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目的探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早中期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13年本组行UKA共217膝的临床结果,对早中期并发症进行分析。男46膝,女171膝,平均年龄65.3岁。术前诊断为膝关节骨关节炎201膝,骨坏死16膝。结果术后平均随访5.8年,患者满意率87%,疼痛缓解率93%,膝活动度123°,HSS评分92分。所有病例无临床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全膝关节置换翻修3例:1例假体松动、1例假体周围感染、1例对侧间室骨关节炎。Oxford半月板衬垫脱位2例,手术更换大号半月板衬垫。另有对侧间室骨关节炎1例未进行翻修。结论膝关节UKA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病变中短期疗效满意,但存在特有并发症,应严格手术适应证、掌握手术操作原则及技术,完善围手术期处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分析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失败的原因,为减少术后翻修、指导手术及康复方案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分析UKA术后翻修原因的文献,并总结分析。结果经计算机辅助技术分析UKA翻修的原因主要包括:内侧胫骨平台骨折、剩余间室进行性骨关节炎、活动型衬垫假体脱位、假体松动、聚乙烯衬垫磨损、不明原因的持续性疼痛。结论计算机辅助技术通过模拟手术操作及术后膝关节的活动,可用于分析UKA翻修原因以及指导手术和康复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3.
s.  BHAN  R.MALHOTRA  E.  KRJSHNA  KIRAN  SOURAV  SHUKLA  MAHESH  BIJJAWARA  曹沛宏 《骨科动态》2006,2(1):14-19
背景:低接触应力旋转平台(活动衬垫式)和Insall Burstein-Ⅱ型(固定衬垫式)全膝人工关节假体各自独立的长期稳定性已有报道,但我们尚未见有关这两种假体的中长期随访及对比性研究。 方法:对32例双侧膝关节畸形和术前活动范围均相似的膝关节炎患者进行了前瞻性评估,患者同意一侧膝关节行活动衬垫全膝关节置换,另一侧膝关节行固定衬垫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平均随访6年,使患者、医生和观测者的相关干扰降至最小,对两种假体进行对比分析,项目包括临床和X线片结果、生存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术后骨关节炎患者的功能评分和活动范围好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然而,对患者在膝关节协会评分、屈曲范围、主观表现或髌股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评估,没有发现活动衬垫式假体比固定衬垫式假体更好。X线片显示两者在假体排列上没有差异。两例使用活动衬垫式假体的膝关节需要再次手术,其中1例因衬垫脱位而需要早期翻修,另1例因深部感染而进行关节融合。 结论:我们发现中期随访患者的临床表现显示,活动衬垫式全膝关节置换术并不比固定衬垫式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具有更多的优点。活动衬垫式假体发生假体脱位和半脱位的危险性应给予重视,在发生脱位后要早期进行翻修。 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Ⅱ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相似文献   

4.
<正>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是治疗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anteromedial osteoarthritis,AMOA)的一种有效治疗方式[1-2]。UKA术后膝关节运动学与自然膝关节的运动学相似,术后功能优于全膝关节置换术。严格的手术适应证是获得满意临床结果的前提。然而,前交叉韧带缺失(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deficiency,ACLD)被认为是UKA的禁忌证,ACLD情况下股骨反复的后脱位导致关节退变和胫骨平台后内侧关节软骨磨损,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初期疗效,为临床手术方案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05—2011-12采用TKA治疗及2012-01—20013-05采用UKA治疗的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42例(42膝),UKA组12例,TKA组30例。记录并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 d VAS评分、首次直腿抬高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1年膝关节活动度(ROM)和膝关节功能HSS评分评定。结果 42例均获得平均15(12~25)个月随访。UKA组2例膝关节残余疼痛但可耐受。TKA组1例因术后感染行膝关节清创+更换衬垫翻修术,4例膝关节活动时疼痛但可耐受。UKA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1 d VAS疼痛评分、首次直腿抬高时间、住院时间方面优于TK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手术时间、术后1年ROM和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KA只重建病变的间室,保留正常的间室和功能正常的韧带结构,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但UKA对病例选择要求较高,且存在特定并发症,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正>膝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是治疗单间室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1]。1982年首次使用牛津单髁假体进行了膝关节单间室置换术。固定平台UKA与活动平台UKA在临床结果、影像学结果、翻修率和生存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但是与固定平台UKA相比,活动平台UKA用于膝关节外侧间室置换时翻修的风险高4倍~[3]。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牛津3期活动平台人工单髁关节置换假体生存率,探讨其中长期临床疗效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处理原则和预防策略。 方法选择自2007年4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济南军区总医院骨病科应用人工单髁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共435例515膝,均系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病,其中男150例,女285例;年龄45~83岁,平均(61±8)岁。身体质量指数19~36 kg/m2,平均(24±3)kg/m2。