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从基因多态性研究药效的差异。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99 例,未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40 例,用PCR 方法检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 基因的插入与缺失(I/D) 多态性, 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病人。结果:正常人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ACE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无显著差异(P>0.05) 。卡托普利降压有效病人与无效病人ACE 基因的I/D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基因缺失型纯合子(DD)或/ 和杂合子(ID) 与非缺失型(II) 也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ACE基因的I/ D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无关, ACEI降压作用的个体差异与ACE基因的I/D多态性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人血压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检测 10 6例老年高血压病人 (高血压组 )的ACE基因多态性 ,根据PCR检测结果 ,分为DD基因型 (n =2 4)、II基因型 (n =40 )及ID基因型 (n =42 )三个亚组 ,分别进行偶测血压 (CBP)及动态血压 (ABP)检测 ,观察三种基因型之间的血压差异 ,另设同期体检的 5 1例老年人作为对照组。结果 CBP参数在三个亚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ABP参数中 ,DD型亚组的 2 4h平均收缩压和平均动脉压较II型亚组显著增高 ,P <0 .0 5。结论 ACE基因的插入 缺失多态性对老年高血压有影响 ,ABP较CBP敏感  相似文献   

3.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心肌梗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80例心肌梗死患者和80例健康人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及ACE基因插入(I)/缺失(D)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I组D基因频率50.3和DD基因型频率0.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31和0.10。MI组和正常人DD、DI、II基因型的血清ACE活性依次显著增高,因此ACE基因多态性可能是我国人MI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吴剑卿  赵卫红 《江苏医药》1999,25(3):176-178
为了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所致咳嗽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的关系,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52例由于服用ACEI引起的咳嗽患者及70例未发生咳嗽的患者ACE基因的插入(Ⅰ)/缺失(D)多态性,并采用紫外法检测ACE活性。结果发现在ACEI引起咳嗽组Ⅱ型占46.2%,而无咳嗽组为30.0%,两组相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咳嗽组ACE活性低于无咳嗽组(P<0.01)。提示:ACEI所致咳嗽与ACE基因多态性有关,ACE基因多态性的分析有助于ACEI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分别检测87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和175例正常对照的ACE基因I/D多态性、AT1R基因A^1166-C突变位点的基因型。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中ACEI/D基因的ID和DD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41.4%和28.7%;相对于Ⅱ基因型,携带ID和DD基因型人群的OR值分别为1.981和2.347;D等位基因频率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49.42%),差异有显著性;相对于Ⅰ等位基因,D等位基因OR值为1.737;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中AT1R基因的AC基因型频率为33.3%;相对于AA基因型,携带AC基因型人群的OR值为1.803,C等位基因频率为17.2%,相对于A等位基因,C等位基因OR值为1.711;两组ACE和AT1R联合基因分析:相对于Ⅱ—AA联合基因型,同时携带AC-ID联合基因型的OR值为3.655;AC-DD的OR值为3.045,其余联合基因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E基因中D等位基因及AT,R基因A1166点突变等位基因C可能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遗传易感性;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中,ACE基因及AT1R基因,可能共同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起作用。  相似文献   

7.
黄淑晖  刘淮 《江西医药》2006,41(12):1033-1035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I converting enzyme。ACE)是肾素一血管紧张紊一醛固酮系统(RAS)以及缓激肽系统的重要成分.主要作用为激活血管紧张索Ⅱ(Ang—Ⅱ)和灭活缓激肽,在调节血管张力,维持血压稳定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其第16内含子插入/缺失(I/D)多态性影响血浆和组织中ACE的活性。并与众多心血管疾病有不同程度的关联。子宫、胎盘、卵巢内存在独立的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研究证实ACE多态性和血流稳态.胎儿和新生儿发育以及某些病理妊娠和妇产科疾病有关联。  相似文献   

8.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嵇晴  李俭春 《江苏医药》1998,24(4):237-239
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150例正常人及80例心肌梗塞(MI)患者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及ACE基因的插入(I)/缺失(D)多态性。结果发现(1)中国人ACE基因型中以D等位基因频率较低;(2)D等位基因是中国人MI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3)在传统的“低危人群”中D等位基因与MI发病之间关联更为显著;(4)基因型与血清ACE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高血压合并脑梗死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可能机制。方法对80例脑梗死患者(其中52例为合并高血压的脑梗死)和70例健康对照者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分别进行ACE基因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D)多态性测定。分析比较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高血压脑梗死组与对照组之间ACE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差异。结果 (1)脑梗死组DD 基因型频率(27.5%)和D等位基因频率(49.4%)与正常对照组(15.7%,40.7%)比较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2)合并高血压的脑梗死组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32.7%,53.8%)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AC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无明显关联性, 但与合并高血压的脑梗死有关,可增加高血压脑梗死的发病危险。  相似文献   

