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构建系统、全面、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互联网+护理服务”从业护士规范化培训指标体系,为“互联网+护理服务”从业护士的岗前培训和考核提供科学的测评工具。方法 在护士岗位胜任力框架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从业护士规范化培训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以该指标体系为依据,应用于87名报名参加“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的培训中,以验证其效果。结果 选取从事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等领域的18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2轮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9.0%和100.0%,2轮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均为0.880。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179(P<0.001)。最终形成的评价体系包括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15项,三级指标108项。87名参加培训的护士,理论及技能考核合格人数为45名(51.72%)。45名护士完成60例患者上门服务,患者对护士服务满意度为100.0%,期间未发生不良事件,无投诉。结论 构建的“互联网+护理服务”从业护士规范化培训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科学全面,可操作性强,能够对从业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提供有效评价。  相似文献   

2.
调查了解医联体护士及患者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意愿,为更好地推动医联体内“互联网+护理服务”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4月在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及6家医联体医院工作的648名护士及143名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护士及患者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意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91份,有效回收率98.88%,其中医联体护士648份,患者143份。571名(88.12%)护士和143名(100%)患者支持“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开展,447名(68.98%)护士表示愿意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但仅有4.32%的护士曾参加过“互联网+护理服务”,且5.59%的患者对该项服务非常了解。92.9%的护士和80.42%的患者希望由工作5年及以上的护士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并且希望护士进行专科培训,且具有专科资质。79.63%的护士担心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安全问题,78.40%的护士希望能从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中获得绩效奖励;在服务价格方面,护士和患者差异较大,64.97%的护士认为“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价格应该为200-300元/次,而82.52%的患者希望价格低于200元/次。结论 医联体护士和患者都支持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但其对该项服务内涵了解程度较差,部分护士担心上门服务的安全问题,双方在服务价格、医院等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为更好地推动“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开展,一定要加强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宣传力度,平衡护士及患者的需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提高护士和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上海市护士从事“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意愿现况,旨在为上海市“互联网+护理服务”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建议和参考。方法于2019年10—12月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在上海市二、三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取390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自行编制的上海市护士从事“互联网+护理服务”意愿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应用描述性分析进行分析。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90份,回收有效问卷362份,有效回收率为92.82%。结果362名护士中,34.25%(124/362)的护士愿意从事“互联网+护理服务”,52.21%(189/362)的护士持中立态度。40.33%(146/362)的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方案了解程度一般,46.96%(170/362)的护士对其不了解;护士较倾向于以派单方式、在工作时间、距离医院较近的家庭从业。结论护士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意愿有待提高,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了解程度有待加强,政府及医院部门在开展试点工作的同时应注重“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宣传工作。同时主管部门应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设置"互联网+护理服务"开展模式及规章制度,保障执业人员安全及切身利益,吸引更多优秀护士从事“互联网+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4.
