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几年,肠道菌群失调是国内外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的热点之一。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可以通过调理脏腑气机升降、调控脑肠肽和炎症反应等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数量和比例,使肠道菌群恢复稳态。本研究基于脾胃学说理论,聚焦肠道微生态,从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脾胃学说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角度浅析针灸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依据与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众多证据表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在调节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及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反应的作用已被证实。中医学“脾胃学说”与肠道菌群关系密切,中医药以肠道菌群为靶点,通过调脾胃治疗脑系疾病取得了一些成果,笔者就“肠道菌群—脑—脾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与思路。  相似文献   

3.
传统中医早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临床观察经验,而现代医学关于“菌群-肠-脑轴”学说认为,肠道内环境的微生物菌群的稳态与神经内分泌网络失调机制疾病密切相关。本研究提示,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胃肠脾运化功能失常可能是失眠的重要机制,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肠-脑轴的平衡,成为失眠临床治疗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病位在肝肾,多累及脾胃,与脾胃关系密切。肠道菌群稳态失衡,现阶段已经被证明与高血压病相关,调节肠道菌群的状态对于改善高血压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有研究证明,肠道菌群的功能与脾胃学说关系紧密。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特色疗法,对于防治高血压与调整肠道菌群状态,调整脾胃功能都有积极作用。本文拟从肠道菌群与"脾胃学说"的关系入手,结合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探讨针灸疗法治疗高血压的可行性,探讨高血压治疗的新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5.
肥胖与脾胃     
肠道菌群失调会产生疾病,疾病又会进一步加重肠道菌群紊乱,在肥胖的发病机制中,运用中医脾胃理论可以较好地阐述针灸减肥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针灸减肥是以治脾为要,在治脾的基础上,配合其他治疗方法相辅运用,调理脾胃气机运动及肠道菌群的变化,从而达到降脂减肥的作用。目前,针灸减肥在调节肠道菌群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临床及动物实验都证明了针灸治疗对维持肠道菌群的稳态有积极作用。今后,从中医脾胃论和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入手,进一步探讨在肥胖发病发展过程中针灸减肥的作用机制,更好的运用于临床,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曹雅茜  王杰 《光明中医》2023,(12):2418-2421
近些年来,“脑-肠轴”理论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大量研究证实了从肠治脑的可行性。此文在“脑-肠轴”理论与中医理论的共同指导下,探讨了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发病机制、PSCI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联、调节肠道菌群治疗PSCI的针灸思路及其中医理论基础,发现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肠道菌群,可以大大改善PSCI的治疗基础,而基于“脑-肠轴”理论针刺治疗PSCI是中西方医学融合的结果,在以后的临床研究中应该对比PSCI患者肠道菌群的不同,尽可能建立统一的诊疗标准,结合“脑-肠轴”理论,以调控肠道菌群的正常生态为目标,研究新的针灸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通过检索2012—2023年研究肠道菌群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关系及针灸调节肠道菌群作用机制的相关文献,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针灸治疗PCOS的可行性。结果发现PCOS患者体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肠道菌群失调能引起PCOS患者体内低度慢性炎症反应的发生,影响体内糖脂代谢平衡和雄激素水平。针灸治疗PCOS可能通过降低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调整肠道菌群结构,恢复肠道功能,通过“菌-肠-脑轴”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参与了人类的健康维护和疾病发展,包括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中医学中"脾"的生理病理功能的现代生物学基础之一可能是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等产生的作用。系统阐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结合中医理论中"脾胃学说"和"心脾相关"理论,提出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可能成为未来心血管疾病中医药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存在于肠道,多种微生物拮抗共生、动态平衡,一旦平衡破坏,可引起宿主发生多种疾病。脑-肠轴理论提出肠道菌群与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也有关系。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多种心脑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与肠道菌群组成改变及功能失调之间可能存在一定联系。肠道菌群同黏膜免疫相互作用,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可能对AS形成有影响,短链脂肪酸可影响危险因素的出现,增加AS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可归属"胸痹""真心痛""血脉病""痰饮""中风"等范畴,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虚,可累及心、肝、脾、肾;气滞、寒凝、痰阻、血瘀为标。肠道菌群与宿主生理相关、病理相互影响,与中医学天人相应、整体观理念一致,与阴阳学说、脾胃有异曲同工之处。针刺防治AS着眼于整体调节,对肠道菌群也有调节作用,辨证取穴,从痰、瘀、毒论治,整体调节脏腑功能,通过对大脑、肠道菌群、骨髓的整体调节,可能是AS防治效应机制。针灸影响肠道菌群数量与结构,恢复宿主肠道内环境动态平衡,是AS防治重要着眼点。未来高通量测序、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为研究肠道菌群与针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0.
肠道菌群作为人体庞大的微生态系统,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针灸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临床及动物实验都已证实针灸治疗可以调节肠道菌群趋于平衡。该文整理了近年来肠道菌群研究方法的发展、针灸对胃肠道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肠道菌群调控作用,并对针灸干预肠道菌群研究中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一定的展望。  相似文献   

