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3月~2019年5月治疗的92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按手术方案不同分A组和B组,各46例。A组采用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B组采用髌下入路胫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围术期指标、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术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少于B组,住院时间、累计透视时间、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B组(P<0.05);术后9个月A组膝关节评分高于B组(P<0.05);术后3 d、6 d、12 d,A组膝前疼痛评分低于B组(P<0.05)。结论: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缓解膝前疼痛,缩短手术时间及累计透视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透视次数,促进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因胫骨干骨折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骨外综合一科住院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髌上组和髌下组,各40例。髌上组采用髌上入路进行手术,髌下组采用髌下入路进行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中二次移位情况、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改良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髌上组的手术时间短于髌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组的术中透视次数、术中二次移位情况少于髌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的HSS、Lysholm评分均高于术前,且髌上组的Lysholm评分高于髌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髌下入路相比,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二次移位发生情况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更具优势,推荐临床决策者优先考虑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分析髌下入路与髌上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9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8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依照治疗入路不同分组,髌下入路组(n=43例)接受髌下入路治疗,髌上入路组(n=45例)接受髌上入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围术期情况及膝关节功能。结果 (1)手术优良率:髌下入路组与髌上入路组手术优良率分别为90.70%、95.56%,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2)围术期情况:与髌下入路组比较,髌上入路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透视次数较少,术后周径比值较小,膝关节疼痛发生率较低(P<0.05),两组术后胫骨力线异常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3)膝关节功能:术后6个月、12个月,髌上入路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均高于髌下入路组(P<0.05)。结论 髌下入路与髌上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均可取得确切效果,但髌上入路能减少损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等,并可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采用经髌上入路与经髌下入路锁定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DTF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8年2月至2022年5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收治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66例纳入回顾性研究。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髌上入路组(n=35)和纳入髌下入路组(n=31)。髌上入路组的患者采用髌上入路锁定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髌下入路组的患者采用经髌下入路锁定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治疗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切开复位例次、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情况,Lysholm评分评价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术后踝关节恢复情况;并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入路组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切开复位的患者比率分别为(75.63±6.04)min、(19.36±2.61)次、11.43%,均低于髌下入路组[(86.91±6.77)min、(26.74±3.23)次、29.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入路组术后3、6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2.74±0.51)、(1.55±0.42)分,显著低于髌下入路组[(3.21±0.59)、(2.19±0.51)分],且髌上入路组术后3、6个月的Lysholm评分分别为(73.26±5.93)、(91.88±6.97)分,AOFAS评分分别为(79.96±6.77)、(95.03±8.44)分,均显著高于髌下入路组[(68.80±6.17)、(85.17±7.16)分和(73.62±6.19)、(85.87±9.0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入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71%,显著低于髌下入路组(2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髌骨上入路锁定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DTFs疗效优于髌下入路,可加速术后膝关节功能和踝关节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髌下进路胫骨髓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广东省海丰县彭湃纪念医院(516400)郑汉存既往行胫骨髓内固定术多采用胫骨粗隆旁或其内侧面进路,存在进针困难及留于骨外的髓内针针头易于刺激皮肤等缺点。作者于1991年初开始应用梅花针经髌下进路胫骨内固定术治疗胫腓骨骨...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6):1102-1103
观察并比较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为完成本次研究,选择2014年7月~2015年7月前往我院进行治疗的74例胫骨干骨折患者实施观察治疗,按照手术入路方法将其分为髌上组和髌下组,各37例。髌上组通过髌上入路进行髓内钉固定治疗,髌下组则通过髌下入路进行髓内钉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膝关节功能优良率。经研究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恢复数据可知,髌上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7.30%,而髌下组的则有83.78%,髌下组的优良率数据低于髌上组,且分析结果为P0.05,可见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对于胫骨干骨折患者通过髌上入路方式实施髓内钉固定治疗可起到良好的临床效果,对于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可起较好的促进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祖波 《临床医学》2013,33(5):4-6
目的探讨和比较传统后正中入路与改良后椎旁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经验和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收治的无神经损伤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36例,其中20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16例采用改良后椎旁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Cobb角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改良组与传统组比较,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指标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Cobb角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后椎旁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失血少、手术时间短、功能恢复快,是一种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髓内钉治疗胫骨近端骨折对患者术后骨折愈合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开封一五五医院收治的胫骨近端骨折患者3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观察组18例予以髌上入路,对照组18例采用髌下入路。