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2%葡萄糖酸氯己定(CHG)醇皮肤消毒液对预防经外周静脉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消毒效果。方法对2013年1-12月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64例PICC置管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34例使用2%CHG醇进行皮肤消毒,对照组30例使用5%聚维酮碘进行皮肤消毒,分别于各组患者进行PICC置管前及置管后48h对置管周围部位的皮肤采样,进行细菌监测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在PICC置管前和置管后较对照组48h皮肤菌落数低、干燥时间短(P<0.05),观察组总置管日2 356d,无CRBSI发生;对照组总置管日1 970d,CRBSI 4例,2%CHG醇消毒液能降低CRBSI的发生率(P<0.05)。结论 2%CHG醇皮肤消毒液可降低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并可减少皮肤表面的暂居菌,抑制其生长从而降低CRBSI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皮肤消毒液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成本效益,为节约经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6月中心ICU静脉置管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氯己定组、复合碘组,每组各50例;分别使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皮肤消毒液和复合碘进行穿刺点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预防的成本和效益进行比较,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葡萄糖酸氯己定和复合碘在皮肤刺激性和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换药次数、消毒液使用次数、无菌敷料数量和接头更换数量氯己定组和复合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从各组的均值来看,氯己定的成本低于复合碘。结论氯己定和复合碘比较对控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在短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氯己定能节省皮肤穿刺点换药成本。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皮肤消毒剂对儿童浅静脉留置针消毒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8月-2013年1月在儿科行浅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患儿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使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进行皮肤消毒,对照组使用安尔碘进行皮肤消毒,分别在消毒前,第1、2次消毒后和消毒72 h后对两组进行细菌采样,比较消毒效果.结果 使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在第1次消毒和消毒72 h后的患儿皮肤菌落数低(P<0.05),且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的消毒待干时间(16.81±1.47)h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在儿童浅静脉留置针的消毒效果确切,且可视度高、待干时间短,为护理人员的临床工作提供了便利,较传统的安尔碘消毒液更具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多药耐药菌生物膜对葡萄糖酸氯己定的抗力.方法 应用滤纸膜片法制备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两种多药耐药菌不同龄期的生物膜;分别采用2%葡萄糖氯己定皮肤消毒剂和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皮肤消毒剂,按载体定量试验方法,测定其对两种多药耐药菌生物膜的最低杀菌浓度.结果 两种消毒剂对2d生物膜的最低杀菌浓度为2500~10 000 mg/L;对5d生物膜的最低杀菌浓度为5000~10 000mg/L;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对葡萄糖酸氯己定的抗力要强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5d生物膜抗力要强于2d生物膜.结论 葡萄糖酸氯己定对多药耐药菌细菌生物膜有较理想清除和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种类皮肤消毒剂对儿童血培养污染率的影响,为采集外周静脉血选择适当的皮肤消毒剂并提供依据。方法将某医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期间住院需要采血培养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2015年4月—2016年3月(第一阶段),采用0.405%~0.495%醋酸氯己定碘对患儿采血点进行皮肤消毒;2016年4月—2017年4月(第二阶段),新生儿患者改为含0.028%~0.034%醋酸氯己定碘进行皮肤消毒,非新生儿患者改为含1.8%~2.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进行皮肤消毒。对全部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由该院感染传染科医生判断是否污染。患儿的临床资料来自医院HIS系统。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25 045例血培养标本中,总阳性率为5.7%,血培养标本总污染率为2.03%。在第一阶段采用0.405%~0.495%醋酸氯己定碘消毒,非新生儿组血培养污染率为3.6%,高于新生儿组的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50, P0.05)。新生儿组使用0.028%~0.034%醋酸氯己定碘消毒时污染率为1.9%,高于使用0.405%~0.495%醋酸氯己定碘的1.2%(x~2=11.90, P0.05)。非新生儿组使用0.405%~0.495%醋酸氯己定碘消毒剂时血培养污染率为3.6%,高于使用1.8%~2.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1.9%(x~2=29.10, P0.05)。更换消毒剂前,新生儿组、非新生儿组污染菌均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97.2%和93.6%;更换消毒剂后,该细菌污染占比分别降至58.5%和79.8%。结论新生儿患者采用0.405%~0.495%醋酸氯己定碘,非新生儿采用1.8%~2.