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所谓形借 ,指的是由字形结构相近 ,而在读音和意义上又无必然联系且相互借用的文字现象。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则借“守”为“宇” ,胡澍说 :“守当作宇。宇 ,居也。”“守”与“宇”在音、义上没有必然联系 ,只是由于字形结构相近而借用。形近通借和同音、近音通借 ,皆本有正字而不用 ,则借用另一个字来表正字之音义。所不同的是音借以读音相同或相近作为其法则 ,而形借则以字的形体相近作为借用条件。就形近可以借用这一说法 ,最初是由清末学者吴承志提出的 ,其《通斋文集·古书假借举例》中曰 :“其形同而互…  相似文献   

2.
王继 《中国针灸》2000,20(6):382-383
“泻必用方”、“补必用员”为《素问·八正神明论》谈及补泻时所提出。其中“泻必用方”是强调泻的时机,方者,正也。“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素问·八正神明论》),即泻的时机选择机体内外环境处于隆盛之时为宜。中医治病素以“阴平阳秘”的平和状态为上乘,以“亢则害,承乃制”为枢机,故泻以正盛之机为宜。“补必用员”如何理解呢?原文明确指出“员与方,非针也”。即非指针形。“方在语中,非下针方正之义,乃与圆字用法异”(《素问识》)。“员者,行也,行者移也”(《素问·八正神明论》)。“员”,通“圆”(《…  相似文献   

3.
一、藏象《素问·五脏别论》: “……女子胞……藏而不泻,名日奇恒之府。”《素问·奇病论》:“胞络者,系于肾……。”《素问·热论》:“厥阴脉循阴器络予肝。”《素问·评热病论》:“月事不来者,胞咏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相似文献   

4.
《素问·生气通天论》:“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对此二段中的两个“都”字,近出《简明中医字典》269页是这样解释的:①通“渚”(zhǚ),水中的小块陆地。引申指防水堤。②【州都】,水中可居处,此借指水液聚汇的地方。笔者觉得这样解释欠当。方文辉同志《中医古籍通假字古今字例释》96页的训释为:“都,通渚,作蓄水处的堤坝解”。此释也同样不能使人满意。  相似文献   

5.
<正> 《素问·六节腔象论》指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对本段经文中,肝“为阳中之少阳”的论述,历代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应该根据《灵枢·阴阳系日月》作“肝为阴中之少阳”为是,如《黄帝内经素问校释》;明代的张景岳则主张按《素问·六节脏象论》原文,从肝“为阳中之少阳”来理解。笔者认为,《素问·  相似文献   

6.
金栋 《河北中医》1992,14(5):40-41
“胞”字散见于《素问》、《灵枢》诸篇,由于读音不同,有多种意义,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浅析如下。其一为膀胱。《灵枢·五味论》:“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绻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笔者认为“胞”字在此是通假(借)字,其本字应为“脬”,音抛(pāo),即膀胱也。按《说文》:“脬,旁光也。”段玉裁注:“脬俗作胞……胞音包,其借为脬字,则读匹交切。脬者,旁光也,腹中水府也。”历代医家对此“胞”字解释不一,马元台、王安道、汪昂皆认为:膀胱为胞之室,膀  相似文献   

7.
所谓通借,是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中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在中医文献中,汉、魏,隋、唐以前的著作通借字比较多,后世医家睎古用通借字也不乏其例。对此,如果“望文生义”,就会大相径庭,误解原意。这些通借字除“声通”外,无甚明显规律可循。汉、唐学者多用“读若”、“读日”明通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指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而近人则用“某通某”格式,来表明两字之间的通借关系:“通”前的字为借字,“通”后的字为本字。兹(?)用这一体例,撮集中医文献中常用通借字若干,予以例释,以裨益于初学举一反三。 (一) 内通纳(内与外相对,纳与出相对)  相似文献   

8.
<正> 齐①通脐(qí)。《左传·庄公六年》:“若不早图,后君噬齐”,杜预注:“若噬腹齐,喻不可及。”〔例〕《素问·腹中论》:“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从”。《素问·奇病论》:“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②通剂(jì)。调剂;药剂。《韩非子·定法》:“医者齐药也”。《礼记·少仪》:“凡齐,执之以右,居之以左”,郑玄注:“齐,谓食羹酱饮有齐和者也”。〔例〕《素问·汤液醪醴论》:“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素问·玉版要论》:“其见深者,必齐主治”。反通返(fǎn)。回,归。《国策·卫策》:“智伯果起  相似文献   

9.
“肾主骨”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肾主骨”。《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汉字辨淆角度探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酸入肝……,脾能伤肾,……则肝气盛,则肝自愈”一段经文,各家存疑问题。认为“能”应作“(?)”(yan燕),属形误;“肝气盛”是病;“愈”是“郁”的借字,亦作“病”解。试述管见如下。一、问题的提出根据《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  相似文献   

11.
<正> 任通妊(rèn).怀孕,妊娠.《汉书·叙传上》:“刘媪任高祖.”〔例〕《诸病源候论·妊娠候》:“诊其手少阴脉动甚者,任子也.”辟通避(bì).躲;回避.《荀子·荣辱》:“不辟死伤,不畏众强.”〔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水郁之发,阳气乃辟.”《灵枢·口问》:“辟左右而问于岐伯曰”.通僻(pì).不正;邪.《论语·先进》:师也辟”.《左传·昭公六年》:“楚辟我衷,若何效辟!”〔例〕《素问·阴阳别论篇》:“肾之脾,谓之辟阴.”通襞(bì).裙褶,引申为重复.〔例〕《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诸病源候论·胞转候》:“气迫于胞,使胞屈辟不得充张.”通躄(bì).瘸腿《荀子·正论》:“不能以辟马毁舆致  相似文献   

