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股骨近端形态学参数,包括前倾角(femoral proximal anteversion angle,FPA)和颈干角(neckshaft angle,NSA),可能随脊柱-骨盆-髋关节整体结构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的生物力学机制和关节稳定性。目前相关临床研究甚少且不够深入。目的:测量AS股骨近端形态学参数结果,分析其对于THA股骨假体选择的提示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1年10月行THA的AS患者30例和健康对照者30例。分别通过双髋关节正位X线片和股骨CT扫描测量FPA和NSA。结果:AS组平均NSA显著高于对照组(138.00°±12.67°vs132.23°±5.88°,P=0.002),两组FPA无显著性差异(13.41°±10.02°vs11.55°±9.11°,P=0.29)。AS组中融合组平均NSA显著高于非融合组(145.29°±15.27°vs133.46°±8.07°,P〈0.001),两组FPA无显著性差异(14.99°±11.08°vs12.43°±9.33°,P=0.674)。结论:AS组与对照组相比呈明显髋外翻趋势,但并未表现出FPA增大趋势。AS组中融合组患者髋外翻趋势更加明显,但FPA并未显著增大。个别AS患者FPA过大或股骨近端后倾,可能是AS自身炎症、骨化过程以及胸腰段后凸畸形继发骨盆、髋关节和膝关节代偿变化而综合影响的结果,提示AS髋关节融合的位置和角度具有较大的变异度,需要术者具体分析,选择合理的股骨假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股骨内髁滑移截骨术(medial condyle sliding osteotomy, MCSO)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纠正患者内翻膝关节外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关节外科中心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MCSO在关节内纠正股骨侧的关节外内翻畸形的12例患者,统计该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股骨远端外侧力线角(mechanical 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 mLDFA)、髋-膝-踝(hip?knee?ankle, HKA)角、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及美国膝关节协会(American Knee Society, AKS)综合评分系统中的膝评分和功能评分等,评价MCSO纠正关节外的内翻畸形的效果。结果本组患者随访6~40个月,无感染、骨折、假体松动、截骨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本组患者手术前后的mLDFA分别为117.4°±4.7°、91.6°±1.4°;手术前后的HKA角分别为167.2°±9.8°、179.6°±1.6°;手术前后的VAS评分分别为(6.4±1.1)分、(1.8±1.5)分;手术前后的AKS膝评分分别为(60.2±17.6)分、(92.6±9.4)分;手术前后的AKS功能评分分别为(69.4±21.3)分、(87.6±14.9)分。手术前后以上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合并关节外畸形的内翻膝的关节置换手术中,采用MCSO技术可以正确纠正内翻力线,更容易实现伸屈间隙平衡,达到满意的手术疗效。能有效避免对膝关节后内侧和内侧组织结构的过度松解,从而避免单纯依赖软组织松解而导致的屈曲位内侧间隙松弛及髌股关节对位不良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膝OA患者膝关节放射学骨赘大小与负重位下肢力线的关系。[方法]对40例接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原发性骨关节炎患者(共40膝),利用躯体X线测量系统进行负重位下肢力线的测量。将膝关节正位X线片导入计算机,应用Photoshop软件长度测量工具分别测量股骨远端、胫骨平台宽度和骨赘长度。骨赘长度与骨端宽度的比值,称为骨赘突起指数。应用SPSS软件通过Pearson相关检验,评价测量者内及测量者间骨赘突起指数重复性,探索膝OA患者膝关节放射学骨赘大小和负重位下肢力线之间的关系。[结果]40例膝OA患者负重位下肢力线平均为:12.53°±5.62°。测量者内及测量者间骨赘突起指数有较好相关性,r接近1(P<0.001)。负重位下肢力线与股骨内侧髁骨赘突起指数呈正相关(r=0.530,P<0.001),与胫骨平台内侧骨赘突起指数呈正相关(r=0.618,P<0.001)。负重位下肢力线与股骨外侧髁(r=-0.008,P=0.961)、胫骨平台外侧(r=0.244,P=0.129)骨赘突起指数间无相关性存在。[结论]膝OA患者股骨内侧髁骨赘突起指数、胫骨平台内侧骨赘突起指数与负重位下肢力线呈正相关,机械应力通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AKO机器人辅助下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伴有严重内翻畸形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3月采用MAKO机器人辅助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内翻畸形>20°或伴有严重关节外畸形的膝骨关节炎患者13例(16膝),其中关节内畸形15膝,关节外畸形1膝,年龄50~80岁,平均(65.1±8.8)岁。