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管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治疗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强  周星明  江洪 《肿瘤学杂志》2008,14(12):1001-1003
[目的]比较食管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EN组50例,PN组50例,术后分别采取EN和PN支持。两组患者术前1d和术后3d、8d检测白蛋白(ALB)、淋巴细胞(TLC)、尿素氮(BUN)值、血红蛋白(Hb)值及前白蛋白(PA)值以及两组患者的肠蠕动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EN组肠蠕动恢复较快,其肛门排气时间大多为3d左右,但术后发生腹泻患者多于PN组。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均有所改善,所有患者术后3dALB值及TLC值均明显下降(EN组下降约15%,PN组下降约16%);经过一段时间营养支持治疗,两组患者ALB及TLC值(术后8d)较术后3d均有所升高(EN组升高约10%,PN组升高约11%),且术后8d两组患者TLC值EN组明显高于PN组(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EN支持较PN支持更具优越性.可明显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恢复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结合肠外营养治疗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间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胃癌手术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全肠外营养治疗,治疗组患者在肠内营养基础上结合肠外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营养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低于对照组的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血红蛋白(HGB)、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数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白细胞(WBC)和前白蛋白(P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通气时间为(3.12±1.05)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4.45±1.2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进流质时间和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肠内营养结合肠外营养治疗老年胃癌手术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营养代谢,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营养不良是外科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不少外科患者,尤其是胃肠道手术患者存在营养不良及营养不良风险,积极开展围手术期营养治疗尤其是术后早期进食有利于外科患者加速康复,改善预后及生活质量。为规范、合理地开展围手术期营养治疗,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ESPEN)于2021年7月1日发表了2021版外科患者营养治疗实践指南ESPEN Practical Guideline:Clinical Nutrition in Surgery。该指南从临床实用性出发,对2017年ESPEN发布的外科患者营养治疗指南进行缩减,包括外科患者营养治疗的总体原则和特殊类型外科患者的个体化营养治疗,总计给出37条推荐,并添加了流程图,更加便于临床医师、营养师及护士等在临床实践中使用。笔者对该指南进行解读,以供国内同行学习、交流,为我国外科患者营养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分别实施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 为胃癌患者术后提供更好的营养支持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接受胃癌根治术后行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患者各70例, 其中肠外营养组给予常规肠外静脉营养治疗, 肠内营养组在术后第1~5天给予肠内营养剂, 观察患者术后第1天和第7天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 及血液中IgA、IgG、IgM和CD4+细胞、NK细胞、B淋巴细胞情况。   结果  肠内营养组术后第1天和第7天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显著优于肠外营养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时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第7天与术后第1天及肠外营养组术后第8天比较, IgA、IgG、IgM和CD4+细胞、NK细胞、B淋巴细胞显著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可有效改善术后营养水平, 以及免疫相关指标, 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和优越性.方法 将628例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成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EN组共342例,PN组286例,分别于术后24 h内开始行EN与PN,考察两组术前1天与术后10天的体重、血常规及血清白蛋白的变化;同时比较两组术后的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及营养支持费用情况.结果 两组住院期间均无死亡,EN组患者的体重、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下降的幅度均小于PN组,作为免疫指标的淋巴细胞计数EN组较PN组恢复升高更快(均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EN组较PN组明显提前,并发症发生率及营养支持费用均小于PN组(均P<0.05).结论 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EN安全、可靠且较PN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免疫功能及肠道功能恢复,降低手术并发症及减少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补充性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对鼻咽癌住院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间延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鼻咽癌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行根治性调强放疗,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采用补充性肠外营养支持,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结局。结果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3. 3%,高于对照组的53. 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试验组患者消化道反应、口腔溃疡、肝肾异常和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试验组患者治疗第1周与第4周的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为1. 