记录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ROM)变化,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与牛津大学膝关节评分(OK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记录术后所有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评估患者的假体生存率,对术前及末次随访的ROM变化、KSS评分、OKS评分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435例515膝全部完成随访,平均(5.2±1.8)年。至末次随访时,KSS评分由术前平均(59±10),改善至术后平均(93±8)(t=-2.586,P<0.05);OKS评分由术前平均(24±8),提高至术后平均(43±5)(t =-2.056,P <0.05);膝关节术前平均(111±5)°,术后ROM平均(127±8)°(t =-2.334,P <0.05)。所有患者人工单髁关节假体总生存率为92.2%。515膝单髁关节中共有15例(2.9%)并发症发生,其中聚乙烯活动半月板衬垫脱位6例(1.2%);迟发性深部感染1例(0.2%),经规范抗感染治疗无效后行二期全膝关节翻修术,术后正常恢复;3例出现股骨髁侧假体松动(0.6%,含1例同时衬垫脱位病例),其中2例进行单髁关节翻修,1例予以全膝关节翻修;2例患者出现关节囊反复无菌性积液(0.4%),予以关节抽液并物理治疗后恢复;2例术后出现关节内游离体(0.4%),行关节镜手术取出后绞索症状消失;1例术后膝关节不明原因疼痛(0.2%),保守治疗后恢复;1例术中前交叉韧带止点部分撕脱(0.2%),术中予以韧带线缝合固定,术后铰链支具固定41周后功能锻炼,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牛津3期活动平台人工单髁关节置换是治疗膝内侧骨关节病的最佳治疗方法,临床疗效可靠,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正确的适应证选择及成熟的外科操作能够保证UKA获得良好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的治疗需仔细分析发生的原因和类型,给予适当的处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活动平台单髁假体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类型特点,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7年5月~2017年5月472例行膝关节单髁置换的患者,研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特点,以翻修手术为终点事件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统计。[结果] 10年随访的生存率为95.80%(CI 91.9%~99.7%),10年随访期间共出现并发症19例,衬垫脱位10例(其中2例为假体松动合并脱位),假体松动3例(其中1例为感染合并假体松动),术后切口并发症5例(其中感染3例,切口渗液2例),假体周围骨折1例,关节绞锁1例,术后游离体形成1例。对于并发症的处理:行更换衬垫翻修8例,全膝关节置换假体翻修5例,切口清创缝合5例,单髁膝关节置换假体翻修1例,关节镜探查清理1例。[结论]活动平台膝关节单髁假体置换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衬垫脱位。对术后并发症的原因进行恰当分析,针对不同情况做出及时有效的处置,对于患者的生存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后非感染性翻修手术的原因、治疗方案以及功能恢复情况。方法检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1991年5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所有入院行膝关节翻修的病例。于病案科进行电脑检索,检索词条为出院诊断"疼痛"或"翻修"或"松动"或"膝关节置换术后"。排除重复住院、非膝关节翻修手术以及资料丢失病例,并进一步排除其中诊断膝关节感染,以及关节液或关节组织培养阴性,但关节液呈脓性并按膝关节感染处理的病例后,共18例患者入院行膝关节置换术后非感染性翻修。根据感染性翻修的病因进行分组,总结各组翻修手术处理方式,分析翻修手术距离初次手术的间隔时间、翻修前后关节力线及关节功能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进行评估。鉴于所收集病例数较少,翻修手术与初次TKA的间隔时间以及翻修前后的关节力线主要进行描述分析;翻修前后的关节功能KSS评分为计量资料,先行Kolmogorov-Smirnov检验,若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则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8例(20膝)患者入院行非感染性膝关节翻修术。翻修病因包括:假体无菌性松动10膝[50%(10/20)],其中1膝翻修部分置换了胫骨侧假体,其余9膝均行全膝关节翻修术;膝关节僵直5膝[25%(5/20)],均行手术松解(关节镜下粘连松解1膝);初次置换术后出现垫片脱位有2例[3膝,15%(3/20)],均行垫片置换手术;关节腔异物1膝[5%(1/20)],行膝关节后路异物取出术;髌骨外翻半脱位1膝[5%(1/20)],行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紧缩术。翻修术后66.7%(4/6)膝关节力线得到良好恢复,膝关节功能术后KSS评分平均为(79.1±2.8)分,较术前(56.4±9.9)分改善(t=-7.329,P0.05)。结论导致膝关节无菌性翻修的主要原因是初次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50%)。针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假体无菌性松动、关节僵直等问题,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能够有效地恢复关节力线及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单髁关节置换术(UKA)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将68例(70膝)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UKA组及TKA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采用膝关节K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人工关节被遗忘指数(FJS)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5~36个月。UK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均低于TK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周,UKA组的KSS评分及ROM均高于TK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个月,UKA组的FJS评分均高于TK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UKA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是安全有效的方法,相比于TKA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中长期临床效果,总结手术适应证并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01—2013-12于济南军区总医院行单髁置换术治疗的455例(533膝)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假体均为Biomet OxfordⅢ代膝关节内侧单髁系统。