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580例老年人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冰  古宏清 《河北医学》2002,8(11):972-974
目的 :探讨老年人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发病率、发生机制及发生规律。方法 :对 135 3例进行 2 4h动态心电图 (DCG)监测的患者 ,做一回顾性的分析 ,按年龄分为老年组、中年组、青年组 ,分析每组各种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发生率、其他疾病的发生率及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与疾病和年龄的关系。结果 :老年组 (5 80例 )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均高于中、青年组 ,尤其是复杂性心律失常 (P <0 .0 1)。老年组冠心病、心肌缺血、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或窦性停搏及束支传导阻滞等均高于中、青年组 (P <0 .0 1)。结论 :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 ,冠心病、高血压病随着增龄而增加 ,因此对于高血压病、冠心病老年患者应重视DCG检测 ,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并及时治疗。对于预防老年人恶性心律失常、心脏猝死的发生 ,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老年人动态心电图(DCG)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特征。方法 713例老年患者均先作12导联心电图检查,然后采用美国PI 12导联动态心电分析系统,作24 h DCG监测并详细记录活动情况及临床症状。经计算机处理回放分析、经人机对话方式,进行编辑和总结。结果70岁以上老年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高,说明年龄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老年人心律失常以房性心律失常最多见,检出率为93.41%。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为63.39%。窦性心律失常检出率为23.98%。传导阻滞检出率为15.29%。其中房性期前收缩检出率最高,其余依次为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缓、房性心动过速。232例有缺血性ST-T改变,发生率为32.54%,无症状心肌缺血(SMI)远多于有症状心肌缺血。结论 动态心电图能捕捉一过性、间歇性的恶性的心电变化,老年人行DCG检查,可及早发现各种恶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及窦房结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探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DCG)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05例冠心病患者进行DCG监测。结果105例中共检出心肌缺血98例1005阵次缺血性ST-T改变,其中67例782阵次为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占77.82%,其中60岁以上者发作652阵次,占83.37%。无症状与有症状组心肌缺血的ST段压低程度差异无显著性,但无症状较有症状组心肌缺血持续时间长(P<0.05)。上午6:00~12:00SMI的发作频率最高(40.6%),明显多于夜间0:00~6:00的11.22%(P<0.01)。检出严重心律失常共59例,无症状与有症状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SMI检出率远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60岁以上者多见,且持续时间长,容易引起患者忽视而得不到及时治疗,因此,更具有潜在危险,在诊治上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对变异性心绞痛患者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临床诊断为变异性心绞痛患者的DCG监测结果及临床资料,观察发作时ST -T改变与症状关系;心绞痛发作时间;ST段抬高(痉挛部位)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病变部位、ST段抬高幅度、持续时间与相关心律失常性质的关系.[结果] ST-T改变与胸痛发作时间基本一致;心绞痛多发生在凌晨、夜间(70%);ST段抬高导联提示的痉挛部位与冠状动脉造影的狭窄部位有关;心律失常的性质与痉挛部位密切相关;多部位病变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高;ST段抬高≥4 mm心律失常发生率较ST段抬高<4 mm明显增高(P<0.05);疼痛持续时间≥3 min心律失常发生率较疼痛持续时间<3 min明显增高(P<0.05).[结论]DCG能够完整准确记录变异性心绞痛发作的过程,还能对心肌缺血损伤部位加以定位诊断,对提高变异性心绞痛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400例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分析表明:DCG对各种心律失常的检出率(95.5%)明显高于ECG(19%),尤其能检出ECG难以发现的高危性心律失常。DCG对Lown分级三级以上室早的检出率达38.7%;ST-T缺血性改变阳性率在可疑冠心病组为58%,冠心病组达92%。提出运动前后作为心肌缺血参考指标的四个非ST—T改变参数(倒u,△R、△Q、QTc)对冠心病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DCG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诊断价值优于DCG、阿托品和心房调搏试验。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288例中老年人动态心电图(DYnamic ECG),下称(DCG)。分析中老年各种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ST段抬高以中年组出现次数最多与老年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ST段降低以老年前期女性降低次数最多与本组男性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DCG对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鉴别心绞痛类型和各种心律失常等都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1124例老年患者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京生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9):3435-3436