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进行皮肤消毒,可明显提高皮肤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葡萄糖酸氯己定醇皮肤消毒液对多药耐药菌的杀灭作用,为临床合理选用消毒剂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悬液定量杀菌方法,设试验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3种多药耐药菌;对照组:与试验组相对应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3种非耐药菌;比较葡萄糖酸氯己定醇皮肤消毒液对耐药菌和非耐药菌的杀灭作用.结果 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皮肤消毒液原液作用30 s、1、3 min对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杀灭对数值均>5.0.结论 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皮肤消毒液对多药耐药菌的杀灭作用与非耐药菌同样快速和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某肿瘤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及特点,为制定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3年1-12月入住该院ICU的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采用患者平均病情严重程度(ASIS)调整法调整医院感染发病率,统计3种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发病率、医院感染病原菌及多重耐药菌分布情况。结果共监测ICU患者455例,总住院日数2 483 d,发生医院感染52例,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1.43%,日发病率为20.94‰,经ASIS调整后日发病率为6.29‰。医院感染以呼吸系统感染最高(占63.46%),其次为泌尿系统感染(占19.23%);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病率为12.08‰、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为0.95‰、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为4.07‰。共检出病原菌18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35株(74.59%),革兰阳性菌33株(18.23%),真菌13株(7.18%);检出多重耐药菌33株(18.23%)。结论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且感染发病率高,主要为呼吸道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开展目标性监测,能及时反映感染控制工作的不足,有利于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控与干预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氯己定醇联合含碘手术薄膜对儿童行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5月于医院接受骨科手术的46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儿平均分为两组,每组230例,其中对照组患儿使用含碘消毒液联合含碘手术薄膜进行骨科手术,观察组患儿使用氯己定醇联合含碘手术薄膜进行骨科手术,比较两组患儿术后切口感染率、手术效果、揭开手术薄膜后细菌的阳性率;对发生感染的患儿进行病原菌培养与鉴定,分析病原菌的分布。结果观察组6例患儿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2.61%,观察组患儿感染人数以及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21例(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0,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切口薄膜起边率以及手术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揭开手术薄膜后细菌的阳性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6,P<0.05);感染患儿临床送检标本共检测出病原菌6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2株、革兰阳性菌27株、真菌6株、其他菌种2株。结论行骨科手术患儿切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革兰阴性菌,采用氯己定醇联合含碘手术薄膜能够有效降低手术患儿术后的感染率,提高术后恢复效果,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试三种葡萄糖酸氯己定复方手消毒剂临床消毒效果,为临床科室提供安全有效的手消毒剂。方法根据《消毒技术规范》对三种葡萄糖酸氯己定复方手消毒剂进行检测。结果三种葡萄糖酸氯己定复方手消毒剂pH值,泡沫抗菌洗手液为6.50、泡沫外科消毒剂为6.38,外科手消毒凝胶为6.70,有效成分葡萄糖酸氯己定含量分别为0.185%、1.23%、1.19%,泡沫和凝胶手消毒液乙醇含量分别为:38.2%、54.7%,泡沫抗菌洗手液细菌总数、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菌落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泡沫抗菌洗手液对大肠杆菌杀灭对数值均>5.0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杀菌不合格;泡沫外科消毒剂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1.5min,对白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作用3.0min,可达到消毒合格;外科手消毒凝胶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作用1.0min,可达到消毒合格;使用葡萄糖酸氯己定泡沫抗菌洗手液后用葡萄糖酸泡沫外科消毒剂或葡萄糖酸氯己定外科手消毒凝胶5ml,消毒作用3min,对临床科室医务人员手上自然菌杀灭对数>1.0,手上残留菌数<1cfu/cm2。结论三种葡萄糖酸氯己定复方手消毒剂消毒配合使用消毒效果达到临床消毒要求,可以在临床科室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监测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导管相关感染发病情况,为采取相关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调查某三级综合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综合ICU且使用了导尿管、血管导管,以及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病情况。结果共调查综合ICU导管置管住院患者299例,总住院日数为2 700 d,发生医院感染41例、48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3.71%、例次发病率为16.05%,日感染发病率为15.19‰;其中发生导管相关感染者37例、44例次;其他医院感染分别为血流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及带状疱疹各1例。