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全球范围内,成功率很高的膝关节置换手术缓解了终末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膝关节疼痛并改善了他们的膝关节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膝关节置换手术技术经历了4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相对成熟。而各种膝关节置换用假体的设计特点各异,且种类繁多,应用指征不尽相同。为不同的膝关节置换患者选择合适的假体是人工膝关节置换取得良好疗效的基础。本文介绍了不同膝关节置换假体设计的特点以及假体性能的优缺点,概括了不同假体类型的应用原则及其疗效,并对膝关节假体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活动平台(mobile-bearing,MB)膝关节假体是设计为聚乙烯垫片与胫骨金属假体形成关节,两者之间能有一定程度水平面上的自由旋转,因而同时具有活动性与限制性。理论上,MB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关节面及关节面下方压力和骨-假体间应力,从而减少聚乙烯垫片磨损、增加假体固定的可靠性。理论及实验室研究表明MB假体较固定平台(fix-bearing,FB)假体优越。多个实验研究认为,MB线性磨损较FB小;MB假体接触面积较大,磨损较小;MB聚乙烯表面压  相似文献   

3.
洪源  冯建民  何川 《国际骨科学杂志》2011,32(4):219-220,234
股骨假体旋转力线是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预后的极其重要环节.以哪条轴线作为术中参照轴才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股骨假体旋转轴线对位准确,目前仍存有争议.该文就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各种股骨假体旋转定位参照轴的可靠性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对照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旋转平台假体与固定平台假体的早期效果。[方法]从2011年8月~2012年12月收集了120位患者的样本,包括162例在此期间进行了膝关节置换术的膝关节。膝关节假体(旋转平台与固定平台)是通过随机抽样选出的。对所有患者在手术前与手术后1、6、12个月进行评估,全部使用标准评分方法 (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功能评分,活动度)。[结果]A组66位患者共85膝使用的是旋转平台假体,平均年龄为(63.13±7.18)岁。B组54位患者共77膝使用的是固定平台假体。平均年龄为(61.35±6.75)岁。平均随访时间为(8.25±6.22)个月。全膝关节置换术固定平台假体与旋转平台假体的平均膝关节协会评分在1年之后分别为(84.5±13.8)分和(82.2±15.7)分,平均膝关节功能评分在1年之后分别为(70.3±20.5)分和(71.4±19.3)分,全膝置换的固定平台假体与旋转平台假体平均活动度在一年之后分别为(103.2±13.5)°和(104.3±13.7)°。两组的术后效果并无差异(P0.05)。[结论]在旋转平台假体与固定平台假体设计中,当前研究表示没有明显的临床性、功能性和影像学上的差异。研究表明,控制其他可变因素,不论使用旋转平台假体或者固定平台假体设计,都不会在短期随访时间内影响到效果。  相似文献   

5.
假体周围骨折是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严重并发症,是对骨科医师的挑战性难题。不同部位骨折的处理方法不同,临床上要结合患者的全身情况与骨折前的关节功能,提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才能促进骨折愈合,重建假体周围骨量和维持关节功能。近年来,随着内固定材料和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全膝关节假体周围骨折的外科干预技术有了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经典膝关节运动学认为,膝关节并不按固定轴线屈曲。在膝关节由伸直到屈曲的过程中,其屈曲轴线不断由股骨髁的前上方向股骨髁的后下方移动,即膝关节的瞬时旋转中心呈反写的“J”形(Jcurved instant center of rotation)。经典的反“J”形瞬时旋转中心理论町以圆满地解释为获得足够的活动度膝关节骨性结构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之一,即随着膝关节不断屈曲股骨后髁的曲率半径必须不断减小,以避免股骨后方与胫骨上端发生撞击。另一条件是膝关节屈曲过程中胫股关节的接触点必须不断后移,即经典膝关节运动学中认为的“后滚”。与此同时,“J”形瞬时旋转中心现象的存在,充分体现了生物界解剖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法则。随着膝关节逐渐屈曲,躯体中心远离膝关节,重力的力臂延长,对伸膝装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J”形瞬时旋转中心理论认为,膝关节屈曲过程中膝关节屈曲轴线不断由前上方向后下方移动。  相似文献   