记录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假体位置、冠状面下肢力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估患者遗忘关节评分(FJS)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0个月,平均(6.5±2.5)个月,手术时长(95±7)min,术中出血量(23±5)ml,假体位置:胫骨平台内翻0.13°±0.34°,胫骨平台后倾2.75°±0.86°,股骨假体屈曲3.13°±1.45°,股骨假体外旋2.38°±1.20°,股骨假体内翻2.28°±1.00°,冠状面下肢力线内翻3.63°±1.50°,膝关节屈曲9.38°±2.78°。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1例出现下肢肌间静脉血栓。至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75.9°±11.4...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膝单髁置换术(UKA)治疗外侧间室膝骨关节炎的中期临床疗效,并总结手术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12月采用UKA治疗的182例(186膝)外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膝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评估下肢力线和UKA股胫假体力线。末次随访时评估患者的牛津膝关节评分(OK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膝关节活动范围(ROM)及患者满意度。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63.9±15.3)个月(42~99个月)。切口平均长度(7.6±0.5)cm(6.5~9.0 cm)。平均手术时间(73.7±10.6)min(45~102 min)。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的OKS评分、HSS评分及膝关节ROM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01),患者满意度为94.1%。术后患者的下肢力线外翻较术前获得明显矫正(P<0.001)。X线及三维CT检查显示股骨假体外翻(0.9±4.7)°,后倾(30.4±9.2)°,内旋(-5.8±3.7)°。胫骨假体厚度为(9.8±1.2)mm,...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经前内侧入路(anteromedial,AM)建立股骨隧道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ligament,ACL)移植重建手术的改良方法的安全性。方法 2010年1~10月采用改良AM方法完成ACL重建20例(实验组),2009年1~12月采用传统AM方法完成ACL重建20例(对照组),比较2组股骨隧道的长度,股骨隧道斜度,股骨外髁后壁爆裂和后外侧管神经损伤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术中股骨隧道长度为(41.8±4.1)mm,显著长于对照组(37.2±4.4)mm(t=3.421,P=0.002)。实验组股骨隧道冠状角度为51.9°±7.7°,显著大于对照组39.1°±5.8°(t=5.938,P=0.000)。对照组1例出现股骨隧道后壁爆裂,2组其余患者未发现后壁爆裂和后外侧血管神经损伤。结论改良AM方法可以增加ACL重建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量终末期膝关节受累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下肢力线及膝关节解剖参数并分析畸形来源,为获取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理想的下肢力线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20年5月因膝RA行TKA患者210例,术前均拍摄负重位双下肢全长X线片,根据下肢力线分为内翻组、中立组、外翻组。测量髋膝踝角(HKA)、机械轴股骨远端外侧角(mLDFA)、机械轴胫骨近端内侧角(mMPTA)及关节线相交角(JLCA),比较各组间上述参数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畸形来源。结果:严重RA外翻力线占比40.5%(85/210),其次为中立力线占比32.9%(69/210),内翻力线占比26.6%(56/210)。内翻组、中立组、外翻组HKA,mLDFA,mMPTA,JLCA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内翻组mMPTA、JLCA及外翻组mLDFA、mMPTA均偏离正常参考范围。结论:严重RA下肢力线分布以外翻膝为主,不同力线分布的膝关节下肢解剖不同。内翻组畸形主要来自于胫骨侧及关节间隙;外翻组畸形主要来自于股骨侧及胫骨侧,充分了解RA患者上述解剖特点有助于精确截骨并获取良好的术后力线。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膝关节单髁置换术股骨假体的力线测量,评价股骨髓外定位法指导假体放置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0年5月采用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患者73例(80膝),其中股骨髓内定位组(intramedullary alignment guide,IM) 54例(56膝),男23例(23膝),女31例(33膝);股骨髓外定位组(extramedullary alignment guide,EM)19例(24膝),男9例(10膝),女10例(14膝).测量术后即刻股骨假体内翻/外翻和屈/伸力线.