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电瀑布图在分析动态心电图中对房室结双径路诊断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房室结双径路中的典型病例,结合相应的心电瀑布图,总结其典型特征。结果心电瀑布能够看到房室传导的总体观,不仅展示了房室结双径路中快、慢径路的蝉联与交替,而且可以看到快径路的文氏型传导现象。结论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的心电瀑布图特征明显,快、慢径路交替时,P峰带突然断裂上移,合并快径路文氏传导时,P峰带逐渐上移,合并快径路高度阻滞时,慢径路蝉联致P波峰带逐渐上移后突然断裂显著上移;心电瀑布图不仅是表达房室双径路的简洁语言和有力证据,也是快速分析此类病例的高效工具。  相似文献   

2.
患者常规体表心电图PP间期基本规则,PR间期不典型逐搏延长,随后突然出现一长RR间期,酷似二度Ⅰ型房室阻滞.通过24 h动态心电图可观察到长RR间期前的QRS波终末部出现一个逆行P-波,PR间期跳跃性延长达到0.15 s,提示存在房室结双径路.考虑为快径路一度房室阻滞,房室结双径路伴慢径路文氏阻滞和慢-快径路蝉联现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揭示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的心电图改变.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动态心电图诊断房室结双径路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和特殊心电现象.结果 患者共11例,动态心电图均出现PR间期跳跃式延长,其中有4例表现为两种揭示房室结双径路存在的特征性心电现象:①房性早搏揭示房室结双径路7例.其中房性早搏的PR间期跳跃式延长诱发慢-...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性,62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V_1导联示P,波呈“负、正、负”三相波,P′-P′间期0.28s,频率214次/min,属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QRS形态正常,R-R间期分别为0.71s、0.64s,呈“长-短”交替出现。长R-R间期中有2个P′波受阻,下传P′-R间期为0.24s;短R-R间期中有1个P′波受阻,下传的P′-R间期为0.31s;表现为房室交接区上层5:4文氏现象,下层2:1阻滞,连续出现2个P′波受阻(见梯形图示),符合B型交替性文氏周期特点。心电图诊断: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伴房室交接区B型交替性文氏周期(上层5:4文氏现象,下层2:1阻滞)。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54岁。因头昏、四肢无力、心悸两天来我院门诊就医。心电图附图1示:导联,窦性心律,心率79次/分,房室传导中的PR间期呈短0.20S,长0.36S,0.40S,4∶3文氏型传导阻滞。PR间期突然延长值大于60ms,示房室结双径路传导。R3、6、8后可见逆行性心房回波P-波,RP-间期固定为0.10S。每个文氏周期均被心房回波中断。文氏周期的长间期等于窦性周期的2倍。在4∶3的文氏周期中出现RR间期0.94S,0.78S由长渐短的文氏型AVB的特征。心电图诊断:显性和隐匿性房室结折返致不典型文氏房室传导阻滞。图1 说明文内  讨论 本例心电图呈文氏型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电瀑布图的原理及临床应用。方法选择与形态信息有关的异常动态心电图病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干扰性房室脱节、ST-T改变(变异性心绞痛)、房室传导阻、游走心律],结合逆向技术分析和总结其心电瀑布图形态特征。结果阵发性房颤的瀑布图特征是正常的三峰带瀑布图突然变为二峰带花色瀑布图(P峰带消失);干扰性房室脱节的心电瀑布图特征是间断性出P峰带消失而无花色表现;ST段抬高的特征是ST带色谱向红色移行,ST段压低则色谱向兰色移行,T波倒置色谱向兰色移行;房室阻滞时P峰带移位;游走心律时P峰带色谱多变,如果PR间期有改变,则P带有移位。结论心电瀑布图适合于分析形态信息变化的异常动态心电图,是快速分析动态心电图的另一高效工具。  相似文献   

