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33例药物难治性癫痫的临床资料,对视频脑电图、MRI、脑磁图和PET检查仍不能明确致痫区的病例进行SEEG记录以更好地确定致痫灶。所有病人均采用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射频毁损靶点为SEEG监测下的癫痫起始区或癫痫网络中频繁放电的电极位点。结果 SEEG记录显示,33例中,5例为单电极起始(同一电极的1~3个触点),15例为单脑区/部位起始(多根电极起始,但局限于同一脑区或病灶部位),6例为相邻多脑区起始,7例为不同脑区的多部位弥漫起始区。每例病人射频毁损1~11个靶点,手术期间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术后随访6~15个月,4例癫痫发作停止,3例发作减少80%以上,10例减少50%~79%;8例减少10%~49%;8例较术前无明显缓解。结论 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毁损术是药物难治性癫痫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立体脑电图(SEEG)在颞岛叶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诊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20年12月在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癫痫中心进行SEEG置入电极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过术前详细无创评估(包括记录发作期头皮脑电图、颅脑核磁共振成像、发作间歇期PET-CT、神经心理评估等),使用ROSA机器人置入颅内电极,监测发作间期及发作期脑电图,记录惯常发作,根据发作期颅内电极脑电图结果明确癫痫灶起始及确定功能区位置后进行手术切除。结果 共564例患者接受SEEG电极置入术,其中成人414例,儿童150例。置入电极总数为6 190根,其中颞、岛叶SEEG置入患者198例,共置入电极2 147根。颞、岛叶患者最小8岁,最大52岁,平均(20.2±8.5)岁;男性138例(69.7%),女性60例(30.3%),平均(10.8±0.7)根/例;单侧置入141例(71.2%),双侧置入57例(28.8%),其中2例补充电极(共7根)。有3例患者出现血肿,2例行急诊手术治疗,4例患者出现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2例患者因癫痫发作后出现电极折断一根。无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立体脑电图(SEEG)引导下的射频热凝毁损技术在治疗脑室旁结节状灰质异位相关癫痫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北京丰台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例脑室旁结节状灰质异位相关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根据症状学、头皮脑电图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设计SEEG电极的植入方案,并行视频脑电监测,根据SEEG发作间期和发作期放电情况明确致痫灶的分布,根据其结果采用SEEG电极行射频热凝毁损术。术后通过门诊或电话进行随访,采用Engel分级进行预后评估。结果5例患者共植入23根电极,植入后未见明显并发症。随访时间为9~27个月,其中4例癫痫发作消失(Engel分级Ⅰ级),1例毁损术后发作频率无明显改善(Engel分级Ⅳ级)。所有患者在射频热凝毁损术中、术后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引导下的射频热凝毁损技术对治疗脑室旁结节状灰质异位相关癫痫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立体脑电图(SEEG)引导射频热凝毁损技术在下丘脑错构瘤继发癫痫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1月北京丰台医院神经外科接受SEEG引导射频热凝毁损治疗的7例下丘脑错构瘤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详细病史、症状学、脑电图及影像学资料。术前评估考虑下丘脑错构瘤为致痫灶,随后利用立体定向框架于下丘脑错构瘤处植入SEEG电极,并行视频脑电监测,根据SEEG的放电区域进行射频热凝毁损术。若毁损后癫痫样放电未消失,则进行第二次毁损,直至癫痫样放电消失。分析术后并发症,并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应用Engel分级进行预后评估。结果7例患者热凝毁损术后的平均随访时间为(19.6±11.1)个月,其中5例患者的癫痫发作消失(Engel分级Ⅰ级),1例患者毁损术后的癫痫发作频率减少约75%(Engel分级Ⅲ级),1例患者毁损术后的癫痫发作频率未明显改善(Engel分级Ⅳ级)。3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高热、嗜睡、尿崩症、电解质紊乱及记忆力下降等并发症,经治疗后均恢复。结论本研究初步认为SEEG引导的射频热凝毁损术是治疗下丘脑错构瘤继发癫痫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在诊断明确的前提下完全离断错构瘤基底与下丘脑的联系是癫痫控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脑电图(stereo-electroencephalography,SEEG)在岛叶难治性癫痫患者中的定位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SEEG确定癫痫发作起始于岛叶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手术效果。