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目的探讨面颊部穴位分布规律与人体全身的相关性及其在临床诊疗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通过临床实践、观察研究和面颊部的解剖研究,结合生物全息论,分析颊针的理论基础与颊针疗法的理论依据。结果面颊部存在着一个涵盖整个人体的全息缩影系统——颊针系统,对疼痛性疾病疗效显著。结论颊针疗法是一种新的微针诊疗体系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面颊部穴位分布规律与人体全身的相关性及其在临床诊疗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通过临床实践、观察研究和面颊部的解剖研究,结合生物全息论,分析颊针的理论基础与颊针疗法的理论依据。结果面颊部存在着一个涵盖整个人体的全息缩影系统——颊针系统,对疼痛性疾病疗效显著。结论颊针疗法是一种新的微针诊疗体系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颊针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作用特点及优势.方法: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按先后顺序随机分为颊针组(n=30)与常规针刺组(n=30).颊针组予针刺患侧颈穴(定位:下颌骨髁突中点直上,与颧弓上缘交点)、背穴(定位:颧弓根下缘颞颌关节下,耳屏正中前0.5寸).常规针刺组予参照《针灸治疗学》治疗颈椎病的操作.观察两组...  相似文献   

4.
银质针与传统的针灸治疗法在一些医疗工作者看来没有更多的区别。但事实却不然,在许多方面都有不同,治疗作用上也是和传统的针灸截然不同,下面就简谈一下相互间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颊针联合球囊扩张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3例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球囊扩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颊针治疗.连续治疗5个月.治疗5个月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Rosenbek渗入-误吸量表(PAS)及Ya...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颊针疗法在鼻咽癌同步放化疗后吞咽困难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本研究选取湖南中医药大学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80例鼻咽癌同步放化疗后吞咽困难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康复组和联合组,各90例。康复组进行口周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联合组在康复组基础上进行颊针疗法,共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2个月后的疗效、满意度,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评估量表(GUSS)评分及中文版吞咽生命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结果 治疗2个月后,联合组疗效优于康复组(P<0.05);两组GUSS评分、SWAL-QOL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且联合组高于康复组(P<0.05);联合组满意度高于康复组(P<0.05)。结论 颊针疗法联合口周康复训练治疗鼻咽癌同步放化疗后吞咽困难患者的效果更好,可使吞咽功能得到提升、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提升患者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颊针联合穴位注射治疗鼻咽癌放化疗后听力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4例鼻咽癌放化疗后听力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甲钴胺片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颊针(针刺头穴、颈穴、上颈穴)联合穴位注射(在听宫穴和翳风穴处注射甲钴胺注射液)治疗,疗程为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纯音听力测试(PTA)值和耳鸣残疾评估量表(THI)评分的变化情况,以评价2组患者的听力改善情况和耳鸣改善情况。【结果】(1)听力改善情况: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左右听力PTA值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观察组患者的听力改善程度与对照组相当。(2)耳鸣改善情况: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耳鸣TH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对耳鸣THI评分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颊针联合穴位注射治疗鼻咽癌放化疗后造成的耳鸣患者疗效显著,同时可以有效减轻和减缓鼻咽癌放化疗后所造成的听力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颊针疗法在脊柱骨折手术中应用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2年12月—2023年06月于本院拟行脊柱椎体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 随机数字表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0例:对照组接受全身静脉麻醉,观察组接受全身麻醉复合颊针疗法治疗。比较两组在麻醉诱导前(T0)、切皮时 (T1)、拔管后10min(T2)、术后 24h(T3)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水平;比较两组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使用剂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h的疼痛程度;比较两组在T0 、T2和T3患者静脉血清TNF-α、CRP、Cor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静脉镇痛泵自主按压次数;比较两组围术期及术后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T3 HR、MAP水平均较低;与T0相比,T1-T3 两组患者血清 TNF-α、CRP 及Cor 水平均逐渐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T2、T3血清 TNF-α、CRP 及Cor 水平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少于对照组;术后24h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低于对照组;对照组中发生恶心呕吐4例,头晕2例,术后谵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观察组中发生恶心呕吐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P<0.05)结论 在脊柱骨折手术围术期应用颊针疗法可显著降低机体炎症和应激反应,减轻术后疼痛,改善免疫功能,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且颊针疗法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面神经颊支在面部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神经的颅外分支主要有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在这当中颊支与腮腺、腮腺导管的位置关系有规律可循。颊支位置较浅且与其它颅外分支有较多的吻合支。因此,研究和掌握颊支的局部位置和层次特点在面部手术的面神经定位、腮腺和腮腺区手术、面部除皱术及面瘫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使手术者在手术过程中避免损伤此神经,提高手术质量。本文是对成人面神经颊支的走行、分支类型以及颊支与腮腺和腮腺导管的位置关系进行解剖研究,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0.
埋针治疗面肌痉挛1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肌痉挛为临床常见病,其治疗方法很多,但效果欠佳,笔者采用埋针治疗面肌痉挛16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在同一价值序列中探讨榜样教育和偶像崇拜的关联,可谓各有表述,仁智互见。经由学科发展、信仰追求和实践耦合所开启的研究视域,逐步显现出两者构成要素及其特征颇具相似性。通过主体、客体、载体、介体四大构成要素的比较研究发现,榜样教育和偶像崇拜形式相近但存在本质差异,进而围绕如何推动榜样教育构成要素的价值拓展与重构的论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强化主体元素的塑造,促进理念创新与能量聚合;拓展客体元素的功能,推动情感共鸣与知行转化;发挥载体元素的作用,探索耦合模式与转化途径;延展介体元素的空间,借鉴传播经验与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12.
近部选穴是针灸治疗疾病时最基本的取穴方法.该文阐述了近部穴位治疗作用机制的现代研究,总结了近部取穴的运用特点.近部选穴在应对痹症、五官科疾病、局限性皮疹或是其他发病具有局灶性特征的疾病时,方法简易直观.但是临床上还存在着大量疾病,其症状表现不具有上述局灶性的特点,而相关疾病的近部穴位依然被高频地应用于针灸治疗.总结这类...  相似文献   