10.
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CE)是一种单链多态酸性糖蛋白,活性中心含有金属元素锌,分子量约14kd~16kd,属二肽羧肽酶。近来人们认为.ACE主要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上,同时也可以存在于其他上皮细胞上。人体内含ACE最高的组织为脑脉络丛、黑质纹状体通路及基底节区。ACE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食管癌患者肿瘤组织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探讨该基因与食管癌之间的关系。方法共检测50例食管癌患者组织标本,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ACE基因,观察插入型(ID型)、缺失型(DD型)和Ⅱ型3种基因型多态性分布,并计算I/D等位基因的比例,以10例癌旁正常组织为对照。结果食管癌患者肿瘤组织中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分布特点:ID型、DD型和Ⅱ型基因比例分别为16%,64%,20%,而I/D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20%和80%,对照组ID型、DD型和Ⅱ型3种基因型的比例分别为40%、30%、30%,其I/D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30%和70%,两组间DD型基因分布频率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I/D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肿瘤组织中存在ACE基因I/D多态性,DD型基因分布较癌旁正常组织显著升高,结果表明DD基因型高表达可能与食管癌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与心肌梗死(心梗)后心功能不全和心室重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77名接受冠脉造影的陈旧性心梗患者,二维超声测定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ACE I/D基因分型,分析造影和临床资料,判定心梗后心功能和心室重构与ACE I/D多态性的相关性。结果:不同基因型心梗后LVEF和LVDd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ACE II型患者的LVEF显著性差异分别大于ID及DD型,II型患者LVDd与DD型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05),而II型与ID型无显著性差异,结论:ACE I/D多态性可能是心梗后心功能不全及心室重构的重要先天因素。  相似文献   

13.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心肌梗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80 例心肌梗死患者和80 例健康人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及ACE基因插入( Ⅰ)/缺失(D)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I组D 等位基因频率50.3 和DD 基因型频率0.3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31 和0.10。MI组和正常人DD、DI、II基因型的血清ACE活性依次显著增高,因此ACE基因多态性可能是我国人MI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王彬 《河南医药信息》2010,(15):110-112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血脂异常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126例冠心病、高血压病患者和100例健康对照者分别进行ACE基因多态性和血脂[血清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LDL-c])、Fib浓度测定,分析ACE基因多态性与血脂及Fib之间的关系。结果疾病组DD基因型频率和D等位基因频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疾病组CH、TG、LDL-c、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疾病组中ACE基因DD型者与ID、Ⅱ型者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E基因多态性与CH、TG、LDL-c及Fib浓度间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671,0.702,0.683,0.653,P值均〈0.01);与HDL-c浓度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648,P〈0.001)。结论 ACE基因DD型和D等位基因与血脂代谢异常及血浆Fib有关,而与Ⅰ等位基因无关。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血管病是多基因遗传性疾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是研究的主要侯选基因.在ACE基因的16内含子中存在一种Alu重复序列的插入(I)和缺失(D)的多态性;从而构成2种等位基因I和D,以及3种DNA基因型:DD(缺失纯合子)、ID(缺失插入杂合子)和II(插入纯合子).本文通过对急性脑血管病(脑出血、脑梗塞)患者ACE基因I/D多态性的研究发现,脑梗死组中在50~92岁年龄组DD纯合型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50岁及其以上的脑出血患者与正常对照组问DD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并显示高血压病和高血压病家族史、脑卒中家族史是脑梗塞主要危险因素,但未发现上述危险因素与ACE基因型有关联(p<0.05).并且脑梗死患者ACE基因型与HDL、ApoB有关.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影响人类健康和寿命的关键疾病之一。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是体内对心血管系统具有重要作用的两种酶。基因组学研究发现eNOS和ACE基因多态性与CHD的发生具有相关性,本文就eNOS和AC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易感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贾永平  杨笛  杨志健 《江苏医药》1999,25(4):262-263
运用PCR技术检测104例心肌梗塞(MI)、83例心绞痛患者,对照104例正常人、56树冠状动脉造影明性者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并分组比较该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显示ACE缺失等位基因频率与MI发病、冠脉病变程度及病变支数无明显关系(P>0.05),尚不能确定ACE缺失多态性是我国人群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M235T,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位点多态性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58例子痫前期孕妇,102例正常妊娠孕妇的ACEI/D,ACTM235T,AT1RA1166C位点多态性。结果 子痫前期组ACEDD型占48.3%(P〈0.05,优势比[OR]2.04),Ⅱ型占8.6%(OR0.34),子痫前期组与对照组相比D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增加(P〈0.01,OR1.9)。AGTM235T,AT1RA1166C多态性与子痫前期无明显相关。子痫前期三个基因的基因型之间无明显协同作用。结论 ACEDD型可能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病风险,ACEI/D,AGTM235T,AT1RA1166C多态性在子痫前期发病危险性上无明显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基因多态性是否与2型糖尿病肾病相关。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ACE基因第16内含子的一个287bp的插入/缺失基因片段,1.5%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线灯下观察结果。结果各组间ACE I/D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I/D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 (EH)及高血压血栓前状态 (PTS)的关系。方法 PCR检测 6 1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和正常对照组 2 8例的ACE基因I/D多态性 ;发色底物法测t PA、PAI 1活性 ,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 (ELISA)测vWF含量。结果 高血压组DD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但D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高血压组和正常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高血压组t PA活性降低 ,PAI 1活性、vWF含量升高 (P均 <0 0 0 1)。高血压组DD型t P活性明显低于ID、II型 (P <0 0 0 1) ,而ID、II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DD型PAI 1活性明显高于ID、II型(P <0 0 0 1) ,而ID、II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vWF在DD、ID、II型三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0 0 5 )。结论 DD型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原发性高血压存在血栓前状态。t PA、PAI 1的变化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I/D多态性有关 ,DD基因型可引起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