俞柳韵  富晶晶  杨艳 《全科护理》2021,19(4):452-457
目的:了解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认知和意愿,影响护士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因素,了解护士愿意从事的护理服务项目。旨在为上海实行开展此项目提供参考意见。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执业注册护士进行调查。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1630份,其中有679人表示听说过"互联网+护理服务",有701人听说过"网约护士",有143人听说过"滴滴护士",有473人没听说过。其中有869人愿意参加"互联网+护理服务",340人表示不愿意参加,421人表示无所谓。愿意参与的护士中有922人认为可以增加工作灵活度和自主性,有920人认为可以增加收入。不愿意参与的原因,有543人认为提供服务时出现纠纷难以处理,有507人认为如遇紧急突发事件,病人安全难以保证。结论:多数护士愿意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但较多护士担心在执业过程中病人和自己的医疗安全,完善相关的医疗保障法律法规是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非试点省份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意愿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非试点省份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了解程度、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为“互联网+护理服务”发展提供参考。 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2019年6月—7月采用自制问卷对全国非试点省份不同等级医院执业护士进行“互联网+护理服务”意愿问卷调查。 结果 来自华南、华北、华中、华东、东北、西北、西南地区127所医院的3 242名护士中,641名(19.8%)了解“互联网+护理服务”,1 541名(47.5%)愿意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390名(60.8%)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了解主要来源于社交网络。护士认为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的益处依次是,2 690名(82.9%)护士选择体现护理服务价值、2 557名(78.8%)护士选择提高收入、2 442名(75.3%)护士选择拓宽执业发展路径和促进护理学科发展,2 706名(83.4%)护士认为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增大了医疗风险及纠纷的弊端,担忧执业安全无保障;3 045名(93.9%)护士希望能从国家层面明确立法,以保障执业安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已婚、学历高、职称高、有房贷压力、了解“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护士愿意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P<0.05)。 结论 非试点省份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了解程度较低,“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了解程度影响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意愿。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普及相关政策的宣传及宣讲,提升护士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意愿。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态度、核心能力自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19年6月1日~7月1日,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态度及核心能力自评调查问卷,对广州市5所“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三甲医院的1139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76.7%的护士对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意愿持积极态度;不同年龄、职称的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参与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核心能力的自评得分为(114.70±13.80)分,处于中等水平;不同婚姻状况、职称的护士核心能力自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对护士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护士普遍对护患安全风险及医疗垃圾处理方面存在担忧;护士在核心能力方面亟待提高;因此,建立精细化的“互联网+护理服务”行业标准及培训机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注册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意愿水平,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以期为我国互联网移动护理平台的完善和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于2020年10月—11月在湖南省8所医院进行问卷调查,自行设计一般资料问卷、注册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意愿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1 521份,其中1 134(74.6%)名护士知晓该政策,愿意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护士为889(58.4%)名。护士最愿意提供的前三项项目是:生命体征监测(79.3%,1 206/1 521)、心理护理(69.1%,1 051/1 521)、留置/更换导尿管护理(59.8%,909/1 521);最不愿意提供的三项项目是失禁性皮炎的预防与护理(64.8%,985/1 521)、造口护理(64.6%,982/1 521)、压疮伤口换药(48.9%,744/1 52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越大、学历越高、职称越高、工作年限越长的护士,其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意愿越强(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婚姻状况、政策知晓情况、对“互联网+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上海市社区护士及慢病患者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及服务项目的期望情况,以期为完善上海市"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1年1—2月选取上海市静安区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55名护士及150例慢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调查问卷和患者"互联网+护理服务"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本研究共发放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调查问卷255份,回收有效问卷250份,有效回收率为98.0%(250/255);共发放患者"互联网+护理服务"调查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8份,有效回收率为98.7%(148/150)。结果250名社区护士中有31.6%(79/250)的护士了解"互联网+护理服务";29.6%(74/250)的护士愿意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148例慢病患者中有50.0%(74/148)的患者不了解"互联网+护理服务";48.0%(71/148)的患者表示愿意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慢病患者需求较多的服务项目为血糖监测(27.0%,40/148)、皮下注射(25.0%,37/148)、肌内注射(23.6%,35/148);社区护士执行意愿较高的服务项目为血糖监测(42.0%,105/250)、静脉血采集(41.2%,103/250)、肌内注射(40.0%,100/250)。社区护士与慢病患者在期望的执业护士职称、期望的执业护士工作年限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护士及慢病患者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有关部门应通过媒体、网络等手段提升"互联网+护理服务"知晓度,在完善"互联网+护理服务"规章制度时,应对护患供需双方进行充分调研,以数据导向作为政策的落脚点,切实满足患者需求,保障患者健康。  相似文献   

9.
依托医院现有专科护理门诊资源,引入第三方信息技术平台,成立以专科护理门诊为基础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开展伤口护理、造口护理、PICC维护、糖尿病足护理、胃管置管、尿管置管等17个护理服务项目,采取“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模式,对出院患者及孕产妇、新生儿、失能患者、高龄老人、癌症晚期等居家人群实施延续护理服务。2019年12月-2021年8月共进行“互联网+护理服务”509人次,服务对象满意度为88.80%,且有81.54%的服务对象表示愿意继续使用该平台进行网约护士服务。以专科护理门诊为基础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满足了居家服务对象个体化、多元化护理需求,提高了网约护士的综合能力与自我价值感。  相似文献   

10.
