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谷草转氨酶与谷丙转氨酶比值和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561例肝穿确诊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同时进行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的检测,对比分析血清AST/ALT比值与肝脏病理诊断。结果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活动性肝硬化患者血清AST/ALT比值明显高于正常人及慢性肝炎轻度、中度和重度患者;肝纤维化程度S4期以上的患者血清AST/ALT比值高于S0~S3期的患者,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当血清AST/ALT比值≥1时,诊断早期肝硬化(S4期以上)的灵敏度为83.5%,特异度为80.8%。结论 血清AST/ALT比值对肝脏纤维化程度的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肝衰竭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动态变化。方法选择本院50例肝衰竭患者(肝衰竭组),与慢性肝炎(30例),正常体检者(30)例,进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比较,并动态观察肝衰竭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两组的四种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LN、CⅣ和PCⅢ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慢性肝炎组与肝硬化组两组间四种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比较,肝硬化组HA显著高于慢性肝炎组,LN、CⅣ和PCⅢ三个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入院时患者肝纤维化指标均比较高,治疗2周、1个月、3个月后,总共死亡25例,HA、LN水平均下降。但CⅣ、PCⅢ变化不明显。结论随着病情的进展或好转,患者肝纤维化指标可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可对预后进行评估,早期进行肝纤维化的治疗,将有望逆转。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小RNA-200家族成员中微小RNA-141(miR-141)在大鼠肝纤维化过程的表达变化及其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肝纤维化组。皮下注射60%CCl4制备肝纤维化模型,分别在造模4周、8周末处死大鼠,测定肝脏指数、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含量并观察肝组织结构改变。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各组大鼠肝组织中miR-141的表达水平。结果:造模不同时间肝纤维化组大鼠肝脏指数、血清ALT和AST活性均显著高于相应正常对照组(P<0.01)。病理学观察发现造模4周大鼠肝脏纤维结缔组织明显增多,且随时间增长纤维化病变逐步加重,在肝纤维化8周组大鼠肝脏中有明显假小叶形成。Real time-PCR结果显示,大鼠肝脏miR-141水平肝纤维化4周组较相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肝纤维化8周组明显高于相应正常对照组(P<0.01)及肝纤维化4周组(P<0.01)。结论:研究表明CCl4诱导大鼠肝脏miR-141的表达水平有明显的改变,提示肝脏miR-141可能通过某种机制参与了大鼠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组采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毒素水平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肝功能指标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血浆内毒素水平改善程度均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阿德福韦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慢性肝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技术对100例慢性肝炎患者和40例健康体健者的血清进行血清HA、LN、PCⅢ、ⅣC含量的测定,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40例正常对照血清HA、LN、PCⅢ、ⅣC较中度肝炎和重度肝炎以及肝硬化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与轻度肝炎患者未见显著差异P>0.05,肝硬化组血清HA、LN、PCⅢ、ⅣC含量较轻度、中度、重度以及健康对照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 (1)血清HA、LN、PCⅢ、ⅣC含量在慢性肝炎者中均有升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肝脏的实质性损伤.(2)血清HA、LN、PCⅢ、ⅣC含量有助于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美沙酮维持治疗(MMT)对海洛因依赖患者肝脏的影响.方法:对自愿申请参加社区MMT的1 312例海洛因依赖患者,按入组时肝脏有无损害分成两组,A组为肝脏损害组498例,B组为肝脏无异常组814例;A、B两组入组时、治疗8,12周取血清行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L)检测,入组时、治疗12,24周行肝脏B超检测.结果:A组MMT 12周ALT、AST下降到正常范围(P<0.001);B组ALT、AST治疗前后未见改变;A组治疗前B超检测肝光密度增强、肝肿大、肝包膜增厚者336例(67.47%),治疗24周肝光密度增强、肝肿大、肝包膜增厚者156例(31.33%),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治疗前后B超肝光密度增强、肝肿大、肝包膜增厚者、肝纤维化、肝硬化均无改变(P>0.05).结论:MMT对海洛因依赖患者基本上不会对肝脏造成进一步损害.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用斑点杂交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在各型乙型肝炎中的临床意义.在208例单纯HBV感染者。HBV—DNA阳性率的高低依次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与反映肝脏损害程度的谷丙转氨酶无相关性。e抗原阳性组的HBV—DNA阳性率及阳性测定值显著高于e抗体阳性组和二者皆阴性组,HBV—DNA与肝组织HBcAg有较好的相关性,其阳性率的高低可能还受年龄、其它嗜肝病毒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小型猪肝硬化模型制备过程中肝脏病理学及生化指标的变化。方法 选用同种系巴马小型猪50头,随机分为实验组40头,对照组10头,雌雄不限,4月龄,体重15-20kg。实验组予四氯化碳复合因素造模法喂养,正常组予饲料及清水喂养。于造模的0、4、8、12、16、20、24周末进行肝脏穿刺活检及耳缘静脉抽血进行数据采集,对比分析肝纤维化-肝硬化制模过程中的肝脏病理学及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24周末,对照组获得数据S0期70例次;实验组获得数据轻度肝纤维化(S1+S2期)82例次,重度肝纤维化(S3+S4期)62例次,肝硬化共39例次。从正常组到肝硬化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血清肌酐及球蛋白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而白蛋白,A/G比值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凝血酶原时间则逐渐延长,统计学分析,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 四氯化碳复合因素造模法可以成功制备出小型猪肝硬化模型,肝纤维化不同阶段肝脏病理学和生化指标均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
