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快速荧光免疫测定法检测50例AMI患者PCI治疗前后血浆BNP水平,并与50例保守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术前2组患者BNP[(480±140)ng/L和(458±123)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第6天BNP[(190.2±98.9)ng/L]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t=39.433,P<0.01),且与对照组下降幅度相比存在明显差别(t=4.419,P<0.01);对照组治疗后第6天BNP[(328.4±197.8)ng/L]低于治疗前(t=29.248,P<0.05).结论 检测AMI患者PCI术前后BNP的变化可以评估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冠状动脉闭塞引起的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造成心肌细胞因供血不足而呈局部性坏死~([1])。AMI也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急危重病,具有发病急、病程短及死亡率高等特点~([2])。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AMI患者首选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可降低患者近 相似文献
3.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脑钠肽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对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8例,其中PCI组52例,在发病后6~12 h内成功行急诊PCI;保守治疗组66例,为同期拒绝急诊PCI或急诊PCI失败者.两组均于入院即刻,12、24、48和72 h以及7、14和28 d测定血浆BNP浓度;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两组患者人院3~5 d和28 d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的检测值作为正常参考值.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即刻血浆BNP水平均高于正常健康者,同组不同时间点BNP浓度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保守治疗组血浆BNP水平呈双峰曲线,12~24 h达高峰,7 d时出现第二次峰值.PCI组血浆BNP水平呈单峰曲线,于12~24 h达到峰值.PCI组各时间点BNP水平均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P均<0.01).两组患者3~5 d的LVE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 d时PCI组LVEF值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P<0.01).结论 急诊PCI能够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NP水平,提高LVEF值,从而减轻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钠肽(BN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疗效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通过酶联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急性心梗患者BNP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AMI组BNP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病情变化,BNP 水平随之变化,病情趋于好转,BNP水平逐渐下降;病情恶化时,BNP水平升高.结论 检测BNP浓度水平对急性心梗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B型脑钠肽(BNP)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8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BNP浓度,并以30例健康自愿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BNP水平(153.24±69.76)n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85.16±28.15)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183.94±85.06)ng/L〕、中〔(155.66±57.13)ng/L〕面积脑梗死组血浆BNP水平均显著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90.38±31.8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BNP水平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明显升高,提示其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在脑梗死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和B型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在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172例AMI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镇痛、吸氧、心电监测、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冠状动脉再灌注等治疗,随访1个月并依据随访结果分为存活组(A组)和死亡组(B组),测定并比较2组SUA和BNP水平,分析影响AMI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A组SUA和BNP水平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UA和BNP水平增高是AMI患者预后不良的因素。结论 SUA和BNP水平可作为评估AMI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脑钠肽水平的变化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燕辉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14):1095-1095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中的脑钠肽(BNP)水平进行检测,探讨脑钠肽与AMI预后的关系。方法所有患者入院6h内接受治疗,先进行常规冠脉造影,确定梗死相关血管(IRA)后再行常规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溶栓治疗。随访6个月。根据随访期间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和不良预后组,比较两组血浆BNP水平。结果两组AMI患者血浆BNP水平在入院时无显著性差异,2周后预后良好组血浆BNP水平较不良预后组有明显下降。结论血浆BNP水平是AMI预后的一个密切相关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AMI预后危险分级的一项快速、简便、有效的检验指标。 相似文献
8.
