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产后腹直肌分离(DRA)产妇应用手法按摩配合核心训练法联合仿生物电刺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20例接受康复治疗的产后DRA产妇,按照计算机1:1随机数列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仿生物电刺激治疗,试验组采用手法按摩配合核心训练法联合仿生物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腹直肌分离情况及腹围恢复情况、肌纤维电位变化情况、腰背部疼痛程度及肌电位数值。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DRA分离情况及腹围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Ⅰ类及Ⅱ类肌纤维电位最大值、肌电位数值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患者治疗后Ⅰ类及Ⅱ类肌纤维电位最大值、肌电位数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治疗后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产后DRA分离产妇采用手法按摩配合核心训练法联合仿生物电刺激能够促进DRA恢复,提高肌纤维电位水平,有利于改善腰背部疼痛程度,促进其身体尽快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初产妇产后6~8周腹直肌分离的发生情况,探讨腹直肌分离与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产后6~8周至河南省人民医院产后门诊复查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共626例,对其进行腹直肌间距、盆底肌力的检测,同时进行盆腔器官脱垂分度(POP-Q)和尿失禁问卷调查;根据超声测量腹直肌分离的宽度是否大于2.5 cm分为腹直肌分离组和无腹直肌分离组,对两组间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腹直肌分离发生率达76.84%,最常发生的部位位于脐水平(83.07%)。(2)腹直肌分离组的孕期增加体质量、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分娩前腹围均大于无腹直肌分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年龄、体质量指数、分娩方式、妊娠胎数、分娩孕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腹直肌分离组的Ⅰ类肌、Ⅱ类肌肌力严重受损、UI、POP的发生率均低于无腹直肌分离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6~8周的初产妇普遍存在腹直肌分离和盆底肌肌力严重受损情况,其腹直肌分离与UI和POP的发生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腹直肌分离的治疗效果,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 选取90例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腹直肌分离的产妇,通过问卷调查相关病例资料,采用腹部触诊法检查产妇治疗前后腹直肌分离的距离,观察其治疗效果,并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 通过6~12次治疗,共49例产妇腹直肌间距恢复正常,治愈率为54.44%(49/90),未恢复41例,未愈率为45.56%(41/90)。在2.7 cm≤腹直肌间距<4 cm组,治愈率为90.91%;4 cm≤腹直肌间距<5 cm组,治愈率为50.00%;腹直肌间距≥5 cm组,治愈率为18.75%,腹直肌分离越严重治愈率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3,P<0.05)。90例产妇治疗前腹直肌分离间距(4.25±0.81)cm,治疗后腹直肌分离间距为(2.79±0.7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5,P<0.05)。将治愈组与未治愈组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当检验水准α取0.20时,治疗前腹直肌分离间距大、2次剖宫产史是影响腹直肌分离治疗效果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盆底磁刺激、电刺激联合盆底肌筋膜手法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449例PFD患者,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224例)与试验组(225例)。试验组接受盆底磁刺激、电刺激联合盆底肌筋膜手法治疗,对照组接受盆底磁刺激、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4.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症状初次缓解、盆底表面肌电值恢复、症状完全缓解治疗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底磁、电刺激联合肌筋膜手法治疗PFD疗效确切,可缩短患者症状缓解及盆底表面肌电值恢复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Kegel训练治疗经产妇产后盆腔脏器脱垂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60例产后盆腔脏器脱垂经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Kegel训练,试验组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Kegel训练,比较两组的盆底肌电检查结果、盆腔脏器脱垂分级及尿失禁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10 s慢肌收缩均值、60 s慢肌收缩均值、快肌收缩最大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盆腔脏器脱垂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尿失禁发生率为13.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Kegel训练治疗经产妇产后盆腔脏器脱垂,可有效改善盆底肌肌力情况及脏器脱垂程度,利于产后盆底功能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Kegel训练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56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128例。参照组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试验组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Kegel训练治疗,比较两组的阴道肌力、纤维疲劳指数、肌电压、阴道动态压力、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7(PFIQ-7)评分、夜尿次数及尿失禁情况。结果 试验组阴道肌力低于参照组,Ⅰ类、Ⅱ类肌纤维的纤维疲劳指数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Ⅰ类、Ⅱ类肌纤维的肌电压高于参照组,阴道动态压力高于参照组,PFIQ-7评分低于参照组,夜尿次数少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尿失禁发生率为78.12%,显著低于参照组的93.75%(P<0.05)。结论 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Kegel训练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盆底肌功能,降低尿失禁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盆底磁刺激联合电刺激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疗效及对盆底肌张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3月在山东省菏泽市中医医院收治100例SUI女性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盆底肌张力、尿动力学指标、盆底纤维肌电位、复发率及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MOS评分、尿动力学指标、肌力Ⅰ类纤维、Ⅱ类纤维、肌电位及I-QO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盆底磁刺激联合电刺激治疗疗效显著,能有效地恢复患者的盆底肌张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电刺激联合外阴推拿手法应用于产后阴道口闭合不全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50例产后阴道口闭合不全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凯格尔训练干预模式)与试验组(电刺激联合外阴推拿手法干预模式组),每组75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盆底肌力。