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申娟 《山东医药》2003,43(32):63-63
1998年6月至2002年2月,我们对行冠状动脉造影的97例心绞痛患者进行了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测定,并探讨其与造影特点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炎症及冠状动脉狭窄在不稳定性心绞痛(U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方法: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20例UA患者(UA组),22例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SA)患者(SA组),以及 25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的血浆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sIL-6R)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水平。同时对UA及SA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按积分法评定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①UA组患者血浆SIL-6R及GMP-140水平显著高于SA组(P<0.05)及正常对照组(P<0.001),而后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②SA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UA组严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③UA组患者sIL-6R、GMP-140水平与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间无相关性。 结论:结果显示UA患者体内存在着炎性反应,可能与其冠状动脉病变的不稳定有关;在判断预后方面,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较之冠状动脉狭窄可能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与肌钙蛋白T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肌钙蛋白T(TnT)的变化.方法选择9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实验组),28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对照组),分别取血测定CRP和TnT.结果实验组中TnT为阳性30例(32.6%),TnT为阴性62例(67.4%);对照组则均为阴性.实验组TnT阳性患者的CRP显著高于TnT阴性患者及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实验组约1/3可出现TnT升高,其CRP亦显著高于TnT阴性的患者,且CRP与TnT呈正的直线相关(γ=0.489,P<0.01).  相似文献   

4.
罗玮  崔博  刘志勇  王伟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6):3391-3393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甲状腺功能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09~2010年于天津市胸科医院住院的患者149例,取血检测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激素(TSH)及Hs-CRP水平。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确诊UAP 107例,排除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42例,分别为UAP组和非CHD组。对于确诊的UAP患者,对其CAG结果用Gensini积分评价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评价T3、T4、TSH及Hs-CRP水平与UAP患者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研究T3、T4、TSH与Hs-CRP的相关性。结果 UAP组与非CHD组比较,Hs-CRP增高(P<0.05),T3降低(P<0.05)。UAP患者重度狭窄组与轻中度狭窄组比较,Hs-CRP增高(P<0.05),T3降低(P<0.01),T4及TS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其他影响因素后,UAP患者T3水平每升高1 nmol/L,冠状动脉发生重度狭窄的可能性下降27%(OR:0.83,95%CI:0.73~0.92,P=0.001);而Hs-CRP水平每升高1 mg/L,冠状动脉发生重度狭窄的可能性增加1.07倍(OR:1.07,95%CI:1.03~1.11,P=0.008);T3与Hs-CRP呈负相关(r=-0.482,P=0.001),T4、TSH与Hs-CRP无相关性。结论 UAP患者T3与Hs-CRP可以作为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外周血液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探讨PCI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机制。方法置入支架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3例入选本研究,男59例,女24例,年龄(57±9)岁,DES组43例,BMS组40例。另选同期住院行冠脉造影检查显示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狭窄,而未行PCI的冠心病患者35例为对照组,男30例,女5例,年龄(59±11)岁。分别于术前和术后48、72 h、2 w和1个月后取静脉血,测定血浆hs-CRP水平,术前三组患者临床特征及冠脉造影显示的病变特征相似具有可比性。结果术后48、72 h DES组和BMS组患者较单纯进行冠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血浆hs-CRP水平显著升高〔分别为(8.34±2.78)、(15.11±3.37)vs(4.51±2.97)mg/L,P<0.01;(8.98±3.56)、(13.63±4.28)vs(3.82±2.65)mg/L,P<0.01〕;同时,DES组血浆hs-CRP水平较BMS组显著降低〔分别为(8.34±2.78)vs(15.11±3.37)mg/L,P<0.01;(8.98±3.56)vs(13.63±4.28)mg/L,P<0.01〕。结论 PCI术后可显著升高血浆hs-CRP水平,但DES与BMS相比,可明显降低血浆hs-CRP水平,表明DES可明显抑制PCI术后诱发的急性炎症反应,有降低再狭窄率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纳入甲状腺功能正常且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绝经后女性住院患者203例,其中UAP组105例,对照组(CAG检查阴性)98例。UAP组患者经Gensini评分评价后,分为轻中度狭窄35例和重度狭窄70例。分析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与UAP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UAP组患者年龄更高,合并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的比例更高(P0.05),且收缩压和血清脂蛋白(a)水平更高(P0.05),FT3、FT4水平更低(P0.05)。与轻中度狭窄患者比较,重度狭窄患者血清TC、LDL-C水平更高(P0.05),FT3水平更低(P0.05)。相关分析显示,FT3与LDL-C水平呈负相关(r=-0.217,P=0.026),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FT3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显著相关(B=-2.388,OR=0.092,95%CI:0.026~0.326,P=0.000)。结论绝经后女性UAP患者低FT3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和冠状动脉造影(CAG)研究冠状动脉斑块特征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联系。方法:成功接受CAG和IVUS检查并诊断为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1例,经检测血清CRP并按CRP水平分为高CRP组(CRP≥3 mg/L)和正常CRP组(CRP<3 mg/L),比较2组间的斑块特征。结果:2组患者病变狭窄程度、斑块面积、长度正性重构及偏心斑块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高CRP组与低CRP组比较,低回声斑块、薄纤维帽斑块显著增多(均P<0.05)。结论:CRP水平升高和低回声斑块、薄纤维帽斑块有关。  相似文献   

8.
