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长征  陈风 《山东医药》2006,46(22):76-77
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患者241例,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脉狭窄组与非冠脉狭窄组。比较冠脉狭窄组与非冠脉狭窄组以及不同病变支数患者的血压参数。分析各血压参数与冠脉狭窄发生率的关系,各血压参数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脉压、收缩压增高,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发生率增加,冠脉狭窄程度加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脉压、收缩压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脉压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根据257例冠脉造影阳性患者的脉压水平.分为脉压≤65mmHg(1mmHg-0.133kPa)和〉65mmHg两组;又按AHA及ACC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分类方法,对冠脉病变程度进行分类。然后统计不同组别间冠脉各种病变的发生率.并作出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间A、B型及单支、双支病变发生率相似.但脉压〉65mmHg组的C型及三支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脉压≤65mmHg组的(P〈0.05);且脉压与病变狭窄度、长度呈正相关关系(r=0.356、=0.298.P〈0.05)。结论: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呈正相关.在临床治疗时应注意对脉压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4h平均脉压(APP)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对408例入选病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狭窄评分,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冠状动脉狭窄组,非冠状动脉狭窄组,测量24h动态血压,评定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冠状动脉狭窄组24h平均脉压显著高于非冠状动脉狭窄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24h平均脉压与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47,P<0.01)。结论:24h平均脉压可作为预测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正常血压者脉压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性.方法将553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分为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组,再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2组再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2个亚组,分别比较2组冠心病和非冠心病亚组之间脉压的水平,并将高血压组和正常高血压组不同脉压水平的患者冠心病的发生率进行比较,以探讨高血压患者和血压正常者冠心病的发生率与脉压的相关性.结果不论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组,其冠心病亚组与非冠心病亚组比较,冠心病亚组脉压明显高于非冠心病亚组(P<0.05);脉压≥40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冠心病发生率明显高于脉压<40 mmHg患者(P<0.05).结论不论是否伴发高血压,脉压是冠心病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独立的预测指标,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病变积分与血压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病变积分 (CAS)与血压特征的关系。方法  72 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者 ,其中男 4 72例 ,女 2 5 2例 ,年龄 34~ 82 (6 0 3± 9 4 )岁。以标准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 ,计算机定量分析系统 (QCA)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计算CAS。标准台式水银血压计测定收缩压(SBP)和舒张压 (DBP)并计算脉压 (PP)及脉压指数 (PPI) ,同时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年龄、性别、体重指数、SBP、DBP、PP、PPI、2 4h收缩压标准差 (2 4hSTDs)、2 4h最大平均动脉压、升主动脉内径 (Ao)、高血压病史、2型糖尿病病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与CAS有显著相关关系。经多元回归分析显示 ,PPI、2 4hSTDs、Ao与CAS呈显著正相关 (t=2 1 2 6~ 3 96 6 ,P =0 0 0 2~ 0 0 35 )。结论PPI、2 4hSTDs、Ao与CAS密切相关 ,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良好的预测指标 ,并可应用于临床指导冠心病危险人群的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主动脉脉压(PP)、脉压指数(PPI)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198例,根据结果分为冠心病及非冠心病组。按年龄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用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评分系统表示。造影前测定主动脉根部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计算出PP及PPI,两组比较应用t检验;以Pearson相关分析主动脉PP、PPI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并以冠脉病变程度评分为因变量,其它参数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冠心病组主动脉SBP、DBP、PP及PPI与非冠心病患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老年组主动脉SBP、DBP、PP及PPI与非老年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主动脉PP、PPI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rPP=0.592、rPPI=0.658,P〈0.01);回归分析发现,主动脉PPI和年龄进入回归方程,提示主动脉PPI及年龄是冠脉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主动脉PP及PPI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4h动态脉压(24hPP)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3年3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拟诊冠心病患者230例。入选患者均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及冠脉Gensini评分。比较冠状动脉正常者与不同冠状动脉狭窄支数病变患者24hPP水平差异;比较24hPP50 mmHg组和≥50 mmHg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冠状动脉病变与24hPP等因素的关系。结果冠状动脉双支及三支病变组24hPP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5)。24hPP≥50 mmHg组的冠状动脉病变率及Gensini积分显著高于24hPP50 mmHg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24hPP是冠状动脉发生狭窄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4,95%CI:1.07~1.53)。结论 24hPP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耐量受损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524例拟诊冠心病(CHD)并行冠脉造影患者的临床资料,冠脉造影病变程度以诊断是否CHD、冠脉病变支数和冠脉病变Gensini总积分三方面确定;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浆葡萄糖(2 h PG)水平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3组:第1组,2 h PG<7...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偶测血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57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偶测血压控制良好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冠脉造影患者被分为单支病变组(n=51),双支病变组(n=57)和多支病变组(n=49)。对所有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ABPM)监测,根据ABPM分为深杓型组(n=20)、杓型组(n=75)、非杓型组(n=53)和反杓型组(n=9)。探讨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从单支病变组到多支病变组,深杓型血压(23.5%∶12.3%∶2.0%)和杓型血压(56.9%∶49.1%∶36.7%)患者所占比例依次递减,非杓型(19.6%∶35.1%∶46.9%)和反杓型(0%∶3.5%∶14.3%)血压患者比例依次递增,且差异显著(P均〈0.05)。