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Ⅰ类肌和Ⅱ类肌的Ⅳ~Ⅴ级构成比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后阴道口闭合不全康复中应用电刺激联合外阴推拿手法,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盆底肌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对产后盆底康复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江西省妇幼保健院产后6周的初产妇609例,肌力为Ⅱ~Ⅳ级,随机分为8组:锻炼组、电刺激组、生物反馈组、两两联合组(3组)、三者联合组、对照组。用Phenix盆底治疗仪检测各组产妇治疗前后Ⅰ、Ⅱ类盆底肌纤维及肌电位均值和疲劳度情况;采用ICI-Q-SF问卷、POP-Q量表、FSFI问卷分别判定产妇的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及性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治疗后,各组盆底肌电位均值明显升高、疲劳度明显降低(P<0.01);三者联合组盆底脱垂情况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042);盆底肌锻炼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三者联合组SUI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42);两两联合、三者联合组性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042)。结论:单纯、联合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康复均有疗效,其中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三者联合治疗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盆底筋膜痛综合征的临床评估体系,以及手法按摩结合生物反馈治疗盆底筋膜痛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断盆底肌筋膜痛综合征的17例患者,对比该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观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盆底肌肉压痛VAS评分以及盆底表面肌电测量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17例患者中位年龄51岁(24~65岁),病程时间2年(8个月至6年)。治疗前后疼痛感觉的VAS评分分别为(7.9±1.5)分和(3.6±1.6)分,治疗前后盆底肌筋膜压痛VAS评分分别为(8.2±1.7)分和(3.8±2.0)分,均有明显下降(P0.05)。配对样本t检验提示治疗后静息电位值明显下降,前、后静息电位差值分别为(5.45,95%CI 3.04~7.86,P0.01)和(3.94,95%CI 1.43~6.46,P=0.004)。结论手法按摩结合生物反馈技术是治疗盆底肌筋膜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产后盆底康复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试验组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产后盆底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盆底功能指标及尿动力学指标。结果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7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阴道收缩压、阴道静息压高于对照组,阴道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大于对照组,尿道长度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产后盆底康复训练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盆底功能与尿动力学指标,建议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盆底功能障碍(PFD)采用芬吗通联合电刺激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78例围绝经期PF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芬吗通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围绝经期症状、盆底肌功能指标。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Kupperman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静息肌电值、最大收缩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静息肌电值低于对照组,最大收缩力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围绝经期PFD采用芬吗通联合电刺激治疗效果较好,可改善围绝经期症状,提升盆底肌功能,并加快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与产后早期盆底肌肉肌电值、肌力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妊娠36~38周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门诊产检、于盆底治疗中心行产前产后盆底功能检测、并符合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的329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方式不同将所有产妇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162例与阴道分娩组167例,其中阴道分娩组分为会阴侧切组84例与非侧切组83例。分别对产妇分娩前、产后6周、产后3个月、产后5个月的盆底肌肉肌电值、Ⅰ类肌肌力与Ⅱ类肌肌力进行测定。结果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产后6周及3、5个月比较,除产后6周两组肌电位活力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各组肌电值相比较,剖宫产组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中,会阴侧切组与非侧切组产后6周及3、5个月比较,两组间各项肌电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产后6周及3、5个月3次复查中,剖宫产组Ⅰ类肌肌力分别下降32.26%、35.48%、27.42%,Ⅱ类肌肌力分别下降61.29%、54.84%、46.77%;阴道分娩组Ⅰ类肌肌力分别下降41.79%、52.24%、46.27%;Ⅱ类肌肌力分别下降71.64%、70.15%、62.69%。会阴侧切组Ⅰ类肌肌力分别下降41.17%、52.94%、44.12%;Ⅱ类肌肌力分别下降79.41%、76.47%、52.94%;非侧切组Ⅰ类肌肌力分别下降42.42%、51.52%、39.39%,Ⅱ类肌肌力分别下降63.64%、63.64%、51.52%。无论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还是会阴侧切组与非侧切组,盆底Ⅰ类、Ⅱ类肌肌力下降发生率在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对早期肌电值的影响较阴道分娩小,对盆底肌力的影响与阴道分娩相比差异不大;会阴侧切无法减轻对产后盆底肌肉功能的影响;盆底肌肉肌电值与肌力在评价产后早期盆底功能时可能不具有同步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Glazer评估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盆底肌功能障碍特点及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产后SUI患者128例(SUI组)和同期正常已分娩妇女128例(NC组).采用Glazer评估两组的表面肌电信号参数,并采用牛津改良版肌力评价表(MOS)主观评估肌力.结果 SUI组的MOS评分、Glazer前静息期、Ⅱ类肌...  相似文献   

15.
