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自2004年以来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32例,经过严密的监护,精心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讨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后服用阿司匹林的合适剂量。方法选择成功进行ASD、VSD介入封堵术的患者32例(其中ASD16例、VSD16例),按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剂量随机分为3mg/(kg·d)组和5mg/(kg·d)组,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第4天抽静脉血并测定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ASD、VSD患者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增加(P〈0.01),术后第4天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P〈0.01),术后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3mg/(kg·d)组与5mg/(kg·d)2组患者介入封堵术后第4天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5mg/(kg·d)相比,口服3mg/((kg·d)的阿司匹林即可同样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3.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改良术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以往开胸手术是惟一的治疗方法。室间隔缺损导管介入治疗始于1988年.我们自2003年应用与新型Ampl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VSO)构造相同的国产VSO治疗室间隔缺损患者,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并发溶血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例摘要 患者女 ,3 4岁 ,因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 2 0余年 ,于 2 0 0 3年 2月 1 9日入院。入院时查体 :胸骨左缘第 3~ 4肋可闻及 4~ 5级收缩期杂音。心脏彩超显示室间隔缺损 (隔瓣后 )。诊断 :先天性心脏病 ,室间隔缺损 (隔瓣后 )。2月 2 4日下午在局麻下行经皮穿刺VSD封堵术。术中左室造影显示室缺为漏斗型 ,最窄处为 6 6mm ,底部约为 1 2 0mm ,用 1 6 0mm的封堵器封堵。术后反复行心脏彩超及X线左室造影 ,显示缺损处仍有少许左向右分流的血流束 ,胸骨左缘第 3~ 4肋间仍可闻及 1~ 2级收缩期杂音 ,三尖瓣听诊区可闻及2~ 3级收缩期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室间隔缺损(VSD)和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先天性心脏病ASD、VSD患儿,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患儿采用经股动静脉VSD、ASD封堵术治疗,B组患儿采用经颈静脉VSD、ASD封堵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前后肌酐水平。结果A组手术成功率为96.7%(29/30),B组手术成功率为93.3%(28/30),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低于A组的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手术时间为(50.45±10.46)min,短于A组的(68.79±12.56)min,术后住院时间为(4.86±3.46)d,短于A组的(8.78±5.5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A组肌酐水平为(32.15±13.56)μmol/L,B组肌酐水平为(32.65±13.59)μmol/L,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先天性心脏病VSD、ASD患儿的临床治疗中,经颈静脉VSD、ASD封堵术保留了传统介入治疗安全、微创的优点,且能够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成功介入封堵治疗的室间隔缺损(VSD )在封堵前后即刻、随访期肺动脉压力的变化规律。方法650例成功施行介入治疗的VSD患者,经导管测定术前及封堵后即刻肺动脉压力,并于介入术前当日、术后3d、1、3、6个月分别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肺动脉压力并进行对比。结果肺动脉收缩压(PASP)和肺动脉平均压(PAMP)超声和心导管测值均显著正相关:(1)正常肺动脉压力组:PASP和PAM P在封堵即刻后及随访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轻度肺高压组:PASP在封堵即刻后无明显变化,6个月时与封堵前后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PAMP在封堵即刻后升高,术后1个月及6个月与封堵后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3)中度肺高压组:PASP及PAMP在封堵即刻后均显著降低(P<0.05),两者在术后3 d 及随访中与封堵前比较进行性降低(P<0.05);PASP在术后1、3、6个月较封堵后降低(P<0.05)。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能明显降低VSD合并轻、中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动脉压力,近、中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先心病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术后心律失常的原因,以期降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方法分析2003年1月至今我科成功封堵治疗96例先心病室间隔缺损患者封堵术前后心律失常类型及其相关因素。结果96例室间隔缺损患者术前共有28例心律失常,均表现为束支阻滞。术后共有30例出现心律失常,其中7例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随访中,2例出现新的心律失常。分析其发病原因,与封堵器直径≥10mm具有密切相关性,与合并膜部瘤及操作时间无关。结论心律失常是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严格选择手术适应症,尽量避免选择过大的封堵器可能是降低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90例,其中室间隔缺损(VSD)62例,房间隔缺损(ASD)18例,管型动脉导管未闭(PDA)10例,均行介入封堵术进行治疗,观察术后疗效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结果90例中,手术成功88例,成功率97.8%,发生并发症3例,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少,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前后动态心电图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成功施行经导管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TCVSD)患者89例,分别于术前1d及术后1、30d描记24h动态心电图。