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治病的主要形式,中药配伍规律是中医药现代化关键科学问题之一,长期作为战略性课题。循中医药理论自然属性,运用超分子化学理论,阐明中药复方与人体"印迹模板"定性定量作用规律:中药与人体都是巨复生物超分子体,中药有效成分群和人体疾病诸证有着对应的"印迹模板",按印迹规律产生"气析"作用,而中药配伍可以显著性地改变这一作用,可用超分子化学理论进行研究。首先梳理中药配伍文献研究及现代研究现状,再提出亟待解决的7个关键问题,并结合超分子化学提出解决之策,旨在推动中医药现代化核心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贺福元  邓凯文  樊启猛  刘文龙  贺鹏  李海英 《中草药》2020,51(20):5381-5388
基于中医药理论现代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当前亟需解决的3项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3项重大工程技术难题,辨中医药现代化问题之症结,明中医药现代化难题破解之必由途径,阐述中医药超分子"气析"理论对其破解的决定性作用。置人体与中药于自然界生物演化的历史长河之中,运用超分子化学解析生命进化轨迹,溯中医药理论产生之源。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自然界的各类分子遵循超分子化学规律,按"印迹模板"逐级形成超分子体,由简单到复杂,由无生命的无机络合物再到有生命的酶系统,由简单的单分子到复杂的超分子机器,无不打上超分子化学的烙印。在由逐级超分子体构成生物体链条中,生物超分子化学作用贯穿始终。由"印迹模板"通道结构逐级有序排列构成经络,管控"社会分子";在人体心脏搏血的推动下,溶于血液中的客体小分子物质在脏腑经络主体大分子的"印迹模板"通道中按"气析"进行迁移,宏观表现出中医所述经络脏腑对小分子作用的各向异性,亦即脏象。据此可阐明生命科学本原和中医药"理""法""方""药"原创性理论,解决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重构并融合中医药基础理论,最终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探索中药及其复方作用机制,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中药及复方通过多成分作用于多靶点而产生综合药效,阐明其作用机制的核心就要解决成分与靶点网络拓扑的“静态”关联和“动态”整合验证的关键科学问题。目前,阐明中药及其复方作用机制的有效方法是通过网络药理学静态关联体外成分与靶点的拓扑网络,尽管也有对成分-靶点的验证研究,但多借鉴“单成分-单靶点”研究思路,建立一种符合中医药特色的定量整合和整体验证方法较为迫切。根据中医药超分子“气析”理论,中药与人体微观作用机制实际上是中药有效成分群和人体靶点群这2个超分子主客体基于“印迹模板”的“气析”作用,宏观上表现出药性与药效。基于此,笔者提出以超分子“气析”理论为指导,结合超分子化学、网络动力学、定量药理学等方法定量整合并验证网络药理学预测得到的以“印迹模板”为核心的成分与靶点群,寻找最优质量标志物,极大降低中药及其复方多成分-多靶点实验验证难度。  相似文献   

4.
外泌体是由生物体内各种细胞主动分泌的脂质双分子层膜性囊泡,似纳米粒,具有信使靶向性,与中医药超分子“气析”理论结合可构建中医药现代化实验研究思路与策略。外泌体由各细胞分泌,膜内含核酸、蛋白质、脂质及小分子代谢物质等,亲本能精准协调各细胞间的功能,浓缩传递亲本细胞的功能信息,是体现细胞功能的简洁形式;同时荷载了中医药超分子“气析”理论的“印迹模板”,若对其包裹的基因-蛋白质-脂质-小分子间的“印迹模板”运载规律进行研究,可建立起中医药理论现代化实验研究思路和策略,揭示机体经络脏腑功能。笔者首先对外泌体的现状,包括发现、分泌、特点、功能、归属、摄取、研究方法、应用现状进行综述,阐述其精准信使靶向性的运载工具天然属性,体现出了经络脏腑微观物质的运行规律;其次,探讨其作为中医药超分子“气析”理论的“印迹模板”重要载体,融合中医药超分子化学研究方法提出中医药经络脏腑与归经的微观物质基础、中药复方配伍、中药靶向制剂靶向性的实验研究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5.
