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癫痫患者卡马西平、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情况。方法对262例常规服用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老年癫痫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卡马西平组有13.75%低于有效血药浓度,5%高于有效血药浓度,81.25%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丙戊酸组有51.96%低于有效血药浓度,3.92%高于有效血药浓度,44.12%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丙戊酸组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的比率明显低于卡马西平组(P〈0.01),而两组高于有效血药浓度的比率基本相似(P〉0.05)。结论患者在给予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初次使用剂量后达到有效浓度的比率存在一定差异。临床医师在应用抗癫痫药物时应实施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卡马西平、托吡酯、丙戊酸钠治疗脑炎继发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灌云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08例脑炎继发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卡马西平组、托吡酯组和丙戊酸钠组,各36例.观察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卡马西平组、丙戊酸钠组和托吡酯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5.63%(25/36)、77.78%(28/36)和79.63%(29/36),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卡马西平、托吡酯、丙戊酸钠治疗脑炎继发癫痫的疗效相当;对脑炎继发癫痫患者采取单药治疗时,卡马西平对部分性发作有较好疗效,托吡酯与丙戊酸钠适宜治疗各种类型脑炎继发癫痫患者,同时托吡酯具有较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癫痫儿童服用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或卡马西平后血同型半胱氨酸( homocysteine,hcy)水平的变化,以便减少其潜在风险及不利影响.方法:选取67例癫痫患儿,按使用药物分为卡马西平组与丙戊酸钠组.卡马西平和丙戊酸钠的剂量分别为10 ~20 mg/(kg·d)和10~40 mg/(kg·d),并依据血药浓度适度调整剂量,疗程2~5年.在用药前、用药后6个月、用药后1年监测hcy水平,比较各组hcy水平变化.结果:共有67例患儿完成本研究,丙戊酸钠组36例,卡马西平组31例.丙戊酸钠组和卡马西平组hcy在用药前分别为(6.94±2.47)μmoL/L、(8.11±3.04) 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分别为(7.42±2.51) μmol/L、( 8.39±2.75) 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分别为(8.92±2.81) μmol/L、(10.45±3.98) μmol/L,两组hcy水平均较前明显升高(P<0.01).相关分析未发现癫痫发作及抗癫痫药物浓度与hcy呈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丙戊酸钠或卡马西平引起hcy水平升高,6月以后更明显,临床需注意定期监测癫痫患儿的hcy水平并适当予以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癫痫患者卡马西平、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情况。方法 对262例常规服用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老年癫痫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结果 卡马西平组有13.75%低于有效血药浓度,5%高于有效血药浓度,81.25%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丙戊酸组有51.96%低于有效血药浓度,3.92%高于有效血药浓度,44.12%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丙戊酸组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的比率明显低于卡马西平组(P<0.01),而两组高于有效血药浓度的比率基本相似(P>0.05)。结论 患者在给予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初次使用剂量后达到有效浓度的比率存在一定差异。临床医师在应用抗癫痫药物时应实施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卡马西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继发性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我院所收治的继发性癫痫患者中选取95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3组,分别进行单纯卡马西平、单纯丙戊酸钠以及卡马西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比较三者治疗效果差异。结果:卡马西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的总有效率(93.0%)明显比另2组(76.0%和86.0%)高,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卡马西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继发性癫痫的疗效更高,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6.