李小安  温彪  王静  朱丹 《西部医学》2011,23(9):1712-1714
目的研究慢性肝病患者血中微量元素锌、铁与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层黏连蛋白、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的关系。方法 43例慢性肝炎患者、54例肝硬化患者、45例健康体检者被纳入研究,抽取空腹静脉血,采用原子吸收法检测锌、铁;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肝纤维化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慢性肝炎组患者血清锌含量降低,铁含量增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慢性肝炎组相比,肝硬化组患者血清锌和铁含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慢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层黏连蛋白、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明显增高(P〈0.01)。随着病变进展,肝硬化组透明质酸和Ⅳ型胶原含量较慢性肝炎组进一步增高(P〈0.05)。但是肝硬化组层黏连蛋白和III型前胶原含量与慢性肝炎组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联合检测微量元素锌、铁含量及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层黏连蛋白、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对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并可提示病变进展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Ⅲ型前胶原和透明质酸在评价心力衰竭患者肝脏损害中的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8例心衰肝瘀血,12例心源性肝硬化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和透明质酸(HA)水平,与肝病性肝硬化及健康人对照,探讨其对评价心源性肝脏损害的意义。结果:心衰肝瘀血组HA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心源性肝硬化组升高更明显。而PCⅢ仅在心源性肝硬化组才出现有意义的升高,但与谷丙转氨酶改变无相关性,不同于肝病性肝硬化。结论:心衰肝瘀血可影响HA浓度,但PCⅢ可作为诊断心源性肝硬化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马洪奎 《黑龙江医学》2013,37(6):434-434
目的评价血清胆碱酯酶的检测对慢性肝炎导致肝纤维化的诊断意义。方法对35例健康成人及130例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包括乙肝、丙肝)及病理学上有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病人的血清胆碱酯酶进行测定,同时测定了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白蛋白等其他血清学指标。结果正常健康成人血清胆碱酯酶活性为8120±2620 u/L,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血清胆碱酯酶活性(Ⅰ)为7234±2108 u/L,肝纤维化病人血清胆碱酯酶活性(Ⅱ)为3526±1174 u/L,肝硬化病人血清胆碱酯酶活性(Ⅲ)为2291±1053 u/L。结论在所检测的血清酶中,胆碱酯酶是唯一一个在肝纤维化时活性明显改变的酶。胆碱酯酶活性高低与病理分级程度有一定相关性。因此,胆碱酯酶是诊断早期肝纤维化及肝组织损伤程度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指标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分析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12月收治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单双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组给予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治疗1年后,比较两组肝脏纤维化、肝功能、炎性因子等指标。结果:观察组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15.759、10.558、14.751,P0.01);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13.957、14.833、20.983,P0.01);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10.933、12.394、8.360,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有助于阻止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进展,改善肝功能,可能与降低血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血清总胆汁酸与谷丙转氨酶测定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清中胆汁酸水平和谷丙转氨酶都是较为灵敏的肝功能指标。血清胆汁酸(TBA)是反映肝实质损伤的一项重要指标。而谷丙转氨酶(ALT)是肝细胞受损后首先能检出的肝功能异常指标之一,两者之间有密切联系。本文用先进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230例健康体检者和住院病人进行TBA和ALT的测定,结果表明;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病人,TBA和ALT两者阳性率都很高。而肝硬化病人TBA明显增高,ALT却不高或无明显异常。初步表明:同时测定TBA和ALT对肝硬化的诊断和病情观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血清AST/ALT,PAB,TBA在肝炎诊断中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乙肝患者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前血蛋白(PAB)、总胆汁酸(TBA)进一步分析以上几项指标,对临床诊断治疗、预后判断的指导作用。