比较两组临床指标、膝关节功能评分、骨折端成角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支持、不稳定、上楼、绞锁、肿胀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透视次数少于对照组,跛行、疼痛、下蹲评分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骨折端冠状面、矢状面成角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骨折端冠状面、矢状面成角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近端骨折患者术中采用髌上或髌下入路均能获得确切效果,术后骨折愈合效果相当,但髌上入路在减少透视次数、减轻疼痛、减少并发症方面更具优势,可提升复位质量,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背景:髓内钉内固定后膝关节组织生物学改变也是影响膝关节功能的重要因素.目的:分析比较胫骨骨折经不同入路髓内针固定后膝关节功能,并对入口周围髌韧带和脂肪垫损伤进行组织学比较评价.方法:纳入分析45例闭合性胫骨干骨折经髓内针治疗的患者资料,按照不同的置入途径分为3组:经髌韧带途径组、经髌韧带内侧旁组和髌韧带外侧旁组.结果与结论:置入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髌韧带途径组置入过程中髌韧带和脂肪垫明显挫裂伤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置入后入路切口内瘢痕增生程度、膝关节功能障碍及疼痛程度经髌韧带组较髌韧带内侧旁组和外侧旁组要明显.说明和经髌韧带途径相比,髌韧带内侧旁和髌韧带外侧旁途径有着更好的膝关节功能和更轻的髌韧带和脂肪垫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切开复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术后骨折愈合及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92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切开复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手术指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透视时间)、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切口感染、应激性溃疡、骨折畸形愈合)和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评分。结果:两组的疗效、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AOFA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透视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复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与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均具有创伤小和出血量少的优点,可促进骨折愈合,改善踝关节功能,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但切开复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的透视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3月~2019年1月收治的94例腰椎骨折患者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研究组49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行传统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行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腰椎疼痛程度评分、脊柱功能及髋关节功能。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7 d、30 d腰椎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0 d的脊柱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骨折的操作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能减轻腰椎疼痛,改善患者脊柱功能及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椎旁肌间隙入路有限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3月收治的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与参照组,各37例。参照组行经后入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试验组行椎旁肌间隙入路有限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围术期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3 d疼痛评分、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较参照组少(P0.05);术后3 d,试验组疼痛评分较参照组低(P0.05);术后3 d,两组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5.41%(2/37)与参照组的8.11%(3/37)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有限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患者,能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恢复,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带锁髓内钉内固定与锁定钢板内固定对上肢长骨骨干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3月至2022年12月江苏省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上肢长骨骨干骨折患者15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75例(给予带锁髓内钉内固定)和对照组75例(给予锁定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和治疗后6个月上肢-肩-手功能障碍评分(disabilities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DASH)。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DASH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DASH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带锁髓内钉内固定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缩短,可以显著改善上肢长骨骨干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解剖型胫骨髓内钉(Expert Tibial Nail,ETN)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解剖型胫骨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22~65岁,平均37岁。其中开放性骨折4例中Gustilo分型Ⅰ型3例,Ⅱ型1例,闭合性骨折11例。胫骨近端骨折3例,胫骨远端9例,远、近端均骨折3例。按AO/ASIF分类:A型3例,B型4例,C型8例。开放性骨折术中不扩髓。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骨折愈合时间4~10个月,平均4.8个月,无解剖型胫骨髓内钉折断,无骨折未愈合,无肢体缩短及畸形愈合等并发症。根据胫骨骨折治疗最终效果评价标准(Johner-Wruhs)评分,该组获优14例,良1例。结论解剖型胫骨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具有操作方便、固定牢靠、局部切开暴露小、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入路对复杂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患者临床指标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探讨复杂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治疗方案。方法 以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诊治的115例复杂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其中实施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手术患者60例为观察组,选择前外侧入路手术患者55例为对照组。评价两组围手术期临床指标、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和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HSS评分、Rasmusse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HSS评分、Rasmussen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于前外侧入路,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方式可有效缩短复杂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少,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且HSS评分、Rasmu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胫骨结节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胫骨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行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行胫骨结节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负重时间、术后6个月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住院及负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优良率(96.00%)较对照组(68.00%)高(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00%,1/25)与对照组(24.00%,6/25)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胫骨骨折采用胫骨结节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可显著缩短手术及术后康复时间,提高预后康复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7.
