搏器综合征1例、感染9例)经静脉途径成功拔除,其中3根导线徒手拔除,15根导线运用锁定钢丝和扩张鞘拔除。4例患者运用Evolution机械鞘拔除,1例经下腔静脉途径拔除,2例患者经囊袋清创,加强抗感染后好转;6例患者于对侧植入新的心律起搏装置,3例患者无植入新的起搏装置指征。所有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植入心律起搏装置科学管理至关重要,严格无菌操作是预防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关键。综合运用多种器械,个体化制定拔除策略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心律植入装置感染拔除后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观察2020年11月至2022年5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因心律植入装置感染拔除后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分析术中起搏器阈值、感知、阻抗,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曝光量,并发症情况以及随访过程中的临床疗效。结果 共计6例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71.8岁,其中起搏器囊袋感染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其中双腔起搏器5例,单腔起搏器1例,植入起搏器导线4个月到13年不等,共拔除11根电极导线。所有患者均顺利拔除起搏器装置并成功植入无导线起搏器,均植入右室间隔部。术中起搏器参数为:阈值(0.46±0.12)V/0.24ms,感知(8.48±2.46)m V,阻抗(753.3±131.4)Ω,随访3个月起搏器各项参数稳定。拔除及重新植入围手术期及3个月随访过程中,未出现心脏穿孔、静脉血栓、血管损伤、装置功能不良等并发症。结论 心律植入装置感染后拔除再植入无导线起搏器,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经静脉途径拔除植入心律起搏装置(CIED)导线的方法和体会。方法:25例CIED患者(导线断裂3例、感染22例)的47根导线经静脉途径成功拔除,其中6例导线徒手拔除,15例应用锁定钢丝和扩张鞘拔除,1例运用Evolution机械鞘拔除,3例经下腔静脉途径拔除;22例患者于对侧植入新的心律起博装置,2例患者无植入新的起搏装置指证,1例患者因感染性心内膜炎积极治疗无效死亡。结果:所有导线均完全拔除,术中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静脉途径拔除CIED导线是根治心律起博装置导线相关问题的重要措施,科学、有效的运用多种器械和技术在复杂病例的应用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装置感染患者经内科外科途径拔除起搏器电极导线的适应证及外科处理z点。方法:选择我院从2002-01至2014-04住院治疗的起搏器装置感染病例共59例。其中,10例患者行外科开胸手术取出起搏器心内电极导线及永久起搏器装置(开胸组),49例选择经静脉拔除起搏器心内电极导线(经静脉组),清除心外起搏器装置。回顾性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开胸组和经静脉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未见明显差异。经静脉组以单纯囊袋感染为主(41/49例),开胸组以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赘生物形成为主(7/1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胸组起搏器电极导线植入时间较经静脉组患者长[(12.1±7.3)年比(9.2±6.9)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6/10例)患者同期行其它心外科手术,2例同期行心外膜永久起搏器电极导线植入术。两组患者均无手术死亡,开胸组手术并发症及术后三尖瓣反流均低于经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经静脉途径已能有效地拔除多数起搏器电极导线,首选内科途径。外科开胸手术拔除起搏器电极导线适用于下列患者:①赘生物过大,易导致肺栓塞者;②经静脉途径拔除起搏器电极导线困难者;③合并其它心脏疾病,需要同期行心脏外科手术;④由于感染性心内膜炎造成三尖瓣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静脉拔除His束起搏电极导线的安全性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 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Medtronic SelectSecure 3830电极导线拔除患者,His束电极导线植入时间>3个月。统计分析His束电极导线拔除的原因及指证、成功率、拔除工具的应用、拔除再植入His束区域的情况。结果 17例His束电极导线拔除患者,其中男性9例(52.9%);年龄(59.5±18.4)岁。电极导线拔除指证:囊袋感染患者13例(76.5%);非感染患者4例(23.5%),其中电极故障2例(11.8%),电极穿孔1例(5.9%),上腔静脉闭塞1例(5.9%)。17例均成功拔除所有电极导线,成功率100%,1例(5.9%)His束电极拔除术中出现脑梗症状。17例中1例有2根His束电极植入,共拔除His束电极导线18根(43.9%),电极植入时间为(19.6±16.5)个月。其中13根(72.2%)His束电极导线通过徒手逆时针旋转拔除,其余5例(27.8%)His束电极导线通过下腔装置拔除。植入时间<12个月的His束电极导线7根(38.9%)...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性,36岁,17年前因长QT综合征(LQTS)行经静脉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左前胸)置入术后,7年前因左前胸囊袋感染,于右前胸行经静脉ICD植入术,1年前因感染性心内膜炎行电极拔除术。考虑患者年轻女性、遗传性心律失常、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史、双侧前胸囊袋感染史、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史,符合全皮下ICD植入适应证,遂行皮下ICD植入,术后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律植入装置相关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为其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对16例心律植入装置相关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3例,年龄(59±18)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15例(93.8%),血培养阳性12例(75.0%),其中表皮葡球菌4例(25.0%)为最常见病原菌。16例经胸超声检查均发现赘生物。9例在经静脉途径移除心律植入装置基础上给予抗感染治疗,7例在外科开胸直视手术下移除心律植入装置的基础上给予抗感染治疗,1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表皮葡萄球菌为最常见病原菌。完全移除感染装置是心律植入装置相关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的基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起搏器单纯囊袋感染患者经静脉导线拔除术后48 h行新器械再植入的安全性。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因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单纯囊袋感染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经静脉导线拔除术并行CIED再植入术的患者, 并进行随访。根据导线拔除术与新器械再植入术的间隔时间将患者分为48 h再植入组与对照组(≥72 h再植入), 比较两组患者起搏器相关再感染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共纳入541例患者, 年龄(66.32±14.63)岁, 其中男421例, 平均随访时间31个月。48 h再植入组227例, 其中2例患者发生再感染, 6例患者死亡;对照组314例, 3例患者发生再感染, 12例患者死亡, 两组再感染发生率[0.88%(2/227)对0.96%(3/314), P=0.920]及全因死亡率[2.6%(6/227)对3.8%(12/314), P=0.5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纯囊袋感染患者如导线拔除术后无发热等全身感染表现, 术后48 h行新器械再植入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