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目的 探讨E -钙黏蛋白 (E -Cad)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和E -Cad抗体对 40例肝细胞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的E -Cad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 肝癌组织中E -Cad表达阳性率为 3 0 % ,癌旁组织阳性率表达为93 .3 %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E -Cad的表达与癌TNM分期密切相关 (P <0 .0 1) ,与肿瘤分级有无门静脉癌栓、有无包膜相关 (P <0 .0 5 ) ,与年龄、肿瘤大小无关 (P >0 .0 5 )。结论 E -Cad表达对评价肝细胞癌临床分期有重要意义。检测E -Cad可以判断肝细胞癌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细胞肝癌 (HCC)Survivin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链霉抗生物素蛋白 过氧化物酶免疫组织化学 (SP)法检测 5 6例HCC中Survivin与VEGF的表达。结果 HCC中 3 4例Survivin表达阳性 ,阳性率为 60 .7%。 3 5例VEGF表达阳性 ,阳性率为 62 .5 %。HCC组织Survivin与VEGF的表达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 (P <0 .0 5 )。Survivin的表达与HCC肿瘤镜下门静脉癌栓发生密切相关 (P <0 .0 5 )。VEGF的表达与HCC肿瘤大小、肿瘤镜下门静脉癌栓发生以及肿瘤病理分期密切相关 (P <0 .0 5 )。相关性检验示Survivin与VEGF之间有相关性 (χ2 =4.491,P <0 .0 5 )。结论 HCC中Survivin、VEGF蛋白表达均上调 ,共同参与HCC发生和发展 ,VEGF与Survivin有协同表达关系。  相似文献   

3.
PTEN与hTERT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肝细胞肝癌组织中PTEN与hTERT的表达及其意义 ,并探讨两者在肝细胞肝癌中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 )和半定量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分析 5 8例肝细胞肝癌及对应癌旁组织中PTEN蛋白及PTENmRNA、hTERT蛋白及hTERTmRNA的表达情况 ,并探讨两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PTEN蛋白明确定位于肝细胞胞浆内。PTENmRNA和PTEN蛋白在肝细胞肝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 41.3 8% (2 4/ 5 8)、44 .83 % (2 6/ 5 8) ,明显低于癌旁肝组织的阳性率 10 0 % (5 8/ 5 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hTERT蛋白主要表达于肝细胞胞浆内 ,偶见核内表达。hTERTmRNA和hTERT蛋白在肝细胞肝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2 .76% (4 8/ 5 8)和 87.93 % (5 1/ 5 8) ,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 2 4.14 % (14 / 5 8)、2 7.5 9% (16/5 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相关分析显示 ,PTEN与hTERT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 (P <0 .0 5 )。结论 PTEN、hTERT在肝细胞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有可能成为肝细胞肝癌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检测指标 ,且两者表达呈负相关 ,提示PTEN可能在肝细胞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对hTERT的活化起着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MRP1/CD9蛋白在人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P1 /CD9蛋白在人肝细胞癌 (HCC)中的表达及其与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构建肝癌组织芯片。样本包括肝细胞癌及癌旁肝组织 1 5 2例,癌栓 2 2例,肝内转移癌 4例,肝外转移癌 1 7例。正常对照肝组织 5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组化 )方法检测肝癌组织芯片中样本MRP1 /CD9蛋白的表达。结果  2 7% ( 4 1 /1 5 2 )肝细胞癌原发灶表达MRP1 /CD9蛋白。伴癌栓形成HCC中MRP1 /CD9蛋白表达率低于无癌栓形成者 (分别为 2 1. 8 2%和 4 0. 4 8% ; P < 0. 0 5 )。巨块型肝癌中MRP1 /CD9 蛋白表达率亦低于直径在 1 0cm以下者 (分别为 5%和 3 4. 8 2% ; P <0. 01 )。MRP1 /CD9蛋白表达尚与HCC病理分级及血清AFP水平有关:病理分级 2级的阳性表达率高于 3 ~ 4级 (分别为 3 9. 0 2%和 2 2. 5 2% ; P = 0. 0 4 3 ),血清AFP≤ 2 0μg/L者阳性表达率高于 >2 0μg/L者 (分别为 4 1. 9 4%和 2 2. 5 0% ; P = 0. 0 2 9 )。结论 肝细胞癌MRP1 /CD9蛋白表达水平低下可能与癌组织侵袭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yclinE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同一组织连续切片免疫组化SABC法 ,检测CyclinE在 45例肝细胞癌 (HCC)及 3 0例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其中门静脉癌栓形成者 12例 ,有转移者 11例 ,肝内肿瘤播散或有卫星结节者 12例 ,肿瘤包膜侵袭者 19例 ,以上 4项中有任何 1项阳性或 1项以上阳性者归入侵袭转移组。结果 CyclinE在HC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 3 5 .6% (16/ 45 ) ,癌旁肝组织无阳性表达。CyclinE表达与年龄、性别、乙肝表面抗原、血清甲胎蛋白、肿瘤大小、包膜形成、肝外转移及癌灶数目无关 (P >0 .0 5 ) ,与组织分化 ,癌栓形成有关 (P <0 .0 5 )。CyclinE在侵袭转移组较非侵袭转移组表达增高 (P <0 .0 5 )。.结论 CyclinE与肝细胞癌的发生 ,分化及侵袭转移有关 ,检测其表达有助于协助临床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6.