目的探讨老年人动态心电图(DCG)检查时各种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及最低心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124例老年患者24h动态心电图的资料。结果老年人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最低心率<30次/min者21例(1.86%),并伴有长R-R间期(3.02s~6.86s)。心肌缺血690例(61.38%),其中443例(64.20%)为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结论对老年人心律失常及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应引起重视,建议60岁以上老年人定期进行DCG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异常并及时治疗,防止意外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不同年龄组大肠息肉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收集2002~2012年该院收治的经内镜及病理证实的大肠息肉患者837例,按患者年龄不同分为青年组(<45岁)、中年组(45~59岁)、老年组(≥60岁),回顾性分析各组检出率、性别结构、临床表现、内镜特征、病理类型.结果 各组检出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老年组高于青、中年组,发病年龄向年轻化发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中年组男性大肠息肉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老年组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中组男性检出率高于老年组男性,老年组女性检出率高于青、中年组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临床表现以无症状为主,中、老年组以大便性质改变为主;老年组大于或等于1 cm、无蒂、多发息肉的构成比显著高于青、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非腺瘤性息肉多于腺瘤性息肉,青、中年组非腺瘤性息肉构成比高于老年组,老年组腺瘤性息肉构成比、癌变率均高于青、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人患大肠息肉、发生癌变风险均高于青、中年,近年大肠息肉的发病有年轻化趋势,临床上应根据不同年龄组大肠息肉的特点制订筛查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asymptomaticmyocardialischemiaSMI)的临床特征。方法应用 2 4h动态心电图 (Holter)对 340例老年患者进行监测。结果 发现有缺血性ST段改变者 1 91例 ,占 5 6.2 %。其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1 2 0例 ,占 62 .8%。老年前期组 1 0 0例 ,SMI检出率为 48.0 %。老年组检出率明显高于老年前期组 (P <0 .0 5 )。心律失常检出率老年组明显高于老年前期组 (P <0 .0 1 ) ,提示SMI患者容易合并心律失常。 2 4h内ST段改变程度轻、频率低、持续时间短的患者SMI检出率高。结论 SMI的检出率与 2 4h内ST段改变的程度、频率、持续总时间、有无心绞痛史及心肌梗塞史等有密切关系。对决定治疗、及时发现心肌缺血状态 ,减少心律失常和防止猝死、心肌梗塞等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监测心肌缺血,特别是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我院近几年冠心病患者(有症状与无症状心肌缺血)的DCG和临床资料。结果:一组确诊冠心病129例,动态心电图检出SMI占71%,而一组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后患者130例,动态心电图记录252次缺血发作,其中SMI占29%,此外还有一组117例,老年人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后的统计中,SMI发作达90.6%。3组患者在心肌缺血发作时间及ST段下降临床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心肌缺血的发作及发作时伴发心律失常有明显的时间分布规律,均以6:00~9:00之间高峰;而无症状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组。结论:DCG对SMI检出率高,有助于对冠心病的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ilence myocardial ischemia,SMI)的临床特点和发生规律以及24 h动态心电图在诊断SMI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82例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应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根据监测结果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有缺...  相似文献   

12.