超分子化学对中医药理论的特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归纳总结超分子化学研究的现状,分析中医药可能的超分子形式,结合中医药现代化所存在问题,旨在阐述超分子化学对诠释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特殊作用。与传统的由原子间化学键构成化学相比,超分子化学是以多种弱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非共价键化学,体现出分子间宏观作用的表观化学属性,可诠释中医药理论的微观物质基础。人体及中药成分可以自身或相互络合、复合、螯合、包合、中和,以自组装、自组织、自识别及自复制的形式形成超分子物质;中医的经络脏腑结构可能是基于细胞内外的超分子“印迹模板”特有分子空间的孔穴通道结构;机体内及中药成分与中医经络脏腑是通过超分子孔穴通道的“印迹模板”而产生相互作用。当小分子与经络脏腑产生印迹作用时,相当于人体在心脏搏血推动下,客体小分子物质在经络脏腑主体大分子的印迹模板通道按“气析”进行迁移,宏观表现出中医所述经络脏腑对小分子作用的各向异性,亦脏象;当中药成分与经络脏腑“印迹模板”通道产生作用时,宏观上表现出中药药性与药效规律。因此,中医药基础理论特殊的表达形式正是基于机体内各种分子群与经络脏腑孔穴的“印迹模板”能否匹配性地产生“气析”作用的规律宏观表达,宜用超分子化学进行诠释。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是基于包括单分子在内的超分子群混合物;中药复方配伍能显著性地改变这一“印迹模板”作用规律。在进行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时,应特别重视超分子的作用规律,这是中医药理论区别于基于单分子特征作用规律所建立的现代医学最为本质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安全、有效、可控是药品的3大属性,建立适宜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是保证中药质量可控的基本条件,攸关中药临床安全有效使用、新药研发和中药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问题,备受中医药领域关注。中药所产生的整体疗效是按中医药理论依法遣药组方对证治疗的结果,因此,要构建适宜中药作用特征的质量评价体系就必须遵循中医药理论去解决"中药有效成分群构成比与药效变化不对等"的科学难题。从中药与人体在自然界生物演化的角度考虑,二者都是生物超分子体,中医药理论本质上是对人体与自然界"分子社会"交流管控规律的揭示,药材的生长、炮制、配伍组方和制剂制备而形成的中药成分群的构成比与药效动态变化规律受控于生物超分子"印迹模板"的印迹作用普遍规律,宜建立以反映"印迹模板"特征的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印迹性为指标的质量评价方法。系统梳理单成分化学药和多成分中药质量评价方法的现状,提出建立以Q-Marker为核心的"个体测定,群体分析,印迹表征"的中药新型质量评价体系,解决中药质量控制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7.
贺福元  邓凯文  潘雪  周逸群 《中草药》2020,51(3):557-562
当前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肆虐中国,控制疫情蔓延成为头等大事。由于没有特异性的药物进行治疗,给疫情控制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此研究出特效药物迫在眉捷。抗2019-nCoV药物研究总体上遵循3种模式,即疫苗、化学药和中药。由于疫苗、化学药物研究耗时太长,难解燃眉之急,并且冠状病毒的RNA和RNA之间重组率非常高,病毒出现变异正是由于这种高重组率,花巨大精力研究出来的疫苗和药物可能会错过疫情,且对下一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治疗效果不确定,使防疫工作变得更加艰巨。用中医药理论遣药组方治疗疫病确有疗效,但将其开发成成分清晰、作用机制明确的特效药物,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对2019-nCoV及其药物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利弊,并运用中医药超分子"气析"理论阐明这一药物研究的窘境,提出基于生物超分子"印迹模板"的"气析"作用进行抗2019-nCoV药物的研究策略,一方面可快速研究出抗2019-nCoV药物,解决目前疫情蔓延之势,另一方面创立一种中西医兼融的抗病毒药物研究模式,化被动为主动。  相似文献   

8.
