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75岁及以上老年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远期预后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连续入选2004-04至2010-11期间在我院行PCI的29 211例冠心病患者,分为:≥75岁女性组(521例)、75岁女性组(5 666例)、≥75岁男性组(1 098例)和75岁男性组(21 926例)。比较各组患者PCI术后住院期和远期预后。结果:住院期间,≥75岁女性组心原性死亡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与75岁女性及75岁男性比,≥75岁女性是心原性死亡(HR=2.53,95%CI:1.15~5.59;HR=2.22,95%CI:1.26~3.91)和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HR=2.26,95%CI:1.27~4.03;HR=2.25,95%CI:1.44~3.51)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与≥75岁男性相比,≥75岁女性不是心原性死亡(HR=1.30)和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HR=1.21)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其他人群相比,75岁及以上老年女性PCI术后住院期和远期预后较差,但其不是PCI术后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近期和远期预后的性别差异。方法:连续性纳入了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于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行PCI的STEMI患者909例,按照性别分为男性组(n=703)和女性组(n=206)。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以及近期和远期的预后情况。近期终点事件为PCI后30天内全因死亡。远期终点事件包括PCI后30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结果:与男性组患者相比,女性组患者的年龄更大,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比例更高(P均0.05),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以及介入干预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性组PCI后30天内全因死亡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组(5.3%vs 1.4%,P=0.001),但女性并非PCI后30天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1,95%CI:0.64~9.10,P=0.192)。多因素校正后,女性患者PCI后30个月内MACE (HR=0.91,95%CI:0.52~1.60,P=0.762)、全因死亡(HR=0.65,95%CI:0.29~1.45,P=0.300)、心原性死亡(HR=0.62,95%CI:0.27~1.45,P=0.279)、非致死性心肌梗死(HR=0.48,95%CI:0.17~1.36,P=0.172)以及血运重建(HR=1.28,95%CI:0.51~3.22,P=0.598)的发生风险均与男性患者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STEMI患者在PCI后近期预后较差,全因死亡发生率高,但远期预后与男性患者相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高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行直接PCI的30d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STEMI行直接PCI的患者870例,根据年龄分为高龄组92例(≥80岁)和对照组778例(45~79岁),对比2组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药物治疗以及30d预后,分析30d全因死亡的预测因素。结果高龄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13dvs 10d,P=0.000),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55%vs59%,P=0.007),心源性休克;急性肾损伤和30d全因死亡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8.5%vs 6.0%,22.8%vs8.6%,19.6%vs 5.0%,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80岁是所有STEMI患者30d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HR=1.898,95%CI:1.030~3.497,P=0.040);而女性(HR=4.894,95%CI:1.572~15.234,P=0.006)和急性肾损伤(HR=10.155,95%CI:3.140~32.837,P=0.000)是高龄组30d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高龄STEMI患者即使接受了直接PCI,其30d全因死亡率仍高于年龄<80岁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我院住院明确诊断为急性STEMI的老年患者287例,按性别分为男性组190例,女性组97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住院期间及远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结果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平均年龄、高血压、LDL-C、空腹血糖水平明显升高,吸烟、血肌酐、血管病变支数比例显著降低(P<0.05,P<0.01)。2组远期MACCE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23.4%vs 18.6%,P=0.639)。Cox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HR=1.954,95%CI:1.058~3.608,P=0.032)、Killip分级(HR=2.017,95%CI:1.454~2.798,P=0.000)、术后TIMI分级(HR=0.552,95%CI:0.422~0.723,P=0.000)及急诊PCI(HR=0.240,95%CI:0.112~0.513,P=0.000)是老年STEMI患者远期MACCE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老年STEMI患者近、远期预后无性别差异,提示性别可能不是老年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而高血压、Killip分级、术后TIMI分级及急诊PCI能独立预测老年STEMI患者远期转归。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年龄≥75岁的老年左主干病变患者PCI的远期预后。