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Simon[1]发现在某些病毒感染下外周血中增多出现的非典型淋巴细胞的形态以及核酸、酸性磷酸酶、糖原等含量都有一定变化.2005年,Guillaud等[2]以染色宫颈上皮细胞纹理特征为基础计算了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的阳性概率,揭示了细胞染色质凝聚纹理特征与HPV的相关性.因此我们将Curvelet变换特征系数图像的累积信号强度、图像的几何不变矩、表面曲率等特征融合起来,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建模,分析艾滋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纹理改变与患者体内病毒载量间的关系.将图形图像变化与DNA、RNA、蛋白质等分子(变化)联系起来,是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在实验医学中的一种应用尝试.  相似文献   

2.
2003年,Simon[1]发现在某些病毒感染下外周血中增多出现的非典型淋巴细胞的形态以及核酸、酸性磷酸酶、糖原等含量都有一定变化.2005年,Guillaud等[2]以染色宫颈上皮细胞纹理特征为基础计算了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的阳性概率,揭示了细胞染色质凝聚纹理特征与HPV的相关性.因此我们将Curvelet变换特征系数图像的累积信号强度、图像的几何不变矩、表面曲率等特征融合起来,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建模,分析艾滋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纹理改变与患者体内病毒载量间的关系.将图形图像变化与DNA、RNA、蛋白质等分子(变化)联系起来,是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在实验医学中的一种应用尝试.  相似文献   

3.
近30年来,艾滋病对人类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危害,艾滋病的各种检测分析技术是艾滋病防治和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创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是指外周血中只有一个核的细胞,一般指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血细胞经化学染料染色以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到细胞核表面有复杂多变的纹理结构.  相似文献   

4.
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kB活化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κB活化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淋巴细胞的作用在哮喘的炎症机制中尤为关键 ,我们以往的研究也表明 ,哮喘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活化与患者病情密切相关[1]。有研究发现 ,主要成分是淋巴细胞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的活化与核因子 κB(NF κB)的激活有关[2 ]。本研究通过观察哮喘患者PBMC中NF κB的活化是否增加以及与患者病情的关系 ,意在从细胞内转录因子活性变化的角度探讨哮喘的发病机制。一、对象和方法1 .对象 :哮喘组 :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 1 6例 ,男、女各 8例 ,平均年龄 3 3岁 ,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诊断标准 ,抽血前 1周内未用…  相似文献   