P27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P2 7的表达与肝细胞癌 (HCC)的发生、进展、转移和术后复发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10例正常肝组织和 86例肝细胞癌及其癌旁肝组织中P2 7蛋白的表达情况 ,用TUNEL法检测 86例肝细胞癌组织标本的细胞调亡水平。并结合各临床因素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肝细胞癌标本中P2 7蛋白阳性率为 37 2 % (32 / 86 ) ,明显低于正常肝组织 (80 % ,8/ 10 )和癌旁肝组织 (80 2 % ,6 9/ 86 )。 (2 )在肿瘤直径≤ 5cm、高分化和无门静脉侵犯或转移组的肝细胞癌中P2 7蛋白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肿瘤直径 >5cm、低分化和有门静脉侵犯或转移组。(3)P2 7蛋白阳性组的肝细胞癌组织中的凋亡指数 (AI)较高 ,而阴性组者较低 ,两者呈显著正相关。(4)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P2 7蛋白是一种保护因素 ,可减低肝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度。(5 )Kaplan Meier生存分析发现 ,P2 7蛋白阴性组肝癌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明显短于P2 7蛋白阳性组。结论 P2 7蛋白能诱导肝癌细胞的凋亡 ;它的的减低与肝癌的发生、进展、转移和术后复发有密切关系。P2 7蛋白的表达水平可望成为一个预测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CD146与VEGF在人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该研究旨在观察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CD146与VEGF的表达及其关系,探讨它们在HCC中与血管生成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HCC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中CD146、VEGF的表达情况,用CD34标记免疫组化法检测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分析它们的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 CD146、VEGF在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6.67%和63.33%,而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0%和33.33%,癌组织与癌旁组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癌组织的MVD为54.92±8.55/200倍视野,癌旁组织的MVD为21.36±6.63/200倍视野,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癌旁组织相比,癌组织中CD146、VEGF表达及MVD明显增加.CD146在人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门静脉癌栓及肝外转移明显有关,而与术后复发、肿瘤个数、肿瘤直径、血清AFP水平及肿瘤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VEGF在人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术后复发、肝外转移、临床分期、门静脉癌栓、肿瘤直径相关,而与肿瘤个数、血清AFP水平及肿瘤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在癌组织中MVD与CD146、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CD146与VEGF亦呈正相关.结论 肝癌组织中CD146及VEGF高表达,与肿瘤血管形成和转移密切相关,分析它们的表达有助于综合判断HCC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YB-1蛋白在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2种肝癌细胞株、正常肝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患者临床参数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YB-1蛋白在58例HCC组织及相应例癌旁组织、20例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上述HCC 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肝组织及肝癌细胞株QGY-7701、SMMC-7721、正常肝细胞株L02中核移位YB-1蛋白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显示在HCC组织,YB-1蛋白主要表达于癌细胞胞浆,其阳性率(72.4%,42/58)明显高于癌旁(41.4%,24/58及正常肝组织(35.0%,7/2) (P<0.05).其中18例(31.0%,18/58)HCC组织伴有明显YB-1核阳性表达,且核表达与HCC病理分级、门静脉癌栓、肿瘤大小相关(P<0.05).Western blot检测同样证实核移位的YB-1蛋白在肝癌组织(0.474±0.107)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P<0.05).核移位的YB-1蛋白在2种肝癌细胞株中均高于正常肝细胞株(P<0.05),其差异较织织更为明显.