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赟  杨晓岚  陆钦池 《山东医药》2010,50(4):110-111
目前,研究证实阿司匹林(ASA)联合另一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改善缺血性卒中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长期预后。然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缺血性卒中的应用仍存在争议。本文将就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可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具体时程存在争议。传统观点认为冠状动脉药物支架置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应至少应用12个月,以减少支架内血栓的发生,但最新研究发现长期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并不增加患者获益。尤其是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问世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程已缩短至3个月。但也有研究者指出,短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增加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现根据最新临床研究,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程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长期需要口服抗凝治疗的患者中约30%合并缺血性心脏病,当这些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往往需要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此后长期抗栓治疗策略的安全性一直存在质疑和争议.从冠心病防治角度,双联抗血小板十分重要,而口服抗凝药物已经成为心房颤动预防卒中最重要的治疗措施.现有国际指南和华法林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均建议给予口服抗凝药物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所谓"三联"抗栓治疗[1-2],遗憾的是,此建议并无前瞻性临床研究证据.而且,毫无疑问这种治疗将大大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而严重出血增加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微栓子信号在评价抗血小板药治疗中的作用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初步探讨微栓子信号(microembolic signals,MES)监测在评价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抗血小板药或抗血小板药与他汀类药物联合应用中的价值.方法 行MES监测的急性颈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MES阳性者随机分为双联抗血小板组(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和双联抗血小板与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高龄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情况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间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干四科住院治疗的高龄老年(年龄≥75岁)冠心病患者75例,分为双联抗血小板组(n=32)、单用阿司匹林组(n=16)、单用氯吡格雷组(n=12)及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组(n=15)。比较双联抗血小板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栓弹力图指标。结果 75例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双联抗血小板占42.7%,单用阿司匹林占21.3%,单用氯吡格雷占16.0%,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占20.0%。双联抗血小板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常规凝血指标及血小板计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97.9%服用阿司匹林治疗者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IRAA)50%,70.5%服用氯吡格雷治疗者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IRADP)≥30%。双联抗血小板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3组患者R、K、Angle、MA值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MAADP、IRADP、IRAA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双联抗血小板组MAADP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及氯吡格雷组(P0.05),IRADP显著高于阿司匹林组及氯吡格雷组(P0.05),氯吡格雷组IRAA显著低于双联抗血小板组及阿司匹林组(P0.05)。结论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较高,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均获得较好的抗血小板疗效,但阿司匹林反应低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双联抗血小板改善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预后效果。方法将我院自2017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6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与对照组(28例)两组。两组患者分别给予双联与单联抗血小板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变化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明显高于对照组,血纤维蛋白原(Fib)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显著及治愈的患者数量为26例,治疗有效率92.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2.1%,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改善效果显著,有效提升治疗的效果的同时,也改善了患者的凝血情况,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联合丁苯酞治疗高龄急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1例高龄急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其根据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5)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观察组(n=36)实施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联合丁苯酞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国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量表(CS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舒张压、收缩压、三酰甘油(TG)、梗死体积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总有效率、日常生活能力指数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实验室各项指标[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丙二醛(MDA)]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联合丁苯酞治疗高龄急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性脑卒中能够有效改善软脑膜侧支循环及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急性冠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现状。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确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但未行血运重建的住院患者981例进行电话随访,统计记录此类患者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种类、时间。结果 92.35%的患者完成随访,建议阿司匹林终生服药同时氯吡格雷至少服药1年仅占15.56%,建议双联抗抗血小板治疗仅占42.71%;急性冠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中规范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仅占10.26%,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仅占28.14%。结论临床实践中急性冠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双联抗血小板现状不容乐观,部分医师针对此类患者认识不足,患者依从性也不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依从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6年8月-2009年3月在我科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672例,观察长期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依从性,分析影响依从性的原因,观察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3~27个月.术后完全停止双联抗血小板者3例(0.44%),仅服用阿司匹林者20例(2.97%),仅服用氯吡格雷者12例(1.78%).与坚持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者相比,术后完全停止双联抗血小板者、仅服用阿司匹林者、仅服用氯吡格雷者MACE明显升高.结论 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依从性良好,完全停止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或停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者MACE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可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的患者,至少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2个月。但长期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给患者带来获益的同时也增加了出血风险,因此应根据支架内血栓形成危险分层和出血风险进行综合考量,采取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并加强对患者药学监护、用药宣教和随访管理。在治疗过程中及时发现不良事件及潜在问题,并权衡利弊后处理,保障患者长期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背景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常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以降低术后血栓发生风险,但部分患者存在不耐受现象,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缺血事件,因此双联抗血小板降阶治疗方案逐步应用于临床,但该治疗方案对PCI后血栓高危患者的治疗效果尚处于探索阶段.目的 探讨双联抗血小板降阶...  相似文献   