6.
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核因子κB活性 ,研究核因子κB活性与C反应蛋白、斑块稳定型等的关系 ,以明确核因子κB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判断价值。测定入院时 3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5例高血压患者和 15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κBp5 0吸光度值 ,以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入院后 2周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κBp5 0吸光度值 ,并行血压、血脂、血C反应蛋白等检查。结果发现 ,入院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 (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 )的核因子κBp5 0吸光度值为 0 .6 94± 0 .16 ,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高血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入院两周后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 (n =2 8)核因子κBp5 0吸光度值降低 (0 .15 7± 0 .0 5 9) ,与入院时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κBp5 0的吸光度值与血糖水平有正相关关系 (r=0 .5 12 ,P <0 .0 1) ,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有正相关关系 (r=0 .771,P <0 .0 1)。结果提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κB的活性增高 ,可以反映斑块的不稳定型与破裂 ,并有助于评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蛋白质表达谱的变化.方法 分别抽取SLE患者及健康对照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抽提总蛋白,进行双向电泳、电泳胶银染显色,用ImageMaster 2D Platinum 5.0软件对获得的蛋白图谱进行分析,寻找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鉴定差异蛋白点.结果 对照组凝胶蛋白点匹配率为(71±4)%,患者组匹配率为(72±4)%.对照组凝胶共检出蛋白点(791±17)个,患者组检出(781±17)个.有11个蛋白点在SLE患者组表达上调,9个表达下调,质谱分析共鉴定5个蛋白.以前的研究显示,我们鉴定的部分蛋白在SLE的发病机制中起潜在的作用.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蛋白质表达发生了明显改变,为我们从淋巴细胞蛋白质谱变化的整体角度上阐明SLE发生的分子机制及免疫调控通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蛋白质组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运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比较正常人及早期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蛋白质的差异表达,寻找RA疾病相关致病蛋白质.方法 选取9例早期活动期RA患者以及9名健康成年志愿者,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PBMCs,抽提PBMCs中的蛋白,采用同相pH梯度(IPG)双向凝胶电泳(2-DE)分离正常人及RA患者PBMCs总蛋白质.凝胶经考马斯亮蓝染色显色后,PDQuest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比较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对差异蛋白质点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进行鉴定,运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验证部分差异蛋白质.结果 获得RA患者及正常人PBMCs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平均蛋白质点数分别为556和579,匹配率分别为89.4%和 88.5%,通过比较分析,差异表达蛋白质点数为23,选取18个点进行质谱鉴定,成功鉴定14个蛋白质,其中a-肌动蛋白、纤维蛋白素原a-链、载脂蛋白A-I(ApoA-I)等9个蛋白质点在RA中表达上调,硫氧还蛋白-2、谷胱甘肽S-转移酶等6个蛋白质点在RA中表达下调,这些差异蛋白质的功能涉及物质代谢、抗氧化、信号传导、能量产生及细胞骨架.并用RT-PCR方法验证差异蛋白质ApoA-I.其结果与上述蛋白质差异表达结果相符.结论 在RA患者PBMCs中存在着差异表达蛋白质,这些差异蛋白质可能是RA发病的内在因素.其RT-PCR结果与蛋白质差异表达相符,证明蛋白质组研究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核蛋白提取物--核因子-κB(NF-κB)活性变化的意义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76例心力衰竭患者和30例对照组PBMCs的NF-κB的活性,并与患者心功能及超声心动图参数相比较,研究其与心功能及心肌重塑的关系.结果:CHF患者PBMCs NF-κB活性高于健康对照组,随着心功能恶化和心肌重塑的发展,NF-κB活性逐渐升高(P<0.01).结论:CHF患者外周血PBMCs中NF-κB活性增高,检测NF-κB活化水平可能有助于心力衰竭恶化的判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中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核因子-κB(NF-κB)活化及其致炎作用.方法 将40例老年患者(≥65岁)分为对照组、轻度OSAHS组、中度OSAHS组和重度OSAHS组(每组各10例).所有对象于夜间行多导睡眠图仪检查,次晨采外周静脉血,分离PBMC,提取核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NF-κB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对部分OSAHS患者(中、重度各5例)行4周每晚的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治疗结束后复查上述指标.结果重度和中度OSAHS患者组PBMC NF-κB表达和血清TNF-α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血清IL-6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BMC NF-κB表达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呈正相关(r=0.617,P<0.001),与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呈负相关(r=-0.548,P<0.001),与血清TNF-α浓度呈正相关(r=0.498,P<0.001),与血清IL-6浓度无相关关系(r=0.365,P=0.201).CPAP可以抑制NF-κB活化(P<0.001),减少TNF-α分泌(P<0.05).结论 老年OSAHS患者PBMC可能通过活化NF-κB和分泌TNF-α,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过程中发挥毒性作用,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夜间缺氧密切相关,但能被CPAP治疗有效抑制.  相似文献   