李辉  李晓宇  关宜光 《心脏杂志》2001,13(5):419-419
越来越多证据表明 ,局部或全身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发展及并发症的产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作者观察了 C-反应蛋白 (CRP)在稳定型心绞痛 (SAP)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U AP)患者中的变化。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院 1998- 0 7~ 2 0 0 0 - 0 8经临床心电图和 Holter诊断明确的心绞痛患者 44例 ,其中 SAP组 2 1(男 15 ,女 6 )例 ,年龄 6 2± 4岁 ,吸烟史 9± 2年 ,U AP2 3(男 17,女 6 )例 ,年龄 6 3± 3岁 ,吸烟史 10± 3年。以上患者均排除恶性肿瘤、炎症、1个月内的外科手术和严重创伤、已知的血栓性疾病、射血分数 (EF)低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心绞痛患者支架术前后血浆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51例进行支架术的患者[支架术组,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1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8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同期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18例心绞痛患者为对照组。2组患者分别于支架术、冠状动脉造影前当天早晨、术后48h采静脉血进行血浆CRP测定。结果:术前,SA者与对照组比较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A中BraunwaldⅡ级(14例)、Ⅲ级(13例)者与SA者、对照组比较CRP水平均有显著性升高[(6.23±1.24)、(6.45±0.91)mg/L∶(3.91±0.96)、(4.25±0.84)mg/L,均P<0.05],但UA各级间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对照组CRP浓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支架术组SA者、UA各级者CRP均显著升高,且随UA临床分级增加CRP升高越显著[SA者,UAⅠ、Ⅱ、Ⅲ级者CRP分别为(6.03±0.81)、(10.73±1.02)、(14.35±2.38)、(24.40±4.21)mg/L]。支架术组术后CRP浓度与术前CRP浓度无显著直线相关(r=0.32,P>0.05)。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术增加不同类型心绞痛患者血浆CRP水平;UA临床分级越高,术后CRP水平升高越明显,CPR水平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不稳定性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斑块形态的关系,从临床角度探讨斑块破裂的原因。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56例CHD患者按动脉粥样斑块进行形态学分型分为:I型亚组(18例),Ⅱ型亚组(22例),Ⅲ型亚组(16例),另选冠状动脉正常者20例作对照。检测所有入选者血清CRP及心脏肌钙蛋白T(cTnT)水平,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Ⅱ型亚组CRP水平最高[(7.2±1.0)mg/L],Ⅲ型、Ⅰ型亚组及冠状动脉正常组依次减低[分别为(4.5±1.0)、(3.7±0.8)、(1.6±0.3)mg/L]。结论:血清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而反映斑块不稳定的Ⅱ型斑块的血清CRP水平明显增高,从临床角度提示局部炎症反应是导致斑块破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血清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浊度法测定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A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非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进行比较.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采用Gensini积分,将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血清CRP与Gensini积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血清CRP明显升高,CRP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明显相关(r=0.637,P<0.01).结论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血清CRP明显升高,CRP水平可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因此血清CRP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司敏  来庆友 《山东医药》2005,45(20):70-71
急性冠状动脉(下称冠脉)综合征(ACS)为冠脉粥样硬化的严重并发症,是以冠脉内皮下不稳定斑块破裂、表面微糜烂或出血、急性血栓形成,冠脉不同程度急性狭窄及血流下降为基本特征的急性冠脉事件,临床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Q波型心肌梗死(下称心梗)、Q波型心梗和心源性猝死。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炎症反应的激活可能是导致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因素,C-反应蛋白(CRP)是急、慢性炎症敏感的但非特异性的标记物之一。其由肝脏细胞合成,受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及肿瘤坏死因子a(TNF—a)调控。与AC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用于ACS风险预测、预后评估及靶向治疗.现将其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及急性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病理形态基础及其差异。方法:选取临床及心电图确认的稳定性心绞痛和死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死亡病例的心脏作为研究材料,将冠状动脉剥离后固定、脱钙,然后连续取材,光镜观察两组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态、狭窄程度及血栓形成情况。结果:15例稳定性心绞痛共取材889个块中,84.0%为稳定斑块,斑块没有或仅有很小的脂质坏死中心,表面被覆的纤维帽较厚;而不稳定斑块(指斑块脂质坏殛中心超过40%,表面被覆的纤维帽也较薄)仅占16.0%。20例伴有急性心肌梗死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共1210个取材块中,稳定斑块占69.0%,与稳定性心绞痛组比较差异有显性(P〈0.01)。冠状动脉各分支狭窄程度两组间差异无显性(P〉0.05)。20例伴有心肌梗死的不稳定性心绞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我们测定了正常人群、非ACS冠心病、和ACS患者的血清CRP含量,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临床资料:本文冠心病患者均符合WHO诊断标准,排除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急慢性炎症、肿瘤及免疫性疾病。其中ACS组63例,男37例,女26例;平均年龄(58.6±10.8)岁。  相似文献   

15.