杨敏  杨一枭  张志芳 《循证护理》2022,(24):3343-3348
目的:基于家庭医护平台,构建我院“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并评价其运行效果,以期为偏远地区及基层医院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借鉴。方法:采取B2B2C模式,设计我院“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的平台。平台包括监控平台端、医护端和用户端3个端口。服务项目包括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母婴护理和康复护理4个方面,共66项服务内容。采用半结构式访谈评价平台的运行效果。结果:目前平台共有来自30个科室的234名注册人员,其中39人持有专科护士证;男15人,女219人。2021年4月21日—2021年8月31日,订单数量随时间呈总体上升趋势(共292单)。订单数量20单以上的项目为新生儿足跟采血(46单)、新生儿胆红素测定(44单)、静脉采血(29单)、听力监测(29单)、更换尿管(29单)、更换胃管(27单)、压疮护理(20单)。访谈用户对“互联网+护理服务”信息平台和护理人员上门服务的操作和态度均满意,系统好评率为100%,并且愿意继续使用本平台预约服务。护士认为“互联网+护理服务”能够为居家病人解决健康照护问题,发挥护士专业特长,提升护士专业价值感。结论:基于家庭医护平台“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新护士对岗前培训方式的需求,为科学化、规范化岗前培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新招聘的63名本科新护士、65名大专新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显示本科新护士与大专新护士对岗前培训方式的需求不存在差异性(P>0.05),且50%以上的被调查者均认为2项岗前培训方式(讲授及多媒体教学)更能满足她们的需求,其中对于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实地参观需求较低。结论:培训应注重方式的选择,以适应现代护理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ADDIE模型在基层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1年12月,依托江苏省基层特色科室省级孵化中心选取县(区)级以下基层医疗机构67家共计150名护士,按照ADDIE模型的5个阶段(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比较培训前后护士的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以及“互联网+护理服务”核心能力评分,分析培训满意度及培训后3个月基层医疗机构“互联网+护理服务”开展情况。结果 培训后护士的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均高于培训前(P<0.05);培训后居家实践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3个维度的评分高于培训前(P<0.05),而评判性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和专业发展潜力3个维度的评分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对于培训的认可度高;培训后基层医疗机构共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165人次,患者满意度为97.0%。结论 基于ADDIE模型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实效显著,有力推动了基层医疗机构运行“互联网+护理服务”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互联网+护理服务”背景下上门护士人身安全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为完善“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非试点地区专科护士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的真实体验,为“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在非试点地区的进一步推广与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2022年4月-8月对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的10名非试点地区专科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运用Colaizzi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共提取出3个主题:(1)网约护士具有多重角色认知;(2)“互联网+护理服务”带给网约护士收获感;(3)“互联网+护理服务”中的困难和挑战。结论 非试点地区专科护士在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过程中不仅发挥了自己的多重角色价值,还收获了诸多积极体验,但“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在非试点地区的推广与发展仍存在一些挑战,亟需政府、医疗机构、社会群体的推动与助力。  相似文献   

15.
