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研究新定义的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应答率是否提高。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行CRT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心电图不同形态QRS波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62例患者中,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组24例,假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组16例和非左束支传导阻滞组22例,经(49.1±48.5)个月随访,CRT术后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和NYHA心功能分级显著改善。术前心电图QRS波形态与CRT患者全因死亡和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无关。多变量回归分析表明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和年龄是CRT后发生超应答的强力预测因子。结论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是CRT术后发生超应答的强力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66岁,因扩张型心肌病,严重心衰(心功能NYHAIII级),左室射血分数(LEVF)32%,完全性左束支阻滞(QRS波时限152ms)植入CRT,后因电极感染转入我院。该患者左室起搏电极导线经胸心外膜植入(图1A),术后CRT工作良好。后因右房及右室起搏电极导线脱位,而行电极导线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心电图特征与心力衰竭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效果的关系。方法连续选择76例诊断为慢性稳定型心力衰竭患者,符合CRT的植入指征,其中具备真性CLBBB诊断标准患者33例(观察组)和传统CLBBB诊断标准43例(对照组),随访比较治疗效果。结果术后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两组的QRS波时限、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和平均心率(次/分)均逐渐降低,左室射血分数逐渐增加(P均0.05);且各时间点观察组的上述指标较对照组改善程度增加,QRS波时限(ms)(术后1个月128.5±4.2 vs 134.7±4.0、6个月124.9±3.6 vs 131.5±3.7、12个月120.8±3.0 vs 127.5±3.2),左室舒张末期内径(mm)(术后1个月53.6±2.6 vs 54.7±2.5、6个月50.5±2.3 vs 52.9±2.4、12个月47.8±2.1 vs 51.7±2.8),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平均心率,左室射血分数(术后1个月0.43±0.04 vs 0.40±0.03、6个月0.47±0.04 vs 0.43±0.03、12个月0.50±0.04 vs 0.46±0.04),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观察组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心力衰竭加重发生率明显降低(15.2% vs 37.2%和6.1% vs 23.3%,P均0.05)。结论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心电图特征可能是增加CRT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非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05年12月至2015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功植入CRT-P/D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7例。根据术前体表心电图表现分为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组(t-LBBB,25例),非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组(nt-LBBB,22例),分析比较各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t-LBBB组左室射血分数较nt-LBBB组增加[△LVEF:t-LBBB对nt-LBBB(17.12±6.80)%对(11.29±9.91)%,P=0.039];t-LBBB组左室舒末内径及左室收缩末容积较nt-LBBB组显著改善[△LVEDD:t-LBBB对nt-LBBB:(-9.88±6.55)mm对(-5.77±6.57)mm,P=0.041;△LVESV:t-LBBB对nt-LBBB:(-54.56±37.14)mL对(-25.59±46.81)mL,P=0.025]。多变量回归分析示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是CRT术后有反应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QRS波形符合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标准的患者更能从CRT治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67岁,因活动后气急、胸闷2年入院。入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心房颤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功能Ⅲ~Ⅳ级。消融房室结后行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CRT)。术后3个月随访心功能明显好转。随访后第10天因心力衰竭加重再次就诊时发现左室不能起搏,最终发现第1次随访时误将左室电极极性由单极程控为双极,遂将左室电极重新程控回单极后左室起搏功能恢复正常,患者心功能迅速改善。提示:CRT术后程控随访要认真仔细,避免误程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伴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疗效欠佳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209例接受CRT的患者,根据其术前QRS波形态分为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与RBBB组,比较两组基线临床特征和CRT术后6个月临床心功能、QRS波时限(QR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脏超声指标的差异。剔除缺血性心肌病、重度肺动脉高压和QRSd150 ms的病例后,再次比较两组间CRT疗效差异。结果与LBBB组比较,RBBB组缺血性心肌病占比较高(26.0%vs 11.3%),肺动脉收缩压亦高[(50.14±17.10)mmHg vs(44.27±15.16)mmHg],QRSd则较窄[(152.36±26.84)ms vs(162.92±29.67)ms](P0.05)。