该文在前文超分子化学对中医药理论特殊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药成分的自然本源,阐述中药与人体经络脏腑超分子"印迹模板"通道结构(证素)的"气析"作用,从自然界超分子"印迹模板"自主作用的普遍规律层面揭示中药"药素"属性,揭示别于西药药理学的中药药理学研究应遵循的方法。中药药理学研究受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是由经络脏腑与中药成分群的超分子主客体"气析"作用关系决定的,在这种基于"分子社会"与经络脏腑通道的"印迹模板"能否匹配性地产生"气析"作用的宏观规律特殊表达过程中,超分子化学自主作用贯穿始终。中药药理学受中医药理论指导,是基于中医药理论,能用超分子化学诠释。基于经典的原子间的化学键形成的单分子化学结构构效关系奠定西药药理学,基于"分子社会"弱键的超分子"印迹模板"(药素)则构筑中药药理学大厦。中药药理学是在西药药理学基础上发展的针对"分子社会"间的超分子药理学,宜采用宏观数理定量表征和微观定性分析双重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人工智能使数据的获取、储存与处理更方便,为加快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但尚未与中医药理论实现有机融合。笔者在前期中医药超分子"气析"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趋势,分析中医药超分子"印迹模板"作用的生物"智能"属性,以期为中药药物创新发展提供参考。人体与中药都是自然界生物演化成的巨复超分子体,按"印迹模板"逐级管控"社会分子",形成经络脏腑,相互作用产生中医药原创性理论,其中"印迹模板"的自识别、自组装、自组织和自复制体现"智能"作用属性:人体通过"印迹模板"自识别和感传中药成分,以"印迹模板"的形式贮存记忆信息库于经络脏腑之中,再通过"印迹模板"的比对与分析以指导"分子社会"间的自组装、自组织和自复制,合成生物机器,产生生物功能,修复或壮大生物超分子体,呈现最基本的"智能"属性。这提示中医药的理、法、方、药理论是生物"智能"作用的"弱"体现形式,而人体的大脑功能是生物"智能"作用的"强"体现形式。由于超分子"印迹模板"智能作用贯穿自然界始终,这说明能表征人体大脑强"智能"体现形式的人工智能也将能融于自然界各个环节,提示药物创新模式的"智能"功能化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中药炮制的超分子化学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中药生物超分子体特征和对人体的"气析"作用,分析中药炮制学研究现状及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并提出破解之策。在前期诠释中医药基础理论,提出"气析"作用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生物超分子化学理论,阐明中药炮制所存问题的根源,形成中药饮片炮制的超分子化学研究对策。中药为巨复生物超分子体,中药炮制就是对生物巨复超分子体的炮制,其本质是在外界高温、高湿条件下,加辅料与不加辅料对生物超分子主客体进行化学变化的中药制药技术;超分子化学贯穿始终,宜用超分子技术进行研究。中药饮片是经过超分子化学反应后主客体分子产生变化的产物,其内部发生了主客分子的理化性质变化,如结合水的逸出、化学键的断裂、脱水、炭化、及其与辅料作用等;炮制后的饮片药性与药效变化程度决定于主客体"印迹模板"变化程度,可采用对人体超分子"印迹模板"的"气析"作用测出,集单用确定与合用可调配的整体相统一的给药体系。该文将从研究思路、方法、品种归属、炮制原理、质量标准、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症结所存,并形成以超分子化学为核心的对策。中药炮制是建立在体现人体经络脏腑超分子"印迹模板"(药素)作用基础上的生物超分子体的化学技术,其反应产物饮片体现单用确定性与合用调配性,由此可构成中药临床配伍调配给药体系。  相似文献   

11.
论中医诊治传染病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中医对传染病早有认识,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强调寒邪,明代吴又可《瘟疫论》对急性传染病又提出了“戾气”、“厉气”和“杂气”说。中医认为传染病的发生是由气候环境因素、人体内在因素和戾气、时行之气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诊断模式应以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相互补充。中医重视“邪气”对人体的危害,但更重视“正足以胜邪”,注意维护人身的“正气”。“祛邪”是治病常法,其宗旨不单在于杀灭病邪,而重在使“邪气”不得安生而被逐出体外,历代众多名方验方即是战胜传染病的重要“武器库”。今后,更应加强培养“铁杆中医”,发展中药针剂,加强运气学说研究,引进西医的分析科学方法进行辨证,进一步提高中医防治传染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医药防控疫病科研工作的现状分析,从立足体系、科学防疫,发挥优势、突出三重,政府统筹、发挥效能三方面提出了一些关于防控疫病科研的个人建议,强调中医药防控疫病科研的关键是人,以人为本,以科学的方法开展中医药防控疫病的科研工作,突显中医药学术的主体性作用,同时也不要忽视政府的统筹功能。  相似文献   

13.