[结果]IM组股骨假体内翻/外翻力线为0.59°内翻±3.98°,EM组股骨假体力线平均为0.81°外翻±3.30°,P=0.235 2.IM组股骨假体屈/伸力线为0.70°伸直±3.89°,EM组股骨假体力线为1.12°伸直±3.43°,P=0.564 3.[结论]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术股骨髓内定位可取得与髓外定位法相同优良的股骨假体力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稳定型全膝关节置换术(posterior-stabilize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PS-TKA)衬垫安放次序的影响。[方法] 2021年1月—2021年10月本院骨科收治的初次TKA患者93例,随机分为先安组47膝和后安组46膝,比较两组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先安组的手术时间显著少于后安组[(49.1±3.8) min vs (55.3±4.2) min, P<0.001],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切口愈合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出院时VAS评分、HSS评分、膝ROM均显著改善(P<0.05)。出院时,先安组HSS评分[(75.3±5.9) vs (72.2±5.6), P=0.011]显著优于后安组。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 HK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 MPTA)、股骨机械轴远端外侧角(mechanical lateral distal fem...  相似文献   

10.
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01—2012-12对50例(59膝)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TKA。采用HSS评分标准对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并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术后于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上测量机械轴内侧角和股骨假体角(FFC angle)及胫骨假体角(FTC angle),在侧位X线片上测量股骨假体角(LFC angle)和胫骨假体角(LTC angle)。结果 50例(59膝)均得到平均9(6~12)个月随访。患膝疼痛得到明显缓解或者消失,畸形获得矫正,活动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HSS评分平均(83.66±7.78)分,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X线片均显示假体的位置良好。术后在站立位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上测量机械轴内侧角176°~185°,平均(178±3)°。FFC angle 85°~94°,平均(87±3)°;FTC angle 87°~96°,平均为(90±3)°。LFC angle 78°~89°,平均(85±4)°;LTC angle 77°~95°,平均(87±2)°。结论 TKA可以有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精确测量下肢的力线、恢复膝关节正常的外翻角、注意周围的韧带和软组织的松解平衡是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前交叉韧带(ACL)损伤膝关节侧副韧带长度变化进行运动还原在体稳定性研究.方法 2008年1月至6月收治8例单侧膝关节ACL断裂而对侧膝关节止常的患者,男6例,女2例;平均年龄25.3岁;在生理负重膝关节屈曲0°、15°、30°、60°和90°时采集相互垂直的二维(2D)图像,与三维CT(3D)图像在虚拟X线投射系统进行2D/3D图像配准,还原膝关节不同角度时股骨和胫骨的相对三维位置关系,并通过韧带止点还原的方法对内侧副韧带(MCL)、外侧副韧带(LCL)进行韧带长度分析,对比两侧膝关节侧副韧带的长度差异.结果 ACL损伤后在0°、15°和30°患膝MCL长度分别为(40.16±1.63)、(39.11±1.77)、(37.86±1.84)mm,健膝分别为(38.17±1.40)、(37.63±1.37)、(36.60±1.86)mm,健、患膝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L损伤后在0°、15°和30°患膝LCL长度分别为(50.23±1.18)、(50.30±1.68)、(49.26±1.67)mm,健膝分别为(52.56±1.64)、(52.30±1.48)、(51.83±1.77)mm,健、患膝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L损伤后60°和90°健、患膝MCL、LCL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2D/3D图像配准技术可以实现膝火节的运动还原并获得ACL损伤后生理屈曲过程中MCL和LCL的长度变化规律.在0°、15°和30°,ACL损伤后患膝MCL长度较健膝增加,而LCL长度较健膝缩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Oxford单髁置换术(UKA)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OA)的近期疗效。方法将21例膝关节内侧间室OA患者(22膝)行内侧间室UKA。测量膝关节活动度(ROM),采用VAS评分评价疼痛情况,采用KSS进行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采用WOMAC对膝关节进行功能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假体松动、对侧间室病变等并发症发生。