补维  肖梅霞  谢树妹  谢红英 《循证护理》2022,(13):1756-1760
通过对我国“互联网+护理服务”现有的服务模式中存在的护士执业风险状况进行综述,分析目前在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人身安全、医疗安全和隐私安全等护士执业风险,并提出应对措施,为推进我国“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李静 《天津护理》2021,29(1):109
目的:了解新入职护士岗前规范化培训需求,为制定科学可行的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岗前培训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制新入职护士岗前规范化培训需求问卷,调查分析87名新入职护士对岗前规范化培训的需求。结果:87名新入职护士总的希望接受岗前规范化培训需求程度平均得分是(4.57±0.28)分;新入职护士的不同年龄、性别、学历、实习单位、实习单位等级、入职时间岗前规范化培训需求存在差异(P<0.05或P<0.01);新入职护士总的培训时长需求最高4~5周,得分(4.77±0.34)分;基本理论知识需求最高是沟通技巧,得分(4.73±0.39)分;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需求最高是心肺复苏,得分(4.79±0.35)分,培训方式需求最高是线上学习,得分(4.78±0.37)分;考核方式理论考核需求最高是线上答题,得分(4.75±0.33)分、护理技术操作考核需求最高是情景模拟,得分(4.74±0.32)分。结论:新入职护士希望接受岗前规范化培训需求程度较高,希望接受岗前规范化培训总时长、培训内容、培训及考核方式上偏重于短期、信息化、多元化的培训需求,护理管理者应针对不同新入职护士的需求进行针对性培训,完善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内容,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系统整合我国护士实践“互联网+护理服务”体验的质性研究,为提升护士实践体验,完善“互联网+护理服务”管理制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收录的关于护士实践“互联网+护理服务”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5月。结果 共纳入7篇文献,提炼30个研究结果归纳组合成9个类别,进一步综合得到3个整合结果:护士认可“互联网+护理服务”实践的意义和价值,护士担忧“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安全性及其对工作生活造成影响,护士认为“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实施需要多方支持、相关培训及法律保障。结论 我国护士在实践“互联网+护理服务”中体验复杂,管理者应重视其工作体验,满足护士的培训需求,强化支持系统,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与政策。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老年病区患者人文需求及护士人文活动的心理体验,提升临床护士人文服务的能力。方法:选取云南省19所三级医院老年病区临床护士814人作为调查对象。以临床从业护士视角为线索,分析老年患者的人文需求及护士自身人文活动的心理体验,分析老年患者对临床服务相关性人文需求。结果:老年患者个体生存与安全感需求汇聚在疼痛(46.3%)、拖累家人(40.3%)、经济问题(32%)。老年患者在医院活动时最担心跌倒(70.5%),其次是无人陪(52.5%)、无人理会(22.8%)。老年患者接受护理服务时最为注重的是护士的语言(61.8%)、护理技术(59.7%)、表情(38.7%)。大部分临床护士在承担老年患者压疮护理技能操作时心理感受前3位是愿意(59.6%)、非常愿意(19.1%)、无所谓(9.5%)。在晨间基础护理中,护士心理愿意(64%)、非常愿意(18.9%)、倦怠(8.2%)。经统计分析,明确了老年病区患者人文需求和临床护士人文服务提升内容。结论:老年病区护士人文服务与老年患者人文服务需求有较大差距。建议拟定构建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人文服务培训项目,以提高老年病区护士人文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护士视角下“互联网+护理服务”实施障碍的原因,为顺利实施“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的方法,以目的抽样的方式选取2021年6-11月北京市某三级医院“互联网+护理服务”实施障碍的13名临床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分析资料,提炼主题。结果 本研究共提炼出3个主题: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认知,“互联网+护理服务”障碍因素,“互联网+护理服务”期望因素。结论 “互联网+护理服务”在实施时存在诸多障碍,临床可通过对护士普及“互联网+护理服务”知识、平衡多重关系、合理进行人力资源配置、积极防范执业风险、增加护士培训力度、积极应对状态焦虑,以及进一步加大“互联网+护理服务”宣传力度等措施,促进“互联网+护理服务”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湖北省各机构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对老年护理培训需求,为老年护理培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对老年护理培训需求的调查问卷,对湖北省部分三级临床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养老院从事老年护理工作人员392人进行调查。[结果]被调查者认为非常愿意和愿意参加相关老年护理培训的比例为78.6%;培训目的主要是提高工作能力(54.6%);参加培训的时间比例最高的是3个月(41.8%),培训方式比例最高是系统培训(72.4%),影响参加培训的因素主要是工作繁重(69.9%);培训内容前3位分别是老年护理心理学(78.3%)、老年营养学(74.0%),人际沟通(72.4%)。不同工作单位、职称老年护理工作人员培训需求内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护理从业人员愿意参加培训,建议护理相关部门开展老年护理培训,提高老年护理从业人员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