方法选择行PCI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213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左主干病变。患者根据年龄分为年龄≥75岁组81例和年龄75岁组132例。患者随访(358.6±37.7)d,比较2组PCI成功率、并发症、远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和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1年生存率。结果年龄≥75岁组置入支架直径明显小于年龄75岁组[(3.2±0.5)mmvs(3.3±0.5)mm,P=0.035]。年龄≥75岁组与年龄75岁组的远期MACE发生率(23.9%vs20.6%,P=0.593)、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43.7%vs 30.8%,P=0.081)、心源性死亡(2.8%vs 0.9%,P=0.718)、全因死亡(5.6%vs 2.8%,P=0.577)无差异,年龄≥75岁组与年龄75岁组的1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94.4%vs97.2%,P=0.337)。结论年龄≥75岁老年左主干病变患者行PCI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老年(年龄≥75岁)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近远期临床结果。方法:本研究于2003年7月至2006年12月,连续入选年龄≥75岁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363例,在我院行PCI置入DES(n=269)或CABG(n=94)治疗。主要终点为24个月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次要终点为24个月时全因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脑血管事件和再次血运重建以及全因死亡、非致死性MI和脑血管事件复合终点事件。结果:住院期间,CABG组的病死率(7.4%vs.1.9%,P=0.023)和非致死性MI的发生率(3.2%vs.0,P=0.023),明显高于DES组,CABG组的MACCE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DES组(10.6%vs.1.9%,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个月时,CABG组和DES组的主要终点事件的风险未见明显差异[22.3%vs.15.2%,风险比(HR)=1.62,95%CI 0.63~3.31,P=0.379],两组的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MI、脑血管事件和再次血运重建的风险也没有明显差异;CABG组全因死亡、非致死性MI和脑血管事件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明显高于DES组(19.1%vs.8.2%,HR 3.87,95%CI:1.24~12.37,P=0.009)。结论:本研究提示,与DES相比,CABG可能会增加75岁以上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远期全因死亡、非致死性MI和脑血管事件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而未降低再次血运重建和MACCE。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对60岁以上老年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治疗的远期预后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PCI治疗、年龄≥60岁的ACS患者,根据ACS类型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n=540)组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n=2314)组。术后随访2年,记录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包括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脑卒中)。两组间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并采用Cox回归方法比较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年龄、性别、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是否三支病变等进行亚组分析。结果两组的基本特点、冠状动脉病变及介入治疗情况差异显著。与NSTEACS组相比,STEMI组患者1年、2年的全因死亡,MACCE风险显著升高(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STEMI患者1年全因死亡风险高,而第二年死亡风险升高不明显,NSTEACS患者1年和2年全因死亡风险差异不显著。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STEMI是全因死亡(HR=2.68,95%CI:1.55-4.63,P0.001)、心源性死亡(HR=3.08,95%CI:1.52-6.25,P=0.002)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的MACCE无显著差异,STEMI也不再是MACCE的预测因素;而年龄增加、LVEF40%是全因死亡和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老年女性STEMI患者全因死亡风险显著高于男性患者(交互检验P值=0.023),而高龄、心功能减低、三支病变及肾功能减低的老年患者,ACS类型不影响全因死亡风险。结论 STEMI患者1年、2年全因死亡和MACCE风险高于NSTEACS患者。STEMI是全因死亡和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倾向性评分匹配后,STEMI不再是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和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老年女性STEMI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显著高于男性。高龄增加老年患者的死亡风险,但其作用与ACS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老年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中完全和不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1 152例≥60岁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按年龄分为60~64岁组(n=465)、65~69岁组(n=315)、70~74岁(n=223)和≥75岁(n=149)4个年龄组,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方法比较完全和不完全血运重建患者的2年预后差异。主要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脑卒中和支架内血栓。