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属中医“痞满”、“胃脘痛”、“胃痞”等范畴。1978年,WHO将CAG列为胃癌的癌前病变。临床上用中医治疗CAG,不仅能明显改善症状,而且胃镜及组织病理检查表明CAG病变能够逆转。关于CAG的治疗,笔者在临床上有如下体会。  相似文献   

2.
慢性萎缩性胃炎(简称CAG)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中医常把它归属于“胃脘痛”、“胃痞”、“胃胀”等范畴.导师聂惠民教授擅长治CAG,学生有幸跟随导师出诊聆听,现将其治疗CAG的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张秋霞  嵇波 《北京中医》2001,20(1):39-40
慢性萎缩性胃炎(简称CAG)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中医常把它归属于“胃脘痛”、“胃痞”、“胃胀”等范畴.导师聂惠民教授擅长治CAG,学生有幸跟随导师出诊聆听,现将其治疗CAG的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9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下简称CAG)是以内镜下粘膜变色,变薄及血管显露为病理特征的顽固性难治性消化道疾病。其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上腹部饱胀或疼痛、恶心、呕吐、嗳气、腹泻、贫血、消瘦、舌炎等,归属祖国医学“胃脘疼”“痞症”等范畴。近年来发病率及癌变率有上升趋势。据报道,约1%未作治疗的CAG可能变癌,而胃癌病人50%以上有CAG病史,因而CAG的治疗引起医学界广泛重视.我们从2000年至2003年,通过对98例CAG忠者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及体会,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下简称CAG)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胃脘痛”、“痞证”范畴,为常见胃病。近几年来,中医药对CAG的治疗取得很大进展,其中专方治疗CAG的疗效尤其得到广泛的好评。笔者现将近年来专方治疗CAG成果,作一述略,供读者参考。1 专方治疗CAG的临床基础  相似文献   

6.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e Gastritis,CAG)以胃痛、胀满为主要症状,多属祖国医学“胃脘痛”、“痞证”范畴。本文从病机、临床表现、治疗三方面总结了CAG从瘀论治的经验,对临床治疗CAG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胃“炎癌转化”是从胃的相关性炎症发生、发展到胃癌(GC)的一个过程,其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在我国,GC无论发病率还是死亡率均较高,预后较差,对部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均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构建GC的防治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胃“炎癌”链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关键环节,现代医学对于CAG的治疗一般以去除病因及改善临床症状为主,这些治疗虽短期疗效较好,但往往缺乏明显的逆转性且易复发。中医药防治从“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出发,并且结合现代医学对“炎癌转化”的认识,对CAG及GC实施个体化防治原则,防治并重是控制胃“炎癌转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基于CAG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机关键提出“脾虚宛滞”理论,认为脾虚是“炎癌转化”之根本,宛是“炎癌转化”之重要因素,滞是“炎癌转化”之关键,“脾虚宛滞”与胃“炎癌转化”进程息息相关。治疗上运用“健脾去宛”之法,其目的是健脾以培元,改善胃腑供血及调节机体免疫力;去宛以通滞,减少非可控性炎症的发生,改善炎性微环境,对胃的相关性炎症进行早期干预,控制胃“炎癌转化”进程,阻断、延缓甚至逆转胃黏膜病变,为CAG的临床诊疗及GC的预防提...  相似文献   

8.
活血化瘀法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临床治疗颇为棘手。笔者凭借多年临床经验,在用活血化瘀法治疗CAG过程中收到良好效果,本文试就活血化瘀法治疗CAG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9.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下简称CAG)属于常见病。本病多发于40岁以上者,尤以老年人多见。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CAG列为癌前病变以未,引起了全世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但迄今为止,现代西方医学对CAG仍无良好治疗方法,甚至有学者认为一旦CAG形成之后便不可逆转。中医无CAG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如痞闷、胀满、胃痛、纳呆、嗳气等,一般认为属于“胃痞”、“胃脘痛”等脾胃病证范围。自1978年始,我国医学杂志陆续见有中医药治疗CAG的研究报道,积累了不少可贵经验。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CAG,不仅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而且胃镜及组织病理检查表明可使CAG病变逆转。近几年来在  相似文献   

10.
吕明安 《中医药学刊》2004,22(12):2185-2187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指胃黏膜的胃腺体数目减少、消失或腺管长度缩短、黏膜厚度变薄的一种慢性胃炎。病程较长,伴有重度肠腺化生或(和)不典型增生者有癌变的可能,癌变率每年约为1%。中医一般将本病归入“胃脘痛”、“痞满”、“嘈杂”、“纳呆”、“胃胀”、“胃痞”等范畴。CAG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有胃脘部痞闷、胀满、隐痛不适、纳差、嗳气、反胃、嘈杂、口苦、身体消瘦等。  相似文献   

