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2 毫秒
1.
目的 本研究通过探讨活化凝血时间(ACT)不同促凝试剂检测LMWH抗凝活性灵敏性的差异,尝试通过筛选适宜强度促凝试剂把ACT仪用于LMWH抗凝活性床旁检测.方法 选择30例健康志愿者,抽取血标本分装后,依次加入不同剂量的低分子量肝素(达肝素钠),最终血标本浓度范围为0.2~1.8 IU/ml,应用3种不同促凝试剂玻璃珠、硅藻土、高岭土分别依次测定ACT值,对不同浓度达肝素钠与相应的ACT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用3种促凝试剂分别测得的ACT值均与达肝素钠浓度成直线相关关系(P<0.01),对ACT值与达肝素钠浓度的直线回归方程分析发现,3种促凝试剂的直线斜率差异很大,玻璃珠249.7 s/IU,硅藻士77.7 s/IU,高岭土59.3 s/IU(P<0.01).不同促凝试剂对达肝素钠的反应性不同,在0.2~1.8 IU/ml的浓度范围内,高岭土对达肝素钠很不敏感,玻璃珠是较适宜的检测达肝素钠的促凝试剂.结论 玻璃珠、硅藻土、高岭土3种促凝试剂对达肝素钠的灵敏性不同,应用玻璃珠作促凝试剂的ACT检测是较适宜的达肝素钠抗凝活性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观察低分子量肝素联合华法林治疗晚期肺癌合并急性非大面积肺栓塞的疗效及对呼吸困难症状的影响.方法 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收治ⅢB~Ⅳ期肺癌合并肺栓塞患者15例,所有患者均经螺旋CT动脉造影(SCTPA)确诊为急性非大面积肺栓塞.给予依诺肝素(1mg/kg体重)每12 h皮下注射1次(7~14 d),并在应用依诺肝素48 h后加用华法林,调整华法林剂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0~3.0.监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4、7、14d的呼吸困难分级(MRC分级)、动脉血气分析等指标的变化,观察疗效.结果 2例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因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分别于治疗第6天和第11天死亡,其余13例患者治愈6例,显效5例,好转2例,中位生存期9.2个月.治疗后4、7、14d患者的MRC分级由(3.1±0.5)级降低至(1.9±0.8)、(1.5±0.5)、(0.6±0.6)级,动脉血氧分压(PaO2)由(60.5±7.2) mm Hg(1 mm Hg=0.133 kPa)升高至(76.1±9.7)、(81.6±9.2)、(86.2±7.5) nn Hg,血浆D-二聚体由(9.44±5.29) mg/L降低至(4.33±3.34)、(0.88±0.32)、(0.41±0.17) mg/L,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由(38.5±6.7)mm Hg降低至(35.5±5.1)、(29.3±3.2)、(24.1±4.1) mm Hg,其中PaO2、MRC分级、血浆D-二聚体治疗后4、7、14d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A-a)O2治疗后7、14d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抗凝治疗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危及生命的大出血及血栓栓塞.结论 低分子量肝素联合华法林治疗晚期肺癌合并急性非大面积肺栓塞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低分子量肝素钙是低分子量肝素的钙盐,是一种新型的抗凝血酶Ⅲ依赖性抗血栓形成药,其药理作用与普通肝素基本相同。文章对低分子量肝素钙药理体外实验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纤溶酶联合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8例UA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阿司匹林、比索洛尔、辛伐他汀、硝酸酯类药物口服及低分子量肝素静脉滴注等),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纤溶酶200 U,以0.9%氯化钠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0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和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较治疗前延长(P<0.05).试验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心绞痛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0.9%(40/44),对照组为81.8%(36/44);试验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75.0%(33/44),对照组为63.6%(28/4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试验组未增加出血事件及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纤溶酶,能有效控制UAP发作,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不同时段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钙对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 将91例应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30例)、B组(30例)、C组(31例),并且分别于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即刻、6h、12h开始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钙,以上三组患者均维持每12 h 5000 U低分子量肝素钙腹壁皮下注射,治疗7~ 10d.观察三组冠状动脉再通率、急性期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B、C组冠状动脉再通率分别为76.7%(23/30)、96.7%(29/30)、74.2%(23/31),B组冠状动脉再通率显著高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急性期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10/30),显著低于A组[70.0%(21/30)]和C组[61.3%(19/31)](P< 0.05).结论 在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静脉溶栓后6h开始联合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钙,可显著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减少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分子量肝素联合间歇充气加压预防腰椎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有高或极高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腰椎手术患者42例(联合预防组)行正规抗凝联合间歇充气加压治疗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另选择有高或极高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腰椎手术患者50例(对照组)单纯行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观察比较两组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引流量、拔管时间。结果联合预防组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10.0%(5/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1,P〈0.05)。联合预防组引流量、拔管时间分别为(318.6±213.5)ml、(116.3±11.3)h,对照组分别为(312.1±202.9)ml、(115.6±30.5)h,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具有高或极高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腰椎手术患者,应用低分子量肝素联合间歇充气加压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较单纯联合间歇充气加压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机理。方法建立假手术组(S组)、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组)和LMWH治疗组(H组),比较各组死亡率、血清淀粉酶、IL-6、腺泡细胞凋亡指数和胰腺组织NF-κB活性。结果H组死亡率、血清淀粉酶和IL-6明显低于SAP组(P〈0.01)。H组腺泡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SAP组(P〈0.01)。H组胰腺组织NF-κB活性明显低于SAP组。结论LMWH可能通过抑制NF-κB的活性,从而诱导了胰腺腺泡细胞凋亡,减轻胰腺炎症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研究胸外科高龄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变化及低分子量肝素的临床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07年9月至2009年12月接受开胸手术的96例高龄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4例和试验组42例(术后第1~7天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Pl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以及抗-Xa活性等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临床表现,同时观察糖尿病对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前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对照组PT延长,Fib、D-D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对照组的Fib、D-D较试验组升高(P<0.05).