13.
比较提插与捻转两种针刺手法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插与捻转是两种不同的操作形式,而在调气与补泻中有着相同的作用,但是两种手法产生的效果却有差异。在调气中提插所产生的刺激量较大,故调气效果较捻转好。在补泻中两种手法的针刺效果也不同,提插补泻与捻转补泻对皮肤温度影响不一致,两种补泻手法治疗疾病的性质也有差异。在临床应用中要注意结合病情和针刺部位,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痤疮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采用针刺加中药面膜治疗痤疮52例,[结果]45例痊愈,占86.5%;有效6例,占11.5%;无效1例,占2%。[结论]针刺加中药面膜治疗痤疮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归纳头皮针的临床病症,总结头皮针优势病种及其取穴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数据库中有关头皮针的文献(2008年1月-2017年12月),进行筛选和录入后,统计优势病种,并归纳取穴规律。[结果]①共录入243篇文献,神经系统疾病最多,其余依次为精神与行为障碍、运动系统、外科、五官科、泌尿生殖系统、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②神经系统疾病中频次最多的是中风,以对侧取穴为主;③单侧取穴148篇,以中风、五官科和运动系统疾病为主;双侧取穴81篇,以其他神经系统、精神与行为障碍、外科、泌尿生殖系统等疾病为主;单双侧共有取穴14篇;④有效率高于90%的共125篇,最高的依次为中风后偏瘫、腰椎间盘突出症、脑瘫、帕金森病和尿潴留。[结论]头皮针的优势病种为神经系统疾病,其中中风病应用最多,中风病以单侧取穴居多,以对侧取穴为主。其他神经系统、精神与行为障碍、外科、泌尿生殖系统、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以双侧取穴为主,五官科和运动系统疾病以单侧取穴居多。  相似文献   

16.
以中医药一体化语言系统中原有的语义类型和语义关系为基础,根据针灸学科自身概念体系,对腧穴和针刺方法的语义类型进行补充调整,并进行它们相互间语义关系的探讨研究,从而实现腧穴和针剌方法相关概念术语的网络化。  相似文献   

17.
针刺手法是影响针灸疗效的重要因素。针刺手法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现代医家对古籍中针刺手法的记载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发挥,故产生了种类多样的针刺手法。捣法、提插法与雀啄法均是以上下进退为主要操作形式的针刺手法,三者操作形式类似,但是,由于针刺幅度和频率不同,在临床治疗中产生的效果亦各不相同。捣法以大幅度的重捣轻提为主要操作特点,体现刺激量大、针感强的特征;提插法以幅度均匀的上提下插为主要操作特点,刺激量与针感因人因病等各异;雀啄法以进针原处的小幅度高频率的提插动作为主要操作特点,侧重于下插,刺激量与针感略小。临床应用中,可以根据病情的需要,运用不同刺激方式,对穴位发挥不同作用,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灸百会的方法对高原地区新疆阿合奇县的柯尔克孜族女性不寐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不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针身与头皮呈30。左右,由百会向四神聪倾斜刺入0.5至0.8寸,隔日1次,每次20min。对照组平刺百会0.5至0.8寸,隔日1次,每次20min。[结果】高原地区针灸百会治疗不寐的临床疗效,治疗组比对照组更好。[结论]用针身与头皮呈30。左右倾斜刺入百会0.5'-'0.8寸,用治不寐,在高原地区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针灸治疗急迫性尿失禁临床文献的取穴规律进行归纳分析。方法 参考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WanFang Data,WF)、维普(China Se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VIP)、PubMed、Ovi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并从中摘取2000年1月-2019年6月以来针灸治疗急迫性尿失禁的临床研究类文献,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临床取穴规律特点。结果 共纳入32篇文献,涉及腧穴25个:①腧穴使用频次最高的为会阳、次髎、中髎、中极;②腧穴关联度:会阳-中膂俞、次髎-三阴交(会阳)、大赫-委中;③涉及到的经脉以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太阴脾经为主,占总频次的81.2%;④腰骶部选穴部位频次最高,占选穴部位总频次的53.4%。结论 以数据挖掘技术的方式总结出针灸治疗急迫性尿失禁的腧穴和经脉的内在规律,以会阳、次髎、中髎、中极最为常用,电针为主,采用局部(病位)(腰骶部)与“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原则相结合的取穴方式,为针灸治疗急迫性尿失禁的临床选穴依据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