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白介素18(IL-18)、白介素10(IL-10)的变化,探讨其在冠心病(CHD)中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121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3例)与CHD组(96例),CHD组又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3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33例)和稳定性心绞痛(SAP)(30例)三个小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血浆TF、TFPI、IL-18、IL-10的含量。结果 CHD组患者血浆TF、TFPI、TF/TFPI高于对照组,AMI小组患者血浆TF、TFPI、TF/TFP显著高于UAP及SAP小组患者,UAP小组患者高于SAP小组患者;CHD组患者血浆IL-18、IL-10、IL-18/IL-10高于对照组,AMI小组患者血浆IL-18、IL-18/IL-10显著高于UAP及SAP小组患者,UAP小组患者高于SAP小组患者;AMI和UAP小组患者血浆IL-10水平低于SAP小组患者;CHD组患者血浆TF与IL-18呈显著正相关(r=0.753,P=0.03),TF/TFPI与IL-18/IL-10呈正相关(r=0.496,P=0.01)。结论 CHD患者促凝因素和促炎症因子均显著升高,且与病情平行。促凝因子和促炎因子呈正相关,提示凝血因子和炎症因子在CH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并可作为病情严重程度评价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凝血指标的关系.方法 选择心内科经冠脉造影检查阴性,无冠心病典型症状,心电图阴性的患者50例设为对照组(A组);经冠脉造影检查至少一支冠脉病变狭窄≥50%的患者150例设为冠心病组,根据Gensini积分再分为Gensini积分0~20分组(B组),Gensini积分20分~40分组(C组),Gensini积分>40分组(D组).其中B组44例中稳定型心绞痛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7例,急性心肌梗死者3例;C组61例中稳定型心绞痛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急性心肌梗死19例;D组稳定型心绞痛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1例,急性心肌梗死34例.住院期间常规检测同型半胱氨酸(HCY)、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结果 B组(HCY、APTT、D-dimer 、AT-Ⅲ)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Fib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C组、D组HCY、Fib、D-dimer 较B组、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D组APTT较B组、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C组APTT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 D组AT-Ⅲ较对照组、B组明显降低(P<0.01),C组AT-Ⅲ较B组明显降低(P<0.05).冠心病组HCY与Fib呈正相关(r=0.759,P<0.01),与D-dimer呈正相关(r=0.762,P<0.01),与APTT呈负相关(r=-0.582,P<0.01).冠心病组Fib与D-dimer呈正相关(r=0.720,P<0.01);冠心病组APTT与Fib呈负相关(r=-0.527,P<0.01)、APTT与D-dimer呈负相关(r=-0.529,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随着冠脉狭窄程度的加重,血HCY水平不断升高,且高HCY血症可促进凝血纤溶系统的紊乱,加速冠脉内血栓的形成,加重冠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3.
