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1)患者因素:①新生儿: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青紫,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使其易外渗。②婴幼儿: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都很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难于固定,易发生外渗,一发生外渗又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③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移…  相似文献   

2.
周围静脉输液中技巧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减轻患者的疼痛,促进康复,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提高输液质量,本文针对周围静脉输液中输液排气、周围静脉暴露、静脉穿刺、穿破血管后的补救、输液针头的固定、输液后拔针及按压等操作技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现就周围静脉输液中应掌握的一些技巧与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3.
郭智剑 《中外医疗》2009,28(35):41-41
分娩过程中,大部分产妇都需要输液治疗,以往都是采用普通静脉穿刺针手背静脉穿刺,在输液过程中,因为分娩这一特殊因素,频繁的宫缩痛使得产妇躁动,二产程屏气用力,需用手握产床上的把手,从而导致静脉回血后针头堵塞,针头穿破血管,针头固定困难等情况频繁出现,给产妇带来痛苦,工作人员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4.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护理操作,然而临床上使用的常规输液针容易使病人血管损伤,甚至使血管穿透,引起皮下淤血,药液外渗.静脉留置针因其安全、快速、方便、穿刺成功率高,置管后仅在血管内留下软管,不受体位变动影响,不易穿破血管致液体外渗,易于固定,极大程度上方便了临床用药,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和心理压力;特别是在急危重症病人抢救中,一条畅通的静脉通路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在无痛人流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500例实施无痛人流术的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51例给予一次性静脉输液针穿刺静脉;观察组749例给予静脉留置针穿刺静脉,并比较两组穿刺部位针头脱出、局部肿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再次穿刺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病人全部手术顺利完成,发生液体外渗率明显地低于对照组(P<0.05);针头脱出、局部肿胀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地低于对照组(P<0.05),再次穿刺率而显著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能够完全的避免让病人遭受反复穿刺的烦恼与痛苦,大大的降低了病人的血管损伤,这样就完全杜绝了针头脱出、二次穿刺、麻醉药物渗漏等情况发生,为手术的顺利实施提供有效的保障,大大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6.
李佳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9):1101-1101
在小儿科进修期间,体会最深的就是为小儿进行静脉穿刺。由于每次穿刺及输液时小儿又哭又闹,不能很好的配合,传统的穿刺针输液时针头易刺破血管、脱出,引起药液外渗,从而反复穿刺不仅增加了患儿的痛苦,而且破坏了大量的浅表静脉。因此,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一经推出,临床上就广泛开展应用,它有减少患儿在治疗期间的穿刺次数,减轻患儿痛苦,合理保护穿刺静脉,  相似文献   

7.
探讨静脉输注甘露醇发生外渗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避免在静脉输注甘露醇中发生外渗。方法:统计笔者工作单位发生静脉输注甘露醇发生外渗的次数,并分析原因,提出有效的防治举措。结果:常见的静脉输注甘露醇发生外渗的原因有输液针穿刺不到位、输液针位置改变、专业知识不足、输液结束后按压时间短,相关防范措施有静脉输注前药物准备、穿刺部位的准备、正确的穿刺操作、加强输液中的观察、温度控制等。结论:对输注甘露醇发生外渗的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提高甘露醇的安全使用率,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以此来增加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静脉输液是临床医生在给患者治疗和诊断时用药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护理人员临床上常用的基础护理技术和治疗抢救患者的重要技术操作.静脉输液外渗则是护理操作中常常遇见的问题[1].在护理操作中,常因药物浓度高,对血管刺激性大;或是患者病情重输液周期长,造成血管硬化脆性大;也有患者神志不清、烦躁、肢体乱动不合作等原因而造成针头滑脱液体外渗,引起局部肿胀、疼痛甚至发生静脉炎.静脉输液外渗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影响药物疗效,同时也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影响工作效率和治疗的正常进行.我院外科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对发生输液外渗患者分别采用新鲜鱼腥草外敷和50%硫酸镁液湿热敷,对比两种方法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对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固定方法改进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头皮静脉输液易固定,活动限制少,既不影响病儿肢体活动,也不影响保暖,所以常用于婴幼儿。在临床工作中体会到给小儿静脉穿刺同定得当比穿刺技巧更重要,在穿刺中和穿刺后往往南于穿刺者穿刺成功后要固定胶布的一瞬间,操作者的手固定针柄不稳,或各种因素造成胶布固定困难.针头滑出血管外或穿破血管而导致穿刺失败。为减少由于固定引起穿刺失败,提高小儿静脉穿刺功率,我科通过固定的改进和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大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早产儿因头皮静脉细且可见血管少,故长期进行输液者,常需穿刺毛细血管,而按传统穿刺见回血法易导致穿破血管。我们通过临床护理实践发现用直接观察毛细血管法进行穿刺输液成功率很高。现介绍如下。 首先按输液常规操作进行,将输液调节器关闭好,在调节器下方10 cm左右用左手反折输液器。常规备皮消毒后,在毛细血管上方穿破皮肤后平行进针,将针头斜面完全进入皮内再松开手折的部分输液管,以加大输液管内压力,然后再慢慢向表浅的毛细血管进针,且观察血管,如前方毛细血管突然不见或马上变色,即为穿刺成功。此时打  相似文献   