结果:535例(46.4%)患者接受完全血运重建。完全血运重建患者中有9.5%发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而不完全血运重建患者中有14.7%发生MACCE(P=0.007)。多因素Cox生存分析显示,与不完全血运重建患者相比,完全血运重建患者MACCE发生风险显著降低(HR=0.697,95%CI:0.493~0.986,P=0.041);亚组分析显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HR=0.647,95%CI:0.419~0.998,P=0.049)和双支病变患者(HR=0.386,95%CI:0.158~0.946,P=0.037)在完全血运重建中获益更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在完全血运重建中并无明显获益(HR=0.774,95%CI:0.434~1.379,P=0.384)。结论:60岁以上老年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行完全血运重建的预后优于不完全血运重建,但仅见于ACS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PCI对老年(年龄≥75岁)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1日~2020年5月1日泰州市人民医院及苏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老年NSTEMI患者209例,根据医师建议以及患者偏好分为PCI组142例,保守组67例。通过门诊复诊、电话以及住院病历系统随访,中位随访时间730 d。分析全因死亡、心力衰竭再住院发生率。使用Graphpad prism 8.0软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采用Cox风险模型分析PCI对全因死亡、心力衰竭再住院的影响。结果 PCI组吸烟比例明显高于保守组,年龄、肌酐水平明显低于保守组(P<0.05,P<0.01)。PCI组全因病死率、心力衰竭再住院率明显低于保守组(12.7%vs 28.4%,P<0.01;23.9%vs 38.8%,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PCI组全因病死率和心力衰竭再住院率明显低于保守组(HR=0.41,95%CI:0.20~0.82,Plog rank=0.005;HR=0.54,9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性别对≥80岁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自2006年1月至201 1年12月≥80岁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ACS患者664例(女性占28.31%)。根据性别进行分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记录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性别对高龄ACS患者长期生存率的影响。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随访周期13~79个月(中位数28个月)。女性患者高脂血症患病率、左室射血分数、体质量指数及空腹血糖水平高于男性患者(P0.05)。男性患者舒张压、血尿酸水平、吸烟史、慢性肾功能不全、陈旧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女性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ACS临床分型、用药方案及治疗策略未见显著差异(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两组患者长期生存率(P=0.619)及无事件生存率(P=0.365)均无显著差异。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收缩压水平是高龄ACS患者全因死亡(HR=1.73,95%CI:1.09~2.75,P=0.019;HR=0.98,95%CI:0.97~1.00,P=0.015)和MACE发生(HR=1.80,95%CI:1.22~2.63,P=0.003;HR=0.98,95%CI:0.97~0.99,P=0.003)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性别不是影响高龄ACS患者长期预后的危险因素,non-HDL-C和收缩压水平是该人群的全因死亡和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性别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院内和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793例发病后24h内至北京市19家医院就诊的STEMI患者,中位随访5.7年,根据性别分为两组,比较两组临床特点和院内预后及长期随访情况。结果:与男性相比,女性年龄较大、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病史者较多,吸烟者少,入院时合并肾功能不全、Killip II级以上者比例增高,女性患者舒张压偏低,从症状发作到医院时间较长、接受急诊再灌注治疗比例较低(P<0.05)。院内死亡(10.7%vs.4.1%,P=0.001)、恶性心律失常(14.9%vs.7.9%,P=0.007)、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31.8%vs.22.1%,P=0.01)和6年全因死亡(21.6%比13.8%,P=0.03)均显著增高。多因素分析显示校正年龄后性别不是STEMI患者院内死亡(OR=1.482,95%CI:0.716~3.070,P=0.289)和6年全因死亡(RR=0.948,95%CI:0.465~1.933,P=0.883)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女性STEMI患者院内和长期随访病死率高与年龄大、危险因素及合并症多、再灌注治疗比例低有关,性别不是影响STEMI患者院内和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女性与男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连续入选AMI患者284例,男216例,女68例,比较女性与男性患者临床特点、合并症、PCI及院内预后的差异,随访3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评价影响患者死亡及MACE的危险因素。结果与男性比较,女性患者年龄偏大、入院时心率偏快、TIMI分级及GRACE评分明显升高(P<0.05,P<0.01)。女性冠状动脉造影比例明显降低(30.9%vs 48.6%,P=0.012);院内死亡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6%vs 9.3%,P=0.077),3个月MACE发生率高于男性(27.9%vs 15.7%,P=0.0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78,95%CI:1.0351.123,P=0.000)和Killip分级(OR=1.901,95%CI:1.3731.123,P=0.000)和Killip分级(OR=1.901,95%CI:1.3732.633,P=0.000)是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OR=1.040,95%CI:1.0082.633,P=0.000)是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OR=1.040,95%CI:1.0081.074,P=0.015)、Killip分级(OR=1.543,95%CI:1.1701.074,P=0.015)、Killip分级(OR=1.543,95%CI:1.1702.034,P=0.002)是3个月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CI(OR=0.090,95%CI:0.0262.034,P=0.002)是3个月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CI(OR=0.090,95%CI:0.0260.306,P=0.000)是3个月MACE的保护因素。