结论 YB-1蛋白在HCC中高表达及核移位可能促进了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可能成为肝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中Caspase-3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的肝癌组织标本及癌旁肝组织标本中Caspase-3 mRNA的表达.结果 肝癌组织中Caspase-3 mRNA值为(0.028±0.018),癌旁组织中的Caspase-3 mRNA值为(0.049±0.026),肝癌组织中Caspase-3 mRNA明显低于相应的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P<0.01).结论 Caspase-3 mRNA可能成为判断肝癌预后或复发转移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抗氧化还原蛋白1(PeroxiredoxinⅠ,PrxⅠ)在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门静脉癌栓患者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和蛋白印迹法检测40例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组织中PrxⅠ蛋白的表达.于大鼠肝癌模型进一步观察PrxⅠ蛋白在肝癌门静脉癌栓形成中的病理变化,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在癌栓形成过程中Prx Ⅰ蛋白其阳性表达率的改变.临床随访40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术后肿瘤首次复发时间与Prx Ⅰ蛋白阳性表达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化显示肝癌原发灶组织的Prx Ⅰ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栓组织的表达阳性率(70%比15%,P<0.05),蛋白印迹结果 显示PrxⅠ蛋白在组织中的表达与免疫组化具有相同趋势,条带光度平均值在原发灶和癌栓组分别为1534.2和735.6(P<0.01).大鼠肝癌模型汇管区肝癌组织在4、8、12、16、20、24周时,PrxⅠ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80%、75%、65%、40%、20%,存在显著差异(P<0.01).临床随访资料显示:原发灶PrxⅠ蛋白表达阳性组的门静脉癌栓患者(28例),其术后肿瘤首次复发时间(6.3个月)明显晚于PrxⅠ蛋白表达阴性组(12例)患者的时间(3.7个月).结论 肝癌门静脉癌栓组织中存在PrxⅠ蛋白的低度表达;PrxⅠ蛋白的表达与癌栓患者术后复发存在密切关系.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peroxiredoxin 1 (Prx 1)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with portal vein tumor thrombosis (PVTT) and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pressions of Prx 1 and the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this disease. Methods Immunohisto chemistry and Western blotting were performed to examine the expression of Prx 1 protein in 40 patients with HCC with PVTT. Experiments on Sprague Dawley (SD) rat hepatoma model were further carried out to observe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Prx 1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Clinical outcomes were analyzed to find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ecurrence and positive rate of Prx 1. Results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Prx 1 was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in primary tumor tissues than in tumor thrombosis samples (P<0.01).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sitive rate of Prx 1 in primary tumor tissues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tumor thrombosis. Western blotting confirmed a same trend in the level of Prx 1, the average luminosity of the blots were 1534.2 and 735.6, respectively.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D rat hepatoma model, the 4, 8, 12, 16, 20 and 24-week positive rates of Prx 1 in liver tumor tissues were 60%, 80%, 75% ,65%, 40% and 25% respectively. Clinical outcomes showed that the time to first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Prx 1 in the primary tumor positiv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egative group (6. 3 vs 3. 7 months, P<0. 01). Conclusions Prx 1 protein was down-regulated in HCC with PVTT. There w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xpression of Prx 1 and recurrence.