CRT术后6个月,LBBB组临床心功能改善、LVEF的提高均显著优于RBBB组(P0.05)。而将缺血性心肌病、重度肺动脉高压和QRSd150ms的病例剔除后,CRT术后两组间各项指标均无差异。结论缺血性心肌病、重度肺动脉高压、相对较窄的QRS波可能是RBBB者CRT疗效欠佳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可能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超反应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03-2015-01于天津市胸科医院住院并置入CRT-D/P的共78例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据术后12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是否提高≥15%分为超反应组和非超反应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随访12个月超反应组平均LVEF增加23.82%,共28例(35.90%)。2组患者比较发现7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比例、合并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真性LBBB)、基线肺动脉收缩压(PASP)、基线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电极位置、术后QRS波时限和心衰病程(P0.05)。2组患者基础疾病构成、年龄、基础QRS时限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反应患者在随访期间具有较低的病死率及心衰住院率。结论:女性、术后较短时限的QRS波、左室扩张程度较轻、正常的肺动脉收缩压、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在心肌病的早期予以CRT,其左室电极置入位于非心尖部位,更可能出现超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本中心双心室再同步治疗(CRT)术后无应答的发生率,并分析可能导致无应答的原因.方法 2001年3月至2009年5月119例患者行CRT治疗(男96例,年龄34~82岁),NYHA心功能Ⅲ~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35%,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 119例患者中,7例在CRT置人后6个月内因不同原因死亡,112例完成6个月以上的随访,无应答发生率为28.5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心力衰竭病程、肺动脉高压、血清肌酐值增高、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及心室电极导线置人位置均是CRT无应答的独立危险因素.在CRT术后6个月时,CRT应答组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药物明显减少,主要是洋地黄和利尿剂与无应答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RT术后无应答的发生率为28.57%.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虽然也有QRS时限明显增宽,但CRT术后无应答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左心室电极导线的位置是决定CRT术后无应答发生的重要环节,心大静脉不宜做左心室电极导线置入的部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QRS时限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经心电图诊断为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213例。根据QRS波时限,患者被分为CLBBB组(182例)和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组(ICLBBB组,31例)。应用线性相关分析分析QRS波时限与LVEF的相关性,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QRS波时限预测LVEF50%的最佳临界点。结果:与ICLBBB组比较,CLBBB组QRS波时限[(104.61±8.85)ms比(149.36±17.25)ms]显著升高,LVEF[(54.26±4.96)%比(45.22±12.57)%]显著降低,P均0.01。线性相关分析显示,CLBBB患者QRS波时限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r=-0.55,P=0.001)。ROC曲线分析QRS波时限预测LVEF50%的最佳临界点为151ms,曲线下面积为0.79(P=0.001),敏感性为68.1%,特异性为83.5%。结论: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的QRS波时限与左室射血分数显著负相关,可以作为临床预测左室射血分数减低的一个简便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行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的心电图特点、心室同步性改变及可行性。方法:入选7例因慢性心力衰竭且具有心脏再同步化(CRT)治疗指征,行左心室电极置入失败后改行LBBAP的患者。对其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及起搏器程控随访并对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7例患者均试行LBBAP成功。术后心电图提示患者QRS波间期(QRSd)及左心室达峰时间(LVAT)均较术前缩短[QRSd:(165.23±9.13)vs.(125.19±6.03)ms;LVAT:(77.6±6.50)vs.(50.58±6.64)ms]。术后常规超声提示5例患者LVEF、LVIDd、NYHA心功能分级较前提升。6例患者双室间同步性较前好转,7例患者左心室内同步性均较前提升。结论:LBBAP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具有可行性,可作为常规CRT左心室电极置入失败后的备选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收缩功能不全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QRS时间与左心室质量的关系. 方法 将57例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按QRS时间分为120~160ms(观察组,n=42)及>160ms(对照组,n=15)两组.常规超声心动描记术计算左心室质量.观察两组ORS时间与左心室质量的关系. 结果 两组患者左心室质量分别为(220.68±87.26)g、(322.46±92.69)g,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QRS时间与左心室质量呈正相关(r=0.28,P<0.05). 结论 收缩功能不全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QRS间期延长反映左心室质量增加.  相似文献   

12.