7.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与胫骨假体的旋转力线至关重要,旋转力线不良影响手术效果.该文就股骨假体旋转定位参照轴中股骨上髁轴、股骨后髁线、股骨髁间前后轴、屈曲间隙平衡技术,以及胫骨假体旋转定位参照轴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假体选择(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锻炼方法在高屈曲度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行高屈曲度膝关节假体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改良组各50例。对照组予常规功能锻炼;改良组术后使用镇痛药和肌松药,并按自行设计的膝踝屈伸、并膝下蹲及屈膝锻炼等方法循序渐进进行功能锻炼。结果:术后不同时间对照组与改良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关节置换术后应尽早进行功能锻炼,而改良锻炼法对于提高高屈曲度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关节活动度和关节功能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采用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和并探讨其运用经验。方法对我科近三年来采用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治疗严重膝关节病变12例病人(12个膝)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膝关节功能较术前改善明显,关节功能评分从术前平均48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6分,优为8例、良为4例,没有近期并发症发生,病人主观满意度百分之百。结论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对治疗严重的膝关节病患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人工假体置换在膝关节周围侵袭性骨肿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人工假体在膝关节周围原发侵袭性骨肿瘤保肢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膝关节周围原发侵袭性骨肿瘤患者 42例。其中股骨远端 24例, 胫骨近端 16例, 腓骨上端 2例。病理类型: 骨肉瘤 21例, 骨巨细胞瘤 (Ⅱ~Ⅲ级) 16例, 软骨肉瘤 4例, 滑膜肉瘤 1例。行骨肿瘤的广泛切除或根治性切除后, 采用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重建, 对骨肉瘤患者同时采用新辅助化疗治疗。结果: 42例患者术后随访 12~72个月, 其中 30例患者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 12例出现复发。膝关节活动范围: 伸 0°, 屈 85 ~120°。按Enneking法评定功能, ≥23分 22例, 15~22分 17例, <15分 3例, 优良率达到 86%。结论: 人工假体是一种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较好的保肢方法, 能降低局部并发症及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锆铌合金膝关节假体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锆铌合金膝关节假体应用于26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对患者进行影像学和临床评估。结果术后未出现假体金属过敏、深静脉血栓、深部感染病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5~58(34. 2±6. 3)个月。随访期间影像学评估:X线片提示下肢力线正常,均未出现吸收性骨反应征及假体松动。临床评估:最大伸膝角度术前为1°~18°(5. 73°±3. 96°),末次随访为-2°~5°(0. 56°±2. 08°);最大屈膝角度术前为61°~106°(83. 23°±19. 71°),末次随访为93°~151°(118. 33°±12. 26°);HSS评分术前为32~45(39. 82±3. 75)分,末次随访为85~99(90. 36±4. 37)分;末次随访膝关节伸屈角度及HS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 001)。结论锆铌合金膝关节假体是全膝关节置换的理想假体,能够有效缓解疼痛和改善膝关节功能,减少假体松动及周围骨吸收,临床和影像学评估证实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4):1304-1307
内轴型膝关节假体自1999年上市以来,已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临床上。从设计原理上,内轴型膝关节假体系统较传统膝关节置换系统有显著优势,可最大程度的恢复正常的髌股关节和胫股关节活动,并且使用最接近膝关节解剖形态的股骨假体设计,提高了关节活动的稳定性,同时增加关节面的接触面积,最大程度降低了聚乙烯的磨损。但有关内轴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中远期随访研究相对较少,大宗的研究数据亦不多见,这些文献研究中绝大多数为针对欧美国家人群的研究,针对中国人置换该系统后的中远期随访目前无相关报道。本文通过广泛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内轴型假体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进展,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采用旋转平台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09年8月收治的37例(48膝)严重膝关节OA患者,采用旋转平台型膝关节假体(美国强生公司))进行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比较术前术后患者患侧膝关节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37例患者中32例(42膝)患者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为10~48个月,平均随访22.6个月,本组病例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关节脱位。1例术后1个月发生皮下浅表感染,给予分层穿刺,敏感抗生素治疗;1例术后3 d静脉血栓形成,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均治愈。术前患者HSS评分为37~46分(平均43.27分),术后为73~96分(平均87.22分);术后膝关节活动度为112°~128°(平均117.52°),明显高于术前的40°~90°(平均63.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旋转平台型假体置换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疗效满意,是治疗严重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生物型膝关节假体即非骨水泥型膝关节假体,其通过假体-骨界面紧密接触,促使骨组织长入假体,提高假体与髓腔的结合强度,从而达到假体的长期稳定。使用生物型人工膝关节,可保存患者骨量,同时避免或降低了骨水泥所导致的毒副作用。目前,随着工程技术与生物材料的发展,临床与科研对于生物型膝关节假体的研究也愈发受到关注。本文就生物型膝关节假体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1生物型膝关节假体的表面性状20世纪70年代,为寻求更加稳定的假体固定,生物型人  相似文献   