结果 5例岛叶癫痫患者共植入40根SEEG电极,平均每例患者植入8根电极,触点数共464个,其中涉及岛叶的电极15根,触点数共52个。未出现电极弯曲或折断、颅内血肿、感染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32个月,癫痫发作控制Engel评级Ⅰ级者4例,Ⅲ级者1例。结论 SEEG创伤小、并发症少,可以精确确定岛叶癫痫的起源,适合于岛叶难治性癫痫的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使用神经导航下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在岛叶癫痫的定位和疗效研究。方法 纳入2015年1月—2019年1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218例,在神经导航下行脑深部电极置入,SEEG示发作期岛叶起源12例。结果 12例患者均植入10~16根不等的深部电极,术后重建电极位置准确,无血肿及感染发生,术后均检测到3~20次不等的发作,定位准确后10例行开颅手术,2例行射频消融毁损(RFTC),术后1例出现早期言语功能障碍,1例出现肢体偏瘫,经治疗后恢复正常。术后癫痫Engel评分I级8例,II级3例,III级1例。结论 岛叶癫痫发作形式多样,定位困难,使用神经导航下SEEG可提高定位准确率,术后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高频振荡(HFOs)分析在射频热凝损毁术(RF-TC)治疗难治性癫痫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8月至2021年12月采用SEEG引导下RF-TC治疗的14例难治性癫痫患者, 运用Matlab软件的自动检测算法计算SEEG各导联HFOs发生频率, 利用HFOs发生频率生成非线性拟合曲线, 根据拟合曲线制定HFOs阈值并划分HFOs区域(涟波区域、快涟波区域)。术后3、6个月根据有无癫痫发作将患者分为无癫痫发作组和有癫痫发作组, 末次随访时根据Engel分级评估患者的预后并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 比较2组患者涟波热凝率、快涟波热凝率的差异。结果 14例患者的SEEG监测数据中, 共检测到7 332个涟波, 1 144个快涟波。术后6个月内患者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为14.3%, 永久神经功能障碍、颅内感染、颅内出血、电极设备故障等情况均未发生。术后3个月患者的无癫痫发作率为71.4%(10/14), 无癫痫发作组患者的快涟波热凝率显著高于有癫痫发作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立体脑电图(SEEG)引导射频热凝(RFTC)毁损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6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设计SEEG电极植入方案, 根据SEEG监测信息确定发作起始区并行RFTC毁损。术后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 采用Engel分级评估患者的预后。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36例患者接受RFTC毁损治疗后随访(13.7±6.9)个月(6~32个月)。RFTC毁损后2、12、24个月的无癫痫发作率(比例)分别为58.3%(21/36)、30.0%(6/20)和1/7。末次随访结果显示, 预后良好(Engel分级Ⅰ、Ⅱ级)17例(47.2%), 预后不良(Engel分级Ⅲ、Ⅳ级)19例(52.8%)。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癫痫发作类型为未继发强直-阵挛发作、MRI显示有明显病灶、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ET)检查结果提示有明显的低代谢区、癫痫发作模式(SOP)为SOP1和SOP2、采用根治性RFTC毁损、RFTC毁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在结节性硬化症(TSC)患者癫痫术前评估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结节性硬化患者术前评估资料,将Leksell立体定向系统应用于立体定向电极置入,完成SEEG间歇期及发作期记录,确定致痫结节及手术切除范围,随访手术效果。结果病例1在额叶及顶、枕叶共置入立体定向电极7根,病例2在颞、枕叶共置入电极8根。置入过程顺利,患者耐受性好,未出现电极弯曲或折断,颅内血肿、感染等并发症。分别记录到9次和11次惯常发作,确定发作起始区分别为辅助感觉运动区和枕叶视觉皮层。术后随访3~5个月无癫痫发作。结论 Leksell立体定向系统指导下的立体定向电极置入具有微创,患者耐受性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以不受解剖位置的限制多点置入电极,可以到达深部或大脑半球内侧面以及脑沟裂的结节,能更好地诠释解剖-电-临床关系。SEEG可能更适合于结节性硬化症所致难治性癫痫的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致痫灶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8例需行SEEG电极植入术行致痫灶切除术前评估的患者,根据颅内脑电监测结果,对可疑致痫灶进行热凝,热凝后继续监测脑电变化,必要时可多次热凝。