2例均为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NYHA心功能Ⅲ级,在接受心脏再同步化过程中,左室电极不能到达靶静脉,改用His束起搏治疗。1例57岁男性患者,随访10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QRS波恢复正常,左室及左室射血分数恢复正常。另1例50岁的男性患者,随访12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QRS波恢复正常,左室及左室射血分数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左心室射血分数轻度下降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中行左束支起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因慢性心衰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行左束支起搏的患者, 进行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入选标准:①窦性心律、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时限≥150 ms;②经优化药物治疗>3个月后仍有慢性心衰的症状、体征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36%~50%;③同意植入双腔起搏器行左束支起搏。随访6个月, 比较术前与术后QRS时限、起搏参数、临床心功能、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变化。结果共入选11例患者, 其中男7例(63.63%, 7/11), 年龄(64.27±12.85)岁。11例患者左束支起搏均成功, 成功率100%。QRS时限从术前的(167.09±9.69)ms缩窄为(114.91±15.16)ms,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中和术后6个月相比, 起搏阈值、感知参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阻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99.09±119.70) Ω对(588.82±84.99) Ω, P<...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78岁,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Ⅰ度房室阻滞,完全性右束支阻滞(QRS波时限146ms),心功能Ⅳ级(NYHA分级),且左室射血分数≤0.35,优化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疗效不佳,符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Ⅱb类适应证,而非Ⅰ类指征,但给予患者左室多位点起搏CRT后,术后随访症状及体征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左束支起搏(LBBP)在需要行心脏再同步治疗心力衰竭(心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选2017-12-2019-11有心脏再同步起搏器(CRT)植入适应证的患者12例,因CS电极植入失败或有备用插孔,所有患者均植入左束支电极。术后心室为单纯LBBP起搏。观察植入时LBBP和RV起搏参数,包括阈值、阻抗、感知,评价LBBP和RV的起搏参数;比较植入时LBBP、自身QRS、RV和BIV起搏的QRS时限。术前、术后检查心脏彩超,观察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结果:植入时LBBP与RV的起搏参数相当,LBBP起搏的QRS时限明显短于BIV(P0.05);LBBP纠正6例患者完全性左束传导阻滞。LVEDD较术前明显缩小[(6.1±0.26) cm∶(5.7±0.25) cm,P0.05]。LVEF较术前明显提高[(38±3.0)%∶(44±2.8)%,P0.05],随访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LBBP安全有效,可以改善心衰患者心功能,为传统CRT治疗无效患者提供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心脏再同步化起搏(CRT)术后发生电逆重构患者对心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分析成功植入的62例CRT患者,且随访资料完整。根据术后6个月患者的自身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的变化分为电逆重构组(QRS波时限术后较术前缩短≥20ms,20例)和非电逆重构组(QRS波时限术后较术前缩短20ms,42例);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术后左室大小、心功能及心血管死亡率。结果电逆重构组和非电逆重构组QRS波时限平均缩短(31.0±18.6)ms和(2.62±4.45)ms,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值分别提高了0.205±0.106和0.087±0.085(P0.001);左室舒张末内径缩小分别为(11.00±6.10)mm和(6.29±6.75)mm(P=0.01);电逆重构组无患者死亡,非电逆重构组因心血管死亡10例(23.8%,P=0.02)。结论CRT术后发生电逆重构患者具有更好的心功能改善和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晚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晚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3例接受CRT,NYHA心功能分级为Ⅲ~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27.4±9.7)%,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为(72.8±9.6)mm,QRS时限为( 137.8+30.4)ms。术后观察QRS时限的变化,随访左室电极起博阈值、心功能分级、LVEF及LVEDD。结果: 术后QRS时限减少为(123.8±17.1)ms。所有患者随访3~38月,左室电极慢性阈值为(1.1±0.6)V/0.4 ms。