解旭东  冀风云 《河北医药》2000,22(8):576-577
目的 研究盐酸氟桂利嗪辅助治疗癫痫疗效。方法 192例癫痫患者在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治疗至少3月后,添加盐酸氟桂利嗪活治疗,口服盐酸氟桂利嗪5mg,每晚1次,共3月。结果 添加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P〈0.01)。总有效率47.3%,丙戊酸钠组有效率59.8%,卡马西平组有效率37.1%。丙戊酸钠组明显优于卡马西平组(P〈0.01)。结论 盐酸氟桂利嗪辅助治疗癫痫有效,与丙戊酸钠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缓释片在诊疗脑炎后癫痫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某院神经内科2014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脑炎后癫痫患者14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卡马西平组和丙戊酸钠组各71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卡马西平组治疗总有效率94.37%与丙戊酸钠组治疗总有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托吡酯、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治疗脑炎继发癫痫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150例脑炎继发癫痫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并根据用药的不同分成3组,托吡酯组、卡马西平组以及丙戊酸钠组,每组患者各50例。托吡酯组给予托吡酯药物的口服治疗、卡马西平组给予卡马西平药物的口服治疗、丙戊酸钠组给予丙戊酸钠药物的口服治疗。分析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结果托吡酯组的有效率为82%;卡马西平组有效率为78%;戊酸钠组有效率为80%,三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托吡酯组、卡马西平组以及丙戊酸钠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0%、20%、12%,卡马西平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丙戊酸钠组和托吡酯组,丙戊酸钠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托吡酯组,三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炎继发癫痫患者的治疗而言,采用托吡酯、卡马西平以及丙戊酸钠均可达到理想的临床疗效,但卡马西平药物以及丙戊酸钠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托吡酯药物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安全性,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卡马西平、托吡酯以及丙戊酸钠缓释片对脑炎继发癫痫的治疗效果,并进行安全评价。方法脑炎继发性癫痫患者120例,分为三组,分别口服卡马西平、托吡酯以及丙戊酸钠缓释片进行治疗,以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率作为评价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托吡酯组的总有效率最高,卡马西平组最低,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托吡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仅为10.0%,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马西平、托吡酯以及丙戊酸钠缓释片对脑炎继发性癫痫的治疗效果旗鼓相当,但是托吡酯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率较低,因此托吡酯更加适用于癫痫的临床上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抗癫痫药物(AEDs)对患者外周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癫痫患者120例,根据用药情况将120例患者分为如下几组,即丙戊酸钠组23例,德巴金组20例,卡马西平组20例,奥卡西平组19例,托吡酯组18例,未应用AEDs组20例。观察比较各组患者外周血维生素B12、叶酸与Hcy的水平。结果:丙戊酸钠组、德巴金组叶酸水平与未应用AEDs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卡巴西平组、奥卡西平组及托吡酯组叶酸、维生素B12水平低于未应用AEDs组、对照组(P<0.05)。卡马西平组、奥卡西平组与托吡酯组Hcy水平高于未应用AEDs组、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AEDs治疗癫痫应常规监测外周血叶酸、维生素B12与Hcy水平,以便积极预防血栓事件,保证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传统抗癫痫药物在脑卒中后迟发性癫痫中老年患者中的不同特点和疗效。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270例中年(〈65岁)和190例老年(≥65岁)脑卒中后迟发性癫痫患者的药物保留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中年组4种药物保留率依次为卡马西平(87.7%)〉丙戊酸钠(75.8%)〉苯妥英钠(53.7%)〉氯硝西泮(41.2%);老年组4种药物保留率依次为丙戊酸钠(88.9%)〉苯妥英钠(73.8%)〉卡马西平(59.5%)〉氯硝西泮(43.7%);中年组卡马西平疗效最好,控制率达66.7%,老年组丙戊酸钠疗效最好,控制率达72.1%。结论临床治疗脑卒中迟发性癫痫时,中、老年患者应分别首选卡巴西平和丙戊酸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卡马西平联合丙戊酸钠、单用卡马西平治疗癫痫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12月收治的癫痫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卡马西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和对照组(卡马西平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癫痫发作次数和每次发作时间、MoCA评分、HAMD评分、HAMA评分。结果:研究组临床指标在治疗后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马西平联合丙戊酸钠能有效改善癫痫发作次数和发作时间,提高认知水平,有利于情绪功能改善,疗效突出,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左乙拉西坦治疗妊娠期癫痫的疗效及其对胎儿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万方、维普、CBM数据库,收集有关左乙拉西坦治疗妊娠期癫痫疗效及胎儿安全性的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依据纽卡斯-渥太华量表(NOS量表)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篇队列研究进行分析,采用NOS评分评估偏移风险,其中10项研究的得分均在7~9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妊娠期癫痫发作控制率方面,左乙拉西坦组低于丙戊酸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乙拉西坦与拉莫三嗪、托吡酯、卡马西平或苯妥因单药治疗相比,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新生儿严重先天畸形发生率方面,左乙拉西坦组低于拉莫三嗪、托吡酯、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或苯巴比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乙拉西坦组与奥卡西平组相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组明显低于多药治疗组(P<0.05)。左乙拉西坦对宫内死胎发生率的影响与拉莫三嗪、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妊娠期癫痫患者服用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其癫痫控制率可能低于丙戊酸钠,但与拉莫三嗪、托吡酯、卡马西平及苯妥因单药治疗疗效大致相当。