拔出电极后复查头部MRI,观察热凝后影像改变。结果 18例患者毁损靶点4~16个,靶点分布于1~6根电极,热凝次数1~3次。随访期1~4个月,热凝后Engel Ⅰ级患者占44.4%(8/18),Engel Ⅲ级患者占5.6%(1/18),Engel Ⅳ级50%(9/18),总体有效率(发作减少≥75%)50%(9/18)。热凝后无颅内出血、神经功能受损等并发症。结论 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癫痫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立体脑电图(SEEG)引导多电极立体交叉射频热凝(RFTC)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采用SEEG引导多电极立体交叉RFTC毁损治疗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共48例。其中颞叶内侧癫痫(MTLE)22例,下丘脑错构瘤9例,额叶癫痫5例,岛叶癫痫4例,脑室旁结节1例,结节性硬化1例,多脑叶癫痫6例。术后临床疗效评估采用Engel分级标准,并观察手术的相关并发症。结果48例患者随访时间为5~35个月,平均(16.3±7.3)个月。截止至末次随访,Engel分级Ⅰ级者23例(47.9%),Ⅱ级者12例(25.0%),Ⅲ级者11例(22.9%),Ⅳ级者2例(4.2%);术后1年无发作率(Engel分级Ⅰ级)为71.9%(23/32)。术后MTLE和下丘脑错构瘤患者疗效较好,Engel Ⅰ级的比率(或比例)分别为59.1%(13/22)和5/9;多脑叶癫痫(Engel Ⅲ级的比例为4/6)、额叶癫痫(Engel分级Ⅲ级的比例为1/5例,Ⅳ级的比例为2/5)疗效相对较差。术后出现一过性并发症7例(14.6%),永久性并发症者1例(2.1%)。结论SEEG引导多电极立体交叉RFYC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微创、安全、有效;相较于其他部位,对MTLE及下丘脑错构瘤引发的癫痫疗效较好。该技术可作为经典切除手术的一种补充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立体脑电图电极皮质电刺激的方法探讨岛叶或岛叶相关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双侧岛叶之间的功能连接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痫中心收治的4例岛叶或岛叶相关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患者均于双侧岛叶植入立体脑电图电极进行皮质电刺激,通过视觉分析和非参数检验确定每个触点有无诱发电位响应。采用刺激一侧的对侧岛叶的电极记录诱发电位响应,明确刺激响应率及解剖分布情况。结果4例患者共植入28根SEEG电极(98个触点),其中植入左侧岛叶12根电极(47个触点)。4例患者的双侧岛叶之间有皮质-皮质诱发电位(CCEP)响应。刺激一侧岛叶时,对侧岛叶CCEP的响应率为39.8%,峰潜伏期为15.5~196.0ms。此外,在双侧岛叶等位脑回间存在双向CCEP联系。结论岛叶或岛叶相关的难治性癫痫患者的双侧岛叶之间存在双向功能连接,特别是病毒性脑炎后癫痫患者,其双侧岛叶之间的连接更为广泛。但这一结果尚需更多病例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在治疗MRI阴性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九八八中心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1月—9月收治的7例MRI阴性,在SEEG指导下手术切除致痫灶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Engel分级评估术后癫痫控制效果。结果 7例患者共植入63根SEEG电极,平均每例患者植入9根电极,触点数共548个;植入顺利,未出现电极折断或移位、感染、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接受可疑致痫灶射频热凝术及随后的致痫灶切除术。术后随访12~18个月,患者的发作频率平均减少92. 8%(P=0. 00),其中5例患者(71. 4%)发作控制达EngelⅠ级,2例(28. 6%)患者发作控制达EngelⅡ级。结论 SEEG监测范围广,可以准确定位MRI阴性癫痫的发作起始;在MRI阴性癫痫患者术前评估中安全可行,可以有效指引手术切除致痫区,控制癫痫发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立体定向脑电图检测下射频热凝毁损术对癫痫患者MoCA评分、疾病发作频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38例癫痫患者,所有患者采用立体定向脑电图检测下射频热凝毁损术进行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38例患者均成功植入立体脑电图电极明确致痫灶,且无脑出血、颅内感染等并发症。患者术后MoCA评分为(28.16±3.52)分,均未出现神经认知功能障碍;Engel分级情况:I级30例,Ⅱ级5例,Ⅲ级2例,Ⅳ级1例,其中3例患者热凝后无发作;热凝过程中4例出现先兆,3例出现头痛、恶心,立即停止热凝后症状均消失;术后有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高热、嗜睡和记忆力下降等不良反应,对症治疗后均恢复。结论立体定向脑电图检测下射频热凝毁损术是一种微创、精准性的治疗方法,对神经认知功能损伤小,治疗后不良反应少,安全度高,可有效治疗难治性颞叶癫痫。  相似文献   

15.