从深杓型组到反杓型组,单支病变患者所占比例依次递减(60.0%∶38.7%∶18.9%∶0%),多支病变患者比例依次递增(5.0%∶24.0%∶43.4%∶77.8%),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偶测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时,血压昼夜节律的类型仍对冠状动脉病变产生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脉压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脉压(P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与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对418例入选病例均行冠脉造影及冠脉狭窄评分,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冠脉狭窄组、非冠脉狭窄组,测量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应用统计学方法评定其与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冠脉狭窄组脉压显著高于非冠脉狭窄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脉压是冠心病冠脉狭窄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脉压可作为预测冠心病冠脉狭窄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积分 (CAS)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 4 32例因拟诊冠心病而行冠状动脉造影的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以标准 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 ,计算机定量分析系统 (QCA)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计算 CAS。同时行 2 4 h动态血压监测 (ABPM)。结果 性别、2 4 h收缩压标准差 (2 4 hSTDs)、2 4 h最大平均动脉压 (MAPmax)、升主动脉内径 (A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 C)均与 CAS有显著相关关系。经多因素 L 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2 4 h STDs、Ao与 CAS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2 4 h STDs、Ao与 CAS密切相关 ,是高血压病患者冠心病发生发展的良好的预测指标 ,并可应用于临床指导冠心病危险人群的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 S)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A S)的影响因素及二者的关系。方法:202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非冠心病组(NCHD组,54例,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冠心病组(CHD组,148例,至少一支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冠心病组又按其血管病变支数分为三个亚组:单支病变组(30例)、双支病变组(42例)、多支病变组(76例)。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比较各组之间二者的关系,分析CA S与CAA S的影响因素。结果:①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P<0.05),低密度脂蛋白与颈动脉病变分级呈正相关(P<0.05);②与NCHD组比较,CHD组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率和斑块形成率增高(P<0.05);CHD组各亚组之间比较,多支病变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率、多发斑块发生率高于单支组和双支组(P均<0.05);③颈动脉粥样斑块中软斑和混合斑比例:CHD组的高于NCHD组的(P<0.05);CHD组中多支组高于单支组和双支组(P<0.05);④CAA S的冠状动脉病变积分(CSS)与CA S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积分(A S)呈正相关(r=0.61,P<0.05)。结论:①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③CHD组患者颈动脉动脉硬化病变甚于NCHD组患者;而CHD多支病变组患者的又甚于单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20例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记录24h血压水平、血压变异性、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同时所有患者行颈动脉B超检查,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依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或是否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142例,占64.5%)和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78例,35.5%)。结果: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组24h平均收缩压[(124.52±14.46)mmHg比(133.16±13.62)mmHg]、白昼收缩压[(127.23±16.42)mmHg比(136.25±12.44)mmHg],24h平均脉压[(56.74±8.98)mmHg比(64.66±10.20)mmHg]、白昼平均脉压[(56.97±7.23)mmHg比(66.52±14.62)mmHg]夜间平均脉压[(55.61±6.32)mmHg比(63.92±7.42)mmHg]显著升高,24h、自昼、夜间血压变异性也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与动态血压、脉压水平升高,血压变异性、昼夜节律改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101例病人分为冠心病组及对照组,再根据受累血管数将冠心病组又分为一支病变组、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应用高频超声测定所有病例双侧颈总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组的左颈动脉的平均IMT为(0.91±0.13)mm,平均内中膜横切面面积(IMCSA)为(22.13±3.21)mm2,而对照组的左颈动脉的平均IMT为(0.84±0.06)mm,平均IMCSA为(18.06±1.15)mm2,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组斑块发生率为63.7%,对照组的斑块发生率为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左颈总动脉IMT0.845mm为界限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为68.8%,特异性为67.3%;以左颈总动脉IMCSA19mm2为界限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84.6%。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冠心病的预测因子,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CAS)、股动脉粥样硬化(FAS)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AS)的关系。方法以高分辨率B-型超声探查曾作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病人双侧颈动脉220例及同时探查股动脉58例,检测斑块,累计每例各部位斑块厚度,分别得颈动脉、股动脉斑块积分(ffe、ny),并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结果:(1)CAS、FAS、CAS+FAS预测冠心病敏感性分别为91%、85%、97%,特异性为57%、70%、65%,阳性预测值为77%、81%、81%,阴性预测值为80%、76%、94%;(2)CAS、FAS、CAS+FAS预测CAAS敏感性分别88%、83%、95%,特异性为77%、82%、76%,阳性预测值为92%、91%、91%,阴性预测值为67%、67%、87%;(3)CAS、FAS、CAS+FAS与CAAS病变程度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0.63、0.77(P<0.001),(4)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PSc越高,PSc预测冠脉正常、轻度狭窄、单支、多支病变,总正确率70%。结论(1)CAS、FAS预测CAD或CAAS均有价值,但后者阳性预测值更高;(2)同时检测CAS与FAS,可提高阴性预测值;(3)CAS程度可以预测CAAS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塞(NSTEMI)和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餐后血压的变化特点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120例预备行冠状动脉造影的NSTEMI和UAP患者,晨8时在空腹状态按标准方法用水银汞柱血压计测量血压,然后进食标准餐,于进食后30min、60min、90min、120min重复测量血压。所有患者行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采用累积积分法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结果:NSTEMI和UAP患者餐后血压下降33.3%,血压不变41.7%,血压升高者仅25.0%,进一步分析表明,餐后血压下降者糖尿病及女性患者比例较高(P〈0.05),并且主干及多支病变的比例达到84.1%,冠脉平均累积积分、血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I(TnI)的浓度也明显高于血压不变组及血压升高组(P〈0.05~〈0.01)。结论: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塞和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餐后血压变化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