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支架取栓技术治疗急性基底动脉远端闭塞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5月本院脑血管病中心采用双支架取栓术治疗的5例急性基底动脉远端闭塞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包括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 TICI)、术后24 h及7 d的中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围术期并发症以及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本组5例患者中,3例患者经单支架多次取栓失败后改用双支架取栓,2例直接使用双支架取栓。所有闭塞血管均再通成功,m TICI达到2b级至3级。术后3D-CT未发现颅内出血,术后24 h及7 d的中位NIHSS评分依次为9.8、7.4分。1例患者术后死于肺部感染。随访3个月,3例患者90 d mRS评分≤2分,1例90 d mRS评分 2分。结论双支架取栓技术治疗急性基底动脉远端闭塞安全、有效,血管再通率高,可以作为常规取栓不成功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支架取栓术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8月经甘肃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因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而行支架取栓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66例,其中34例患者机械取栓中使用替罗非班(替罗非班组),32例为单纯支架取栓(单纯支架取栓组)。采用脑梗死溶栓治疗后(thrombolysis incerebral infarction, TICI)血流分级来判断术后血管再通情况。采用海德堡出血分类标准评估术后出血转化情况,并评估术后症状性脑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评估术后4小时、24小时、14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作为术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依据。采用改良的Rankin评定量表(Modified Rankin Score, mRS)评估患者90天后日常活动中的残疾程度和独立能力。结果 术后替罗非班组TICI3级血流获得率、14天时NIHSS评分、治疗90天后mRS评分明显优于单纯支架取栓组(P<0.05),两组术后血管再闭塞率、SICH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S患者支架取栓术中给予替罗非班治疗,有助于提高血管再灌注,改善预后,不增加出血风险,疗效良好,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梗死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至9月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采用桥接模式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3例资料,均为基底动脉闭塞,分析血管开通情况、并发症情况、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随访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和Barthel指数(BI)评分情况。 结果3例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 AB支架取栓均成功再通,第1例静脉溶栓症状好转,4 h后症状加重并进入昏迷,考虑血管再闭塞,紧急启动机械取栓,术后第1天患者清醒;另2例患者静脉溶栓同时联合机械取栓,术后5~7 d复查颅脑CT及CT血管造影(CTA)均显示基底动脉通畅,未见梗死灶扩大,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3例患者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入院时降低16~27分,出院时mRS评分为3分1例,2分2例;3个月后mRS评分为2分1例,1分2例,BI评分均为95~100分。 结论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可选择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可提高血管再通率,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李延龙 《大医生》2023,(16):53-55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闭塞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取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于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在寿光市人民医院采集病例资料入档,择取符合纳排标准的70例颅内血管闭塞患者展开研究,于发病≤4.5 h内实施静脉溶栓,纳入对象根据取栓方式分组,划分为对照组(予以单纯动脉内支架取栓)与观察组(予以支架取栓联合抽吸取栓),各纳入35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血管开通效果、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次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预后情况、术后并发症率。结果 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再通时间短于对照组,取栓次数和术后72 h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术后并发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静脉溶栓基础上实施动脉支架+抽吸取栓技术,相较于静脉溶栓桥接单纯支架取栓,对颅内血管闭塞患者可取得更好的血管开通效果,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减少取栓次数,以取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醒后卒中患者的临床诊断学特征及支架取栓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选取长治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3例醒后卒中患者支架取栓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诊断学特征和支架取栓术后血管开通情况、并发症、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评估术后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情况。 结果3例醒后卒中患者均经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证实为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2例为心源性脑梗死,1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时均有意识障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13~25分。支架取栓术中闭塞血管均成功再通,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评分≥2b级,术后复查头颅CT未发生颅内出血,梗死灶无扩大,术后30 d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较入院时降低10~20分。