术前及末次随访时,ROM为99.6°±16.6°、119.2°±10.2°,VAS评分为2.8分±1.0分、0.7分±0.8分,膝关节KSS临床评分为67.1分±6.6分、84.9分±5.2分,KSS功能评分为57.3分±8.1分、87.0分±5.1分,关节WOMAC评分为46.8分±6.3分、12.1分±3.2分,各项指标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UKA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OA的有效方法,近期可显著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解剖重建理念在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应用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84例(84髋)行机器人辅助THA的患者,男41例,女43例;年龄23~75岁,平均(56.3±12.7)岁。按解剖重建理念进行术前规划,术后对患者生物力学指标髋臼偏心距(AO)、股骨偏心距(FO)、联合偏心距(CO)、旋转中心高度、下肢长度差(LLD)及Harris髋关节评分(HHS)、遗忘关节评分(FJS)进行比较。结果:全部患者均完成随访。未发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测量髋臼杯前倾角平均20.7°±2.3°,外展角平均41.1°±2.9°,其中3髋(3.6%)位于“Lewinnek安全区”外,81髋(96.4%)位于“Lewinnek安全区”内。术侧AO、FO、CO及旋转中心高度均得到比较好的重建,与健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较好地恢复了LLD。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高偏股骨柄(127°颈干角)使用率为71.4%,高偏股骨柄与标准股骨柄(132°颈干角)均可以较好地重建FO,两组FO、FO相对于健侧的变化值(xFO)、xFO与健侧FO的比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微创关节镜下外侧松解、内侧紧缩、半髌腱止点移位术的三联手术方案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1998~2008年收治的71例(77膝)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为:胫骨骨骺已经闭合,且股骨滑车沟无严重发育不良和严重膝外翻畸形.男11例,女60例;平均年龄19.5岁,67例有明确外伤史.术前测量Q角.Merchant位X片上测量股骨滑车沟角、髌骨-股骨滑车适合角,髌股外侧角.CT平扫测量股骨髁滑车凹中心与胫骨结节水平距离(TT TG).术中采用外侧松解、内侧紧缩和半髌腱止点移位三联手术方案.结果 2例(2膝)失访,69例(75膝)术后随访2~12年,平均5.2年.除早期1例患者在术后2个月再次发生髌骨脱位外,其余病例术后髌骨脱位未见复发.术前髌骨-股骨滑车适合角(24.2°±6.8°),术后为(-2.1°±5.8°)(P〈0.05);术前髌股外侧角(-2.0°±5.2°),术后为(10.9°±4.0°)(P〈0.05);术前TT TG平均为(19.8±2.1) mm,术后为(13.6±1.8) mm (P〈0.01).术前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分别由术前的(45.6±4.8)、(48.3±6.8)分,提高到术后的(92.3±10.8)分 (P〈0.05)和(94.3±8.4)分(P〈0.05);术前测量Q角男性平均为(13.2°±3.1°),术后平均为(9.2°±2.8°)(P〈0.05);女性平均为(21.0°±5.2°),术后平均为(15.4°±4.4°)(P〈0.05).结论 关节镜下外侧松解、内侧紧缩缝合、半髌腱移位术的综合手术方案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创伤较小,疗效确切,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改善明显,手术操作简便,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15.
李浪  李强  黄奇  邓立庆  万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23,(21):1991-1993+1997
[目的]介绍老年固定性髌脱位骨关节炎髌骨旷置全膝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的手术技术及初步疗效。[方法]对4例(5膝)老年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伴固定性髌骨脱位患者,采用限制性假体行TKA。沿髌骨内侧切开关节囊,髌骨予以修整成形,去神经化,并做外侧支持带松解,判断髌骨仍无法复位,将髌骨旷置于外侧间沟,股骨和胫骨端截骨后,分别安装假体,缝合切口。[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并发症。随访时间平均(4.0±0.8)年,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VAS评分[(7.0±0.9),(1.1±0.9), P<0.001]和HSS评分[(29.9±5.5),(79.2±3.6), P<0.001]均显著改善。末次随访时,伸膝肌力均为4级,患者均可正常行走,但卧位状态下仍有10°~25°的伸膝迟滞,所有患者未见假体松动。[结论]对于老年膝关节OA伴固定性髌骨脱位,若患者功能需求不高,TKA术中可采用髌骨旷置,疗效满意,可作为临床治疗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6.