在胎儿安全性结局方面,左乙拉西坦致畸性可能优于拉莫三嗪、托吡酯、丙戊酸钠、卡马西平及苯巴比妥,合并使用其他抗癫痫药物增加其致畸风险;左乙拉西坦对宫内死胎发生率的影响与拉莫三嗪、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无明显区别。本文纳入研究均为队列研究,易受偏移风险的影响,故存在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联合卡马西平治疗额叶癫痫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将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96例额叶癫痫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丙戊酸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卡马西平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丙戊酸钠联合卡马西平治疗额叶癫痫效果理想,安全可靠,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合理使用丙戊酸钠治疗儿童癫痫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PIA)测定224例癫痫患儿血清丙戊酸浓度。结果:丙戊酸钠血药浓度<50、50~100、>100 mg/L的病例数及比例分别为43例(26.22%)、106例(64.64%)和15例(9.15%),控制癫痫发作的显效率分别为37.21%、78.30%和53.33%。结论:卡马西平和苯巴比妥可使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降低。血清丙戊酸钠浓度与剂量相关性差,个体差异大,临床上在使用丙戊酸钠治疗癫痫患儿时,应监测血药浓度并实行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开颅手术患者应用左乙拉西坦、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等3种不同抗癫痫药(AEDs)诱发高氨血症(AHA)的发生率、发作程度,并分析患者发生AHA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4年4月至2018年9月间在某院神经外科进行开颅手术的108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左乙拉西坦组(n=36)、丙戊酸钠组(n=36)与卡马西平组(n=36)。3组患者术后分别口服左乙拉西坦片、丙戊酸钠片与卡马西平片进行癫痫预防治疗,在术前,手术当天,术后第1,3,7天检测并比较3组患者的血氨浓度、肝功能和凝血指标,评价3组患者术后AHA发生率、血氨浓度、血氨变化趋势及AEDs对患者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根据术后患者是否发生AHA,将患者分为术后AHA组(n=70)与术后血氨正常组(n=38),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价患者发生AHA的危险因素。结果:左乙拉西坦组、丙戊酸组与卡马西平组分别有24(66.7%)例、29(80.6%)例及17(47.2%)例患者发生AHA,丙戊酸组患者AHA发生率显著高于卡马西平组(χ2=8.669,P=0.003)。丙戊酸钠组患者术后第3天和第7天血氨浓度及术后血氨的平均浓度均显著高于卡马西平组患者(P=0.023,<0.001,0.028)。术后第7天丙戊酸组患者ALT指标显著低于左乙拉西坦组与卡马西平组(均P<0.001)。影响患者术后发生AHA的危险因素包括:较低的年龄(t=2.061,P=0.042)与较高的术前血氨浓度(t=7.986,P<0.001)。AHA组患者术后总胆红素(t=3.788,P<0.001)、直接胆红素(t=3.329,P=0.001)和血清白蛋白(t=11.624,P<0.001)较术前显著降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t=4.109,P<0.001)。而衡量急性肝炎的指标丙氨酸转氨酶没有显著变化(t=0.956,P=0.341)。结论:卡马西平对患者术后血氨浓度影响较小,是开颅手术患者的首选AEDs药物,而丙戊酸钠更适合肝脏氨基转移酶异常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欧阳伶  杨云飞 《江西医药》2013,48(7):620-621
目的探讨单用丙戊酸及联用卡马西平的血清浓度与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丙戊酸及联用卡马西平的血清浓度,并分析丙戊酸单用及联用卡马西平治疗小儿癫痫临床疗效。结果180例服用丙戊酸的患儿总有效率为78.33%,而39例丙戊酸合用卡马西平的患儿总有效率为87.18%。结论丙戊酸与卡马西平联用较单用丙戊酸疗效好,因此,在单用丙戊酸或卡马西平不能有效控制的患儿可以考虑两者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托吡酯、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治疗脑炎后癫痫的有效性。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135例脑炎后癫痫压患者分成不同组。甲组给予卡马西平治疗,乙组采用丙戊酸钠进行治疗,丙组用托吡酯治疗。比较三组脑炎后癫痫压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时间;治疗不良反应率。结果三组脑炎后癫痫压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P> 0.05;三组症状改善时间无显著差异,P> 0.05;三组的治疗不良反应率依次是丙组低于乙组,乙组低于甲组,且组间均差异显著,P <0.05。结论托吡酯、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治疗脑炎后癫痫的有效性相当,但其中托吡酯不良反应最少,丙戊酸钠次之,而卡马西平不良反应最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并对比卡马西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早期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95例早期癫痫的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给予卡马西平进行治疗,B组给予丙戊酸钠进行治疗,C组给予卡马西平联合丙戊酸钠进行治疗,观察并对比三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卡马西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早期癫痫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经过治疗C组、B组和A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5.7%、70.0%和66.7%,三组临床总有效率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C组、B组和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3%、20.0%和23.3%,差异并不显著,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结论:治疗早期癫痫采用卡马西平联合丙戊酸钠效果极佳,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有所减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卡马西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额叶癫痫的疗效.方法:分析我院于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124例额叶癫痫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临床医治药物不同分为两组,行单纯卡马西平医治的设为对照组(62例),联合丙戊酸钠医治的设为治疗组(62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与治疗组比较,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更低(P<0.05);与治疗组比较,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更高(P<0.05).结论:额叶癫痫行卡马西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可取得确切疗效,且安全性高,可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