简易法腹膜外剖宫产术术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资料与方法1.1回资料来源来自我院产科住院病人有剖宫产指征者,行简易法腹膜外剖宫产术564例(简易法组),腹膜内子宫下段剖宫产术646例(腹内法组),两组孕周、年龄、手术指征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1.2麻醉两组病例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1.3手术操作要点①术前放置导尿管,取脐耻间正中切口或Pfamensiel横切口,胎儿较大者取横切口时需剪开部分附着于耻骨联合上缘的腹直肌和锥状肌健膜,分开腹横筋膜,剪开所有张力处,推开膀眈前脂肪,使膀脱界限显露清晰;②暴露左侧三角区,可见黄色脂肪堆。打开脂肪堆前面薄薄的一层筋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阴道哑铃锻炼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产后综合管理门诊诊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肌力<Ⅲ级伴有轻度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脏器脱垂Ⅰ~Ⅱ期)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使用阴道哑铃配合盆底肌肉锻炼(即Kegel运动)治疗;研究组60例采用盆底肌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阴道哑铃Kegel锻炼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肌力、压力性尿失禁及盆腔脏器脱垂程度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盆底肌手测肌力、Ⅰ类肌纤维最大值、Ⅱ类肌纤维平均值情况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升,且研究组患者盆底肌力、盆底Ⅰ类肌纤维最大值、Ⅱ类肌纤维平均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压力性尿失禁症状均有改善,有效率分别60.0%、85.0%,研究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盆腔器宫脱垂定量分期法(POP-Q)分期情况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及生物反馈疗法联合阴道哑铃Kegel锻炼更有助于患者产后盆底肌力增强、压力性尿失禁及盆腔脏器脱垂症状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子宫切除术后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磁治疗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行子宫全切除术的60例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研究组(30例,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联合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PFD发生率、盆腔器官脱垂(POP-Q)情况、Ⅰ类肌疲劳度、Ⅱ类肌疲劳度、阴道压力、盆底肌力。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PFD发生率、POP-Q评级≥Ⅱ度占比、Ⅰ类肌疲劳度、Ⅱ类肌疲劳度均低于对照组,POP-Q评级为0~Ⅰ度的占比、盆底肌力分级、阴道压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磁治疗能提高子宫切除术后PFD患者的肌力及张力,有助于改善盆底功能。  相似文献   

18.
患者23岁,住院号0274028,孕1产1,因产后13天,阴道大出血半天入院。患者于13天前在本院产钳助娩一活婴,当时因中度妊高征、宫缩乏力而行低位产钳,胎盘胎膜娩出后出现产后出血,立即行宫腔探查(既往无宫腔操作史),未发现残留,拟宫缩乏力行腹部—阴道双手按摩子宫,使用缩宫素、输血等治疗好转。出院后恶露渐少,无发热,但用腹压时一直有脐周疼痛。今无诱因出现阴道大出血再次入院。查体:腹壁菲薄,腹直肌分离,脐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妇科检查:阴道内大量凝血块,宫颈光滑,宫口闭,无举痛,子宫如孕50多天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腹肌收缩对盆底肌收缩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2~9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进行盆底功能检查的171例产妇,采用Phenix U2测量阴道静息状态时的压力及盆底肌、腹肌不同收缩模式下的阴道动态压力,将盆腹肌同时收缩时阴道动态压力峰值的变化值(△3)与单独收缩腹肌及单独收缩盆底肌变化值之和(△1+△2)进行比较;测量盆底肌电位,比较单独收缩盆底肌及盆腹肌同时收缩时盆底肌电位的峰值。结果 静息状态下阴道压力、单独收缩腹肌、单独收缩盆底肌、盆腹肌同时收缩时阴道动态压力峰值平均值分别为52.00(8.00)mmHg、57.00(8.00)mmHg、60.00(10.00)mmHg、67.00(14.00)mmHg,△3大于△1+△2之和,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104,P<0.01);单独收缩盆底肌、盆腹肌同时收缩时盆底肌电位的峰值分别为14.00(6.00)μV、21.00(10.00)μV,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947,P<0.01)。结论 盆底肌训练时腹肌同时收缩可增加阴道动态压力峰值、提高盆底肌肌电位,收缩腹肌更有利于盆底肌的收缩,因此产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穴位按摩对产后乳房胀痛和产后泌乳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2019年2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产后乳胀的产妇20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10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穴位按摩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按摩治疗,对比两组相关参数。结果观察组产妇治疗总有效率、乳喂养成功率、产后3 d泌乳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泌乳启动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治疗第3、5天,观察组产妇乳房按摩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乳汁分泌充足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1 d,两组患者的乳汁分泌、乳房胀痛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穴位按摩可显著改善产后乳胀的临床症状,减轻产妇疼痛,提高乳汁分泌量,提高母乳喂养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