与术前相比,NYHA心功能分级从(3.4±0.5)降低为(1.5±0.9); LVEF从(27.4±9.7)%上升至(43.5±18.5)%(P<0.05);LVEDD从(72.8±9.6)mm缩小为(65.5±11.6)mm(P<0.05)。结论: CRT可改善心功能,提高LVEF,并可逆转左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否会纠正心力衰竭患者的电重构现象。方法回顾分析伴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心力衰竭患者接受CRT后随访观察1年,分别在术中电极安置后和术后1年测试自身心律下右室-左室电极的激动时间差(△t),右室电极刺激到左室电极感知时间(RVp-LV)及左室电极刺激到右室电极感知时间(LVp-RV),比较CRT应答者与无应答者的自身QRS波时限、双室起搏下QRS波时限和△t、RVp-LV、LVp-RV。结果共入选51例,应答组(36例),无应答组(15例)。应答组术前和术后1年相比,△t和RVp-LV缩短(P0.05)。无应答组术前与术后1年比较,△t、RVp-LV延长(P0.05)。两组自身QRS波时限无差异,但术后1年无应答组起搏下QRS波时限延长。结论 CRT应答患者发生了电学逆重构。起搏QRS波时限改变与CRT疗效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defibrillator,CRT-D)植入后适应性单左心室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5年3月至2018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行CRT-D植入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55.4±7.3)岁,病史1~5年,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Ⅳ级分别为1例、3例、1例。术前超声心动图(UCG)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35%,均有中-重度二尖瓣反流,心电图为窦性心律伴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5例患者均植入带有Adaptive CRT功能的CRT-D,4例采用左心室四极电极,1例左心室双极电极,植入冠状窦后静脉或侧后静脉,术后开启Adaptive CRT功能。结果 5例患者均表现出适应性单左心室起搏模式,术后6个月随访时与术前相比,QRS波缩短[(124.4±9.7)ms vs.(164.2±15.9)ms,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降低[(60.0±11.1)mm vs.(70.0±5.3)mm,P0.05],LVEF增加(41.6%±7.5%vs. 27.0%±6.2%,P0.05),二尖瓣反流均为轻度,NT-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降低[(624±321)pg/mL vs.(1 415±711)pg/mL,P0.05],NYHA心功能分级提高(术后均为Ⅱ级)(Ⅱ级比例:100%vs. 20%,P0.05),总心室起搏为97.8%±0.4%,单左心室起搏为81.8%±18.9%,其中3例大于95%,另两例分别为65.6%,47%。结论适应性单左心室起搏融合自身右心室激动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可能是一种更为生理的起搏模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VSD)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及2种防治措施对心律失常转归的影响。方法:入选先天性心脏病膜部VSD并行介入治疗的患者260例,年龄(16.3±12.5)岁,经胸超声检查VSD大小为(6.0±3.2)mm,随机分成两组:A组(130例)介入术后常规静脉滴注地塞米松3~10mg,或后续口服强的松3~7d;B组(130例)介入术后根据是否并发心律失常情况再静脉滴注地塞米松3~10mg或后续口服强的松3~7d。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的各种心律失常,并对其处理,随访3~6个月,观察其转归。结果:260例膜部VSD患者介入术中或术后共并发心律失常55例,平均年龄(13.8±11.6)岁;出现时间(3.6±1.4)d。其中A组10例(发生率7.7%):完全性左束支阻滞1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3例,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2例,加速性交界性心动过速伴干扰性房室脱节2例,左前分支阻滞2例;B组45例(发生率34.6%):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4例,间歇性左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10例,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11例,左前分支阻滞6例,加速性交界性心动过速伴干扰性房室脱节9例;两组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激素治疗后,B组中1例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转为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随访3~6个月。B组中2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2例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和3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未恢复,治愈率84.4%;而A组中只有1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治疗后未完全恢复,转为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治愈率90%,两组术后心律失常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VSD比较安全有效,严重并发症极少,主要并发症为各种心律失常,如果及时发现,并给予激素治疗,约90%可以恢复,术后常规给予激素治疗,可减少并发症,加快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