7.
现报告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半年复查动态心电图,诊断为Ⅰ型心房扑动合并房室结交替性文氏周期.Lorenz散点图亦称R-R间期散点图,其二维直角坐标系中的每个散点所对应的横、纵坐标是相邻两个R-R间期值.Lorenz散点图在典型房扑时呈“格子形”,具有有序多分布的特征,而在房扑合并房室结交替性文氏周期时,其散点图图形特征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8.
房室结双径路在体表心电图上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根据近几年采用经食管电生理检查,从查出房室结(AVN)双径路过程和诱发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前的心电现象,结合体表心电图上出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前的一些心电图表现,提出心电图上若出现以下现象,可作为诊断房室结双径路的一个参考指征.1 P-R间期长短的突变 1窦性心律逐渐增快时,突然出现P-R间期明显延长,比正常P-R间期长0.06s以上。此种现象是窦性心律增快至某种程度时,快径路突然进入绝对不应期(3相阻滞)而出现前向阻滞,窦性激动便通过不应期短的慢径路下传心室,故P-R间期突然延长。2窦性心律逐渐减慢时,P-R间期突然延长…  相似文献   

9.
房室结习惯分成房结区、结区和结希区。房室传导阻滞可以在两个或三个层次同时形成,称为房室传导中的分层阻滞。一般最多见的是两个层次的阻滞,结区易形成文氏型传导,而结希区和房结区易形成2:1传导。这种房室结两个水平上存在不同类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而引起不规则的心室律,称为交替性文氏现象或交替性文氏型传导。 交替性文氏现象可以发生于传导系统的各个部位以及起搏点与周围心肌的交界区。以房室阻滞的交替性文氏现象较为多见。房室交界区的交替性文氏现象是指在2:1房室传导阻滞时下传心搏的P-R间期逐次延长,最后以二至三个P波连续受阻而结束一个文氏周期的一种心电图表现。大多数交替性文氏周期的发生机理是由于传导系统中存在着两个性能、水平不同的阻滞区。由于传导系统近侧与远侧的阻滞类型不同,可引起不同的心电图改变。假若近侧部位呈2:1  相似文献   

10.
例1,患者男性,89岁。一度房室阻滞12年。近3年心电图诊断为窦性心律、长PR间期文氏型房室阻滞伴间歇性右束支阻滞。P1R1间期0.36s、R1P2间期0.46s、P2R2间期0.50s、P3被阻滞,呈反复出现的3:2传导。每次文氏周期R1P2间期基本为0.46s,而R4、R8呈右束支阻滞型。可能房室交界区存在空隙现象。患者死于呼吸衰竭。  相似文献   

11.
例1患者女、70岁,因反复晕厥入院。门诊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V1导联连续记录(图1A)示:窦性心律,心率83bpm。下传心室QRS波呈左、右束支阻滞型,且不固定比例交替。同时PR间期亦呈长短交替,长短PR间期差>0.06s,其中右束支阻滞型QRS波前PR间期长,约0.16s,左束支阻滞型QRS波前PR间期短,约0.08s,两者形成十分固定的"匹配"关系。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记录还出现较长时间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及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其前也分别呈现固定的长短两种PR间期(图略),上述情况可以排除室性期前收缩,考虑为房室结双径路,快径路经左束支下传心室,慢径路经右  相似文献   