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端锚聚合酶1(Tankyrase 1)、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1(TRF1)及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RT-PCR技术对30例HCC及癌旁组织中Tankyrage1、TRF1及hTERT 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分析其表达与H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HCC组织中Tankyrage1及hTERT mRNA表达相对强度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TRF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相对强度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5);HCC组织中Tankyrase1及TRF1表达与年龄、性别、肝硬化、HbsAg(+)、肿瘤大小、肿瘤个数、术前Child-Push分级、TNM分期、Edmondson分级和血清AFP值均无显著相关(P>0.05);在HCC中Tankyrage1 mRNA和hTERT 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r=0.519),Tankyrage1与TRF1 mRNA表达呈负相关(r=-0.395),TRF1 mRNA和hTERT mRNA表达呈负相关(r=-0.472).结论 HCC中Tankyragel表达增加和TRF1表达下降可能是hTERT表达增加的原因之一,其对肝癌的发生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肝癌细胞中端粒酶逆转录酶与c-myc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CC)中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与C—myc蛋白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2例HCC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hTERT与c—myc蛋白表达,并用TRAP—ELISA法检测上述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HCC组织中hTERT与C—myc蛋白阳性率分别为86.5%(45/52)和78.8%(41/52),它们与相应癌旁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CC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80.8%(42/52),明显高于相应癌旁组织(15.4%,8/52);HCC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hTERT及C—myc蛋白阳性表达率两两均呈显著正相关(r=0.761,P〈0.001;r=0.654,P〈0.001;r=0.486,P〈0.001)。结论HCC癌组织中hTERT与C—myc蛋白过度表达,两者相互作用而共同参与肝癌端粒酶活性的调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组织与正常肝组织的生长激素受体(GHR)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通过半定量的逆转录鄄多聚酶链式反应(RT鄄PCR)方法检测GHRmRNA在32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与6例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癌组织GHRmRNA的表达率为90.6%(29/32),正常肝组织GHRmRNA的表达率为100%;半定量RT鄄PCR结果表明:GHRmRNA在正常肝组织、原发性肝癌组织的表达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正常肝组织、原发性肝癌组织的GHR在蛋白表达水平上差异的原因与二者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量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在原发性肝癌(HCC)中的表达,为肝癌早发现、治疗方案的选择、预后分析提供理论根据。方法 (1)采用免疫组化、RT-PCR法检测HCC及其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hTERT基因表达水平。(2)比较hTERT检测和影像检查的诊断阳性率并对部分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1)hTERT在HCC和癌旁组织的阳性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正常肝组织未见阳性表达。(2)hTERT检测诊断小肝癌阳性率高于影像学诊断;hTERT与影像学在癌旁组织的诊断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3)18例患者在随访期内有7例发生转移复发,均为hTERT阳性表达者。结论 (1)hTERT在肝癌组织中呈高表达水平;(2)hTERT在肝癌组织诊断中,小肝癌阳性率高于影像学诊断,癌旁组织诊断中,hTERT优于影像学诊断。(3)hTERT具有预示肝癌复发、转移的作用,可能成为辅助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寻找一种敏感的方法以早期发现原发性肝癌的复发与转移。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2个月检测37例行根治性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病人外周血中MAGE-1 mRNA和AFPmRNA的表达,并随访所有病人1年。结果 外周血中MAGE-1 mRNA和AFPmRNA的阳性率和肿瘤的病理分期相关;肿瘤病期越晚,外周血中微转移灶的检出率越高。1年的随访中,有9例病人出现复发,MAGE-1和(或)AFPmRNA的阳性率为77.8%(7/9),其中6例外周血中MAGE-1mRNA和(或)AFPmRNA持续阳性,2例由阴性转为阳性。另有10例病人MAGE-1mRNA和(或)AFPmRNA由术前阳性术后转为阴性,随访1年中无复发。