论中医诊治非典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非典是全新的疾病,对病毒性疾病的攻克如流脑、流行性出血热等,中医自有优势。中医辨证论治不把着力点放在对病原体的认识上,而在于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邪气与正气斗争所表现的证候。温病的发生是因气候环境、致病物质活跃、正气不足以拒邪所致。故中医的治疗不单与病毒对抗,而是祛邪、扶正,使邪有出路。非典属中医春温病伏湿之证,病机以湿热蕴毒,阻遏中上二焦,并易耗气挟瘀,甚则内闭喘脱为特点。中医治疗分早、中、极和恢复期,辨证选方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十四五”时期中医药现代化的主要研究方向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进展。方法 本文分别从中医药防治疫病、中医四诊及中药功效指标、中医影像学、中药材质量及优质标准、中药上市后临床实效证据、现代中药质控体系、中药安全性、中药农业现代化和中医药人工智能等研究方向进行探讨。结果 在“十四五”时期要深入开展中医药防治疫病的研究,加快实现中医四诊和中药功效的客观化,推进中医影像学的发展,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推行中药材优质标准,开展已上市中成药的比较实效研究,实现中药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强化对中药安全性的研究,推进中药农业现代化建设,积极开展中医药人工智能的研究。结论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内涵丰富,意义重大。中医药现代化建设在“十四五”时期应乘势而上,加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多种致病因素都可引起人体气血、脏腑、经络的不通而导致疾病。对于这些疾病,中医往往采用"通法"来进行治疗。"通法"作为重要治法,虽列八法之外,但该理论源于《内经》,且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就临床治疗而言的"通法",不能仅以狭义"通下"一法言之。其含义既包括扶气血、协调脏腑关系,解决"化源"之物质基础生成不足;又包括祛邪气、疏通经络气血、疏布津液,以解决"运行"之道路阻塞。基于对《内经》以及相关著作的探析,认为"通法"在扶正祛邪治则的指导下,可包括"通营卫法""通脏腑法""通经络法"等。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是中医发展的必然趋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医肿瘤学现代化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通过分析中医肿瘤学在理论创新、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等方面的发展现状,明确现代科技进步对中医肿瘤学发展的助推作用,同时也看到中医肿瘤现代化研究中尚且存在的问题和难点。纵观中医肿瘤学现代化发展的历程,其发展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和发扬中医辨治优势,在遵循中医肿瘤学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科技理念,积极推动科研模式的转变和方法学的创新,始终以提高临床疗效作为发展的方向,使中医肿瘤学现代化发展真正做到有机融合、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7.
代谢组学与中医药现代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关键技术和研究方法,在方法学上具有融整体、动态、综合、分析于一体的特点,符合中医治疗疾病和中药作用的整体性原则。中医病证引起代谢物组的共性分析和生物标记物的发现,可促进“证”本质的研究和中医辨证的科学化和定量化,深层次理解中医脏象理论,预测疾病的发生,反应肠道内生态环境状况以及整体性评价中药及复方综合疗效、安全性和作用机制。中药体内代谢物组的分析,可促进中药效应物质基础的阐明,建立科学的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确保临床中药产品的安全、有效。代谢组学和中医药学的有效组合,一定能进一步加快中医药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目前已造成全球大流行。疫情发生后,甘肃省积极响应国家"中西医结合"防疫方针,组织成立中医药防治专家组,建立中西医结合联动工作机制,坚持中西医结合原则,突出中医药防疫优势,强调早期、及时、全程使用中医药。专家组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形成系列"甘肃方剂",探索出"关口前移、截断扭转、防治在早期、治愈在初期"的防治策略。未病之前,将关口前移,辨体选用扶正避瘟方,扶助正气,避其毒气,以防患于未然;发病以后,先证而治,截断扭转,辨证选用宣肺化浊方、清肺通络方,驱邪外出,将COVID-19治愈在初期阶段;病愈之初,选用健脾益肺方,健脾益肺、培土生金、和胃化湿,以防复发。在中西医结合的原则下,辨体辨证选用"甘肃方剂",预防了疫病的发生,阻止了轻型、普通型向重型、危重型的转化,提高了临床疗效,缩短了病程,减少了重型、危重型发生率,从而降低了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