12.
Lorenz-RR散点图描述的是相邻两个RR间期变化的相互关系。当存在房室传导阻滞时,RR间期会变长,使得散点图呈多分布的图形,除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外,一般均有文氏阻滞现象,这使得各分图的短径(或横径)变宽,使散点图趋向于团块状。如合并交界性节律,则整体散点图分布呈正方形。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房室结双径路(DAVNP)在动态心电图直接显示的条件、主要诊断线索及与之有关的特殊心电现象,对 7例在动态心电图直接显示DAVNP的心电图特征和有关特殊心电现象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均出现PR间期跳跃性的改变,并有蝉联现象及不典型文氏现象发生,呈DAVNP特征。结论:动态心电图中PR间期的跳跃性改变提示DAVNP的存在,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PR间期不固定揭示房室结双径路心电图改变。方法对44例动态心电图PR间期不固定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典型二度房室阻滞莫氏I型现象揭示房室结双径路的发生率最高,以心动过缓及夜间为主,室性早搏次之。结论慢径路传导所致的过度延长PR间期影响心脏的电和机械活动匹配或房室同步,长时间将导致患者心功能不全,动态心电图报告需加以强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房室结双径路传导引起的心电图表现及其形成机制.方法 对27例患者动态心电图中出现的房室结双径路现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房室结双径路传导表现为9种心电图特征:顺向房室传导呈跳跃现象,无心房回波,呈不典型文氏现象及反文氏现象;顺向房室传导呈跳跃现象,伴心房回波,呈不典型文氏现象;顺向房室传导呈跳跃现象,隐匿性逆传快径路连续发生蝉联现象,貌似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诱发慢-快型或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下部共同通道阻滞不中止折返环;窦性P波分别经快、慢径路传导致心室双反应(即房室结双径路的1∶2传导现象);经慢径路或慢快径路交替顺传、旁道逆传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结论 动态心电图上P-R间期呈跳跃现象提示存在房室结双径路.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33岁,因频发房早,间歇性一度及二度房室阻滞来我院就诊。患者24h动态心电图示偶发房性早搏,间歇性一度房室阻滞。图1~3为晚上的心电图片段。图中见基础心律为窦性心律,图1中的P1~P2、P4~P5、P9~P10,图2中的P1~P3、P5~P6、P10~P11,图3中的P1~P3、P5~P6、P8~P10见PR间期逐渐延长,然后出现一长RR间歇(即房室传导文氏现象)。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房室传导不典型文氏现象的心电图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19~81岁)房室传导不典型文氏现象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房室传导不典型文氏现象病例中,1例为单纯房室阻滞,1例交替性文氏传导,2例非交替性文氏传导,5例房室结双径路。其中4例为病理性阻滞伴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其他为迷走高敏所致生理性阻滞。结论年轻患者不典型文氏型房室阻滞者以迷走高敏所致功能性阻滞多见,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发生不典型文氏现象时,心电图表现复杂并常与其他心律失常共存。  相似文献   

18.
本文所指文氏周期是指传导间期逐渐延长,最后发生一个冲动阻滞,不论是否存在“典型”的R-R间期进行性缩短。交替性文氏周期的定义为传导间期进行性延长的2:1阻滞,最后产生3:1或4:1阻滞。交替性文氏周期大多发生在房室结内,然而也可起源于呈传导障碍的任何组织内。本文报告6例其体表心电图符合房室结以外的交替性文氏周期的研究结果。交替性文氏周期一般认为是同时存在二个传导障碍区所致,一个位于病变组织的近段,一个位于远段。结束于连续阻滞2个冲动的交替性文氏周期大多是由于近段文氏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进一步认识和评价房室交界区双层阻滞的心电图改变和临床意义。方法分析696例房室阻滞中10例房室交界区双层阻滞的资料。结果10例患者均为器质性心脏病,心电图均表现为非交替性文氏周期,其中长PR间期文氏现象(A型)及长PR间期高度房室阻滞(B型)各5例。9例出现于窦性心律,1例因药物导致房性心动过速。经异丙肾上腺素治疗4例,其中2例双层消除,1例减轻,1例因治疗无效而植入心脏起搏器;5例未用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其中2例双层阻滞消除,3例减轻。10例患者均获临床治愈或好转出院。结论非交替性文氏周期亦为房室交界区双层阻滞的常见类型,B型与A型同样多见。绝大多数出现于窦性心律,且均为病理性房室阻滞。治疗原则与单一类型房室阻滞无异,对有晕厥等症状的高度或二度房室阻滞可加用异丙肾上腺素治疗,但对预后并无显著影响,仅作为应急和过渡措施。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伴短联律间期宽QRS波散点图的类型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及房颤伴不同起源宽QRS波的心电散点图图形特征。方法对77例房颤及房颤伴短联律间期宽QRS波的病例进行动态心电图诊断,并制作每份病例24 h心电散点图。按照动态心电图诊断,将纳入病例分为房颤组、房颤伴室性早搏组(简称室早组)、房颤伴差异性传导组(简称差传组)、房颤伴预激组(简称预激组),观察各组图形特征。结果房颤组42例、室早组20例、差传组14例、预激组1例。全部病例均呈现有扇形散点图图形,各组又都存在特异性的图形,室早组有房室分离的图形特征,差传组有联律间期"趋短的"图形特征,预激具有经旁道连续房室传导的图形特征。结论在动态心电图中,不同原因导致的频发短联律间期宽QRS波具有不同的心电散点图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