7%(1例)和5. 0%(3例),均低于对照组的13. 3%(8例)和18. 3%(11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试验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共性症状与特异模块等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补充性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支持能改善鼻咽癌住院患者的临床结局,减少不良反应与营养不良发生情况,提高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消化吸收障碍和应激所致的高分解代谢状态是引发患者营养不良的主要生理病理机制,营养治疗是危重患者救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之一。肠内营养是营养治疗的首选通路,可显著降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降低器官衰竭发生率和手术干预率,控制患者血糖波动,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其中,鼻胃管作为一种简便的床旁操作技术,医疗成本较低,具有无创、简便、经济等优点,是开展短期(<4周)肠内营养的首选方式。然而,鼻胃管的不规范使用也会导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如鼻咽部刺激、溃疡、出血、导管脱出或堵塞、反流以及吸入性肺炎等。本文主要从鼻胃管的适应证、促动力药的使用、鼻胃管口径的选择和鼻胃管的定位等方面对《中国成年患者营养治疗通路指南》进行解读,为中国成年患者营养治疗过程中鼻胃管的选择与合理应用提供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对早期胃癌切除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早期胃癌切除术后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干预周期为7 d。结果与治疗组患者比较,营养支持后对照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后,两组患者血清前白蛋白、血清血蛋白、CD+3和CD+4值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3个月,治疗组患者的切口感染、心胸腔积液、肺部感染、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能促进早期胃癌切除术后患者免疫功能和机体营养状况的恢复,对患者的肝功能损害小,安全性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晚期癌症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情况,比较肠内营养(EN)及肠外营养(PN)支持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188例住院晚期癌症患者,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量表评估患者营养状况。将诊断为营养不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营养改善情况、生存质量及功能康复状况。结果: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为60.1%,≥70岁者发生率高于<70岁者(P <0.05);两组治疗前后的营养状况指标、生存质量评分和功能康复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治疗后 EN 组营养状况指标、生存质量指标和功能康复指标均优于 PN 组(P <0.05)。结论:晚期癌症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在胃肠道功能正常时首选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1.
肠外营养在临床营养支持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也是长期无法经口进食或经口进食不足患者的主要营养治疗途 径。 对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包括肿瘤患者,尤其是短肠综合征患者来说,家庭肠外营养方案的推进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生存机 会。 经过 40 余年的发展,临床医师选择患者肠外营养途径时,除考虑减少并发症以及提高营养摄入率之外,还需考虑患者的 生存质量。 输液港(PORT)是一种完全置入人体并留置于皮下的闭合式静脉输液装置,具有感染风险低、生活便利性高、维护 简单、使用期限长等技术优点,因其能最大程度减轻药物对患者血管的刺激,目前常被用于需要长期输液治疗并多次住院的 患者。 临床实践已证明,患者放置输液港只需要在手术室进行一个 15~ 20 min 的小操作,一个输液港平均可以反复使用达 10 余年,维护成本也低至 6000~ 8000 元。 本文根据输液港的适应人群、适应证及置入方式和途径等,对输液港在临床工作中的 使用提出指导性意见,探寻输液港在成年患者长期肠外营养使用过程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目前补充性肠外营养(supplemental parenteral nutrition,SPN)作为单纯肠内营养支持无法满足患者营养需求时的补充疗法,越来越受到关注.虽然SPN的临床疗效被肯定,且被国内外指南或共识推荐,但SPN对临床结局的影响以及应用时机仍存在争议.为了减少过度喂养或喂养不足导致的并发症,SPN的使用时机、剂量和方式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使患者获得营养支持治疗的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综合评价并比较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和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9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行食管癌手术的患者237例,依据术后营养方式不同分为EEN组136例和TPN组101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功能进行匹配,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肝功能、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住院天数及并发症等指标。  结果  采用1:1最邻近匹配法,经倾向性评分成功匹配91对患者。EEN组营养指标前白蛋白(prealbumin,PA)在术后7天明显优于TPN组(P < 0.05),而白蛋白(albumin,ALB)在术前、术后3、7天与TPN组比较无明显差异;EEN组的肝功能指标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AST)在术后3天及7天显著优于TPN组(P < 0.05);EEN组在放置胃管时间、排便时间、术后经口进食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均明显少于TPN组(P < 0.05);EEN组反酸或呕吐、腹泻的发生率高于TPN组,而肺水肿、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低于TP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与TPN相比,食管癌术后应用EEN的反酸或呕吐、腹泻发生率较高,但对肝功能影响小,能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支持的价值。方法:将65例肝癌肝移植患者分为两组:25例术后给予肠外营养(PN组),40例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EN组)。比较两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住ICU天数、28天感染发生率、28天死亡率及术后1、4、7天肝功能、营养状态、免疫指标。