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1953例药物性血尿报告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药物性血尿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对国内近10年公开发表的有关药物性血尿的不良反应进行分类分析整理.结果:发生药物性血尿与年龄及性别、给药方式、合并用药等有关.头孢拉定引起血尿最多,其他依次是感冒通、磺胺类、庆大霉素、安乃近、头孢唑啉、阿米卡星、头孢拉定 感冒通、头孢拉定 阿米卡星、头孢拉定 奈替米星.结论:充分认识掌握药物性血尿的危害,加强用药的观察与监测,积极预防药物性血尿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药物性血尿的原因,阐述其发生机制,提出预防措施,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近5年国内公开发表的药源性血尿598例进行分析。结果:药物性血尿的发生与药物种类、年龄、性别、给药剂量和浓度、给药途径及不合理配伍有关。结论:充分认识药物性血尿产生的原因及危害,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避免或减少药物性血尿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头孢拉定致药物性血尿的13例患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所致血尿均为肉眼血尿,最早出现在首次静脉输入头孢拉定时,最晚出现在用药后72 h,用药剂量均小于100mg/(kg·d),停药后肉眼血尿均在24~72 h内消失,患儿肾功能均正常.结论:静脉滴注头孢拉定时,应严格控制其剂量,同时应注意药物配制时的浓度、输液速度,以避免其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庞黎华  蒋玲珍 《江西医药》2007,42(8):731-732
药物引起肾脏损害是药物不良反应常见表现之一.由药物引起血尿的病例近年有增多现象.为了减少药物性血尿的发生,本研究收集了2002年1月~2006年12月期间,因药物引起肉眼血尿而入住我院的病例41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小儿药物性血尿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药物性血尿的常见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32例药物性血尿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在引起药物性血尿中,解热镇痛药l5例(46.9%),先锋霉素7例(2l、9%),氨基糖甙类抗生素5例(15.6%),另外磺胺药2例,氟哌酸1例,中药抗病毒冲剂2例也可引起血尿。药物性血尿的发生既可能与药物剂量有关(剂量依赖性),也可能与荆量无关(非剂量依赖性)。结论 引起药物性血尿的常见原因与不合理用药有关,临床医生应注意药物性血尿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1996年1月-2006年1月收治因服用克感敏而致血尿患儿7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互感敏致儿童药物性血尿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曾庆 《云南医药》1991,12(6):357-359
  相似文献   

8.
头孢拉啶致儿童药物性血尿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 一般资料 患儿,男,5岁3个月,体重17 kg。因“咳嗽、流涕8 d,发热6 d,0.5 d内肉眼血尿2次”入院。入院前8d,患儿受凉服用感冒通1次(具体量不详),因咳嗽、流涕无好转,口服强力阿莫仙、新博林、小儿博士止咳露。入院前6 d,患儿出现发热,体温38-38.5℃,精神食欲稍有下降,仍咳嗽、流涕,余无特殊发现。入院前3d患儿静脉用头孢拉啶1.5 g,1次/d,在第3次静滴头孢拉啶过程中,患儿出现腹疼,欲行大、小便,但未  相似文献   

9.
王文辉  古丽 《河北医药》2006,28(12):1156-1157
目的 分析药物对小儿肾脏的损害,以探讨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 对28例药物性血尿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8例均为肉眼血尿.由感冒通引起6例,头孢唑啉钠3例,头孢拉定4例,丁胺卡那霉素3例,小诺霉素2例,安痛定1例,复方新诺明4例,氟哌酸3例,消炎痛1例,甘露醇1例.经停药、卧床休息、补液、对症治疗,肉眼血尿72 h内消失,镜下血尿均在120 h内消失.结论 儿科临床用药应严格掌握剂量和适应证,慎用肾毒性药物.  相似文献   

10.
小儿药物性血尿3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征  蒯华 《江苏医药》1998,24(7):517-517
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迅猛发展,新药产品的不断涌现,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也日益增多。为了合理安全地用药,现将我院1995年2月~1997年2月间收治的药物性血尿30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男23例,女7例,年龄16个月~12岁。除1例为误服感冒通1次24片外,其余29例为正常患病后服药(见附表)。附先Zg例服药分析3O例患儿均无肾脏疾患和出血性疾患史,于用药12~72小时发生肉眼血尿,为全程性、无痛性,呈鲜红色,部分伴有血块。小便常规尿蛋白微量~+,红细胞周~洲,无管型及白细胞,停药及多饮水后肉眼血尿约12小时~2天消失,镜下血尿持续2~3…  相似文献   