11.
静脉注射是药物摄入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有些药物如外渗入血管周围的软组织中,轻则肿胀疼痛,重则引起组织缺血坏死,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又延长了治愈的时间。因此有必要对静脉注射外渗性损伤找出相应的早期治疗及预防的措施。1 外渗性损伤的病因1.1 可引起外渗性损伤的药物包括:血管收缩药、渗透性高的药物、抗肿瘤药物、或对软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等。1.2 药液外渗的原因1.2.1 操作原因 由于穿刺不当,穿破血管或患者不合作,活动过度,针尖穿破血管,而使药液漏出至血管外。1.2.2 静脉痉挛 由于输液的静脉在药液输入后因局部刺激而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产妇静脉输液固定新方法在防止活动时穿刺部位疼痛和针头滑出血管外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在静脉输液产妇1000人次,分为两组,试验组500人次用新方法固定,对照组500人次用常规方法固定.结果 试验组在活动时穿刺部位疼痛和针头滑出血管外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结论 产妇静脉输液固定使用新方法减轻了输液过程中穿刺部位疼痛,避免了针头滑出血管外,保证了输液的顺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治疗老年人静脉输液外渗后的疗效,探讨治疗老年人静脉输液外渗后有效方法。方法选择在我科输液后发生输液外渗的老年患者74例,随机分为两组,用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涂于输液肿胀处为实验组,用50%硫酸镁湿敷输液肿胀处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治疗老年人静脉输液外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治疗老年人静脉输液外渗具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4.
头皮静脉输液固定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皮静脉给药是 1岁以内患儿给药的主要途径 ,也是儿科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输液时间较长 ,患儿常常不易耐受 ,而且在穿刺过程中 ,患儿反抗、哭闹致使头部出汗 ,胶布粘贴不紧 ,针头不易固定 ,可脱出管腔或穿破管壁而致液体和血液渗出 ,引起血管周围肿胀或坏死 ,不但增加了患儿的痛苦 ,引起家长的不满 ,更会延误用药时机 ,并且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 ,因此 ,如何减少输液时因固定不良而引起液体渗出的问题 ,是儿科护理工作者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本文就头皮静脉输液时采用“S型、耳廓固定法”与传统固定法对液体外渗的影响做一…  相似文献   

15.
5.5号针头在基层医院静脉输液中的必要性与优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5 5号针头在基层医院静脉输液中使用的必要性与优越性.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门诊输液的200例患者,随机分为选7号组100例与选5.5号针头组100例,分别实施静脉穿刺,对两组患者静脉穿刺成功率、穿刺疼痛的程度、输液速度接受性、副作用发生率、注射部位血管反应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选5.5号针头输液的穿刺成功率为98%,显著高于选用7号针头组,疼痛率、副作用发生率、血管反应方面5.5号针头输液器显著轻于7号.结论 选用5.5号头皮针能明显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输注反应的发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值得推广应用,尤其是在基层医院中更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6.
黄玉玲 《华夏医学》2014,27(2):168-170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对静脉输液排气、血管选择、穿刺、静脉穿破后的补救、进针后固定、拔针、拔针后按压等方法的改良,明显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少了药物的浪费,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7.
徐娟 《吉林医学》2013,34(11):2165-2166
目的:对比探讨5.5号针头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中的综合临床效果。方法:将286例老年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使用5.5号针头,对照组使用7号针头,在一针成功率、输液滴数、发生淤血的比例和平均疼痛等级4个方面进行对照比较。结果:观察组一针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输液滴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发生淤血的比例显著小于对照组,平均疼痛等级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5.5号针头可有效提高老年患者的静脉穿刺成功率,对血管的损伤小,能有效保护血管,较慢的输液速度更适于老年人,可显著减轻患者的穿刺痛苦,因此更适合老年患者的常规静脉输液。  相似文献   

18.
<正>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1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1.1患者因素①新生儿。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青紫,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  相似文献   

19.
老年人静脉穿刺与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及人口老龄化 ,老年患者逐渐增多。为解决老年人静脉输液困难的问题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实践 ,结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不同疾病、不同用药及输液时间长短等 ,谈如何选择适合其特点的输液途径 ,有益静脉保护的几点体会。1 根据生理特点选择适宜的穿刺方法老年人通常静脉壁增厚变硬 ,血管弹性降低 ,脆性增加且回血慢 ,凝血快。瘦型老人皮下脂肪少 ,皮肤松弛 ,静脉活动度大 ,操作时应固定血管上、下端 ,在血管上方以 30°角进针直接刺入皮下及血管 ,见回血后 ,针头稍挑起顺血管进入少许即可。胖型老人 ,静…  相似文献   

20.
静脉输液是社区护理中常用的护理技术之一 ,静脉穿刺是输液成功的先决条件 ,患者的血管条件、心理因素及操作者的技术、家庭支持等均影响穿刺的成功。在社区工作中 ,接受治疗的大多数是老年人 ,社区护士应了解他们的生理特点及穿刺注意事项 ,以保证静脉输液的一次成功。1 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特点1 1 老年人生理病理特点 :(1)老年人罹患多种疾病 ,常需反复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 ;(2 )老年人血管再通和再生能力差 ,易发生血栓性静脉炎而致血管闭塞 ;(3)个体胖瘦差异大 ;(4)多数患者血管硬化 ,弹性降低 ,穿刺时血管易滑动 ,穿刺难度大 ;(5 )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