孔祥朋  倪明  李想  张国强  周勇刚  陈继营  柴伟 《骨科》2016,7(5):299-302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inside?out”技术治疗严重膝关节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11例(13膝)严重膝外翻的患者,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inside?out”技术进行外侧软组织松解,于手术前后测量股胫角,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American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关节功能,记录手术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未使用限制型假体,且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0.0±2.2)个月;术后随访未发生切口血肿、韧带松弛及关节不稳,影像学及临床症状分析未发现假体松动。股胫角由术前的15.2°±3.1°改善为6.3°±1.8°,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90°±14°改善为102°±11°,HSS评分由术前的(39.2±9.6)分改善为(78.3±9.2)分,以上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inside?out”技术治疗严重膝外翻畸形,简单有效、安全、可重复性强,应用非限制型膝关节假体,减少了血肿、关节不稳、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关节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膝内翻畸形患者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力线分布与近期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自2016年12月至2018年3月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87例(101膝),男21例(25膝),女66例(76膝);年龄51~85(67.6±7.0)岁。根据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髋膝踝角(hip knee ankle angle,HKA)不同分为4组:中立位组(A组),-3°≤HKA≤3°,50膝;轻度内翻组(B组),3°HKA6°,20膝;严重内翻组(C组),HKA≥6°,20膝;外翻组(D组),HKA-3°,11膝。比较4组患者术前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侧别、术前及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al Score,KSS),并分别比较术后股骨、胫骨假体力线分布与近期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8.4±4.0)个月。4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HSS、KSS评分均较术前提高(P0.001)。4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HSS、KS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评分优于C、D两组(P0.05),B组评分优于C、D两组(P0.05),A、B两组间以及C、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骨假体力线在±3°以内组评分优于3°以外组(P0.05),胫骨假体力线在±3°以内组评分较3°以外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内翻型骨关节炎患者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近期临床疗效与下肢力线分布有关,力线轻度内翻位分布可获得与中立位相似的近期临床疗效,股骨假体力线分布与初次膝关节置换术后近期临床疗效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两种股骨远端外翻截骨角测定方法在膝关节置换术中对股骨假体对线的影响。[方法]对本院2015年3月~2015年6月由两名主刀医师完成的连续111例共137膝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回顾性研究。两名主刀医师术前计划时在下肢全长X线片上测量股骨远端外翻截骨角度的方法不同,并以此分为两组。第一组利用股骨远端1/3解剖轴与股骨力线轴夹角(DFMA)作为股骨远端外翻截骨角,共71膝;第二组利用股骨解剖轴与股骨力线轴夹角(FMA)进行外翻截骨,共66膝。术后测量标准下肢全长X线片中股骨力线轴与股骨假体远端内外侧髁连线之夹角并比较两组结果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BMI、术前内翻角度、术前HSS评分、术后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49~0.985)。DFMA组术中所使用的股骨外翻截骨角度实际为6.08°±1.57°,FMA组为4.82°±0.74°,两组截骨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FMA组76.1%的术后股骨假体在0°±2°范围内,显著优于FMA组的51.50%,(P=0.005),并且DFMA组74.60%的术后下肢力线在0°±3°范围内,显著优于FMA组的53.00%,(P=0.008)。