血浆C反应蛋白在不稳定性心绞痛危险度分层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2,他引:1  
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CRP)在不稳定性心绞痛(UA)危险度分层中的作用。方法:在UA 86例、稳定性心绞痛(SA)49例,正常对照组36例测定CRP浓度,按照《建议》的分层将86例UA患者分为低、中、高危险组,比较各级的CRP浓度,观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脏病事件的发生率。结果:UA组CRP水平高于对照组、SA组(P<0.05)。低、中、高危险组的CRP浓度分别是(11.23±0.79)mg/L、(13.78±0.82)mg/L及(16.85±0.87)mg/L,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脏病事件的发生率递增(P<0.05-<0.01)。结论:随着UA危险度分层的增加,CRP浓度依次增加。(CRP水平是UA患者危险度分层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C-反应蛋白水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关性分析只能说明两者有否关系,但并不能说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高Hcy虽被认为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但流行病学方面尚无反证资料,即给予降低高Hcy水平的治疗可明显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因此本文如果能在设计上增加给予叶酸等药物治疗后的Hcy与CRP关系的资料,则更有临床意义,这也是本文设计上的缺陷。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高压液相色谱的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810例研究对象的血浆Hcy(按血浆Hcy水平分为两组,即<15μmol/L组和≥15μmol/L组)和CRP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浆Hcy水平≥15μmoL/L组的平均CRP水平显著高于血浆Hcy<15μmol/L组[(2.40±3.37)mg,/Lvs(1.67±2.67)mg/L,P<0.01];血浆CRP水平>1.38mg/L人群中Hcy≥15μmoL/L者发生率显著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浆Hcy和CRP这两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C反应蛋白水平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预后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评价C反应蛋白(CRP)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预后的价值。方法:测定105例UAP患的血清CRP含量,并观察其终点事件的发生。结果:CRP>3.6mg/L的UAP患其急性心肌梗死、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CRP<3.6mg/L的UAP患(P<0.01)。结论:血CRP水平升高是不稳定性心绞痛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心绞痛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浆凝血因子(FIB)水平的变化,评价CRP和FIB联合检测对心绞痛患者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冠心病(CHD)患者65例,分为2组,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SAP)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35例,另选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液中CRP、FIB水平。出院后随访3个月,记录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心绞痛组的CRP和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UAP组的CRP和FIB水平显著高于SAP组(P<0.01);联合检测发现,CRP及FIB水平均升高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RP及FIB均正常者(P<0.05)。结论:CRP和FIB水平的高低与心绞痛的严重程度有关,CRP和FIB联合检测对心绞痛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患者血浆肌酐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浆肌酐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对91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Leaman冠状动脉计分及血浆肌酐水平测定,并对有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伴冠心病组)的血浆肌酐水平与Leaman冠状动脉计分作相关分析.结果发现,伴冠心病组血浆肌酐水平(114.0±28.6 μmol/L)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80.5±25.2 μmol/L)(P<0.01).伴冠心病组血浆肌酐水平与Leaman冠状动脉计分呈正相关(r=0.64,P<0.01),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亚组血浆肌酐与Leaman冠状动脉计分也呈正相关(r=0.81,P<0.01).此结果提示血浆肌酐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可通过测定血浆肌酐水平来估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使用京必舒新(辛伐他汀)20 mg 治疗8周后血浆瘦素(LP)、内皮素(ET)、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比较并分析其相关关系。方法:对住院临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 (AMI)30例患者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P)30例患者组,每组按随机单盲均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不接受任何凋脂药物治疗;京必舒新治疗组:接受京必舒新20 mg 治疗8周,并测定各组治疗前后瘦素 LP、ET、CRP 的变化。正常对照组20例。结果:(1)京必舒新治疗前 AMI 组患者血浆 LP、ET、CRP水平均明显高于 UAP 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UAP组又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京必舒新20 mg 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 血浆LP、ET、CRP、TC、LDL-C 水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浆 LP、ET、CRP、TC、 LDL-C 水平无显著降低(P>0.05);(3)直线相关分析表明ACS患者血浆瘦素含量与 ET、CRP 含量呈正相关(r= 0.785,P<0.01;r=0.798,P<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LP、ET、CRP 水平显著升高,辛伐他汀20 mg 治疗8周后可明显降低.且可降低血脂 TC 及 LDL-L 水平,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