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癌神经旁浸润(PNI)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08年5月期间178例行胃癌根治术后的胃癌组织石蜡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以肿瘤细胞浸润神经束或神经束膜判定为PNI阳性.分析PNI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PNI阳性78例(43.8%).PNI与肿瘤浸润深度(P<0.01)、淋巴结转移(P<0.01)和TNM分期(P<0.01)有关,但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和分化程度无关.单因素分析显示,胃癌患者总体生存率与PNI、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均P<0.01);PNI阳性患者平均生存期(28.6个月)明显短于PNI阴性患者(44.3个月)(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PNI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相对危险度为2.257,95%CI为1.268~4.019,P=0.006).结论 PNI与肿瘤的进展有关,胃癌术后检测PNI可以作为判断患者预后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erineural invasion (PNI) and clinicopathological factors and the effect of PNI on overall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rcinoma.Methods A total of 178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rcinoma from January 2004 to May 2008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Paraffin sections of surgical specimens from all th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gastric resection were stained with laminin. PNl-positive was defined as infiltration of carcinoma cells into the perineurium or neural fascicles. The association of PNI with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and prognosis of gastric carcinoma was studied. Results PNI was positive in 78 of 178 patients (43.8%). The proportions of T stage, 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TNM stag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NI-positive group than those in PNl-negative group (all P<0.01 ). The PNI positive rate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depth of gastric mural invasion and clinical stage. The overall survival in PNI-positiv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PNI-negative group by univariate analysis (P<0.01). The mean survival of PNI-positive patients (28.6 months)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of PNI-negative patients (44.3 months,P<0.01), which was also influenced by pN stage, pT stage, and clinical stage(P<0.0l ). By multivariable 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 of overall survival, the positivity of PNI appeared to be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hazards ratio=2.257,95% CI: 1.268-4.019, P=0.006).Conclusions PNI is associated with the degree of malignancy in gastric cancer. PNI can be a candidate of new prognostic factor.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 神经旁浸润(PNI)是胃癌局部外侵转移的生物学特性之一,其临床价值尚未得到重视。本研究旨在探讨胃癌伴发PNI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PNI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6年12月期间施行开腹根治性胃切除手术的543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癌组织PNI结果,胃癌患者分为PNI阳性组和PNI阴性组,比较两组在临床病理指标上的差异。应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均衡两组与预后相关的基本资料变量,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与PNI阳性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全组胃癌患者中PNI阳性率21.18%(115/543)。匹配前两组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细胞分化程度、肿瘤TNM分期、脉管侵犯、手术切除范围及术后辅助化疗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匹配后,PNI阳性组56例,PNI阴性组98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衡(均P>0.05)。PNI阳性组的总生存时间(OS)明显短于PNI阴性组(中位OS:19个月vs. 49个月,P=0.002);亚组分析显示,TNM I~II患者中,PNI阳性对OS无明显影响(P=0.432),但明显缩短III期患者的OS(中位OS:18个月vs. 2个月,P<0.001)。在PNI阳性患者中,术后辅助化疗对I~II期患者的OS无明显影响(P=0.975),但能明显延长III患者的OS(中位OS:18个月vs. 2个月,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P=0.008)、TNM分期(P=0.034)和术后辅助化疗(P=0.006)与PNI阳性胃癌患者术后预后紧密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TNM分期处于III期(HR=2.591,95% CI=1.291~5.198,P=0.007)、未进行术后辅助化疗(HR=0.345,95% CI=0.184~0.649,P=0.001)是影响PNI阳性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NI阳性胃癌患者的预后明显差于PNI阴性胃癌患者,其对预后的影响在TNM III期患者中尤为明显。