结论女性AMI患者年龄偏大、心功能差、危险程度高,接受PCI比例低,但性别本身并非预测院内死亡及3个月随访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择初次就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223例,女性493例,男性730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回顾性分析比较女性与男性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院内病死率差异,用logistic回归分析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女性患者年龄、糖尿病、高脂血症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及离异或丧偶比例高于男性,吸烟、饮酒比例低于男性(P0.05,P0.01)。女性较男性患者LDL-C、TC、TG、红细胞比容、空腹血糖、载脂蛋白(apo)A-Ⅰ、apoB水平更高,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同型半胱氨酸、总胆汁酸、血总胆红素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更低(P0.05,P0.01)。女性院内病死率与男性无显著差异(6.7%vs 5.9%,P0.05)。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是老年女性院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HR=0.894,95%CI:0.808~0.990,P=0.031),年龄及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是老年男性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HR=1.169,95%CI:1.013~1.350,P=0.033;HR=1.008,95%CI:1.002~1.013,P=0.006)。结论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年龄高于男性,危险因素谱方面与老年男性差异显著,值得进一步随访探讨其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年龄≥75岁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患者PCI诊疗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5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出院诊断为NSTEACS患者475例,其中年龄75岁患者357例(75岁组),≥75岁患者118例(≥75岁组)。≥75岁组又根据治疗情况分为PCI诊疗组33例和药物保守组85例。收集性别、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2型糖尿病、PCI史、陈旧性心肌梗死、脑卒中、慢性肾病、冠状动脉造影及PCI诊疗情况。分析年龄≥75岁NSTEACS患者接受PCI诊疗的影响因素。结果≥75岁组年龄明显高于75岁组,冠状动脉造影、冠心病、PCI比例明显低于75岁组(28.0%vs 50.7%,P=0.001;22.9%vs 40.3%,P=0.027;16.1%vs 25.2%,P=0.032)。与药物保守组比较,PCI诊疗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血红蛋白水平明显升高[27.3%vs 17.6%,P=0.024;(155.6±19.3)g/L vs(120.6±17.8)g/L,P=0.006],肌酐水平明显降低[(74.7±21.7)μmol/L vs(89.0±27.3)μmol/L,P=0.02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红蛋白、NSTEMI与年龄≥75岁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呈正相关(OR=1.006,95%CI:1.002~1.022,P=0.043;OR=4.420,95%CI:1.072~18.221,P=0.040),肌酐与冠状动脉造影呈负相关(OR=0.968,95%CI:0.945~0.992,P=0.025)。结论年龄≥75岁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PCI诊疗率低,NSTEMI是PCI诊疗的促进因素,低血红蛋白水平和高肌酐水平是阻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双联抗血小板(DAPT)评分,是指导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术后DAPT的有效工具,年龄是评分系统中重要的因素,但年龄对预后的影响及不同年龄的患者DAPT评分的分布特点并不清楚。通过单中心大样本队列研究,观察不同年龄组的PCI患者临床预后及DAPT评分的分布。方法:连续入选我院14 990例接受PCI的患者,所有患者按年龄分为三组:≥75岁(n=1 591),65~75岁(n=4 217)以及65岁(n=9 182)。调查三组患者心肌梗死、支架血栓及GUSTO中重度出血的发生率,以及DAPT评分的分布特点。结果:在中位19. 4个月的随访时间中,三组患者支架血栓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和年轻患者相比,年龄65~75岁和≥75岁均是GUSTO中重度出血的预测因素(65~75岁HR=2. 05,95%CI:1. 46~2. 88;≥75岁HR=3. 35,95%CI:1. 52~7. 39)。随着年龄组的增加,DAPT评分中位数均减少1分。DAPT评分≥2分的患者在65岁的患者中占到63. 5%,在65~75岁患者中占32. 6%,而在≥75岁的老年患者中仅占到13. 2%。结论:老年患者PCI术后不增加心肌梗死及支架血栓的风险,但出血事件明显增加。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患者DAPT评分更低,≥2分的比例更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低T3综合征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到2014年10月31日期间在盛京医院心内科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入选行PCI的患者1604例,依据是否合并低T3综合征分为两组:低T3综合征组(n=107)和甲状腺功能正常组(n=1497),收集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结果、术后用药情况,记录终点事件,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差异。