12.
唐雪梅 《中医杂志》1998,39(4):200-202
“病在中,傍取之”,出自《素问·五常政大论》,为《内经》“气反”治法之一。对其含义,历代注家大多将之解释为针刺治法。然考“傍”字,亦作“旁”,《说文解字注》云:“傍,近也……亦假旁为之。”《礼记·聘义》有“孚尹旁达”,孔颖达《疏》:“旁者,四面之谓也。”由此可见,与“中”相对而言,上下左右皆可称“傍”。从人体内外来说,“中”是指内在脏腑,“傍”是指躯体、四肢;从五脏来看,“中”可指脾胃,“傍”则指心、肺、肝、肾四脏。且观《五常政大论》,在此段文字前后均  相似文献   

13.
扬刺针法,出自内经《灵枢·官针篇》,经云:“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五日扬刺,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又云:“入一傍四处,治寒热深专者。”清代名医张志聪也对本法作了解释,如“扬刺者,从中而发扬于四傍也。”它是在病变正中刺一针,而后在病变周围下四针,进针较浅的一种刺法,以治疗寒气稽留面积较广而浅的病证。《素问·刺要论》的“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名至其理,无过其道。”《素问·刺齐论》的“……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以及《素问·长刺节论》的“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再结合“而浮之”三字,不难悟到进针之浅深当视具体病情而  相似文献   

14.
真气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气”一词首见于《内经》,对其组成历来就有争论,见仁见智,各执已见。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①真气是由先天之气与水谷之气相合而成;②真气是由先天之气、水谷之气、空气相合而成;③真气是由水谷之气与空气相合而成。这些不同见解,主要是对《灵枢·刺节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的理解有明显分歧,而分歧的焦点又集中于一个“天”字,有的理解为“先天”;有的理解为宇宙天地之“天”;有的理解为“先天”和宇宙天之“天”。查《内经》各篇章中之“天”,无一处是指“先天”而言。如《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日人”;《素问·生气通天论》:“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以及运气七篇大论中之“天”等,不胜枚举。《内经》中虽然也有“先天”、“后天”的记载,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素问·五常政大论》:“阳胜  相似文献   

15.
<正> 方通放(fàng).放发.《周礼·夏官》方相氏狂夫四人.”郑玄注:“方相犹言放想.”《庄子·天地》释文:“方亦作放.〔例〕《素问·诊要经终论篇》:“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揣通团(tuán).积聚貌.马融《长笛赋》:“冬雪揣封乎其枝.”〔例〕《针灸甲乙经·足太阳阳明手少阳脉动发目病》:“故阴阳合揣而精明也.”定通正(zhèng).正在,正当;端正正.《尚书·尧典》:“以闰月定四时”,《史记·五帝本纪》作“以闰月正四时.”〔例〕《素问·诊要经终论篇》:“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倞通劲(jìng).强,有力.《说文解字》:“惊,强也.”朱骏声《通训定声》谓倞,假借为“勍”.按“勍”  相似文献   

16.
“土得木而达”见于《素问·宝命全形论》。原文:“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这段文字讲的是五行相克。其中“土得木而达”一句中的“达”字令人费解。王冰《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训“达”为“通也”,于理于文皆不贴切。金克木则伤伐,水克火则熄灭,火克金则熔缺,土克水则流绝。木克土何以能“通达”呢?于鬯《香草续校书·内经素问》对王冰作了很中肯的批驳:“土得木者,木克土也。土受木克而曰‘达’,非行不相遇之意  相似文献   

17.
<正> 中医古典医籍中,有许多通借字、古今字,如果弄不清这些字的意义,往往无法读通,甚或因‘字’害义,误解原文。以通借字而言,甲乙两字的形体和意义本不相同,但由于读音相同或相近,甲字便被借作乙字,亦即所谓“本无其意,依声托字”。对此,正如清代文字学家王引之说“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的“佩”,通倍,古“倍”与“背”通,指愚者相与违背。如作“佩服”之“佩”讲,则文理不通。再以古今字而言,古字和今字有部分意义相通,在表示这部分意义时,古字可以被今字代替。如《素问·调经论篇》“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这里的“反”即返回之“返”,若作相反之“反”解,则与原义大相迳庭。由此可见,弄清这些字的音义甚为重要。但目前这类工具书较少,读者常常为解一字费时很多。为此,我们将中医古典医籍中常见的通借字和古今字,注读音、释字义、标出处、示例句,采用字典的形式,提供给读者,以方便查阅。但对我们来说,这毕竟是一个尝试,犹恐力不从心,衷心希望不断得到同道和专家的指教。  相似文献   

18.
“心开窍于耳”,指耳窍为心所主。《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此说今已少人问津,尽管有很多人不自觉地运用其理实践于临床,而取得较好的疗效,但鲜有云“心开窍于耳”者。《内经》中关于耳窍所主之脏记载有二,即心与肾。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主耳……在窍为耳。”《素问·金匮真言论》则认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王冰在心“开窍于耳”下注说:“舌为心之官,当言于舌,舌用非窍,故云耳也。《缪刺论》曰: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义取此也。”张介宾有“舌本  相似文献   

19.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一句出于《素问·生气通天论》。对该句的“精”字多解释为精神爽慧,“柔”字多解释为筋肉柔和(如《内经选读》北京中医学院主编,1978年版)。然而笔者对这一解释有不同的看法。“精”字在古时亦可作清字解。如《史记·天官书》言:“天精而见景星。”精即清明之意。《素问·四  相似文献   

20.
开关饮加减治疗食道癌二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道癌属于中医“噎膈”证范畴。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甚至食入拒膈不下而复吐出,肢体羸瘦。对本病《素问·通评虚实论》曰:“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济生方·噎膈》曰:“寒温失宜……食饮乘戾”。而《景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