11.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消化系统常见、多发而又难治的胃病之一,长期的CAG约有8%左右可发展为胃癌,比没有萎缩性胃炎的人群发病率高20倍,对人民健康危害较大。CAG的主要临床特征为胃脘疼痛、痞满、食少、嗳气、烧心吞酸、恶心呕吐等,属于中医学的“胃脘痛”、“腹胀”、“痞满”等范畴。痞满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最常见的症状,痞满多由气滞、气虚引起,由血瘀引起者亦较常见。胃痛亦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常见症状,以胀痛最为多见,其次为隐痛、灼痛,痛有定处,久延难愈,其囚乃瘀血阻滞经络,气不得通畅,不通则痛。  相似文献   

12.
汪龙德主任医师是甘肃省名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脾胃病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务理事,从事医、教、研工作30年,在总结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相继研制出平胃胶囊、化瘀软肝胶囊等院内制剂。汪龙德主任医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胃癌前状态,对其进行防治对于阻断胃“炎-癌转化”进程、降低胃癌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对于CAG的发病机制仍在研究阶段。中医药治疗CAG的临床疗效越来越突出,不但能够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可以降低胃癌发生率。CAG的发生多因脾胃虚弱、湿从内生、气机阻滞、气滞血瘀所致,从“虚”至“瘀”实则为CAG不断加重的演变过程,因此,在治疗CAG及预防胃癌发生时,可从虚、湿、郁、瘀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3.
慢性胃炎与血瘀的关系探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慢性胃炎(CAG)属中医的“胃脘痛”范畴“。虽然本病病因病机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但其病程长,常反复发作,其疼痛病史长。根据中医理论认为:久痛人络,久病必瘀,且CAG病变过程中每可见到血瘀的临床表现。因此,加强血瘀与慢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对于揭示慢性胃炎发病规律,指导临床,提高治疗效果有帮助。现从几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w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粘膜固有腺体破坏、萎缩为特征的一种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胃痞”“痞满”等范围。1978年,WHO将CAG列为胃癌的癌前状态,而在此基础上伴发的不完全肠腺化生和(或)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则被视为癌前病变。因此,积极治疗CAG是预防其癌  相似文献   

15.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下称CAG)是指胃粘膜上皮遭到反复损害后导致的粘膜固有腺体的萎缩 ,甚至消失 ,本病病因迄今未明。因与胃癌的发生率呈显著的正相关 ,WHO也明确表示CAG是癌前状态 ,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 CAG属中医的“痞满”、“胃脘痛”等范畴。西医药治疗尚无特效药 ,多以对症处理为主 ,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 ,运用中医药对该病的治疗 ,以“三步曲”的方法实施 ,取得较好的结果 ,介绍如下 :1 1 第一步 :消除症状。CAG在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症状 ,症状的轻重并不一定代表病情的轻重 ,但CAG患者在临床就诊时都有一定的症状…  相似文献   

16.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被称为胃癌前疾病。中医药在改善CAG临床症状,抑制甚至逆转其萎缩的腺体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对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中医界对CAG的病因病机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且证型复杂,临床辨证分型不统一,不利于临床诊治。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提出从“浊毒”论治CAG,认为浊毒蕴胃是CAG的主要病机,浊毒蕴胃证是主要证候。根据李佃贵教授对CAG浊毒蕴胃证相关症状的指导意见,并运用德尔菲(Delphi)法开展CAG浊毒蕴胃证相关症状专家调查,研究CAG浊毒蕴胃证有诊断价值的症状,对CAG的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灿晖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思路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灿晖教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与教学40余年,擅长治疗外感与内伤杂病。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辨治中,王教授把握病机关键,灵活多变,圆法施治,临床收效甚佳。笔者现就王教授治疗CAG的辨治思路,简要探析如下。 CAG属中医“胃脘痛”、“胃痞”等范畴。对该病的辨证分型,大体有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脾胃湿热、  相似文献   

18.
CAG在全国第三次脾胃病学术会议认为CAG,辨证可以归属于“胃痞”证。CAG在临床上多以脾胃虚弱型为常见,因脾胃为仓禀之官,主受纳和运化水谷,若饥饱失常,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伤,或外邪入侵等,均易致脾胃受损,日久即导致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而脾胃虚弱,又易致外邪入侵,且病不易恢复;又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则气血不足,胃络失养,萎弱不荣,亦易致胃气虚弱之象。因此,脾胃虚弱是CAG好发病根本原因。在治疗脾胃虚弱型CAG病时多采取补气健脾为主法,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atrophic gastritis, CAG)具有病情复杂、反复发作、易于恶变的特点。中医以“久病入络、久病夹瘀”思想为指导,认为瘀血的病理变化贯穿CAG的发病始终,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名中医龙祖宏教授紧抓“瘀血”病机,以“活血化瘀”为大法治疗CAG,并对不同的兼症加以解决,气虚者补气行瘀;阳虚者温阳化瘀;阴虚者滋阴行瘀;气滞者行气化瘀;痰凝者化痰祛瘀;热盛者清热化瘀,“因人、因时、因地”选择活血化瘀药,临床治疗CAG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0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腺体萎缩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幽门螺杆菌(HP)是引起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相当于社国医学的“胃脘痛”“胃痞”“痞痛”等范畴。根据CAG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笔者于2002—06~2007—06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CAG10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