背景:传统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采用标准内侧髌旁入路,但其手术创伤大、康复时间长,且易对股四头肌腱在髌骨上极的止点造成干扰。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作为一种不干扰伸膝装置的入路方式,由于其无法提供充分的术野暴露,易对股肌造成损伤,目前其应用及安全性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分析内侧髌旁和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82膝)择期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41膝)和对照组(39例41膝),治疗组采用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对照组采用内侧髌旁入路。观察两组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膝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增加,但其置换后伤口引流量明显减少、直腿抬高时间及下地行走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两组置换前、置换后12周的H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治疗组置换后1周、6周的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置换后,两组患者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和股四头肌‘MMT分级均显著改善(P〈0.05),而治疗组置换后关节活动度和股四头肌MMT分级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6%和15.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对伸膝装置影响小,可促进置换后关节功能及关节活动度的恢复,减少置换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对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河北省秦皇岛军工医院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外侧"L"形切口入路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治疗前后通过Maryland足功能评分对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程度进行评价;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对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治疗前后通过X线片测量两组患者跟骨结节关节(Bohler)角度;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外科协会(AOFAS)评分、Karnofsky评分来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踝关节恢复程度Maryland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观察组的Maryland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踝关节Bohler角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ohler角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观察组的Bohler角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AOFAS评分和Karnofsky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OFAS评分和Karnofsky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31%,对照组为47.17%,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术后踝关节结构及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在胫骨骨折内固定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北京市隆福医院骨科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94例做胫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麻醉方法将其分成A组与B组,每组47例;A组实施全身麻醉,B组实施超声引导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比两组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术后疼痛程度、应激反应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B组患者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以及拔管时间均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插管时、内固定时、术毕动脉压及心率值均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术后不同时间点视觉模拟法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术后1d皮质醇及白介素-6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6.38%)明显低于A组(21.28%),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胫骨骨折内固定术中实施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可明显减少丙泊酚用量及缩短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小,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应激反应较轻微,麻醉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郭峰  刘晋平  李正南 《中国综合临床》2012,28(11):1204-1207
目的 探讨髌骨正中入路( MTA)与内侧髌旁入路(MPA)行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的临床疗效,分析两种手术入路的利弊.方法 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共收治行TKA的患者46例47膝,其中采用MTA 24例25膝,MPA 22例22膝.分别对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外侧支持带松解率、术后疼痛、首次直腿抬高时间、X线片假体力线对位、髌骨轨迹、术后1年的活动度( ROM)及术后1年HS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0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其中MTA组20例21膝,MPA组20例20膝,随访时间12 ~25个月.MTA组出现2例胫骨假体及力线对位不良,MPA组出现1例胫骨假体对位不良,其余患者均获得满意假体位置及下肢力线.MTA组与MPA组术后1年VAS分别为(2.65±2.12)、(3.14±1.26)分,髌骨适应角分别为-(3.00 ±0.36)°、(10.00±0.56)°,直腿抬高时间分别为(3.45±0.62)、(4.23 ±0.54)d,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2、1.74、2.73,P均<0.05).MTA组无一例需行外侧支持带松解,MPA组共8例需行外侧支持带松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72,P<0.05).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1年的活动度和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髌骨正中入路可以获得更佳的髌骨运动轨迹,更好地保留伸膝装置的完整性,降低外侧支持带松解率,保留髌骨血供,减少术中胫骨结节撕脱的风险,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快,可获得满意的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