积极的术后辅助化疗有助于改善该类胃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旁浸润(PNI)对胃癌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52例行胃癌根治术后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胃癌组织的石蜡标本以苏木精伊红(HE)染色,当肿瘤细胞浸润神经束膜或神经束内时判断为PNI阳性。分析PNI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PNI阳性率32.1%(81/252)。PNI阳性率与T分期、N分期、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血管和淋巴管侵犯及Lauren分型有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及Borrmann分型无关(P>0.05)。随着肿瘤的进展,PNI阳性率增高。PNI阳性患者的5年累积生存率与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23.9%和34.5个月,明显低于PNI阴性患者的43.6%与43.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65,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PNI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23,HR=0.182,95%CI 0.042~0.793)。结论胃癌患者的PNI阳性率较高,PNI与胃癌的进展有关,是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肿瘤神经旁浸润(PNI)的概念、可能分子机制及临床意义,以寻找新的肿瘤治疗途径。方法对有关PNI的定义、分子机制及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分析。结果目前对于PNI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是肿瘤接近并包绕至少33%神经周径或者穿透三层神经鞘中的任意一层。PNI不仅仅是简单的扩散,更像是浸润和侵犯。目前主要有"低阻力通道"和"信号交互传递"两种学说用以解释其发生机制。近期的研究表明"信号交互传递"更能合理解释PNI的发生机制。而包括成纤维细胞在内的基质成分,在促进PNI发生的复杂信号通路中起着关键作用;神经营养素和轴突导向分子在PNI的进程中起调节作用。临床研究发现,PNI在头颈部肿瘤、胃癌、胰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中是判断预后的指标,阳性提示预后较差,5年存活率较低。结论PNI的发生机理极为复杂,关于其详细的机理仍无明确的定论,故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将为揭开肿瘤PNI的机理提供理论基础,也可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神经束膜浸润对胃癌预后的意义. 方法对176例胃癌组织石蜡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神经束膜浸润情况. 结果 105例神经束膜浸润阳性(59.7%).神经束膜浸润阳性率在未分化肿瘤、血管浸润、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明显增高(P<0.05).随着胃壁浸润深度增加,神经束膜浸润阳性率也增加(P<0.05). 结论神经束膜浸润与胃癌的恶性程度有密切关系;胃癌术后神经束膜浸润的检测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神经浸润与胃癌其他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66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存在神经浸润将其分为神经浸润阳性组和神经浸润阴性组。分析神经浸润与胃癌其他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对胃癌预后的影响,并使用倾向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Ns)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80例gNENs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胃镜活组织检查.对于活组织检查结果提示分化较好、直径≤2 cm的gNENs,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于活组织检查结果提示分化较差、直径>2 cm的gNENs,行手术切除,根据肿瘤所在的部位选择不同的术式.采用电话、书信及门诊复查相结合的方式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10月31日.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和计算生存率,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 80例gNENs患者临床表现为腹上区疼痛及不适的有58例.肿瘤部位:贲门部32例、胃体部40例、幽门部8例;肿瘤大体分型:溃疡型44例、息肉型25例、隆起型11例.肿瘤平均直径为2.6 cm(0.4~7.5 cm).肿瘤分级:G1级27例、G2级10例、G3级43例.肿瘤未发生转移45例,伴有淋巴结转移34例(远处转移2例),仅伴有远处转移1例.31例胃神经内分泌瘤患者行内镜切除术,术后均未接受辅助化疗.49例患者(胃神经内分泌瘤6例、胃神经内分泌癌43例)行根治性切除术,其中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16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5例、全胃切除术15例、远端胃大部切除+肝转移灶切除术3例;34例患者行术后化疗,15例未行术后化疗.79例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42.0个月(2.0 ~ 113.0个月).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75.6个月(2.8 ~ 100.8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3%、75.8%、66.5%.G1级、G2级、G3级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100.0%、38.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治疗方式、术后化疗、肿瘤大体类型、肿瘤直径、肿瘤分级、肿瘤分期与患者预后相关(r=9.550,17.488,25.038,14.994,6.897,25.234,22.066,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11.280,95%可信区间:5.353 ~19.121,P<0.05).结论 gNENs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以腹上区疼痛及不适为主,肿瘤所在部位以贲门部、胃体部占大多数,gNENs的分级及分期情况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内镜或手术切除是治疗gNENs的主要方式,预后与患者的性别有关,女性患者的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具有神经内分泌特征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1997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19例具有神经内分泌特征胃癌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9例患者中胃神经内分泌癌14例,其中9例位于胃底贲门,5例位于胃体;另5例胃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者中2例位于胃底贲门,2例位于胃窦,1例位于全胃。