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股胫角、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膝关节HSS评分。结果 45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75.3(48~120)个月。随访期间18膝(3.4%)聚乙烯衬垫脱位,6膝(1.1%)假体无菌性松动,10例(1.9%)胫骨平台下沉,6膝(1.1%)膝关节长期活动疼痛;术后25膝(4.7%)行翻修手术,假体生存率95.3%。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为(126.3±10.9)°,股胫角为(177.5±14.7)°,KSS临床评分为(92.1±11.1)分,KSS功能评分为(89.6±9.0)分,膝关节HSS评分为(89.6±9.0)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患者可获得长期稳定的膝关节功能,减缓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进展,但衬垫滑脱及胫骨平台下沉发生率仍较高,需要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使用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膝关节内侧单髁假体置换术的疗效差异进行Meta分析。方法检索Ovid Medline和Pubmed(1966年至2013年3月)、Embase(1980年至2013年3月)、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2013年)和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1990年至2013年),检索全部有关活动平台与固定平台膝关节内侧单髁假体置换术后的疗效对比的随机或非随机对照研究,采用Revman5.2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3篇,回顾性对照研究4篇。因数据不足无法对术后临床结果,影像学及运动学评估进行Meta分析。两种假体术后聚乙烯衬垫磨损发生率(风险差0.11,95%可信区间[0.02,0.61],P〈0.05)和衬垫脱位发生率(风险差7.10,95%可信区间[1.51,33.43],P〈0.05)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翻修率(风险差1.05,95%可信区间[0.67,1.64],P〉0.05)及其它翻修原因两种假体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影像学评估发现活动平台假体术后下肢力线通过中央区的例数明显高于固定平台假体(P〈0.05),非正常的力线分布两种假体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本Meta分析发现活动平台与固定平台内侧单髁假体置换术后的临床结果和手术翻修率均无差异。两种假体术后聚乙烯衬垫磨损和衬垫脱位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活动平台假体在恢复下肢正常力线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膝关节合并外侧间室软骨轻度退变是否可行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及3.0T MRI在UKA病例选择的应用。方法笔者自2013-11—2015-08共诊治60例膝关节外侧间室软骨退变,根据术前X线片检查结果的Kellgren-Lawrence分级进行分组。A组:内侧间室软骨退变≥3级,前交叉韧带无明显损伤,外侧间室和髌股关节软骨退变0级,行UKA;B组:内侧软骨≥3级,外侧软骨1级。再通过膝关节3.0T MRI的Recht分级、美国医学会关节韧带损伤分度结果分组,B1组:内侧软骨≥Ⅲ级,外侧软骨损伤Ⅰ~Ⅱ级,关节韧带无明显损伤,行UKA;B2组:内侧软骨≥Ⅲ级,可合并外侧软骨损伤Ⅱ级、关节韧带≥Ⅰ°,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结果共43例行UKA。UKA术后所有随访平均11.8(6~18)个月。A组(35例)、B1组(8例)末次随访KSS评分均较术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2组间术后疼痛评分比较行方差齐性检验,方差不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770,P=0.102);对2组术后功能评分比较行方差齐性检验,方差不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02,P=0.299)。结论膝关节内侧间室软骨严重退变合并外侧间室软骨Ⅰ~Ⅱ级退变对UKA术后短期疗效未见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评价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OWHTO)与单髁置换(UKA)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按照Cochran协作网制定的检索策略进行检索,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的中英文骨科杂志和会议论文,检索时间截止为2018年3月。纳入OWHTO和UKA治疗膝关节内侧骨性关节炎的对照研究,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对文献报道的术后膝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术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翻修率、术后疼痛等数据进行提取,采用RevMan 5.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共8篇,共67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OWHTO组与UKA组在术后膝关节HSS评分、膝评分、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P=0.87,P=0.22,P=0.53),OWHTO组术后关节活动度优于UK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两组术后并发症及术后TKA翻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P=0.23)。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疼痛无差异。结论:在治疗符合手术指征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时,采用OWHTO可获得与UKA相似的膝关节评分、术后并发症和术后TKA翻修率,但是OWHTO术后关节活动度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活动平台与固定平台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UKA)治疗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中西医结合骨科收治的124例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患者,均采用UKA治疗。64例患者使用第2代LINK固定平台Sled假体(固定平台组),其中男18例,女46例;年龄50~83岁,平均(66.2±7.7)岁。60例患者使用第4代Oxford活动平台假体(活动平台组),其中男10例,女50例;年龄53~82岁,平均(63.4±7.1)岁。