术后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1例为3分,2例为2分;Barthel指数评分1例为80分,2例为95分。 结论支架取栓治疗醒后卒中患者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大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支架取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在贺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大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65例,随机分为支架取栓治疗组及静脉溶栓治疗组,其中支架取栓治疗组35例,静脉溶栓治疗组30例,通过比较两组基线资料、血管再通率、治疗后24小时、14天的NIHSS评分改善情况、90天神经功能恢复评分(mRS)、治疗期间颅内出血转化、临床死亡率等,评估两组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 支架取栓组治疗后24小时、14天NIHSS评分较静脉溶栓组均有明显下降(均P<0.05),90天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mRS 0~2分)支架取栓治疗组(54.28%)明显高于静脉溶栓治疗组(24.33%)(P<0.05),支架取栓治疗组血管再通率(85.7%)显著高于静脉溶栓治疗组(16.67%)(P<0.05);两组间的总颅内出血转化风险及各亚型颅内出血转化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效果较静脉溶栓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作为补充手段用于未接受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机械取栓(MT)后静脉维持治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方法入选不符合静脉溶栓条件且CT血管成像证实为大动脉闭塞的87例AIS患者,其中MT+替罗非班维持(MT+ T)组44例,MT组43例。MT+ T组患者采用支架取栓并在术后立即静脉泵入0.1 μg·kg-1·min-1替罗非班维持24 h,之后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MT组患者采用支架取栓治疗,术后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血管再通情况、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死亡情况。 结果MT+ T组与MT组患者术后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7.7 ± 2.2)分vs.(8.8 ± 3.3)分]、术后并发症[4.55%(2/44)vs. 6.98%(3/43)]及病死率[2.27%(1/44)vs. 2.33%(1/4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而MT+ T组患者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低于MT组[(1.7 ± 1.0)分vs.(2.2 ± 1.1)分,t = 2.479,P = 0.015]。亚组分析显示,MT+ T组取栓次数> 3次的患者术后14 d NIHSS评分[(8.6 ± 3.1)分vs.(12.5 ± 3.5)分]及术后90 d mRS评分[(1.7 ± 1.5)分vs.(2.8 ± 1.0)分]均低于MT组(t = 2.996、2.172,P = 0.006、0.040);MT+ T组及MT组取栓次数≤ 3次的患者术后14 d NIHSS评分[(7.4 ± 1.6)分vs.(7.2 ± 1.5)分]及术后90 d mRS评分[(1.7 ± 0.7)分vs.(2.0 ± 1.1)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0.441、1.362,P= 0.661、0.178)。 结论替罗非班可作为未接受静脉溶栓的AIS患者行3次以上支架取栓治疗后的补充手段,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预后,且不增加脑出血转化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连续收治的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50例,采用术后90天改良Rankin(mRS)评分分为远期预后良好(mRS≤2)组29例和远期预后不良(mRS≥3)组21例。对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基础疾病、性别、年龄、术前ASPECT评分、术前NIHSS评分)、诊疗情况(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责任闭塞动脉、侧支循环、取栓次数、复合再通方式)、诊疗结果(血管再通率、术后24小时NIHSS评分、颅内出血转化、死亡)等进行单因素对比,单因素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 两组在合并糖尿病、术前NIHSS评分、侧支循环、术后24小时NIHSS评分、责任闭塞动脉、血管再通率、术后1周颅内出血转化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侧支循环、血管再通率、术后1周颅内出血转化、术后24小时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糖尿病、术前NIHSS评分、侧支循环、责任闭塞动脉、术后24小时 NIHSS评分、血管再通率、术后1周颅内出血转化是影响支架取栓治疗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因素,侧支循环代偿良好、血管再通率高、术后1周出血转化高、术后24小时 NIHSS评分恶化等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9.
陈俊武 《临床医学》2020,40(3):53-54
目的 比较对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分别采取单纯支架取栓以及桥接支架取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昌江黎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治疗的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共89例,根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桥接取栓组42例以及单纯取栓组4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 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血管开通时间、取栓次数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并发症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 05);桥接取栓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为64. 29%(27/42),明显高于单纯取栓组的36. 17%(17/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单纯支架取栓与桥接支架取栓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可实现闭塞血管再通,其中,桥接支架取栓患者预后更佳,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性分析机械取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1年12月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通过机械取栓治疗的31例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3个月预后情况将入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n=16)和预后不良组(mRS≥3分,n=15)。