徐日新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3):57-58
目的探讨不同再灌注治疗方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1)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及BNP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对72例接受急诊冠脉介入(PcI)或溶栓治疗的患者,于人院即刻及发病12~24h测定血浆BNP水平,比较不同治疗方式之间BNP的差异,BNP与ST段回落、出院时心功能指标的关系。结果PCI组与溶栓治疗组相比,12-24hBNP水平明显下降(P〈0.05);ST段回落更好(P〈0.05);出院时左室射血分数也明显高于溶栓治疗组(P〈0.05)。随访期间发生心力衰竭患者12~24hBNP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者。结论对于急性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PCI较溶栓治疗能显著降低发病12-24h测定血浆BNP水平及改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对广东省清远市中医院收治的102例AMI患者检测血浆BNP浓度,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发病后24血浆BNP水平在非糖尿病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组结果(1713.6±687.03)ng/L,明显高于未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组,P<0.01;②试验组与对照组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BNP的水平可以判断非糖尿病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病情危重程度,血浆BNP可作为判断非糖尿病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危险性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不同再灌注治疗方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型脑钠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日新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5)
目的探讨不同再灌注治疗方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及BNP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对72例接受急诊冠脉介入(PCI)或溶栓治疗的患者,于入院即刻及发病12~24h测定血浆BNP水平,比较不同治疗方式之间BNP的差异,BNP与ST段回落、出院时心功能指标的关系。结果PCI组与溶栓治疗组相比,12~24hBNP水平明显下降(P0.05);ST段回落更好(P0.05);出院时左室射血分数也明显高于溶栓治疗组(P0.05)。随访期间发生心力衰竭患者12~24hBNP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者。结论对于急性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PCI较溶栓治疗能显著降低发病12~24h测定血浆BNP水平及改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后血浆脑钠肽水平与心室重塑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AMI后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与心室重塑的关系.方法:选择37例AMI患者,分别于发病第2、7、14、30、90和180日抽血测脑钠肽,并根据UCG测定的两次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差值将患者分为重塑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脑钠肽水平,并分别和正常组20名比较.结果:AMI第2~90日重塑组脑钠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分别为P<0.01).结论:脑钠肽可作为AMI后心室重塑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2.
姚望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0):767-76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PCI手术后尿酸(U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B型脑钠肽(BNP)水平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分别检测188例AMI患者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手术后UA、hs-CRP、BNP水平,分析患者UA水平变化和hs-CRP及BNP的关系。结果 AMI患者PCI术后UA水平与hs-CRP增高正相关,术后UA水平越高,BNP也就越高。结论 AMI患者的UA水平的增高对其预后有一定的影响,监测AMI患者的UA水平,有助于尽早对预后作出评估。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后血浆脑钠肽水平与心室重构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对心梗后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及判断作用。方法纳入120例首发AMI患者,根据心脏多普勒超声的检测情况分为心室重构组和心室非重构组。在发病后72h内及90d时,检测血浆BNP和ANP含量。出院后90d时随访。半年后进行超声检测,综合评价心室重构情况。结果纳入120例,成功随访101例。依据ΔLVEDVI值分为重构组39例,非重构组62例。重构组发病后72h内及90d时的血浆BNP、ANP水平均显著高于非重构组。BNP2水平与LVEDVI相关系数最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心梗发病90d时的血浆BNP水平与心室重构的关系最为密切,可作为独立预测指标。ROC曲线分析表明BNP对心室重构的判断价值大于ANP,其中BNP2价值最大。血浆BNP2≥410pg/mL,判断心室重构的敏感度为0.80,特异度为0.70。结论心梗后90d的血浆BNP水平可作为心室重构的独立相关指标,这对预测AMI患者发生心室重构提供了一一种新的无创且有效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4.
心血管病患者血浆N端B型脑钠肽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观察心血管病患者血浆N端B型脑钠肽(NTproBNP)浓度的改变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测定1112例心血管病患者及60名健康体检者血浆NTproBNP浓度并分析其与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的关系。结果心血管病患者组血浆LogNTproBNP浓度[(3.01±0.36)fmol/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65±0.10)fmol/ml]且方差分析显示不同的心血管病患者组间血浆NTproBNP浓度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F=45.147,P<0.001)。各心血管病组血浆NTproBNP浓度随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NYHA心功能分级升高)而显著上升(P<0.001);但同为1级心功能或同为2级心功能时,不同心血管病组间的血浆NTproBNP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P=0.001)。多因素相关分析表明血浆NTproBNP浓度与NYHA心功能分级和年龄之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r=0.712,P<0.001及r=0.063,P<0.001)。结论心血管病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随着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是评价心功能的敏感指标;在心功能改变早期,不同心血管疾病对血浆NTproBNP水平的升高可能给予不同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重组人脑利钠肽(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rhBNP)对急性ST段急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的影响。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并行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rhBNP(商品名:新活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及预后。