试验组术后各时间点抗-Xa活性较术前逐渐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对术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无明显影响.对照组出现1例肺血栓栓塞症,试验组无一例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 胸外科高龄患者术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症,术后早期给予适量低分子量肝素预防性治疗,有利于改善高凝状态并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低分子肝素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疗效.方法 将70例ICP患者分为A、B、C 3组,A组25例予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0.4 ml,1次/d,;B组20例予以思美秦1000 mg静滴,1次/d;C组25例予中成药茵桅黄注射液30ml静滴,2次/d,以上3组均同时加用能量合剂静滴,10 d为1疗程,观察疗效.结果用药后A组瘙痒评分,TBA、TBIL及ALT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仅胆酸水平及瘙痒评分低于治疗前(P<0.01);C组ALT、TBIL明显下降(P<0.01),而TBA则无显著下降(P>0.05),瘙痒评分亦无改善.在妊娠结局方面A组早产及羊水粪染发生率低于B、C两组(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较思美泰及茵桅黄临床效果好,是治疗ICP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以及低分子肝素治疗组。低分子肝素治疗组给予低分子肝素(1 mg.kg-1.d-1)治疗。8周后检测各组大鼠尿蛋白排泄率、血糖、血脂以及PT与KPTT,测定血浆P-selectin表达水平,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低分子肝素治疗组尿蛋白排泄率(P<0.01)、高凝程度(P<0.05)、血脂水平(P<0.01)以及P-selectin表达(P<0.01)均低于糖尿病组,肾组织病理改变亦明显较轻。结论低分子肝素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有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P-selectin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低分子肝素治疗孕晚期产前非显性DIC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有产科并发症的非显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 IC)的孕晚期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后,观察减少产后出血和D IC的发生情况。方法将D-二聚体(D-D)>5.0 mg/L有产科并发症的40例患者分为2组:低分子肝素组(20例),LMWH 0.3 m l腹壁皮下注射,12 h一次,1~4 d;低分子右旋糖酐(低右)组(20例),低右500 m l 丹参20 m l,静脉滴注1~7d。结果孕晚期D-D较非孕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产科并发症患者应用LMWH后D-D明显下降(P<0.01),产后出血量和D IC发生率明显减少,与低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MWH可降低D-D、减少产后出血及预防D IC的发生,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胎儿生长受限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2例胎儿生长受限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使用低剂量(L组)和中等剂量(M组)的低分子肝素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终止妊娠前行彩色超声检查,监测胎儿生长情况和脐血流变化,同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记录新生儿情况并进行随访。结果:①低剂量和中等剂量组治疗后胎儿生长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两组治疗后脐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S)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D)的比值(S/D比值)、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01),M组S/D值下降程度较L组明显,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M组新生儿的胎龄、体重、身长及胎盘重量均大于L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新生儿预后方面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④治疗后M组PT及APTT均较治疗前有所延长,但差异无显著性,而皮下瘀斑发生率明显高于L组;两组间产后出血量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低分子肝素可以改善胎盘血流,从而有效治疗胎儿生长受限,其低剂量组的疗效与中等剂量组相近,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不增加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对母儿的安全性优于中等剂量组,且用药量少、使用方便、产妇易于接受,更适于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妊娠中晚期羊水过少的临床疗效。方法;9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静脉补液的传统治疗方法,治疗组则在补液的同时使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后复查羊水指数(AFI),脐动脉血流阻力(S/D比值),分娩时观测新生儿体重、新生儿Apgar评分、剖宫产率,测量两组患者产后出血量和产后出血的发生,观察治疗组凝血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AFI较对照组明显增多,S/D比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剖宫产率较对照组低,治疗组新生儿体重较对照组重,新生儿Apgar评分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产后出血量和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治疗组患者凝血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发现治疗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结论: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妊娠中晚期羊水过少疗效确切且安全,有利于改善母婴结局,具有临床推广使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妇幼保健》2017,(23)
目的探讨妊娠期妇女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2014年医院收治的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13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67例,观察组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硫酸镁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硫酸镁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压变化、APTT值、妊娠结局、新生儿情况等来判断两组方法的临床疗效,记录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血压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APTT值观察组(37.3±2.8)s与对照组(35.3±2.7)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尿蛋白好转率41.18%优于对照组的23.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常见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体质量(1 547.50±309.56)g与对照组(1 542.26±522.51)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妊娠期妇女子痫,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有效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研究。 相似文献
16.
周燕宁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9(21):38-39
目的探讨联用低分子肝素和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对尿蛋白排泄率的影响,寻找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有效途径。方法59例患者分为黄芪组20例,静滴黄芪注射液20ml,每天1次;低分子肝素组19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U,每天2次;联用组20例,联用低分子肝素和黄芪注射液,剂量同上。疗程14d。结果24h尿蛋白排泄率,黄芪组治疗前为(1.05±0.33)g/24h,治疗后为(0.88±0.23)g/24h;低分子肝素组治疗前为(1.01±0.38)g/24h,治疗后为(0.80±0.28)g/24h;联用组治疗前为(1.05±0.36)g/24h,治疗后为(0.59±0.29)g/24h。治疗后,低分子肝素组与黄芪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用组与低分子肝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黄芪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和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有降低尿蛋白的作用,联用效果优于单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