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机械取栓除术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潜在预后因素。结果 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术前、术后24 h NIHSS评分更高,房颤史比例更高,ASPECT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1、3.668、4.85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24 h NIHSS评分、ASPECT评分均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1.479、0.293,P<0.05)。结论 术后24 h NIHSS评分高、ASPECT评分低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治疗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再通术中应用Embotrap Ⅱ取栓支架的近期疗效,探讨其安全性。方法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血管闭塞患者31例,均于发病24 h内行血管内再通术,术中首选应用Embotrap Ⅱ取栓支架,根据患者情况给予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双支架(Embotrap+Solitaire)“Y”补救、抽吸术。记录1次再通率、最终再通率、穿刺至再通时间及术后死亡、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术后1、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随防至2022年1月,记录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2分]。结果 术后即刻行血管造影及CT检查,31例中30例(96.8%)血流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mTICI)≥2b级],1例(3.2%)mTICI 2a级,穿刺至开通时间(50.5±25.0)min。3...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脉溶栓联合动脉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相关的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护理体会。方法对我院2015年6月-2016年10月大脑中动脉闭塞并系责任血管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3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纯静脉溶栓患者(对照组)23例,动脉溶栓联合动脉内支架取栓治疗(观察组)12例。对两组进行疗效和安全性比较,包括7d及2周NIHSS评分、90d改良Rankin(mRS)评分、7d病死率、24h出血转化率等。两组患者均予相应的护理措施配合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周NIHSS评分和90dm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方面比较,两组出血转化率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溶栓联合动脉支架取栓在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相关的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静脉溶栓。合理有效的护理配合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重要保障,可降低并发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支架取栓和静脉溶栓治疗伴有大动脉狭窄的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自2015年9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38例的伴有大动脉狭窄的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静脉溶栓组(19例)和支架取栓组(19例)。静脉溶栓组患者静脉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治疗,支架取栓组患者给予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以脑梗死溶栓等级系统(TICI)≥2B级为再通]、24h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善率(较治疗前减少≥4分或症状完全消失)、90d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改善情况(≤2分定义为神经功能良好)、脑出血情况(参照ECASSⅡ标准)及90d死亡率。结果支架取栓组18例(94.74%)患者血管再通,6例(31.58%)患者24hNIHSS评分改善,4例(21.05%)患者90d后mRS评分良好;静脉溶栓组12例(63.16%)患者血管再通,10例(52.63%)患者24hNIHSS评分改善,12例(63.16%)患者90d后mRS评分良好;支架取栓组2例(10.53%)患者发生出血性梗死,1例患者发生症状性脑出血,90d内1例患者死亡;静脉溶栓组2例(10.53%)患者发生出血性梗死,90d内1例患者死亡,其中,血管再通率和90d后mRS评分2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伴有大动脉狭窄急性期脑梗死的治疗中,支架取栓较静脉溶栓疗效具有更好的血管再通率,但是静脉溶栓具有更好的90d后mRS评分良好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支架取栓术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8月经甘肃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因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而行支架取栓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66例,其中34例患者机械取栓中使用替罗非班(替罗非班组),32例为单纯支架取栓(单纯支架取栓组)。采用脑梗死溶栓治疗后(thrombolysis incerebral infarction,TICI)血流分级来判断术后血管再通情况。采用海德堡出血分类标准评估术后出血转化情况,并评估术后症状性脑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评估术后4小时、24小时、14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作为术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依据。采用改良的Rankin评定量表(Modified Rankin Score,mRS)评估患者90天后日常活动中的残疾程度和独立能力。结果术后替罗非班组TICI3级血流获得率、14天时NIHSS评分、治疗90天后mRS评分明显优于单纯支架取栓组(P 0.05),两组术后血管再闭塞率、SICH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S患者支架取栓术中给予替罗非班治疗,有助于提高血管再灌注,改善预后,不增加出血风险,疗效良好,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传统支架取栓(CSRT)与钳夹取栓(TCET)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的46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取栓方法分为CSRT组与TCET组,比较2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取栓次数、单次取栓成功率、远端分支栓塞、手术时间、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等资料。