11.
415例药源性致死病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药源性致死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检索1998年~2004年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CHKD期刊知识库收载的中文医药卫生期刊,对其报道的药源性致死个案作汇总性统计与分析。结果:以静脉给药方式导致的药源性致死发生率最高,占43.85%;抗微生物药、中草药、抗肿瘤药、影响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的致死率位居前5位;过敏性休克死亡占较高比例,约31.81%。结论:严格用药指征、加强专业人员的业务和服务素质培养,是减少药源性疾病或药源性致死发生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药源性过敏性休克522例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陈吉生 《中国药房》2005,16(1):55-57
目的 :探讨发生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的特点和规律。方法 :检索中文医药卫生期刊1998年~2003年报道的药源性过敏性休克个案 ,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抗微生物药物、中草药、生物制品的过敏性休克发生率及死亡率居前3位 ;静脉用药发生率最高 ,占61 30% ;速发型过敏性休克比例极大 ,占78 73% ;药源性过敏性休克与性别、年龄无关。结论 :用药前询问过敏史 ,严格用药指征 ,观察用药后反应 ,方能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105例儿童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我院儿童药物不良反应(ADR)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至12月上报的105份儿童药物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5例儿童ADR中,男80例(76.19%),女25例(23.81%);以静脉给药者居多,占99例(94.29%);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居首位,涉及18种抗感染药物,共有34例,占总例数的32.38%;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是ADR最主要的表现,共68例(64.76%)。结论:应加强儿童药物ADR监测,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我院241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儿科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各科室上报的ADR报告241例,按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的因果关系评定与程度、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41例ADR报告中,男、女性各占61.83%、38.17%;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93.36%;头孢菌素类注射剂致ADR的比率最高,占37.76%,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占26.97%;所致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占73.20%。结论:抗生素类药、中药注射剂及静脉滴注方式是引起ADR的主要因素,临床应加强监管,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各类药物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药物性肾损害且不易及早发现。本文通过从2004~2012年江苏省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中检索出药物性肾损害不良反应病例,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对怀疑药品的种类、药品不良反应名称等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特点和临床表现,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最近3年来国内药物性肝损害的文献报道进行整理、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156例报告中,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最高的是≥60岁的老年患者,共60例,占38.46%;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最常见给药途径是口服给药,共92例,占58.97%;药物性肝损害报告共涉及13类61种药物,排序前3位依次为抗感染药(54/156,34.62%)、心脑血管药物(28/156,17.95%)、中枢神经系统用药(20/156,12.8%)。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由于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及漏诊,在有基础肝脏疾病的患者中更为常见,应加强对相关药物的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7.
周鹏  管鸽 《中国当代医药》2013,(4):160-161,164
【摘要】目的了解药源性死亡病例的情况。方法检索2000-2012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收录的药源性死亡病例,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品种、致死药品品种分布、器官系统损害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按给药方式:静脉注射和口服给药致死率分别为49.40%和21.69%:按致死药品品种:抗感染药物和中药制剂分别占致死频次的41.75%和18.45%;按受累系统:全身性反应、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居前3位。结论应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减少药害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450例住院儿童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住院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09-2012年临床报告的住院儿童药物不良反应(ADR)450例,统计分析患儿性别、年龄、相关药物、给药途径、ADR主要的临床表现等情况。结果:450例ADR患儿中,男235例(52.2%),女215例(47.8%),≤3岁318例(70.7%);以抗微生物药(289/450,64.2%)、中药制剂(58/450,12.9%)所致ADR居多;静脉滴注给药(349/450,77.6%)最易引起ADR;多发生在给药后1 h内(281/450,62.4%);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356/450,79.1%)。结论:临床应重视儿童ADR发生的相关因素,合理用药,尽量避免多重用药,以防止ADR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喜炎平注射液致儿童不良反应的规律。方法:对2010~2014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内泰州地区82例喜炎平注射液致儿童不良反应报告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喜炎平注射液致儿童不良反应多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速发型过敏反应比例较高,药物相互作用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结论:应加强对儿童使用喜炎平注射液的重视,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院儿童抗微生物药物不良反应(ADR)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0年5月上报的192份儿童抗微生物药物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2例儿童抗微生物药物ADR报告中,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例数最多(32.81%),其次为抗病毒药物(31.25%)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15.63%);ADR给药途径主要是静脉给药(98.44%);涉及的器官主要为皮肤及附件(62.77%),其次是血液系统(7.79%)、消化系统(6.06%)和循环系统(6.06%)。结论:应加强儿童抗微生物药物ADR监测,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