结果两组治疗前心肌肌钙蛋白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B型脑钠肽和超敏C-反应蛋白、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输出量等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B型脑钠肽和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输出量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发生消化道出血、冠状动脉痉挛、慢复流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119,P>0.05);治疗后6个月时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17.19%)明显低于对照组(39.06%),差异有显著性(χ2=0.119,P=0.023)。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PCI治疗后应用rhBNP治疗能改善心功能,减少MACE总发生率,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及阿托伐他汀干预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6年10月至2008年12月入住我院心内科的AMI患者80例,完全随机分为2组.①常规治疗组38例,患者在无用药禁忌的情况下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和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低分子肝素及阿司匹林等治疗.②阿托伐他汀组4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片20 mg口服,每晚1次,服药时间为3个月.③选择同期经冠状动脉造影和超声心动图证实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成年人20名为健康对照.经超声心动图检测80例AMI患者以及20名健康对照者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其血浆BNP的浓度.观察测定2组AMI患者治疗前(梗死后24 h内)、治疗后3周、治疗后3个月LVEDd、LVEF、LVFS和血浆BNP浓度.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2.0软件包.结果 ①常规治疗组、阿托伐他汀组AMI患者在治疗3周时LVEDd、LVEF及LVF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1、1.39、1.82,2.19、1.44、2.07,P均>0.05);在治疗3个月时LVEDd、LVEF及LVF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55、6.40、7.58,18.01、22.37、20.78,P均<0.01),阿托伐他汀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3个月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61、8.89、5.43,P均<0.05).②2组AMI患者在梗死后24 h内血浆BN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AMI患者在治疗3周和3个月时与治疗前比较BNP水平明显下降,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58、7.06、6.29、7.24,P均<0.01),阿托伐他汀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3周、3个月比较血浆BNP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28、8.11,P均<0.05).③2组AMI患者治疗后3个月血浆BNP水平与LVEF呈明显负相关(r1=-0.48,r2=-0.58,P均<0.01).结论 ①AMI患者血浆BNP水平的改变早于心脏结构的变化.②长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以改善AMI患者心功能,降低血浆BNP水平,逆转心室重构.③血浆BNP水平可作为评价AMI心功能及预后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对95例AMI患者分别于入院后第1,3天测定BNP水平,均给予康复护理,按照能完成阶段的不同分为三组,观察各组之间BNP水平的差异.结果:三组之间第1天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观察的AMI患者中,依据第3天的BNP水平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安全性.结论:BNP水平在AMI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具有积极的临床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无症状心衰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N端B型脑钠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无症状心衰患者血浆N端B型脑钠肽(NT-proBNP)的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入选83例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无任何临床心衰症状至少1年以上的门诊体检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NT-proBNP浓度,以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心室结构功能,分为射血分数(EF)≥0.5组(41例)和EF<0.5组(42例)。结果:EF<0.5组血浆NT-proBNP浓度[(1 123.8±234.3)fmol/mL]显著高于EF≥0.5组[(505.0±86.9)fmol/mL],P<0.001。在EF<0.5组,射血分数(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与血浆NT-proBNP浓度呈显著负相关(r=-0.96,P<0.001;r=-0.93,P<0.001);而在EF≥0.5组,EF、FS与血浆NT-proBNP浓度无相关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显示,界值为675 fmol/mL时,血浆NT-proBNP浓度诊断无症状心衰的敏感性95.24%,特异性92.68%,阳性预测值93.02%,阴性预测值95.00%,阳性似然比13.02,曲线下面积为0.940。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可以作为诊断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发生无症状心衰的一个良好指标,且NT-proBNP的水平随着心功能受损程度的加重而升高,能较好地反映左心室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利钠肽(BNP)是一种心脏神经激素,当心室壁张力增加时,心室肌细胞受到牵拉刺激,就会以激素原的形式爆发式合成,最后裂解为由32个氨基酸组成的BNP分子与76个氨基酸组成的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片段,并将2者同时释放人血循环,发挥生物活性。在血浆中NT—proBNP分子与BNP分子以1:1的比例存在于血循环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该院就诊的ACS患者210例,检查住院期间的BNP,并记录住院期间和出院后30dMACE的发生情况。根据BNP的不同,把ACS患者分成两组(A组:BNP<100pg/mL;B组:BNP≥100pg/mL),比较两组患者发生MACE的差异。结果B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9±11.4)岁,明显高于A组的(62.6±10.3)岁(P=0.03);B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占53.7%,高于A组的34.3%(P=0.005);两组患者在性别、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和吸烟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B组MACE的发生率为17.6%,明显高于A组的4.9%(P=0.004);B组心因性病死率和再发心肌梗死率均明显高于A组(P<0.05)。入院至出院后1个月,B组MACE的发生率为33.3%,明显高于A组的9.8%(P<0.01);B组心因性病死率、再发心肌梗死率和再次血运重建率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血浆BNP水平的增高,增加ACS患者短期MACE的发生率。临床上对BNP>100pg/mL的ACS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