结果 2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术后SAH的发生率、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患者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CET组的平均取栓次数、手术时间、远端分支栓塞、单次取栓成功率显著优于CSRT组(P0.05)。结论钳夹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补救性支架植入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5医院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前向血流不能维持,采取补救性支架置入的16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术后血管再通程度[脑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cerebral infarction,TICI)分级]、机械取栓次数、术后血管再闭塞率、颅内出血发生率、术后1周NIHSS评分、90 d临床良好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0~2分]比率等指标。结果16例患者机械取栓后共补救性置入支架16枚(其中Solitaire支架15枚,阿波罗支架1枚),TICI=3级者12例,TICI=2b级者4例。平均取栓次数为(3.25±1.09)次。7例存在局限性狭窄,支架置入前进行球囊扩张。从发病到血管再通时间为(10.96±3.24)h。术后24 h复查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显示血管再闭塞者3例,颅内出血3例(均<10 ml)。去骨瓣减压术2例,术前NIHSS评分(24.25±4.58)分,术后1周(7.44±5.09)分。90 d良好预后(mRs≤2)10例,死亡1例(肺部感染)。结论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后,存在重度狭窄或前向血流不能维持时,采取Solitaire支架或其他支架补救性置入,并发症较少,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支架机械取栓治疗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M2-M3等相对小血管闭塞引起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解放军264医院采用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相对小血管(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M2-M3)闭塞引起超过静脉溶栓时间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例临床资料,分析术前及出院时NIHSS评分、闭塞血管再通情况,手术并发症,临床预后(3个月mRs)等指标,其中大脑中动脉M2-M3闭塞者6例,大脑前动脉闭塞者3例,大脑后动脉闭塞者4例.结果 13例中,取栓时间窗为3.5~7.0 h,从发病到复流时间为(4.53±3.21)h,13例血管均完全再通,其中TICI分级3级者11例,TICI分级2b级者2例.2例术后出现少量侧裂和蛛网膜下腔出血.NIHSS评分从入院时的(19.53±1.62)分降至2周时(3.15±0.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63,P〈0.01);90 d的mRs评分为:0分7例(53.85%),1分3例(23.08%),2分3例(23.08%),死亡0例.结论 由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M2-M3等相对小血管闭塞引起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时间窗内采取支架机械取栓治疗,血管再通率高,并发症低,可显著降低患者致残率,临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颅内动脉闭塞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采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术治疗的急性颅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建立急救流程与绿色通道,积极快速进行术前准备,术后做好血压的监测与管理、加强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同时加强康复护理。结果2例取栓未成功,术中行DynaCT检查,明显再灌注出血,结束手术。其余34例取栓成功,造影显示血管再通,取栓术后3 d复查SWI提示再灌注微出血16例。出院后1~3个月随访mRs,显示0分11例、1分14例、2分5例、3分3例、5分1例、6分2例。结论T6SS配合做好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术患者的护理,能最大程度为患者赢得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通过实施康复护理可减轻残障程度,帮助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应用单纯中间导管抽吸取栓与支架取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接收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85例,将行支架取栓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n=39),将行单纯中间导管抽吸取栓治疗的患者设为观察组(n=46)。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其血管再通情况与并发症及手术前后脑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NIHSS评分、MR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且术后14 d NIHSS评分明显低于术后7 d NIHSS评分,观察组术后7 d、术后14 d NIHSS评分与术后14 d MRS评分分别为(9.79±6.28)分、(6.68±5.46)分、(1.10±0.70)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率为93.48%,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76.92%(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中间导管抽吸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效果显著优于支架取栓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抽吸导管直接取栓和利用支架加中间导管取栓的诊疗效果,为临床诊疗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0月来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治疗的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治疗采用取栓支架加中间导管取栓完成,观察组患者治疗采用抽吸导管直接取栓完成,观察其临床治疗疗效。结果 观察组手术后14 d的NIHSS评分为(7.71±3.51)分,显著低于手术后7 d的(9.78±2.19)分,手术后14 d的MRS评分为(1.09±0.69)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后的血管再通率为87.5%,高于对照组的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8,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导管抽吸取栓治疗术临床观察效果显著,大幅度提高了患者堵塞血管的再通率,提高患者治疗效果,预后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