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后患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状(SFTS)发病期和恢复期的凝血和血栓相关指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0年4月12日至8月12日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后SFTS患者,其中SFTS发病期36例,SFTS恢复期18例,并招募36名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血浆标本。回顾性分析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浓度。统计比较3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SFTS发病组PT[12.5(12.1,13.6)s比10.8(10.5,11.5)s,P<0.05]较长,但仍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14.0~21.0 s);APTT[49.1(42.0,58.2)s比28.5(26.6,30.4)s,P<0.05]较长;FDP[6.07(2.67,8.64)μg/ml比1.00(0.80,1.87)μg/ml]和D-D[2.27(1.04,2.98)μg/ml比0.30(0.21,0.47)μg/ml]较高(P均<0.001);血浆TAT[16.05(8.05,26.58)ng/ml比3.55(2.60,4.85)ng/ml]和PIC浓度[4.44(2.52,5.54)μg/ml比0.84(0.60,1.35)μg/ml]较高(P均<0.001);TM[(19.41±8.29)TU/ml比(9.33±1.89)TU/ml]和t-PAIC浓度[(37.52±21.10)ng/ml比(7.06±3.37)ng/ml]较高(P均<0.001)。SFTS恢复组患者血浆中TAT浓度为9.10(3.95,18.40)ng/ml,仍高于正常参考范围(<4 ng/ml),PIC浓度低于SFTS发病组[1.91(1.45,2.93)μg/ml比4.44(2.52,5.54)μg/ml,P<0.05],TM和t-PAIC低于SFTS发病组(P均<0.05)。结论SFTS患者发病期机体凝血系统激活,血管内皮受到损伤;恢复期血管内皮损伤情况减轻,但机体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凝血系统障碍,提示当体内病毒清除后,仍需继续监测凝血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血象和骨髓象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30例SFTS确诊患者的资料。结果 SFTS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机体可导致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网织红细胞减低,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在疾病极期-晚期骨髓增生减低,造血细胞明显受抑,并出现较多噬血细胞。结论外周血和骨髓检测对SFTS的诊断、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皮素(ET)与急性百草枯中毒(APP)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关系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技术测定24例APP伴MODS患者与19名健康人血浆ET水平,分析APP后MODS患者血浆ET水平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动脉血氧分压(PaO2)、心肌肌钙蛋白I(cTnI)、血清酶学、血生化等指标的关系。结果APP伴MODS患者血浆ET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而死亡组血浆ET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血浆ET含量与APACHEⅡ评分、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呈正相关(P<0.05或P<0.01),与PaO2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ET参与了APP后MODS的发病过程,且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血浆ET含量水平可作为APP后MODS患者多器官功能损害程度的评估、指导治疗与预后判断的临床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本组患者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SFTS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一种新发传染性疾病。危重症患者多伴有血小板严重减少,自发出血倾向明显,增加了反复静脉穿刺输液的难度及药物渗漏的风险。为患者实施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该院111例SFT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点及体征、实验室检查、治疗经过及转归资料进行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患者血清中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IgG抗体进行检测。结果 111例SFTS患者中有92例患者经治疗后完全康复,生存率为82.88%;19例患者治疗无效死亡,病死率为17.12%。SFTS发病高峰期为6~8月,57.66%的患者主要为生活在丘陵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年龄为49~80;患者临床特点包括高热、头痛、畏寒等发热症状,纳差、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不适,乏力、全身不适等感染中毒症状;患者的体征主要为腋窝及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触痛,肢体震颤等;实验室检查发现患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基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肌酶(CK)、乳酸脱氢酶(LDH)4项指标升高,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2项指标降低,且伴有血尿、蛋白尿。结论 SFTS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极为复杂,常伴有多器官损伤、衰竭,神经系统损伤,肺部重症感染,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其预后差、病死率较高,需要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加强对实验室指标和患者病情的监测、监护。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我国多地陆续报道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部分病例临床表现非特异,个别重症病例因多脏器损害,预后较差。SFTS可由不同病原体感染引起,以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多见。关于该疾病骨髓象特征报道较少,现将1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骨髓象查见戒指样组织细胞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疾病监测》2014,29(10):806-809
