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前 ,人们较多关注输液自身的微粒 ,而忽视输液器具带入的微粒。现在 ,随着新型的输液器排气上加装了微孔滤膜 ,带入的微粒减少。本文对输液器改进后对输液不溶性微粒及微生物的影响进行了验证。1 方法及结果1.1 对不溶性微粒的影响 取不同批号的输液 ,经澄明度检查合格后 ,用新型输液器模拟人体输液 ,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液体(容器符合规定 ) 2 5ml ,按中国药典 ( 1995年版 )不溶性微粒的检测方法检测。将未用新型输液器的输液作对照 ,未输注的液体作空白对照。各检测 3批 ,结果见表 1。表 1 不溶性微粒检测结果粒检品 >1 0 μm微粒总…  相似文献   

2.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输液过程中不溶性微粒较常见,现对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预防措施进行简要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一次性液器终端滤器对输液中微粒影响的考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考察一次性输液器终端滤器对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方法:使用不溶性微粒分析仪针对不同厂家各种输液器以有终端滤器和无终端滤器对各粒径微粒进行测定.结果:终端滤器对25,10,5μm粒径的微粒均有滤过作用,对2μm粒子也有滤过作用.不同厂家生产的输液器质量不同,有的输液器终端滤器几乎不起作用.结论:要加强一次性输液器的质量管理,确保病人输液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脉输液是临床救治患者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静脉输液过程中不溶性微粒通过药物生产过程、加药过程、环境空气污染进入机体,造成各种危害。通过提高制剂的纯度、建立静脉配制中心、人员管理、用物准备、减少不合理用药、精密过滤输液器的使用,来降低不溶性微利的发生率,以提高临床静脉输液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李树立 《临床医药实践》2009,(4Z):1541-1542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中产生不溶性微粒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对我市医院近年来临床加药和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及临床添加各种药物时产生不溶性微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临床加药和输液操作过程中产生橡皮微粒常常是加药过程中及输液器针头插入橡皮塞瓶口时产生的;在临床添加各种药物时产生药物晶体微粒多由临床直接在大输液中添加药物时产生。结论:静脉输液操作中产生的不溶性微粒不容忽视,应积极寻找对策,努力为患者提供安全、高品质的静脉输液。  相似文献   

6.
一次性输液器终端滤器对输液中微粒影响的考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考察一次性输液器终端滤器对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方法:使用不溶性微粒分析仪针对不同厂家各种输液器以有终端滤器和无终端滤器对各粒径微粒进行测定。结果:终端滤器对25,10,5μm粒径的微粒均有滤过作用,对2μm粒子也有滤过作用。不同厂家生产的输液器质量不同,有的输液器终端滤器几乎不起作用。结论:要加强一次性输液器的质量管理,确保病人输液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7种中药针剂在输液中不溶性微粒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7种静脉用中药针剂在输液中不溶性微粒进行考察。结果表明,配伍后10μm以下微粒数明显超过空白溶剂,≥10μm微粒已超标。配伍时间延长微粒量增加,经t检验0h组与4h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生产厂家应按GMP要求,提高中药针剂工艺水平,规定不溶性微粒限度检查。缩短临床配伍应用时间,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可能造成不溶性微粒污染的各环节进行监测,探讨减少造成不溶性微粒污染的途径。方法进行输液器质量、进气方式、空气环境、配药环境、配药用具和加入各种针剂与不溶性微粒污染的相关性试验,利用注射液微粒分析仪测定各样品的不溶性微粒数。结果不同厂家输液器配制的输液所含不溶性微粒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进气方式、空气环境、配药环境、配药用具、以及加入各种针剂的不同,亦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不溶性微粒污染(P<0.01)。结论常规静脉输液过程的各环节均有可能导致数量和大小不等的不溶性微粒污染,应加强输液操作各环节的质量管理,尽量采用能避免不溶性微粒污染的操作方式,尽快建立静脉输液配置中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出现液体污染产生不溶性微粒的原因。方法:对静脉输液应用过程中产生不溶性微粒进行检测并建立监控体系。结果:静脉输液在配置使用的过程中,由于药物配伍、环境、操作、输液器具等因素影响,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结论:常规静脉输液的各环节均有可能致数量和大小不等的不溶性微粒污染,应加强输液操作各环节质量管理,尽量采用避免不溶性微粒污染的操作方式,建立静脉输液配置中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不同的净化条件对输液生产微粒污染的情况进行了考察。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单用紫外线照射,其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数,是层流型全净化间加紫外线照射的4.6倍。每100ml 中,不溶性微粒多201.6粒.  相似文献   

11.
复方苦参注射液在4种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宝峰  王玉华  付丽佳 《中国药房》2008,19(24):1872-1873
目的:考察复方苦参注射液适宜配伍的输液品种。方法:利用光阻法测定复方苦参注射液在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数。结果:4种配伍输液中均含有不同直径和数量的微粒,除10%葡萄糖注射液以外,均符合《中国药典》的限量范围。结论:0.9%氯化钠注射液最适宜与复方苦参注射液配伍。  相似文献   

