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柴胡汤出自仲景《伤寒论》,为和解少阳的主方.凡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等的少阳经腑症,均可用此方随症加减.又肝胆互为表里,凡肝气郁结,胆腑有热之症等,亦多使用.  相似文献   

2.
二、腑病的辨证此所谓“腑”,是指传化之腑,也即六腑。它们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受盛、传化饮食水谷,具有实而不满、泻而不藏、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特点。腑病有时也与脏病相兼出现,如脾胃气虚,肝胆湿热等,但其中有孰为主次的区别,凡以腑病为主者,均在本节介绍。  相似文献   

3.
对胆腑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证和深入研究,认为《内经》“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是胆腑理论的核心内容。本理论数千年来一直指导临床诊治,强调了胆腑对五脏六腑具有决定性的相互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
胆病治肝识     
临床常以脏病治腑,而腑病治脏则为少见。笔者于临床凡遇腑病久而不愈或腑病治腑不瘥者,常从脏而治,每获满意疗效。今举胆病为例,略谈临证所得体会。所谓胆病,这里仅指西医所称的胆囊炎、胆石症,不涉及其他胆病。  相似文献   

5.
主要通过通腑泄热止哮喘,活血利水治颈椎间盘突出症,滋阴润燥治舌痛,活血解毒治高凝血症等病案借以分析和学习陶根鱼教授的临证思路。  相似文献   

6.
对胆腑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证和深入研究 ,认为《内经》“凡十一脏 ,取决于胆” ,“胆者 ,中正之官 ,决断出焉”是胆腑理论的核心内容。本理论数千年来一直指导临床诊治 ,强调了胆腑对五脏六腑具有决定性的相互影响作用 ,并对胆腑病证作了 1 6型微细分型证治。  相似文献   

7.
胆腑源流与胆病证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袒腑理皓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证却深入研究,认为《内经》“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胆,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是胆腑理论的核心内容。本理论数千年来一直指导临床诊治,强调了胆腑对五脏六腑具有决定性的相互影响作用,并对担腑病证作了16型微细分型证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清胃散化裁方联合双歧杆菌治疗口臭症胃腑积热证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130例口臭症胃腑积热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口服双歧杆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清胃散化裁方治疗。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口臭疗效、中医证候评分、罗森伯格口臭量表(Rosenberg)评分、挥发性硫化物(VSCs)含量。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口臭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医证候评分、Rosenberg评分、VSCs含量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Rosenberg评分、VSCs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清胃散化裁方联合双歧杆菌治疗口臭症胃腑积热证的疗效显著,改善中医证候,降低VSCs含量。  相似文献   

9.
既往认为胆是一个“藏而不泻”的奇恒之腑 ;然而 ,胆是一个“泻而不藏”的脏器 ,不应属于奇恒之腑 ;《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十一》中的“胆”乃“膻中”之误 ,“膻中”是奇恒之腑 ,“凡十一脏取决于膻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中药通腑泻热灌肠剂(由大黄,龙胆草,栀子,忍冬藤,虎杖,地胆头,莱菔子,芒硝等中药组成)对急腹症脓毒8症患者的血清炎性介质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将57例急腹症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7例)两组,分别在西医常规手术及抗菌素治疗基础上给予通腑泻热灌肠剂和生理盐水灌肠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变化及临床疗效。并作比较。[结果]两组均全部痊愈,治疗组在治疗后第7天血清C腑泻热灌肠剂可降低急腹症脓毒症毒症患者术后血清炎性介质C-反应蛋白含量,具免疫调节作用。能减轻该症术后的炎症反应及组织损害,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中风病是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甚或突然扑到、昏不识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痰热腑实证是中风急性期常见证型之一,此类患者除肢体偏瘫、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症外,伴痰多、腹满、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等症。近年来笔者运用化痰通腑汤保留灌肠治疗痍热腑实证急性缺血性中风50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脉脱”一词,历来注释不同。提出研究“脱”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脉象,不可大侧重于考字书,而应结合临床实践来求索。分析认为:“脉脱”是血痹,即西医所说的无脉症。而“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一句中的“入”字,实与中风中脏、中腑之“中”同义。  相似文献   