结论 联合检测外周血MAGE-1和AFPmRNA的表达是早期发现肝癌术后复发、评估预后一项敏感可信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Abil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RT-PCR法检测40例HCC组织及相应癌旁肝组织标本中Abil mRNA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加例HCC组织及相应癌旁肝组织标本中Abil蛋白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分析Abil表达水平与HCC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Abil mRNA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相应的癌旁组织(1.32±0.75比0.74±0.52,P<0.05);Abil mRNA在结节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亦明显高于孤立性大肝癌组织(1.72±0.83比1.14±0.57,P<0.05).Abil蛋白主要表达于HCC细胞的胞质内,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结节数目、是否有包膜、静脉癌栓及Edmondson-Steiner分级密切相关(P<0.05),而与HCC患者的性别、有无肝硬化及肿瘤直径无明显相关性(P>0.05).Abil蛋白高表达组HCC患者的复发转移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患者(P<0.05);生存率则明显低于低表达组患者(P<0.02).结论 Abil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高,其表达水平与HCC的结节数目、是否有包膜、静脉癌栓、Edmondson-Steiner分级及临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mRNA表达对肝细胞肝癌(HCC)及其血液微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参照甲胎蛋白(AFP)mRNA,半定量与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41例HCC、41例癌旁组织、52例非瘤肝组织(41例远离癌灶组织与11例正常肝组织)及67例外周血的GPC3表达。结果半定量PCR显示组织与外周血细胞全部存在GPC3 mRNA表达,HCC、癌旁、非瘤肝组织的表达量分别为78.9±35.5、30.6±21.6、23.8±15.5;而AFP mRNA的表达量依次为61.2±32.6、31.5±23.6、21.2±15.9。各基因在HCC与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各基因在非瘤肝的相对表达量上限(x-+1.96s)为界,HCC中GPC3 mRNA和AFP mRNA的高表达分别占80.5%与63.4%;至少一个基因高表达HCC达总数的92.7%,与AFPmRNA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发现AFP mRNA与HCC分级及血清AFP浓度有关,GPC3 mRNA表达与HCC分级及侵袭性有关。67例外周血GPC3 mRNA的表达量为15.9±9.0,各类组织中GPC3 mRNA表达均强于相应的外周血表达(P<0.01)。外周血GPC3mRNA表达量在HCC组、非HCC组分别为16.1±8.3、15.6±10.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HCC转移组、HCC无转移组的表达量各为16.0±9.0、16.3±7.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巢式PCR显示,AFP mRNA表达比率在HCC组与非HCC组各为56.1%、23.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HCC转移组与无明显转移组各为80.9%、3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GPC3 mRNA是潜在的HCC组织诊断指标,与AFP mRNA有明显的互补作用,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HCC的阳性检出率;外周血存在GPC3 mRNA的广泛表达,但其与HCC的转移复发无关,不能用于HCC微转移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肝细胞性肝癌(HCC)病人手术期间不同部位血液甲胎蛋白信使核糖核酸(AFP mRNA)的水平变化,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 18例HCC和6例非HCC肝肿瘤病人,于切除肿瘤前后抽取门静脉、肝静脉和外周静脉血各5m1,肝炎、肝硬化病人各10例取外周血5m1。应用TaqMan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AFP mRNA水平。结果 术前外周血AFP mRNA相对HCC的灵敏度为72.2%,特异性为76.9%,准确率为75.0%。HCC病人术后各部位血液AFP mRNA水平明显高于术前相应部位水平。血液AFP mRNA水平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有无肝内播散、包膜完整性以及血清AFP浓度均无关,而有门静脉癌栓的病人术后肝静脉血AFP mRNA水平明显高于无癌栓者。术后2个月内复发者,术后门静脉和外周静脉血AFP mRNA水平明显高于末复发者。结论 TaqMan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HCC病人血液AFP mRNA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手术可能促进部分HCC细胞和肝细胞脱落入血。动态监测外周血AFP mRNA水平对术后早期复发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荧光定量检测肝癌、癌旁组织及外周血AFP mR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癌、癌旁组织及外周血AFPmRNA的表达意义。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FQ -PCR)定量检测 30例原发性肝癌术前外周血、肝癌组织、癌旁组织AFPmRNA。结果 肝癌组织AFPmRNA的基因拷贝数与组织的分化程度、有无肝内浸润和 (或 )转移及血清AFP明显相关 ;而与外周血的AFPmRNA的表达相关无显著性 ;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AFPmRNA的表达量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定量检测AFPmRNA表达情况可能判断肝癌组织的分化程度及早期诊断微小肝癌、肝癌的复发和转移 ,并指导治疗 ,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