目的分析湖北省随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监测结果,为SFTS的诊断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对2010-2013年监测数据进行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病例以发热伴恶心或乏力为首发症状,血细胞检测结果为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明显减少。2010-2013年共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阳性病例101例,死亡16例;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5-7月,呈散发状态;人群年龄分布在29~86岁之间,50岁以上发病的占83.17%;职业以农民为主,占96.03%。结论 SFTS临床表现复杂,伴有多器官损害,其死因可能与休克、病毒心肌炎、呼吸衰竭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有关;患者均居住在丘陵地区,有田间或草丛活动史及蜱叮咬史。需加强SFTS的预防意识及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早期乳酸清除率和乳酸脱氢酶(LDH)与急性肺损伤(ALI)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63例ALI病例的临床资料;按有无并发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和是否28d内死亡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早期乳酸清除率和LDH水平;按早期乳酸清除率和LDH均值为界分为高低两组,比较两组间的病死率和MODS发生率。结果各组间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MODS组和死亡组早期乳酸清除率分别低于非MODS组和存活组,MODS组和死亡组LDH值分别高于非MODS组和和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早期乳酸清除率组和高LDH组死亡率和MODS发生率分别高于高早期乳酸清除率组和低LD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和LDH对ALI患者预后的评估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心肌损害56例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该病提供客观有效的理论数据,提高医患双方对该病的进一步了解。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SFTS心肌损害患者56例(之前无心脏疾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心脏指标、肌红蛋白(MB),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测定血常规及心肌酶谱[肌酸激酶(CK)、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等相关代谢产物谱。另收集12例患者全血和血清作为对照组,记录B型尿钠肽、心率及血常规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FTS心肌损害患者血小板、白细胞与对照比较组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B、LDH、AST、α-HBDH、CK、CK-MB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FTS患者应及时做相应的心肌酶谱检测,及时发现病症并及时治疗,减缓心肌损害并发症发生的危险,降低SFTS心肌损害加重的心力衰竭病死率,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并报道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患者因多脏器功能损害,救治无效死亡[1]。2010年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追踪发现该病原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热病毒的新病毒,为新型布尼亚病毒,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2]。2012年5月至9月本院收治4例发热、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患者,最后确诊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其中1例死亡,也是宁波地区首次确诊患者,现将临床资料与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及其对病情严重度和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以ICU收治的107例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有无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分为MODS组和非MODS组;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按各凝血指标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血小板(PLT),同时记录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Ⅲ。结果MODS组FDP、D-dimer明显高于非MODS组,PLT明显低于非MODS组,PT、APTT明显较非MODS组延长。死亡组D-dimer明显高于生存组,PLT明显低于生存组,TT、APTT、PT明显较生存组延长。凝血相关指标异常组APACHEⅢ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出现显著异常,其中PT、APTT、D-Dimer、PLT对病情严重度及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ACL-TOP测定43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和114例卵巢癌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采用Beckman Coulter机计数血小板(PLT)。结果卵巢癌患者Fib及PLT水平均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TT、PT、TT水平与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Ⅲ~Ⅳ期患者Fib及PLT水平均高于卵巢癌Ⅰ~Ⅱ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PT、TT水平与卵巢癌Ⅰ~Ⅱ期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功能的测定对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及监测血栓的形成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STAG02检测52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和52例卵巢癌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卵巢癌患者Fib水平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卵巢癌患者PT、APTT、TT与卵巢良性肿瘤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卵巢癌患者Fib水平高于Ⅰ~Ⅱ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Ⅳ期卵巢癌患者的TT明显短于Ⅰ~Ⅱ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病理分期患者APTT、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功能测定对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其中Fib水平升高对卵巢癌有一定的预测作用,TT较短可能是晚期卵巢癌的指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含量检测在不同类型胰腺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急性胰腺炎患者60例,其中轻症胰腺炎患者40例(轻症组)、重症胰腺炎患者20例(重症组),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60名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结果重症组入院时DD、PT、APTT、TT明显高于轻症组和对照组(P<0.05);轻症组入院时DD、PT、APTT、T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轻症组和重症组入院后3 d DD、PT、APTT、TT较入院时明显升高(P<0.05),其中轻症组入院后7 d各指标有所降低(P<0.05),而重症组持续升高(P<0.05);重症组入院时、入院后3 d、入院后7 d DD、PT、APTT、TT明显高于轻症组(P<0.05);入院时DD、PT、APTT、TT判断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6、0.801、0.776和0.835(P<0.05)。