13.
腑梗塞,祖国医学称为“中风”、“卒中”,多属中经络症。发病机理系属气虚血瘀或痰湿阻滞,内风妄动,脉络痹阻。临床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不利为主要症状。  相似文献   

14.
大承气汤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承气汤是张仲景治疗阳明腑实证的著名方剂,二千多年来在治疗急性病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用之得当,常常可以化险为夷。多年来我们运用此方加减,治疗危急重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凡遇有痞、满、燥、实者用之,效果满意,有时甚至使患者免受手术之苦,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经云“病在表则汗之、在半表半里则和之,病在里则下之而已”。下法为八法之一,又有通腑之称。常用于邪在肠胃,积滞停结的里实证。由于小儿体虚为本、通腑之品药性多较峻烈。历代医家皆不敢轻投,然笔者在临床中,凡有肠胃积滞之证,使用下法,用之恰当,常职良效,现举例如下:1清热消火通腑治口疮例1,男,7岁,1987年7月23日初诊。患儿于半月前患感皇后,出现发热、口舌生疮,流涎,进食困难,拟诊为“疟疾性口腔炎”。叠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显,来我院就诊。诊见:口胶粘膜多处溃疡,舌面、额内及下唇部粘膜片状糜烂,牙龈红肿,进食…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阳明腑实证与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明腑实证是由于太阳病误治症,伤阴转属阳明或由阳明经证内热伤阴,化燥成实所致。其病机是热结胃肠,热邪与糟粕互结,燥实内阻,腑气不通。燥屎不去,非但邪热无以肃清,反而更伤津液,助长热势,因此,阳明腑实证非用下法不可。然其下,又不能以一  相似文献   

17.
自1991年~1999年,我院骨伤科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胸腰椎骨折后便秘496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治疗方法概述如下。1 清热润肠法 本法适用于大便干结,腹部胀满,按之作痛,面赤口臭,渴欲冷饮,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滑实等症。《景岳全书》云:“气实者,阳有余,阳结也。”宗“阳结者散之”之旨,治以清热润肠法,方选脾约麻仁丸加减。药用枳实、大黄散积破滞,泻热通便;杏仁、火麻仁、郁李仁、瓜萎仁润肠通便,降气通腑;玄参清热生津润滑大肠。取效甚捷。2 活血逐瘀法 凡骨折后大便干结,数日不行,腹部…  相似文献   

18.
马超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1):99-99
应用方法 凡发病24小时后大便不通,每日用生大黄粉10~15g。沸水冲服;或用生大黄10~15g,水煎取汁20-30ml,多次灌服或鼻饲:仍不见效着,生大黄量可加30g。不能灌服者,亦可用生大黄30~40g水煎取汁2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直到解下大便为止。中风急性期病因病机复杂,临床表现不一,应用大黄亦不拘泥于单味用药,可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配伍通腑清热、通腑化痰、通腑平肝等方法。  相似文献   

19.
小儿支气管炎为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症,可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咳嗽、咳痰多延续2~3周才消失。近4年来,笔者运用自拟宣肺通腑汤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对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疗效及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我院中医科遵循“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近年来治疗消化、泌尿系统急症病例,如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上消化道出血、急性泌尿系感染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素问.五脏别论》曰:“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其病多由食积、火郁、虫积、痰浊、湿热所致。常用治法有:通腑导滞、通腑泄热、清热通淋、疏肝利胆、降逆和胃等。1.清热通腑、祛瘀止血法,常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症。病例1,男,60岁。因间歇性中上腹不适伴黑便3天后以“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素有胃疾,3天前因过度劳累复加饮酒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