方法:对临床诊断为乙型肝炎患者226例,健康体检者28例,采取静脉血,采用ELISA法进行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采用日立-717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ST、ALT、PAB、TBA。结果:随病情加重AST/ALT>0.6百分率升高,其顺序为重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慢性肝炎>急性肝炎,AST/ALT>1.2者也如此。对于血清PAB各型肝炎与对照组比较P<0.05,而且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血清PAB逐渐下降。血清总胆汁的各型肝炎患者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且随病情加重,TBA升高明显。结论:开展血清PAB、TBA、AST/ALT的检测与分析与其他检测项目互补,对指导临床医生做肝活检、了解肝损伤程度,肝纤维化进程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88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层粘连蛋白(LN)及Ⅳ型胶原(Ⅳ-C)。结果显示:①血清Ⅳ型胶原(Ⅳ-C)在重度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组明显增高;②血清LN在肝炎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组明显增高;③血清Ⅳ-C和LN的水平与血清丙种球蛋白呈正相关,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与血清谷丙转氨酶无相关;④两项指标联合检测肝纤维化的检出率较单一项指标检出率要高;⑤血清Ⅳ型胶原(Ⅳ-C)在病毒性肝炎各组的检出率高于血清LN的检出率。提示血清Ⅳ-C和LN测定是一种较为可靠的肝纤维化的检测手段,两指标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肝纤维化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苦参素联合钙离子拮抗剂治疗慢性乙肝后肝硬化对肝功能、肝脏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等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96例,Child—Pugh分级均为B级。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给予苦参素(天晴复欣)600mg静脉滴注,1次/d(3个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硝苯地平缓释片(伲福达)20mg/d,口服,2次/d(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并行肝脏B超测定肝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3个月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上述指标明显改善。结论.苦参素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在保肝、抗肝脏纤维化、降低门脉高压方面比单用苦参素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散发性戊型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08例散发性戊型肝炎的分型、临床表现、血清生化及影像学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重叠感染27例(25.0%);临床表现乏力(90.7%)、黄染(86.1%);60岁以上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与60岁以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重叠感染组血清TBIL、白蛋白(ALB)、γ-谷氨酸转肽酶(GGT)与单纯感染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影像学肝脏弥漫性改变者68例(72.4%).结论 散发性戊型肝炎可与其他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临床表现类似甲肝,老年患者、重叠感染者黄疸深、肝功能损害重,影像学改变与其他病毒性肝炎相似.  相似文献   

18.
健肝饮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健肝饮对慢性肝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用健肝饮治疗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 45例 (治疗组 ) ,并设对照组 40例 ,疗程 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 型前胶原及层粘蛋白 )检测。结果 :治疗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P<0 .0 5 )。结论 :健肝饮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指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及其与戊型肝炎重叠感染临床对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患者重叠戊型肝炎感染状况及重叠感染对病情的影响. 方法对单纯HBV感染者与HBV重叠HEV感染者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结果 726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抗-HEV阳性率为12.25%(89/726).其中重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抗-HEV阳性率分别为22.41%和18.83%;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分别为8.69%和7.24%.重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HEV阳性率高于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P<0.01).各型肝炎重叠感染戊型肝炎后其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延长(P<0.05),且在乙型肝炎基础上重型肝炎和肝硬化重叠感染戊型肝炎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P<0.01).重叠感染者并发症及病死率较单纯感染者高. 结论乙型肝炎重叠感染戊型肝炎是病情加重及重症化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肝纤维化的血清学诊断已开始应用于临床。我们用放免法测定了正常人及急慢性肝病病人血清PCⅢ含量共120例(急性肝炎25例,慢迁肝17例,慢活肝20例,肝硬化26例,肝癌8例,正常对照24例),结果:肝硬化病人血清PCⅢ含量明显增高,为正常对照组的3倍(263.7±39.84μg/L与91.44±16.52μg/L),慢活肝及肝癌亦明显增高。含量分布图显示此三组病例与正常对照组及慢迁肝组均无重叠,以肝硬化组更为明显。而且血清PCⅢ与转氨酶、白蛋白、及胆红素等指标不相关。结果表明血清PCⅢ测定可作为诊断肝纤维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