李园园 《河北医学》2016,(12):1959-1961
目的::研究比较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监测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50例,均给予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然后对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的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肌缺血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阴性率显著低于常规心电图( P<0.05);动态心电图监测期前收缩频发、期前收缩二三联律、成对期前收缩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 P<0.05),且动态心电图在监测频发期前收缩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的阳性率较高。结论: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监测中的效果优于常规心电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PTCA术后患者行下肢手术,采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血液动力学变化和心肌缺血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2例PTCA术后拟行下肢手术患者,施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观察麻醉前即刻、切皮时、术中30min和术毕即刻收缩压(SP)、舒张压(DP)、心率(HR)变化,监测术前日24h、术中2~5h、术后48h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变化。[结果]切皮时、术中30min和术毕即刻的SP、DP、HR,较麻醉前即刻降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及术后平均每小时心肌缺血发作次数较术前明显增多,差异显著。[结论]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可有效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龙作湘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9):134-13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37例经临床标准确诊的冠心病住院病人进行DCG结果分析。结果337例冠心病患者检测出289例有缺血型ST段改变,敏感率为85.8%,其中有症状心肌缺血检出率为27.7%(80/289),无症状心肌缺血检出率为72.3%(209/289)。结论DCG监测冠状动脉缺血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较高,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15例,且这些患者造影前已行动态心电图检查。采用动态心电图记录结合患者生活日志分析诊断及结果。结果符合心肌缺血性ST段压低发作要求(ST段压低≥0.1mV,持续时间≥1min,2次间隔≥1min)的有82例,占总例数的71.3%,其中共发生缺血性ST-T改变353阵次,其中SMI发生率(79.9%,282/353)高于症状性心肌缺血发生率(20.1%,71/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6:00~12:00SMI发生率(52.8%,149/282)最高,0:00~06:00SMI发生率(8.9%,25/282)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I发作时,231阵次伴平均心率≥85次/min,占81.9%,51阵次伴平均心率〈85次/min,占18.1%,SMI发生时心率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是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有效的检查方法,对冠心病患者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对冠心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通气综合征(OS-AH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及睡眠呼吸监测确诊为冠心病合并中重度OSAHS患者共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冠心病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给予常规药物+CPAP治疗,半年后观察各组心脏临床症状及睡眠呼吸监测指标。[结果]试验组在常规药物+CPAP治疗半年后,患者夜间发生胸痛、胸闷气短症状,心律失常及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变明显减少,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SaO2)及平均SaO2改善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CPAP治疗可改善冠心病合并OSAHS患者的低氧血症,使其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临床应对冠心病并发中重度OSA HS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CPAP治疗。  相似文献   

17.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电图变化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氧自由基及心肌细胞凋亡与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对比缺血期与再灌注期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平均持续时间、ST段改变、心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缺血期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及室速的发生率分别为7.5%、15%及10%;再灌注后分别为30%、67.5%及32.5%,与缺血期相比,再灌注后上述指标均明显增高。室速的平均发作时间由缺血期的(40±14)s上升到(495±103)s(P<0.01);再灌注后室颤平均持续时间为(198±22)s。再灌注后心肌MDA含量高于缺血组(P<0.01),且有逐渐递增趋势;心肌SOD活力较缺血组降低(P<0.01),再灌注120 min后下降趋缓。再灌注组心肌细胞凋亡明显高于缺血组(P<0.05)。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心律失常发生率与SOD活力变化呈负相关,与MDA值变化及心肌细胞凋亡变化均呈正相关。[结论]氧自由基及心肌细胞凋亡很可能是造成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律失常的重要因...  相似文献   

18.
许明 《安徽医学》2013,34(11):1626-1628
目的探讨老年隐匿型冠心病患者采取12导动态心电图检查效果,并分析其临床特点,为临床认识及诊断该病提供参考价值。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l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依据其病史状况分为有临床症状组(30例)和无临床症状组(3l例)。并进行12导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分析ST-T变化。结果无临床症状心肌缺血组患者发生缺血性sT段改变阵次数和白天缺血发作时间均明显多于有临床症状心肌缺血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临床症状心肌缺血组的sT段压低幅度〉1.0mm的比例和持续时间〉1.0min的比例均高于有临床症状心肌缺血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导动态心电图能够对老年冠心病无临床症状心肌缺血患者进行诊断,能够反应出无症状组患者心肌缺血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