11.
草酸铵对僵蚕抗凝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草酸铵对僵蚕抗凝作用的影响。方法:以凝血酶时间(TT)为指标,用添加法比较不同浓度草酸铵对僵蚕提取液和凝胶分离液抗凝作用的影响。结果:添加草酸铵浓度在1.8~21.3mg/ml范围内,对固形物含量15.8~31.6mg/ml的提取液和14.6~29.1mg/ml的凝胶分离液的TT值增加成正相关。结论:草酸铵对僵蚕提取液、凝胶分离样品的抗凝作用均有增强作用,随提取液浓度降低影响增大,而随凝胶分离液浓度增大影响增大。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1995-2001年中药内治、外治疗法及针灸治疗黄褐斑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3.
蛇床子素抗凝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蛇床子素的抗凝血作用。方法:通过测定小鼠凝血时间(CT)、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观测蛇床子素的抗凝作用。结果:蛇床子素能显著处长CT、PT,缩短ELT。结论:蛇床子素具有明确的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中医角度探讨“软系”疗法的科学性,探求“软系”疗法疗效显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蛇床子素抗凝血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蛇床子素的抗凝血作用。方法:通过测定小鼠凝血时间(CT)、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观测蛇床子素的抗凝作用。结果:蛇床子素能显著处长CT、PT,缩短ELT。结论:蛇床子素具有明确的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微量微生物法对丁胺卡那霉素(AMK)单用及AMK与苯唑青霉素(OXA)合用后,兔体内AMK血药浓度进行测定;药时数据用MCPKP软件经IBM计算机处理,并对两组药动学参数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OXA对AMK的药动学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左归丸对先天肾虚仔鼠发育过程中皮肤内细胞自噬的影响及其机制,探索补肾填精法在生长发育异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6只雌雄比例为2∶1的大鼠进行配对,复合应激法刺激孕鼠构建先天肾虚仔鼠模型,根据将孕鼠处理方式不同,分为正常组,肾虚组,左归丸低、高剂量组(2,8 g·kg-1).正常组不造模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肾虚组...  相似文献   

18.
大黄素对急性胰腺炎胰腺组织TGFβ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分析中药大黄素对大鼠急性胰腺炎治疗前后胰腺组织细胞转化因子β1(TGFβ1)的表达、DNA合成及总蛋白含量的影响,从胰腺再生角度探讨大黄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以雨蛙肽(caerulein)腹腔注射诱导大鼠急性胰腺炎模型,并于大黄素治疗前后6、24、48、72及96h处死大鼠。同时应用RT-PCR技术检测治疗前后胰腺组织TGFβ1mRNA表达,同位素体外掺入法测定胰腺组织DNA合成以及Lowry′s法测定胰腺组织总蛋白含量。结果大黄素治疗后血清淀粉酶显著下降。正常胰腺组织、胰腺炎诱导后6h未见TGFβ1mRNA表达。TGFβ124h后出现表达,72h时达高峰。大黄素治疗后6h即可检测到TGFβ1mRNA表达,且24、48h时表达均较非治疗组显著增强,并于48h时达最大值。同时胰腺炎诱导后72h,胰腺组织DNA合成显著下降,大黄素治疗后96hDNA合成明显增加,胰腺炎诱导后48h胰腺组织总蛋白含量下降,大黄素治疗后96h显著增加。结论大黄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细胞因子TGFβ1基因表达增强,调控细胞增殖和分化,刺激多种细胞外基质成分合成,增加胰组织DNA合成和蛋白含量,参与胰腺细胞修复、再塑过程。  相似文献   

19.
《诸病源候论》对皮肤病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诸病源候论》在皮肤病方面的成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总结 ,该书着重讨论了皮肤病的命名、分类、病因病机 ,并阐发了《内经》“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理论和预防为主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缓冲盐对不同型号大孔吸附树脂分离脂质体及其游离药物能力的影响,并对阿魏酸脂质体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缓冲盐(Na2HPO3-NaH2PO3)平衡的大孔吸附树脂分离脂质体与游离药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药物含量,计算包封率。结果:该法在0.56~2.8 μg· m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精密度小于1.1%。缓冲盐平衡后的大孔吸附树脂对脂质体的吸附作用均有所降低,且不影响大孔吸附树脂对阿魏酸的吸附能力。其中HPD450对空白脂质体的回收率在97.2%~100.8%,平均回收率为98.1%。结论:缓冲盐可提高大孔吸附树脂分离脂质体及游离药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