DFMA组术后下肢力线角度与FM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0°±2.46°vs 1.98°±3.35°,P=0.458)。[结论]内翻膝使用股骨远端1/3解剖轴与力线轴夹角作为个性化股骨外翻截骨角度,术后股骨假体冠状面位置优于使用股骨解剖轴与力线轴夹角。应用股骨解剖轴线确定股骨外翻截骨角度往往偏小,导致残留膝关节内翻畸形。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射频紧缩与缝合紧缩内侧支持带结合外侧支持带松解术两种方法治疗主要由外侧支持带挛缩紧张、内侧支持结构松驰引起的髌骨外侧半脱位并倾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选择标准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39例(46膝)髌骨外侧半脱位并倾斜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A组17例(19膝):行关节镜下射频紧缩内侧支持带结合外侧支持带松解术;B组22例(27膝):行关节镜下缝合紧缩内侧支持带结合外侧支持带松解术。手术前、术后6月、术后18月分别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1]和Kujala髌股关节功能评分[2]进行功能评估,并测量屈膝30°CT片髌骨倾斜角(PTA)和吻合角(CA)。结果 39例患者均获18~40个月随访(平均26.3个月)。A组术前Lysholm评分、Kujala评分、PTA及CA分别为:(56.38±4.37)、(60.41±5.26)、(4.77°±3.19°)、(6.92°±4.16°);B组术前分别为:(56.45±4.28)、(60.56±4.89)、(4.73°±3.22°)、(6.86°±4.23°);A组术后6个月分别为:(84.56±3.42)、(85.87±3.61)、(13.86°±4.57°)、(-12.15°±4.53°);B组术后6个月分别为:(85.27±3.29)、(86.34±3.85)、(14.21°±4.35°)、(-12.36°±4.41°);A组术后18个月分别为:(78.97±3.74)、(79.52±4.58)、(10.08°±4.42°)、(-7.68°±4.46°);B组术后18个月分别为:(81.64±3.51)、(82.67±4.73)、(13.47°±4.27°)、(-10.82°±4.18°)。两组术后6个月和术后18个月Lysholm评分、Kujala评分、PTA及CA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6个月t值分别为:22.136、17.396、7.109、13.515,P〈0.01)、(B组术后6个月t值分别为:27.740、21.524、9.102、16.343,P〈0.01)、(A组术后18个月t值分别为:17.119、11.943、4.246、10.435,P〈0.01)、(B组术后18个月t值分别为:23.647、16.887、8.492、15.448,P〈0.01);两组之间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Kujala评分、PTA及C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709、0.418、0.263、0.157,P〉0.05);两组之间术后18个月Lysholm评分、Kujala评分、PTA及C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73、2.253、2.613、2.440,P〈0.05)。结论只要严格按照手术适应证选择合适的患者,关节镜下射频紧缩或缝合紧缩内侧支持带结合外侧支持带松解术两种方法早期均能使髌股关节内外侧软组织重新恢复平衡,有效纠正主要由外侧支持带挛缩紧张、内侧支持结构松驰引起的髌骨外侧半脱位并倾斜,缓解症状,恢复膝关节功能;但中期疗效,缝合紧缩内侧支持带组优于射频紧缩内侧支持带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股骨内侧双平面闭合截骨治疗膝外翻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13年5月至2016年1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行股骨髁上内侧闭合截骨的膝外翻患者25例37膝。纳入标准:(1)膝外翻畸形患者;(2)外翻畸形位于股骨远端,即机械轴上股骨远端外侧角小于87°;(3)胫骨无明确畸形,即机械轴上胫骨近端机械轴内侧角在87°~90°内;(4)膝关节无关节炎表现。排除标准:膝外翻畸形在股骨以外(关节内,或者胫骨)或合并骨性关节炎的患者。随访患者术后骨愈合和并发症的情况,测量手术前后机械轴(股骨头-踝关节中心连线)在膝关节上的交点的位置和胫股角变化。采用SPSS17.0软件,对手术前后的机械轴力线在膝关节经过点及胫股角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入组患者25例37膝,其中男性2例,女性23例;左侧6例,右侧7例,双侧12例;年龄15~53岁,平均(35±11)岁;平均随访时间4~40(19±10)个月。术前机械轴平均落在膝关节(86±15)%处,术后纠正到(43±8)%处,手术后比手术前改善39.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5,P0.001)。没有矫正不足的案例(机械轴在胫骨平台上交点超过55%为矫正不足);2例矫正过度(机械轴在胫骨平台上交点小于35%),到最近随访时没有临床症状。胫股角术前(171.2±3.1)°,术后为(181.2±2.4)°,术后比术前改善1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0,P0.001)。全部患者术后获得骨性愈合,没有发生畸形矫正丢失、深静脉栓塞和感染。23例膝(62%)患肢有前内侧软组织刺激不适,在内固定取出后症状消失。结论股骨内侧双平面截骨的手术技术治疗膝外翻畸形操作简便,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