结果:两组性别、年龄、肝功能Child分级、供肝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无肝期、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天数等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第7天,EN组较PN组TBIL、DBIL、ALT、CRP显著降低(P<005),Pab、TFN、IgA、IgM显著升高(P<0.05)。EN组较PN组术后28天感染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28天内均无死亡病例。EN组主要并发症为腹胀、腹泻、营养导管堵塞或滑脱。结论: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EN比PN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患者肝细胞的修复,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显著减少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理念中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将4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0例,一组术后接受早期肠内营养(FTS组),另一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营养状态、肝肾功能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术后两组均未发现吻合口漏,FTS组1例发生肺部感染,对照组1例发生切口感染,1例发生尿路感染,1例发生肺部感染,均对症处理后好转。FTS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营养指标,肝、肾功能恢复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可行,符合生理要求,促进肠功能恢复,可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加速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胃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免疫功能与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对80例确诊并实施胃恶性肿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干预组(Ⅰ组30例给予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混悬液)、常规肠内营养干预组(Ⅱ组20例,给予常规肠内营养混悬液)、肠外营养干预组(Ⅲ组30例)。术前1天及术后1天、3天、7天抽取静脉血,检测 NK 细胞活性和 T 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IgG、IgM、IgA 各项指标。记录并比较反映三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的排气、进食、排便时间差异。结果:Ⅰ组、Ⅱ组患者术后经持续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术后7天 NK 细胞活性较术前1天均上升,P <0.05,且Ⅰ组 NK 细胞活性明显高于Ⅱ组,P <0.05。术后3天及术后7天Ⅰ组、Ⅱ组、Ⅲ组患者 CD3+、CD4+、CD8+、IgG、IgM、IgA各项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Ⅰ组术后各项免疫指标明显高于Ⅱ组、Ⅲ组,其肠功能恢复时间较后两者明显缩短,并发症发生概率明显减少。结论:肠内营养干预可以显著提高胃恶性肿瘤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老年食道贲门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与全肠外营养进行比较。方法 102例老年食道贲门癌患者随机分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51例,全肠外营养组(TPN组)51例,术前、术后第8天测定体重、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肝功能,观察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费用情况。结果老年食道贲门癌患者术后行EEN对肝功能影响小,在改善营养、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感染并发症,降低治疗费用等方面明显优于TPN。结论术后EEN可成为老年食道贲门癌患者术后首选的营养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肝癌肝切除患者肠道恢复及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肝癌肝切除患者的术后恢复信息。所有患者按照术后营养方式分为肠内营养组(EN)和肠外营养组(PN),各43例,且营养供给持续7天。临床研究信息包括术前术后2组患者的肝切除范围、营养状况、体重、上臂围、血清总蛋白、白蛋白以及前白蛋白,通过比较以上营养信息,评估EN和PN对肝切除患者肠道恢复的影响。结果营养治疗7天,2组患者的体重、上臂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24 h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前白蛋白低于术前水平,术后第7天EN组除白蛋白外,其余指标均恢复至术前水平,而PN组只有前白蛋白恢复正常,其余均低于术前水平。术后白蛋白输注量,PN组多于EN组(P=0.048)。结论早期EN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肝切除患者术后的营养和体质状况,术后并发症较少,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肠内营养支持(enteral nutrition,EN)、肠外营养支持(parenteral nutrition,PN)对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患者肠道功能恢复、住院时间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EN组和PN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时间、住院时间及免疫功能的指标。结果 EN组患者术后肠道通气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PN组(P均<0.05);EN组患者术后1 d及术后7d IgA、IgG、IgM、CD3+的水平及术后7 d CD4+的水平均显著高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1 d及术后 7 d的NK细胞、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水平及术后1 d CD4+的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EN对促进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肠道功能恢复及提高免疫功能均优于PN,且住院时间较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老年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和全肠外营养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60例老年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每组30例。肠内营养组术中放置鼻肠营养管,术后第1天开始管喂肠内营养液,肠外营养组给予等氮、等热量的标准肠外营养,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住院时间和费用。结果所有患者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肠内营养组较肠外营养组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发生明显减少,肛门排气时间更早,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减少(P<0.05)。结论老年胃癌术后早期予肠内营养安全、有效,既能促进胃肠道功能早期恢复,又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