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CAUTI)发病率为2.94‰,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为2.12‰,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为15.72‰。结论导管相关感染是ICU内导管置管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类型,且主要以VAP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重症医学科病房深静脉、动脉插管患者采用最大化无菌屏障,对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作用。方法 2011年9月—2014年4月回顾性收集北京友谊医院重症医学科深静脉、动脉插管患者996例,根据患者是否实行最大化无菌屏障,分为标准无菌屏障组(SSB组,2011年9月—2012年12月,560人次)和最大化无菌屏障组(MSB组,2013年1月—2014年4月,436人次),比较两组患者CRBSI发生情况、病死率等。结果 SSB和MSB组患者插管部位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750,P=0.08)。SSB组CRBSI发生率为2.41‰(1.64‰~4.02‰),MSB组为1.91‰(0‰~4.56‰),经秩和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57,P0.05);SSB组发生CRBSI 24例(4.29%),MSB组发生CRBSI 26例(5.9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47,P0.05)。SSB组病死率为(18.43±5.53)%,MSB组病死率为(11.68±4.14)%,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07,P0.05)。结论最大化无菌屏障未减少CR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锁骨下静脉置管方法对危重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某院重症医学科2008年5月—2015年12月锁骨下静脉置管留置时间7 d的患者。分为三组:超声引导精确置管组(A组),常规单腔不扩皮组(B组),常规双腔组(对照组)。调查内容包括:姓名、年龄、诊断、APACHEⅡ评分、置管位置、方法、是否穿刺一次成功、留置导管时间、CRBSI情况、病原菌检出情况等。比较不同置管方法CRBSI发病率和日发病率,以及CRBSI病原学分布。结果共调查患者2 366例,其中A组789例,B组786例,对照组791例。A组发生CRBSI 13例,CRBSI发病率为1.65%,日发病率为1.09‰;B组发生CRBSI 15例,CRB-SI发病率为1.91%,日发病率为1.27‰;对照组发生CRBSI 40例,CRBSI发病率为5.06%,日发病率为3.36‰;A、B组及对照组的穿刺一次成功率分别为97.47%、88.80%、87.23%。三组患者的CRBSI发病率、CRBSI日发病率、穿刺一次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经两两比较,穿刺一次成功率A组高于B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6.25、58.50,均P0.01);CRBSI发病率对照组高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82、18.35,均P0.01);CRBSI日发病率对照组高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3.74、11.22,均P0.01)。三组患者各检出病原菌13、15、40株,均以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对照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比例高于A、B组。结论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精确置管与常规置管方法(单腔、双腔)相比能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超声引导精确置管及常规单腔不扩皮锁骨下静脉置管较常规双腔置管方法能够减少患者CR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性以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9年6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以中心静脉置管建立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的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CRBSI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分析感染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血标本中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并收集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血液透析患者发生CRBRI的危险因素。结果98例患者中有32例发生CRBSI,CRBSI发生率为32.65%;感染组患者的导管血标本中共分离得到3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2株,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对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革兰阴性菌12株,以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对阿米卡星、头孢吡肟等敏感;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股静脉置管、外周血白蛋白(Alb)<35 g/L是发生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抗菌药加肝素封管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股静脉置管、Alb<35 g/L是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发生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抗菌药加肝素封管是保护因素,同时病原菌分布有一定的特点,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并针对高危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和降低CRBSI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应用精细化防控措施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效果。方法 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中心静脉置管≥48 h的患者。2019年1—12月为干预前期,2019年12月底全院开始实施精细化防控措施,2020年1—12月为干预后期。比较干预前后医务人员CRBSI防控措施执行率和患者CRBSI发病率。