根据2000年WHO肿瘤国际组织新分类标准.本组19例患者可分为Ⅰ型胃类癌2例(10.5%),Ⅱ型散发性胃类癌9例(47.4%),胃小细胞癌3例(15.8%),胃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5例(26.3%)。临床无特异性表现,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18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手术采用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或全胃切除术.3例伴肝转移者行同时性肝转移灶切除:另1例胃体小细胞癌伴肝转移无耘.手术切除者予以单纯化疗。本组患者1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73.7%和38.6%。结论胃神经内分泌癌好发于贲门、胃底部及胃体,胃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可发生于胃的各个部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本病总体预后不佳.治疗应尽可能行根治性切除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癌浸润邻近器官数目、浸润器官及其外科治疗与预后的变化趋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8月至2010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580例接受手术治疗胃癌患者临床资料,依入院时间分为阶段1(1994年8月至2000年12月)、阶段2(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阶段3(2006年1月至2010年3月)3组,比较各组患者胃癌浸润邻近器官情况及外科治疗与预后.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累计生存率,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 阶段1、2、3组患者胃癌浸润邻近器官的总体发生率分别为34.67%(130/375)、27.08% (117/432)和26.65%(206/773),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69,P<0.05).其中,胃癌浸润1个器官、≥3个器官的发生率3组依次下降(x2=6.301,6.253,P<0.05);胃癌浸润2个器官的发生率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254,P >0.05).胃癌浸润胰腺、脾脏的发生率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1.861,5.376,P>0.05);胃癌浸润胰腺+脾脏的发生率3组依次升高(x2=9.404,P<0.05);胃癌浸润胰腺和脾脏以外其他器官的发生率3组依次降低(x2=27.247,P<0.05).阶段1、2、3组患者的总体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80.87%(307/375)、85.19%(368/432)和87.71% (678/773),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724,P<0.05).其中,胃癌浸润1个器官者的根治性切除率3组依次升高(x2=9.520,P<0.05);胃癌浸润2个及≥3个器官者的根治性切除率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88,1.491,P>0.05).胃癌浸润胰腺、脾脏、胰腺+脾脏者的根治性切除率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1.843,0.303,1.706,P>0.05);胃癌浸润胰腺和脾脏以外其他器官者的根治性切除率3组依次升高(x2=20.487,P<0.05).阶段1、2、3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均依次升高(x2=17.879,P<0.05).其中,胃癌未浸润邻近器官者及浸润1个器官者的累积生存率3组均依次升高(x2=6.147,6.413,P<0.05);胃癌浸润2个和≥3个器官者的累积生存率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4.029,1.274,P>0.05).胃癌浸润胰腺、脾脏、胰腺+脾脏者的累积生存率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3.608,0.105,2.971,P >0.05);胃癌浸润胰腺和脾脏以外其他器官者的累积生存率3组依次升高(x2=6.749,P<0.05).结论 近16年来胃癌浸润邻近器官的总体发生率逐渐下降,但浸润数目及浸润器官变化不均衡;胃癌浸润邻近器官的总体根治性切除率逐渐升高,患者预后显著改善,但对于不同浸润数目及浸润器官者,其预后改善不均衡.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erineural invasion (PNI) in rectal cancer.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204 patients undergoing resection of low rectal cancer from January 2003 to January 2005 at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Chenzhou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Paraffin sections of surgical specimens from all th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resection of low rectal cancer were stained with HE. PNI-positive was defined as infiltration of carcinoma cell into the perineurium or neural fascia. The association of PNI with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and prognosis of rectal cancer was analyzed. Results PNI was positive in 31.9% (65/204) of the patients. The tumor size, depth of invasion, lymph node metastasis, TNM stage, tumor growth pattern, histologic grade, tumor resection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PNI. The overall survival time of the PNI-positive patients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PNI-negative patients [(43.8±1.5) months vs.(57.2±1.5) months, P<0.01].Furthermore, the overall survival time of the PNI-positive stage Ⅱ patients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stageⅢ patients [(46.5±3.2) months vs. (55.7±1.2) months, P<0.05]. Conclusion PNI can be used as one of the indicators to predict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rectal cancer.  相似文献   

12.