对比两组术前及术后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 KSS)、功能评分、机械股胫角(mechanical femorotibial angle, mFTA),术后胫骨假体内翻角、股骨假体外翻角以及胫骨假体后倾角。结果 随访时间28~44个月,平均(36.0±7.3)个月。术后两组均未出现感染、衬垫脱位、骨折、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无菌性松动等并发症。Sled假体UKA术后胫骨假体内翻明显大于Oxford...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手术适应症、手术方法及术后常见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19膝)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采用单髁置换术治疗,观察手术前后膝关节HS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0~40个月,平均(19.40±5.70)个月,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129.79°±6.43°,HSS评分(89.47±3.60)分。所有患者术后无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无关节感染及死亡。聚乙烯半月板衬垫脱位1例,手术更换半月板衬垫。结论: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退行性骨关节炎疗效确切,存在特殊并发症,应严格控制手术适应症,熟练掌握手术要点,选择合适的假体,重视患者术后康复锻炼,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单髁置换术(UKA)治疗内侧单间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总结该手术方式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单间室病变中的优势与特点。[方法]回顾2011年6月~2016年12月在本院确诊为膝骨性关节炎并行内侧间室UKA手术治疗的患者227例(235膝),对上述患者术前及术后影像学资料(髋-膝-踝角)、关节活动度(ROM)、膝关节HSS评分及牛津膝关节评分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总结。[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其中21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66个月,平均(35.21±21.85)个月,所有患者均未见感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但2例患者术后发生聚乙烯衬垫脱位,1例内侧胫骨平台骨折,1例无明显原因膝前痛。患者膝关节HSS评分由术前(58.27±7.93)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91.61±5.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牛津膝关节评分由(42.62±4.12)分改善至(19.38±3.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关节活动度(ROM)由(123.11±9.55)°稍有改善至(125.64±11.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资料评估显示髋-膝-踝角由术前(172.14±6.32)°改善至末次随访(175.51±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KA作为膝骨性关节炎阶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治疗膝关节单间室病变,中短期临床疗效肯定,且患者易接受、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8.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单纯金属底座髌骨假体的翻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带金属底座髌骨假体失败的原因,并观察单纯髌骨假体翻修的临床疗效。方法对 22例 (30膝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因金属底座髌骨假体失败而行单纯髌骨假体翻修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假体均为同一类型的后十字韧带保留型假体,以金属底座髌骨假体置换髌骨。应用膝关节 KSS评分标准评价翻修术后的临床转归。结果髌骨假体失败时间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 26~ 96个月,平均 62.3个月,主要症状有金属摩擦感 (80% )和膝关节疼痛 (70% )。术中发现 23膝 (76.7% )聚乙烯完全磨损、金属底座外露; 9膝髌骨倾斜或半脱位; 2膝完全脱位。 30膝均成功施行骨水泥全聚乙烯髌骨翻修术,随访时间 24~ 81个月,平均 42.5个月。所有患者主诉症状消失,可独立行走活动,膝关节评分从术前的平均 73分( 27~ 88分)增加至 87分( 60~ 100分);膝关节屈曲度由术前的平均 91°增加至 99.5°。结论 (1)金属底座髌骨假体早期失败率较高; (2)髌骨位线不良和异常滑动轨迹是导致带金属底座髌骨假体失败的诱发因素; (3)单纯髌骨假体翻修可获满意的临床结果,其发生并发症的潜在危险和人工全膝关节翻修术相似,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的失败原因及翻修手术研究进展。方法 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UKA翻修的文献,从失败原因、解决方法(包括评估骨缺损、翻修假体选择、手术操作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 导致UKA失败的原因包括适应证选择不当、手术技术不足与其他因素等。应用数字骨科技术可以减少因手术技术因素导致的失败,缩短学习曲线。UKA失败后的翻修手术有多种选择,包括聚乙烯衬垫更换、采用UKA或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翻修,具体方案实施前需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翻修手术面临的最大难题是骨缺损的处理与重建。结论 UKA存在一定失败风险,对其仍需谨慎对待,且应根据失败类型决定翻修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Oxford单髁置换(UKA)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Oxford UKA治疗25例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26膝)。采用膝关节功能HS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25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16个月。术后患膝关节疼痛均明显缓解,关节活动度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术后2周、3个月、6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周、3个月、6个月膝关节屈曲挛缩度数均较术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Oxford UKA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具有术后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