岛叶-岛盖癫痫发作的特点是多样性的症状学表现,这与岛叶参与多种功能和广泛的连接有关.文章旨在确定其症状学亚组,并将它们与基于连接性构筑进行分区的岛叶-岛盖亚区相联系.回顾性收集来自3个癫痫中心37例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检查确定的岛叶-岛盖癫痫发作的一组大样本量患者资料.基于解剖和功能连接的新的脑网络组图谱(Bra...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毁损术(RF-TC)治疗脑室旁灰质移位症(GMH)所致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脑室旁GMH所致药物难治性癫痫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术前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特表现以及脑电图诊断为脑室旁GMH所致药物难治性癫痫,行机器人辅助SEEG记录精确定位致痫区及传导途径,并在SEEG引导下行RF-TC治疗。所有电极偏差在3 mm误差范围以内,术后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无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1年,1例癫痫完全控制,1例癫痫发作频率减少80%。结论 脑室旁GMH是导致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原因之一,SEEG引导下RF-TC治疗的效果良好,是一种安全的、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手术疗效及治疗体会。方法对我科2016年12月至2018年5月进行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的13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纳入病种包括下丘脑错构瘤,侧脑室壁灰质异位结节及其他皮质发育异常。行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毁损术后有7例出现短期并发症:3例偏瘫,2例发热、1例中枢性面瘫,1例视物模糊,出院时均完全恢复。术后常规服用抗痫药物,经过3个月至21个月的随访,10例患者EngleⅠ级,2例EngleⅡ级,1例EngleⅣ级。发作未完全控制患者均再次行开颅手术切除致痫灶,病理分别为FCDⅡa型、MCD(大脑发育畸形)、灰质异位,疗效进一步随访中。结论 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毁损术是癫痫外科治疗方案中的一项有力补充,选择合适的病例进行射频热凝毁损术安全有效,甚至可以达到无发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颞叶癫痫的致痫灶定位评估手段和外科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 分析27 例2016 年8 月至2018 年11 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深圳大学总医院开展难治性颞叶癫痫患 者的临床资料。致痫灶评估检查包括:详尽的发作症状学,癫痫序列颅脑MRI,发作间期正电子发射断 层扫描(PET),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癫痫神经心理评估资料和立体定向脑电图监测(SEEG),多学科团 队讨论完成致痫灶和功能区定位后完成外科手术。结果 13例患者经Ⅰ期评估后直接行手术切除,14 例 经SEEG 置入后手术切除。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6~34 个月,平均为(19.93±9.00)个月。手术疗效采用 ILAE 分级标准,ILAE Ⅰ级22 例(81.48%),ILAE Ⅱ级1 例(3.70%),ILAE Ⅲ级2 例(7.41%),ILAE Ⅳ级2 例 (7.41%);SEEG 置入组的ILAE Ⅰ级比例(12/14)高于无SEEG 置入组(10/13),MRI 阳性组的ILAE Ⅰ级比 例(16/19)高于MRI阴性组(6/8),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例行SEEG置入术后颅内出血,1 例前颞 叶切除术后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动眼神经热损伤,1例头皮切口愈合不良,4 例术后 颅内感染,无脑脊液漏,无视野缺损等并发症。结论 外科手术治疗难治性颞叶癫痫是安全有效的,详 尽的术前致痫灶定位评估和SEEG 置入可以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引导射频热凝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疒间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药物难治性癫疒间的病例资料。均行SEEG电极植入,脑电监测期间行SEEG引导射频热凝。结果随访1~24个月,平均(7.2±5.8)个月。热凝后发作频率减少50%以上21例(62%),发作频率减少但未达到50%4例,发作频率无变化7例,发作频率稍增多2例。热凝前后发作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热凝后6 d~12个月,行二期开颅切除致疒间灶23例,未行二期手术11例。结论 SEEG引导射频热凝因其精准性与微侵袭性,对药物难治性癫疒间病人,特别是不适合开颅手术者,可能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引导下手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DRE)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SEEG引导下手术治疗的34例DRE的临床资料。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损毁术(RF-TC)治疗28例,RF-TC无效而行致痫区切除术11例,SEEG引导下行致痫区切除术6例。34例术后随访14.0~39.3个月,平均(25.2±7.9)个月。结果 28例在SEEG引导下进行RF-TC,术中未出现不适,术后未出现颅内出血,术后4例出现功能障碍;单纯行SEEG引导下RF-TC治疗17例中,癫痫发作完全缓解11例,有效3例,无效3例。11例RF-TC后行致痫区切除术后,3例出现功能障碍,1例出现过敏性休克;术后8例无癫痫发作,2例调整药物后未再出现癫痫发作,1例术后癫痫发作减少60%~70%。6例SEEG引导下直接行致痫区切除术,术后出现功能障碍2例;术后5例无癫痫发作,1例调整抗癫痫药物后未再出现癫痫发作。结论 SEEG引导下RTFC治疗DRE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致痫区广泛或RF-TC无效的DRE病人,可在SEEG引导下行致痫区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