肿瘤大小与早期胃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的预后因素,特别是肿瘤大小与早期胃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2年2月119例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外科治疗的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早期胃癌的预后因素.结果 本组早期胃癌病例5年生存率为90.9%,其预后主要与肿瘤大小相关,直径<2 cm组、2 cm≤直径<4 cm组与直径≥4 cm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2.0%、8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同时比较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等因素,P值分别为0.816及0.3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大小与其他预后因素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早期胃癌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与其预后关系不明确,而肿瘤大小很可能是早期胃癌独立的预后因素,对指导早期胃癌预后及手术选择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青海地区残胃癌(GS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0月就诊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青海省人民医院肿瘤外科的102例GS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02例GSC患者中,首次疾病为良性者20例(19.6%),首次疾病为恶性者82例(80.4%)。首次术后至GSC发生的时间间隔,首次疾病为良性者为204(108~481)个月,首次疾病为恶性者为38(5~204)个月,前者GSC均发生于首次术后60个月后,后者大多数(84.2%)发生于首次术后60个月以内,且两者在首次手术方式、消化道重建方式的构成比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首次疾病为良性者GSC主要发生于非吻合口(60.0%),而首次疾病为恶性者主要发生于吻合口(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2例患者中,行根治性手术11例(10.8%),姑息性手术19例(18.6%),未手术72例(70.6%)。83例获随访1~50个月,全组GSC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为25.5%,患者的生存率与首次疾病的良、恶性无关(P=0.086),而与GSC的病理组织分型、有无合并症以及CEA、CA19-9水平有关(均P0.05)。结论:GSC的发生与首次手术方式及首次消化道重建方式有关,不同首次疾病性质患者GSC发生的间隔时间及发生部位不同;GSC预后差,GSC的病理组织分型、合并症及部分肿瘤标志物水平对GSC患者的预后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胃癌腹膜扩散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胃癌腹膜扩散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以及姑息性切除术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8月至2005年7月间胃癌数据库资料中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792例原发性胃癌患者中发生腹膜扩散105例(13.3%)。肿瘤穿透浆膜、淋巴结转移、全胃癌、未分化癌、BorrmannⅣ型、女性患者与腹膜扩散相关(P〈0.05)。腹膜扩散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7%、23%、22%。接受姑息性切除术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6%、25%和20%,姑息性切除术后1年内各时点生存率均高于接受旁路手术或喂食性造口术患者和仅行剖腹探查患者(P〈0.05),而3组间术后3、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胃癌腹膜扩散患者具有较差的临床病理特征;姑息性切除术可改善胃癌腹膜扩散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5.
青年人与老年人胃癌的临床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青年人胃癌区别于老年性胃癌的临床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治疗对策。方法对79例45岁以下(青年组)和120例65岁以上(老年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6)。与老年组比较,青年组患者早期无特异症状、病程较短(165dvs400d,P=0.029)、并以胃下部癌多见(49.4%vs41.7%,P=0.038);病理分期两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总的中位生存时间,青年、老年组分别为1006d和530d(P=0.108);根治术后,青年、老年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197d和919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2)。结论青年人胃癌具有症状无特异性、恶性度高、发展迅速等特性,但通过恰当的治疗,效果与老年患者无异。  相似文献   

16.
不同部位胃癌患者根治术后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问行胃癌根治术的14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胃上部癌(U组)21例.胃中部癌(M组)38例,胃下部癌(L组)87例,分析比较3组间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差异。结果3组患者Borrmann分型分布相互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U组患者平均年龄和原发病灶直径均大于M组和L组(P=0.034.P=0.001).采用扩大淋巴结清扫的病例亦明显少于M组和L组(辟0.009)。L组患者N分期和TNM分期均早于M组和U组(P=0.007.P=0.020),复发病例明显少于M组及U组(P=0.006),且3年和5年的生存率明显高于U组和M组(P=0.007.P=0.001)。结论胃上部癌与胃下部癌具有较为独立的生物学行为特征,胃中部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介于胃上部癌与胃下部癌之间。不同部位胃癌的预后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mRNA(UPA mRNA)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RNA(MMP-9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类型、生长方式、分化、脉管侵犯、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105例胃癌组织中UPA和MMP-9的mRNA。结果 105例胃癌中UPA mRNA及MMP-9mRNA的阳性率均为58.1%;UPA mRNA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学类型(r=0.123.P=0.210)和分化程度(r=0.102,P=0.298)无关,而与肿瘤生长方式(r=0.344,P=0.001)、浸润深度(r=0.296,P=0.002)、脉管侵犯(r=0.198,P=0.042)、淋巴结转移(r=0.332,P=0.001)和远处转移(r=0.530,P=0.001)呈正相关;MMP-9mRNA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学类型(r=0.143,P=0.145)和分化程度(r=0.102,P=0.298)无关,而与肿瘤生长方式(r=0.267,P=0.006)、浸润深度(r=0.335,P=0.001)、脉管侵犯(r=0.209,P=0.032)、淋巴结转移(r=0.343,P=0.001)和远处转移(r=0.468,P=0.001)呈正相关;UPA mRNA表达水平与MMP-9mRNA呈正相关(r=0.237,P=0.015);UPA mRNA和MMP-9mRNA阳性表达病例的平均生存时间和5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的病例。结论 UPAmRNA和MMP-9mRNA的表达可预测胃癌浸润和转移,是指导临床治疗及估计预后的有意义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