12.
肝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物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肝病患者中细胞毒性T细胞异常免疫激活的机理。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了不同类型肝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PBMC)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共刺激分子CD28的表达情况。结果慢性肝炎活动期患者中CD28+,CDS+CD28+T细胞比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而肝硬化、肝癌及慢性肝炎缓解期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提示B7—CD28共刺激在慢性肝炎活动期的肝损伤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出肺结核患者发病免疫相关蛋白质,为阐明结核病的发病的免疫机制和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10例肺结核患者和10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细胞总蛋白,运用Image Master 2D Elite 5.0图像分析软件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获取肽质量指纹图谱,检索数据库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并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用Western blot进行验证.两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建立了重复性良好的肺结核患者和健康志愿者PBMC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找出14个表达量有明显差异的蛋白质点并鉴定出共12种蛋白质,其中冠蛋白1A等10种蛋白在肺结核组中表达上调,普列克底物蛋白(PLEK)和Ras基因抑制蛋白1(RSU1)在肺结核组中表达下调;Western blot法验证PLEK在肺结核组表达下调,与双向凝胶电泳结果一致.结论 对肺结核患者PBMC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鉴定出冠蛋白1A、PLEK等12种差异蛋白质,其中PLEK和冠蛋白1A可能通过对单核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的调节在肺结核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凋亡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炎性细胞和炎性介质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 ,其中单核 巨噬细胞在哮喘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意在观察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的凋亡及糖皮质激素对其的影响。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 :(1)哮喘组 :2 0 0 0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在我院呼吸科就诊的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 30例 ,男 17例 ,女 13例 ,年龄 (38± 11)岁 ,诊断符合 1997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疗效判断标准及教育和管理方案 )。所有患者对包括屋尘螨在内一项以上过敏原测定结果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的活性及其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和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选择MHD治疗3个月以上、尿素清除指数(Kt/V)>1.2的患者71例。老年组(≥60岁)35例,非老年组(<60岁)36例。采用改良主观综合营养评估(MQSGA)法、血生化及人体学评估营养状况。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水平。ELISA法检测PBMC中NF-κBp65的活性。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和偏相关。结果①老年组发生营养不良者29例(82.86%),显著高于非老年组22例(61.11%)(P<0.05);老年组MQSGA积分(14.97±5.98)显著高于非老年组(11.89±2.93)(P<0.01);老年组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透析前肌酐(Scr)、透析前尿素氮(BUN)均显著低于非老年组(P<0.01或P<0.001)。老年组发生微炎症者20例(57.14%),显著高于非老年组10例(27.78%)(P<0.05);老年组hs-CRP水平〔(5.03±4.13)mg/L〕、NF-κB活性〔(0.84±0.33)OD〕显著高于非老年组〔(2.92±3.44)mg/L和(0.61±0.36)OD〕(P<0.05和P<0.01)。老年组标准化蛋白分解率(nPCR)为(0.89±0.19)g.kg-1.d-1,显著低于非老年组(1.03±0.21)g.kg-1.d-1(P<0.01)。②Pearson直线相关和控制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影响的偏相关分析结果均显示,老年MHD患者NF-κB活性与hs-CRP、MQSGA呈正相关(P<0.001、P<0.05),与ALB呈负相关(P<0.05)。结论老年MH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程度重。NF-κB活性与hs-CRP显著正相关,其异常活化可能是影响老年MHD患者营养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检测NF-κB活性可预测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16.
外周组织对胰岛素呈抵抗状态是 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 ,胰岛素受体异常是常见的原因。本文对 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胰岛素受体进行研究 ,旨在探讨胰岛素受体在 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的变化。1 临床材料1 1 对象 糖尿病组 42例 ,符合WHO (1999)糖尿病诊断标准 ,临床分型符合 2型糖尿病者 ,病程 1~ 3 6年 ,均为口服降糖药治疗。其中老年组 2 3例 ,年龄 60~ 87岁 (平均 71 3± 14 6岁 ) ;体重指数 (BMI) 18 4~ 2 8 6(平均 2 3 4± 2 2 8) ;非老年组 19例 ,年龄 3 0~ 5 9岁 (平均 45 3± 11 6岁 ) ,BMI2 0 0~ 3 0 2 …  相似文献   

17.
采用3H-TdR掺入试验、~(51)Cr释放试验和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检测了针对HBV基因的硫代磷酸反义寡核苷酸对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增殖、杀伤和CD_(40)抗原表达。结果发现反义核酸能刺激正常人和乙型肝炎患者的淋巴细胞增殖,且不影响单核细胞的杀伤作用;在T、B细胞混合培养中,反义核酸使患者的CD_(40)~+细胞百分率提高的幅度不如对正常人或正义  相似文献   

18.
反义寡核苷酸(asON)可刺激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为探索其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我们选择轻度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特异性asON对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体外细胞增殖、杀伤和CD40抗原表达的变化。材料和方法  一、试剂  (一)致丝裂原或细胞激活物 PHA-m(Sigma公司);葡萄球菌Cowan-I(SAC,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所);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uGM-CSF,本校秦都医院生物工程研究室)。  (二)化学合成硫化磷酸寡核苷酸 反义序列I为GATGACTGTCTCTTA(针对HBV基因组3188~32…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以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有电镜等技术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s进行综合检测,以证实其受HCV感染,并试图在电镜下发现和证实感染细胞内HCV颗粒。方法 对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分别检测患者PBMCs内的HCV RNA和HCVAg,以常规和免疫电镜技术观察研究感染细胞内HCV的形态、定位和超微结构。结果 HCV RNA阳性检出率为77.2%(17/22),HCVAg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情况。方法 通过扩增端粒重复序列(TRAP)及光度酶联免疫法,分别检测健康人及各类乙型肝炎患者PBMC的端粒酶水平。结果 各组患者PBMC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前均有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以急性型肝炎组最高,重型肝炎组最低,二者差别具有显著性(P〈0.001)。PHA刺激后与刺激前比较各组端粒酶活性均有显著性升高(P〈0.001),刺激后的端粒酶水平以重型肝炎组为最低,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经胸腺五肽(TP5)治疗后端粒酶活性显著增高(P〈0.05)。结论 HBV急性感染期PBMC的端粒酶水平升高;慢性感染期PBMC的端粒酶水平在体内被抑制。TP5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使过低的端粒酶水平趋向于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