结果①TCVSD术后1d总心搏、室上性、室性早搏、(非)阵发性室速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前1d(P〈0.05);TCVSD术后30d各种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术前1d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TCVSD前1d与术后7d内传导阻滞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0d随访传导阻滞发生率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QT间期、QTd术前1d与术后1、30d比较逐渐延长(P〈0.05);电轴术后1d与术前1d比较左偏幅度增大(P〈0.01);术后30d与术前1d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TCVSD术后多种因素可影响心律失常的发生类型及发生率,但这种改变多为暂时性可恢复正常,故经导管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肯定,中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比较和评价国产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与Ampl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AVSDD)治疗室间隔缺损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198例VSD封堵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国产组和AVSDD组的手术成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4h、1、3、6、12个月不同时点随访,残余分流量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封堵部分室间隔缺损创伤小、恢复好、效果好、费用低,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弹簧圈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和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概述 1988年Lock等首先报道应用Rashkind双伞封堵器关闭肌部小型室间隔缺损及心肌梗塞后室间隔缺损,随后有cardioSEAL封堵装置和Sideris纽扣式封堵器等应用于室间隔缺损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4.
15.
16.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技术之一,相对于传统的开胸手术而言,它的突出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操作简便、安全性好、不留手术瘢痕,且能达到与手术治疗相同的效果。室间隔缺损(VSD)为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其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3%,位居第二位。河南省胸科医院心导管室于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施行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41例,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经导管封堵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手术前后心律失常的变化,探讨经导管封堵术后新发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封堵术治疗的VSD患者50例,分别于封堵术前1 d及术后第4天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由电脑自动分析并经专业人员进行校正.结果 50例中,18例(36%)于术前检测出22例次不同的心律失常,其中偶发性早搏及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7例次(77.3%),心房颤动、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及Lown's 4级以上室性早搏5例次(22.7%).封堵术后检测出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50例次,新发心律失常28例次(包括1例间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晕厥患者),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结论 经导管封堵VSD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后残余漏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11例患者,年龄4~36岁,其中膜部VSD术后7例。嵴内型VSD术后4例。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VSD术后残余漏直径为4~10mm。9例为1个残余漏口,2例为2个残余漏口。结果左心室造影7例膜部瘤的左室面直径8~16mm,漏口均在膜部瘤的出口。其中2例残余漏有2个孔,分别为2、6mm和6、8mm,两孔之间距离分别为2和8mm。前1例放置VSD为9mm边4mm封堵器缺损消失,后1例用VSD 9mm和10mmVSD封堵器。5例膜部4、5、5、6、6用6、8、8、9、9mm VSD封堵器。4例嵴内型3、5、5、6mm用8、10、10、11mm偏心封堵器术后即刻左心室造影10例无残余分流,1例有2个孔放1个封堵器的患者有少量残余分流,升主动脉造影无主动脉瓣返流。随访1~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有残余分流的1例在3个月后消失。全部患者未出现新的心律失常,封堵器无移位,无主动脉瓣返流。结论本研究显示经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是一项操作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假性膜部瘤与真性膜部瘤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 将227例成功进行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患者分为假性膜部瘤组(n=160)与真性膜部瘤组(n=67),每例患者术前均经临床体检、心电图、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对其围术期持续心电监测数据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 真性膜部瘤组术后各种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假性膜部瘤组明显增加(P<0.01),其中以传导阻滞发生尤为明显.结论 真性膜部瘤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增加,与其解剖结构有关.因此,术中操作轻柔,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术后严密观察,积极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均可恢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