结果在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全因死亡率、心源性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分析显示,低T3综合征与全因死亡(HR=2.137,95%CI为1.039~4.393,P=0.039)和心源性死亡(HR=2.796,95%CI为1.379~5.669,P=0.004)独立相关。结论合并低T3综合征行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更差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一病房,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CTO病变,并PCI试行开通CTO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情况、手术并发症及PCI结果,根据手术是否成功分为PCI成功组(n=583)和PCI失败组(n=101)。院外随访入选患者,随访截止至2015年1月。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率,次要终点事件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及总MACE发生率,比较PCI成功组与失败组长期预后的差别。结果:研究共入选CTO患者684例,583例经PCI成功开通并置入药物涂层支架,开通率(85.2%)。随访时间4.6(3,5)年,其中成功开通CTO组失访60例(失访率10.3%),失败组失访10例(失访率9.9%)。校正前PCI成功组总MACE(23.3%vs.48.5%,P0.05)、全因死亡率(5.2%vs.17.8%,P0.05)、TVR率(11.2%vs.21.8%,P0.05)低于失败组,非致死性MI发生率与失败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0%vs.8.9%,P0.05)。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PCI成功组总MACE发生率(HR:1.421,95%CI:1.079~1.870)、全因死亡率(HR:0.324,95%CI:0.165~0.637)、TVR率(HR:2.077,95%CI:1.459~2.761)仍明显低于失败组(P0.05)。结论:对慢性闭塞病变行成功的PCI术,可以降低全因死亡率和再次血运重建率,降低MACE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吸烟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男女性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及交互作用。方法:调查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于安贞医院行择期PCI的患者约10 369例,所有患者根据性别和吸烟状态分为男性吸烟组,男性不吸烟组,女性吸烟组,女性不吸烟组。结果:择期PCI患者男性7 773例和女性2 596例,男性吸烟比率66. 7%(n=5 185),女性11. 0%(n=286,P <0. 001)。中位随访时间20. 6个月,2 489例(48%)男性戒烟,88例女性戒烟(30. 7%,P<0. 001)。吸烟增加女性主要不良心血管(MACE)事件较男性更显著(女性:HR:3. 68,95%CI:1. 8~7. 28,P<0. 001;男性:HR:1. 35,95%CI:1. 03~1. 77,P=0. 005,交互作用P=0. 026)。结论:在行PCI治疗的患者中男性吸烟比率较女性更高,但吸烟对女性MACE事件的影响较男性更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MVD)患者直接PCI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5年1月~2015年1月就诊于北京安贞医院年龄≥60岁的诊断为STEMI合并MVD并完成直接PCI的女性患者148例,平均随访4年,根据患者是否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分为MACE组50例和非MACE组98例。利用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结果 MACE组患者红细胞比容明显低于非MACE组[(32.15±15.38)%vs(36.66±13.58)%,P=0.017]。胸痛到直接PCI时间>6h患者较<2h患者远期发生MACE的风险增加3.299倍(95%CI:1.290~8.438,P<0.05);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HR=2.472,95%CI:1.129~5.410,P<0.05);支架置入前行球囊预扩张是患者的保护因素(HR=0.455,95%CI:0.227~0.911,P<0.05)。结论直接PCI术前时间延误及肾功能下降是老年女性STEMI合并MVD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术前使用球囊预扩张是其重要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40岁以下不同性别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住院期间和远期预后及不良事件的预测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2-01-01至2015-08-31在北京安贞医院确诊为AMI的青年(年龄≤40岁)患者685例,依据性别将患者分为两组,男性组650例,女性组35例。收集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特征、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记录分析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结果:男、女性组患者比例分别94.89%和5.11%;男性组平均年龄高于女性组[(35.53±4.21)岁vs(34.05±4.98)岁,P=0.046],男性组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比例(3.2%vs 11.4%,P=0.012)、院内急性心力衰竭发生率(8.3%vs25.7%,P=0.001)均低于女性组。随访时间中位数(四分位数)727.0(411.5,1 102.0)天,男性组有46例(7.1%)发生MACE事件,女性组为2例(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8)。超敏肌钙蛋白I水平升高[比值比(OR)=1.003,95%可信区间(CI):1.001~1.006,P=0.020)和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OR=1.964,95%CI:1.018~3.790,P=0.044)是青年男性患者远期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OR=0.475,95%CI:0.241~0.936,P=0.031)是男性患者远期预后的保护因素。结论:40岁以下青年AMI患者以男性为主;男性平均年龄大于女性,女性患者左主干病变比例更高,住院期间更易发生急性心力衰竭;超敏肌钙蛋白I水平升高、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增加青年男性MACE发生率,而PCI对男性患者预后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