结果 2020年医务人员CRBSI防控措施执行率为99.06%(191 504/193 324),高于2019年的87.90%(382 550/435 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 046.64,P<0.001)。2019、2020年分别发生CRBSI 54、11例,两组感染患者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019年患者置管总日数为350 473 d, CRBSI发病率为0.15‰;2020年置管总日数为186 856 d, CRBSI发病率为0.06‰,两组患者CRBSI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12,P=...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批量重度烧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情况、危险因素及感染防控措施效果。方法某院2014年8月抢救了9例重度烧伤患者,对其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置管全程对患者进行感染防控干预。结果 9例患者共进行中心静脉置管30例次,置管总日数227 d,其中2例患者股静脉三腔置管细菌培养阳性,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为8.81‰;其中1例患者培养出屎肠球菌,另1例患者培养出鲍曼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2例CRBSI患者均为股静脉置管,置管部位均为创面,置管时间均≥7 d,均为三腔置管,且患者Ⅲ°烧伤面积≥60%。经及时拔除导管和使用抗菌药物,2例感染患者均治愈。结论中心静脉置管有利于危重烧伤患者长期、安全、有效地补液,但其可导致CRBSI;对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进行全程感染防控干预,选用少腔导管,有助于降低CR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某省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预防与控制实施现状,为医疗机构采取有效措施落实最佳证据,降低CRBSI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依据《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版)》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于2021年7月对某省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CRBSI防控现状进行调查。结果 共回收问卷87份,有效问卷79份,有效回收率90.8%。79所医疗机构的CRBSI监测工作(89.9%)和防控制度的制定(94.9%)基本落实,但制度更新滞后,仅78.7%予以更新。68.4%的医院关注了本院近3年的CRBSI发病率,关注中心静脉导管(CV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透析导管相关感染发病率的医院较少,最低仅占38.9%。置管前评估(100%)和置管时置管者无菌操作技术(≥97.5%)落实较好。CRBSI防控指南落实的四个薄弱环节:仅有3.8%的医院选用含洗必泰醇浓度>0.5%的消毒剂进行皮肤消毒,54.4%的医院紧急状态下置管不能保证有效无菌操作技术时未在2 d内拔管,43.0%的医院存在病房内置管现象,43.0%的医院在使用导管输血后未在4 h内更换附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某三级医院肾病内科血液透析患者阴沟肠杆菌血流感染疑似暴发进行调查与控制,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2018年5月21日—6月6日该院肾病内科的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医院空气、透析用水和透析液、透析材料、使用中消毒剂、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患者手及深静脉置管处皮肤等进行环境卫生学检测,针对感染原因进行分析和采取严格防控措施。结果 2018年5月21日—6月6日,共6例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血培养均检出阴沟肠杆菌,发病率为3.03‰(6/1 980)。环境卫生学监测共采集标本133份,其中空气、透析用水及透析液、一次性透析管路、使用中消毒剂采样标本检测均合格;医务人员手采样合格率为61.54%(8/13);物体表面采样合格率为80.28%(57/71),患者手及深静脉置管处皮肤采样6份,不合格1份;环境卫生学监测均未检出阴沟肠杆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透析前需要溶栓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阴沟肠杆菌血流感染的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例感染患者住院治疗2周后血培养阴性,出院继续门诊血透治疗。血液净化中心连续观察2个月未再出现新发感染病例。结论血液净化中心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切断外源性感染途径。加强血液透析患者血管导管置管部位及血糖的管理,透析前避免溶栓等措施可减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利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预防控制重症监护病房(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12月入住某院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运用六西格玛的界定、测量、分析、改进和控制阶段五步法,找出影响CRBSI的关键因素,并针对性采取改进措施,比较应用六西格玛前后CRBSI发病率。结果应用六西格玛管理后,CRBSI发病率为6.19‰(4/646),低于管理前的15.95‰(13/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西格玛管理方法能揭示操作环节中的缺陷,进而指导研究者提出相应对策,能有效降低ICU CRBSI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室(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某院ICU行中心静脉置管(CVC)且时间>48 h的住院患者1 677例,分为CRBSI组和非CRBSI组,对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CVC使用率为 92.88%(21 041 d);发生CRBSI 86例,CRBSI发生率为5.13%,千导管日CRBSI发生率为4.02/1 000,CRBSI组患者病死率为58.14%(50/86),显著高于非CRBSI组的36.83%(586/1 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4,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住ICU时间>5 d、CVC时间>5 d、CVC次数>1次是CRBSI的危险因素(均P<0.01)。结论了解ICU住院患者CRBSI状况及其危险因素,可为进一步开展目标性监测,实现CRBSI“零宽容”的奋斗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