结论DD、PT、APTT、TT检测在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有助于评估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和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为提高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在本院确诊,接受治疗并进行血小板输注的30例SFTS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7.5岁。通过比较血小板输注前后患者PT、APTT、TT变化,分析输注血小板后患者凝血功能改变状况;测定血小板输注前1 h和输注后24 h外周血血小板的数量,计算PPR和CCI,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与血小板输注前相比,患者输注血小板24 h后血小板数量明显增加,APTT、TT时间显著缩短;随着患者输注血小板次数的增多,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下降。结论 SFTS患者输注血小板之后,凝血功能得到改善;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的增多,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下降,无效率明显增高;非免疫性因素可能对SFTS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肌酶谱变化在热射病患者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21年9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的热射病患者163例,根据30 d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n=131)和死亡组(n=32)。收集患者入院24 h内的心肌酶谱,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热射病30 d死亡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心肌酶谱对热射病患者30 d死亡的预测价值。联合预测模型的对比采用净重新分类指数(NRI)和综合判别指数(IDI),临床决策(DCA)曲线和校准曲线评价模型优劣。结果 死亡组患者肌钙蛋白Ⅰ(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和乳酸脱氢酶(LDH)均明显高于存活组患者(P<0.05)。校正混杂因素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nI、CK-MB、AST、ALT和LDH均为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和DCA曲线分析显示,TnI、CK-MB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三者的联合预测效能(AUC=0.873)优于TnI和CK-MB两者的联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APACHEⅡ评分的关系。方法将2013年12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90例MODS患者根据入院时APACHEⅡ评分分为A组(<10分,36例)、B组(10~19分,32例)、C组(≥20分,22例),同时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62例)和死亡组(28例),比较A、B、C 3组及生存组、死亡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探讨凝血功能指标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A组PT、APTT水平明显低于B、C组,生存组PT、APTT水平明显低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P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生存组PLT水平高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ODS患者凝血功能指标PT、APTT、PL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凝血功能指标和APACHEⅡ评分可用于判定MODS预后,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CPR)不同预后患者凝血功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50例心搏骤停后CPR患者,依复苏最终结果分为3组.复苏失败组25例,患者初期复苏成功、自主循环恢复(ROSC)≥72 h,但最终死亡;存活组10例,患者复苏成功,康复出院;死亡组15例, CPR 30 min后无效死亡,或虽复苏成功但ROSC<2 h.于CPR过程中及ROSC 24、48、72 h取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ATⅢ)、vWF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 死亡组CPR过程中PT、APTT、TT、D-二聚体、vWF均高于复苏失败组和存活组,Fg、PLT、ATⅢ均低于复苏失败组和存活组(P均<0.01);而复苏失败组和存活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复苏失败组和存活组ROSC 24 h起PT、APTT、TT、D-二聚体、vWF水平升高,Fg、PLT、ATⅢ降低,均于ROSC 48 h达峰值或谷值(P<0.05或P<0.01);ROSC 72 h存活组各项指标较ROSC 48 h明显改善(P均<0.01),而复苏失败组则改善不明显(P均>0.05).复苏失败组ROSC 24、48、72 h PT、APTT、TT、D-二聚体、vWF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Fg、PLT、ATⅢ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或P<0.01).结论 心搏骤停和随后CPR患者存在组织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以及内/外源性凝血功能紊乱,纤溶功能紊乱;其变化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由布尼亚病毒[又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virus,SFTSV)]导致的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感染性疾病。在流行区域该病毒感染率为1%~3%,病死率为6%~30%,平均病死率约为10%[1]。该病毒可通过蜱虫、饲养或野生动物、人与人血液或分泌物传播[2],好发于疫区农民,患者大多住在丘陵或森林地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严重脓毒症患者16例和脓毒症休克患者40例。统计患者年龄、性别、主要感染部位、是否合并MODS、APACHEⅡ评分以及住院病死率,检测患者入院后24h血清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水平及心脏超声检测左室射血分数(EF%)。按EF%结果分为EF%<40%组(26例)和EF%≥40%组(30例),按预后分为存活组(30例)和死亡组(26例),分别比较各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结果: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合计MODS发生率为58.9%(33/56),病死率为46.4%(26/56)。EF%<40%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cTnI和CK-MB显著高于EF%≥40%组(P<0.01),而两组患者的CK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APACHEⅡ评分和cTnI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而两组CK和CK-M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cTnI的检测有助于临床早期识别合并心肌功能障碍,且cTnI升高程度与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积极干预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