12.
彭姝  张军  李慧芬  任重远  马爱霞  张伟 《中国药事》2018,32(8):1058-1063
颗粒异物广泛存在于药品中,能够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输液药品中的不溶性微粒尤其受到各方关注。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对基础输液中不溶性微粒进行了研究。本文通过系统检索,文献梳理信息显示:不溶性微粒经静脉血管进入人体可引起静脉炎、肉芽肿、血管栓塞等一系列危害。这对于输液临床用药安全具有警示作用,对于输液类药品质量评估和标准制修订工作也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4种常用中药注射液不同浓度对不溶性微粒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雪 《中国药师》2017,(2):374-376
摘 要 目的:考察4 种常用中药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不同浓度配伍的不溶性微粒数变化,为临床选择药物浓度提供参考。方法: 将复方苦参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鹿瓜多肽注射液、注射用红花黄色素用0.9%氯化钠注射液制成低浓度和高浓度溶液,按照中国药典2015版第四部通则0903不溶性微粒检查法测定其配伍前与配伍后0,2,4,5 h的不溶性微粒数。结果: 4种中药注射剂原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不溶性微粒符合要求;4种中药注射剂不同浓度下≥25 μm不溶性微粒数量都很少,几乎不随时间变化;4种中药注射剂≥10 μm不溶性微粒数总体呈现高浓度输液中的微粒数略多于低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各不相同。结论:高浓度中药注射剂输液中≥10 μm不溶性微粒数较低浓度中药注射剂输液略多,建议临床按照说明书规定的浓度进行药物稀释,并尽快使用。  相似文献   

14.
6种中药注射剂在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测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潘玲 《中国药房》2008,19(6):451-453
目的:测定6种中药注射剂加入输液后的不溶性微粒。方法:采用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不溶性微粒检查法——光阻法测定6种中药注射剂在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结果:6种中药注射剂均含有不同粒径和不同数量的不溶性微粒。结论:应加强中药静脉注射剂的质量控制,在使用中密切注意不溶性微粒的监控。  相似文献   

15.
王守慧  李鹏娟  刘桂兰 《中国药房》2011,(13):1235-1237
目的:为了避免配药过程中的二次污染,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方法:应用自制的一次性使用配液过滤输液器(专利号:201020214054.5)与常规配药法,分别将注射用青霉素钠640万u加入至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各配置20瓶,对2种方法配制的药液中可见异物和不溶性微粒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常规配药法所配药液比较,应用一次性使用配液过滤输液器所配的药液中可见异物和不溶性微粒数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一次性使用配液过滤输液器可有效提高配药质量,保障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6.
但菊开  马汉林  朱蕙 《中国药师》2003,6(10):663-664
目的 :比较超滤法和常规三级过滤法对输液中微粒的影响。方法 :用光阻法检查两种不同的过滤方法滤过的输液中微粒数。结果 :常规三级过滤法滤过的 4 7批次的输液平均微粒数为 6 .5 6个 /ml(>10 μm)和 0 .71个 /ml(>2 5 μm) ,超滤法滤过的 6 3批次的输液平均微粒数为 2 .2 9个 /ml(>10 μm)和 0 .2 8个 /ml(>2 5 μm) ,两种方法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结论 :超滤法明显优于常规三级过滤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测定在医院静脉药物配置条件下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考察各配置条件(浓度、溶媒、静置时间)对其输液的不溶性微粒影响。方法 根据统计的处方,在医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完成输液的配置,并采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的不溶性微粒检查法测定丹参多酚酸盐进入患者体内前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数量。结果 选用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作溶媒,输液在8 h内符合中国药典对不溶性微粒数目的要求;输液中的较小微粒(粒径≥2 μm)数目明显比较大微粒(粒径≥10 μm)的数目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制的高浓度(0.8 g·L-1)输液较低浓度(0.4 g·L-1)输液更易产生较多不溶性微粒。结论 医院在配制丹参多酚酸盐输液时应选用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作溶媒,在按照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情况下应选择较低的配置浓度(0.4 g·L-1),输液配制完毕后应尽快用完。  相似文献   

18.
加药环境与加药器具对输液不溶性微粒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学君  徐德琴  汪滢  邹若飞 《中国药事》2007,21(11):888-889,893
考察加药环境与加药器具对输液不溶性微粒的影响。取一次性使用无菌加药器具,分别在净化洁净室和病房治疗室,模拟加药,按《中国药典》,以光阻法测定样品中的不溶性微粒,与未模拟加药的输液比较,在病房治疗室和净化洁净室制备的样品中,≥10μm的不溶性微粒均有显著增加(P<0.05),≥25μm的不溶性微粒均增加不明显(P>0.05);病房治疗室制备的样品与净化洁净室制备的样品比较,≥10μm的不溶性微粒增加显著(P<0.05),≥25μm的不溶性微粒增加不明显(P>0.05)。病房治疗室内加药环境及一次性加药器具可使输液中≥10μm的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影响静脉药物复配液中微粒含量的因素,探讨减少不溶性微粒的最佳方法。方法:以≥10μm和≥25μm不溶性微粒数为指标,采用光阻法对注射用氨苄西林钠在不同配液器具(一次性注射器、自制新型溶药器)、配液环境(治疗室、静脉配置中心(PIVAS))、药物剂量(3、6支)下的复配液进行微粒测定。结果:相同条件下,溶药器组比注射器组微粒数目明显更少(P<0.001);用注射器配置时,PIVAS组比治疗室组在配置相同剂量的复配液时微粒数目明显更少(P<0.001);在相同配液环境中3支组比6支组微粒数目明显更少(P<0.05或P<0.001);用溶药器配置时,PIVAS组与治疗室组、3支组与6支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新型溶药器能明显减少复配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同时不易受配液环境、药物剂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5种中药注射液与输液配伍前后不溶性微粒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考察5种中药注射液与葡萄糖大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数量的变化.方法 用微粒分析仪分别测定配伍前输液(5%葡萄糖注射液)及其与中药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香丹注射液)配伍后的微粒数目,并考察配伍后不同时间测得的微粒数.结果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数显著多于配伍前(P<0.01或P<0.05).结论 输液与中药注射液配伍后微粒数目明显增多,在临床应用中应重视此现象,尽量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