16.
一、全膝关节置换假体设计标准 20世纪60年代末,全膝关节置换假体(TKRs)的设计得到很大的发展。在材料或设计特征方面都有大量的创新,但是大部分新设计都是在原有设计基础上的改进与提高。这样的设计发展进程的优势是确保已经被证明成功的设计特征保留下来,新的设计特征在采纳之前会被仔细评估。尽管如此,仍然有必要阐述一下TKRs设计标准,以使新的设计规范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综合评价性别特异性与普通型膝关节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对术后关节屈曲范围(ROM)的影响。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EMBASE、Cochrane Library、PubMed等数据库,并结合文献追溯、网上查询的方法。收集所有关于性别特异性膝关节假体与普通型膝关节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对膝关节屈曲范围(ROM)影响的病例对照研究。以性别特异性假体组和普通型假体组术后ROM的合并效应量(WMD)为评价指标。应用RevMan 5.0软件对各研究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和分析,并进行数据合并,评估发表偏倚的影响。结果共6篇文献纳人Meta分析,累计膝关节904例,其中性别特异组460例,普通型假体组444例。性别特异组的术后ROM与传统假体组无差异(WMD=2.39,95%CI[-1.24,6.03],P〉0.05)。结论性别特异性与普通型膝关节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术后ROM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应用固定平台型假体(fixed bear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FB)和活动平台型假体(mobile bear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MB)的疗效差异,为临床选择适当类型假体进行TKA术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Ovid和Cochrane图书馆关于TKA术中应用FB和MB的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按照文中所述纳入标准收集后进行比较,利用RevMan5.0软件进行异质性分析及Meta分析,绘制森林图。[结果]本文检索了1979~2009年间发表的1 718篇关于TKA术中应用FB和MB的文献,经过筛选和评价,最后收集到已发表的14篇(共1 305例患者)随机或半随机的对照试验,符合本次Meta分析所纳入的试验标准。结果发现两组在KSS评分、关节活动度、患者满意率、放射学指标和假体相关并发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显著区间有重叠)。[结论]相对MB的先进设计理念,现有临床研究结果尚不支持在TKA术中应用MB疗效显著优于FB。  相似文献   

19.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单纯金属底座髌骨假体的翻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带金属底座髌骨假体失败的原因,并观察单纯髌骨假体翻修的临床疗效。方法对 22例 (30膝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因金属底座髌骨假体失败而行单纯髌骨假体翻修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假体均为同一类型的后十字韧带保留型假体,以金属底座髌骨假体置换髌骨。应用膝关节 KSS评分标准评价翻修术后的临床转归。结果髌骨假体失败时间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 26~ 96个月,平均 62.3个月,主要症状有金属摩擦感 (80% )和膝关节疼痛 (70% )。术中发现 23膝 (76.7% )聚乙烯完全磨损、金属底座外露; 9膝髌骨倾斜或半脱位; 2膝完全脱位。 30膝均成功施行骨水泥全聚乙烯髌骨翻修术,随访时间 24~ 81个月,平均 42.5个月。所有患者主诉症状消失,可独立行走活动,膝关节评分从术前的平均 73分( 27~ 88分)增加至 87分( 60~ 100分);膝关节屈曲度由术前的平均 91°增加至 99.5°。结论 (1)金属底座髌骨假体早期失败率较高; (2)髌骨位线不良和异常滑动轨迹是导致带金属底座髌骨假体失败的诱发因素; (3)单纯髌骨假体翻修可获满意的临床结果,其发生并发症的潜在危险和人工全膝关节翻修术相似,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采用旋转铰链式人工膝关节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及中期临床疗效、并发症、假体选择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7月~2008年7月10年间使用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28例患者(30例膝) 临床效果.其中男7例,女21例;平均年龄62岁(42~75岁);左膝10例,右膝20例.病因: 膝内翻合并重度骨关节炎8膝, 类风湿关节炎2膝,创伤性关节炎3膝,畸形性骨炎1膝,严重膝外翻畸形6膝,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翻修10膝(6例感染后松动,4例无菌性松动).术前术后使用KS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本组病例平均手术时间为3 h10 min(1 h 30 min~6 h30 min),术中平均失血量为990 ml(150~3 000 ml),术中及术后平均输异体血1 300 ml.28例病例平均随访51个月(12~120个月).膝关节评分从术前的19.5分增加到术后的平均77.9分(28~93 分),功能评分从术前的22.5(0~50分)增加到术后的50.5分(0~90分).膝关节平均活动范围从术前58.4°( 0°~90°)提高到术后的72.8°(10°~100°).1例发生髌腱断裂,1例发生假体断裂,5例发生>10°的伸膝迟滞,8例出现明显的膝前痛.[结论]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作为治疗严重膝关节疾病的方法,可以一定程度恢复膝关节功能,中期随访结果满意,但因其手术损伤大,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