12.
抗血小板药是指南推荐的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长期治疗及二级预防的基石, 用于降低复发性卒中及其他心血管事件风险。然而, 某些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在抗血小板治疗期间仍会出现缺血性事件, 称为治疗期间血小板高反应性(high on-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ity, HTPR), 通常发生在服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的患者中。文章阐述了缺血性卒中/TIA患者中HTPR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和常用评价方法, 阐述HTPR在缺血性卒中/TIA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并探讨HTPR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正>氯吡格雷属于第二代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及外周动脉疾病等的二级预防推荐用药。以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为主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ACS患者经PCI后及神经血管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主要治疗药物。同时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系统评价血小板功能检测或基因检测指导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降阶治疗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及相关学会年会的摘要和报告中PCI后采取血小板功能检测或基因检测指导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降阶治疗与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ACS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队列研究,其中降阶治疗组患者采用血小板功能检测或基因检测指导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降阶治疗,标准治疗组患者接受标准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采用Stata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两组患者PCI后12个月主要终点事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主要安全终点事件(出血、显著临床出血事件)及次要终点事件(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结果 最终获得文献6篇,包括6 711例患者,其中RCT 3篇,均有一定偏倚风险;队列研究3篇,均有中等偏倚风险。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RR=0.72,95%CI(0.51,1.02)...  相似文献   

15.
2020年7月N Engl J Med发表了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防卒中和死亡试验的结果。作为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HR-NICE)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又一项重要临床研究,该试验结果发表后立即在国内外脑血管病领域引起广泛关注。本文综合截至目前脑血管病领域双抗治疗时代最重要的几项研究,对卒中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进行解读,为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6.
阿司匹林联合一种P2Y12受体拮抗剂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高出血风险患者在临床上属于特殊风险人群,常被相关临床研究排除在外,因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策略选择缺乏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现综述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高出血风险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医生面对此类患者时选择合适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7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用不同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08例7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5组,阿司匹林组44例、氯吡格雷组42例、双联抗血小板组(双联组)38例、双联抗血小板+质子泵抑制剂组(双联+PPI组)43例和对照组41例。比较用药后各组血小板聚集率、临床疗效及消化道出血事件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用药前比较,双联组及双联+PPI组用药后花生四烯酸及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下降(P<0.05);各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双联组及双联+PPI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88.6%、90.5%、94.7%、93.0%vs 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联组消化道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26.3%vs 7.3%,P<0.05),双联+PPI组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双联组(9.3%vs 26.3%,P<0.05)。结论在7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人群中,单独应用一种抗血小板药物是安全有效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应用质子泵抑制剂能显著降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尽管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目前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美国,每年都有大约55000多例女性心脏病患者出现中风,其中合并房颤的患者并发缺血性中风的风险增加4~5倍,大约15%~20%缺血性中风患者与房颤有关,而没有充分的抗血小板治疗会增加再次中风的机会,因此专家组强烈推荐女性房颤患者积极防治中风。  相似文献   

19.
正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脑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脑血管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脑动脉支架术已经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脑动脉支架术后防止血栓事件发生的基石,但其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出血并发症,其中消化道出血尤为突出,严重时可导致死亡[1]。因此,脑动脉支架术后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同时降低消化道出血并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种极度危及人们生存的常见疾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始终是ACS治疗的基石。这种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有效地减少ACS患者的缺血及血栓风险事件。糖尿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传统危险因素,ACS合并糖尿病时增加心血管死亡率,且糖尿病患者大多数具有高龄以及合并症的患病率较高等特点,因此P2Y12受体拮抗剂的抉择在ACS合并糖尿病患者中显得尤为重要。现对近期ACS合并糖尿病患者使用P2Y12受体拮抗剂治疗的有关研究进行总结,对临床实践和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