维生素E对组织因子及其抑制物在冠心病中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冠心病 (CHD)的不同类型中血浆组织因子 (TF)及其抑制物 (TFPI)含量的差异变化及维生素E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干预作用。方法 :用ELISA方法检测CHD患者 [包括稳定型心绞痛 (SAP)、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AMI]入院时及治疗 2周时血浆TF、TFPI含量。结果 :①SAP组血浆TF、TFPI水平及TF/TF PI比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且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P >0 .0 5 )。②UAP组、AMI组血浆TF、TFPI水平及TF/TFPI比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但两组常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③AMI加维生素E组干预治疗后TF值显著下降 (P <0 .0 1)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TFPI干预治疗后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而TF/TFPI比值明显降低 (P <0 .0 1)。④各组TF与TFPI呈明显正相关 (P<0 .0 5 ,r=0 .4 32 )。结论 :TF及TFPI在CHD尤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维生素E的干预显著降低患者血浆TF水平 ,降低TF/TFPI比值而对TFPI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浆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1(TFPI-1)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TFPI-2)在冠心病(CHD)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68例,分为3组:稳定型心绞痛(SAP)5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5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52例;根据Gensini评分将患者分为3组:≤24分组53例,25分~46分组62例,46分组53例;根据病变血管数分为3组:单支病变组62例,双支病变组68例,多支病变组38例;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49名为对照组。结果对照组、SAP组和单支病变组的血浆TF、TFPI-1和TFPI-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冠心病的发展、Gensini评分和病变血管数的增加,血浆TF、TFPI-1和TFPI-2也增高(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中TF和TFPI水平较正常人显著升高,TF和TFPI水平与冠心病发生发展有关,监测TF和TFPI水平可用于评估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降低冠心病血浆TF或增加TFPI水平可能有利于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与早发冠心病及血浆组织因子的关系。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200例患者分为早发冠心病组(120例)和对照组(8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瘦素、血浆组织因子(TF)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水平。结果:早发冠心病组血清瘦素、血浆TF、TFPI及TF/TFPI值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瘦素水平与早发冠心病患者血浆TF、TFPI、TF/TFPI均呈正相关(均P<0.01);多元逐步回归显示,血清瘦素和早发冠心病患者血浆TF水平呈独立正相关(P<0.01)。结论:早发冠心病患者表现为高瘦素血症,高瘦素水平与TF的表达及早发冠心病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窦会英  王春霞 《山东医药》2010,50(19):98-99
目的检测胎盘早剥产妇母血及脐血中组织因子(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水平,探讨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0例胎盘早剥产妇(观察组)及40例正常足月妊娠产妇(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母血及脐血中TF、TFPI水平。结果观察组母血及脐血中T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FPI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TF和TFPI是体内重要的凝血和抗凝血因子,在胎盘早剥凝血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血小板参数在冠心病(CHD)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78例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稳定性心绞痛组(SA)、不稳定性心绞痛(UA)和急性心肌梗死组,非心源性胸痛为对照组。采集所有患者静脉血并用COULTER-750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参数。结果血小板计数在SA组、UA和AMI组、非心源性胸痛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别。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组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非心源性胸痛对照组相比,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都明显增大。结论血小板体积变大和活化过程可能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测定老年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B型钠尿肽(BNP)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已经确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200例作为冠心病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7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38例,稳定心绞痛(SAP)90例。同时选择我院老年职工体检者20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测定2组血清hs-CRP和BNP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冠心病组hs-CRP和BN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32±1.56)mg/L vs(1.80±0.81)mg/L,(1102.56±164.45)ng/L vs(98.34±47.14)ng/L,P<0.01],AMI和UAP患者hs-CRP和BNP水平明显高于SAP患者(P<0.01),冠心病组治疗后SAP、UAP和AMI患者hs-CRP和BN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血清hs-CRP和BNP测定对老年冠心病诊断和病情观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不同类型间斑块稳定性相关指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比较血清抗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oxLDL)抗体、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1(VCAM 1)和E 选择素水平对不同类型冠心病斑块稳定性的评价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了 10 0例冠心病患者 (17例急性心肌梗死 ,4 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 ,4 2例稳定性心绞痛 )及 31例正常健康对照者血清ICAM 1、VCAM 1、E 选择素和血清抗oxLDL抗体水平 ,并比较上述各指标水平与不同类型冠心病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 血清ICAM 1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组 (76 4± 111)ng/ml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 (70 9± 10 0 )ng/ml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 (6 0 7± 83)ng/ml,和正常对照组 (6 0 3± 90 )ng/ml,P <0 0 1;血清VCAM 1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组 (185 5± 6 6 6 )ng/ml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 (172 4± 5 5 5 )ng/ml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 (136 0± 36 0 )ng/ml,和正常对照组 (10 39± 319)ng/ml,P <0 0 1;血清E 选择素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组 (5 4± 19)ng/ml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 (5 3± 2 2 )ng/ml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 (39± 19)ng/ml,和正常对照组 (38± 14 )ng/ml,P <0 0 5 ;血清抗oxLDL抗体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组 (1 39± 0 6 8)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 (1 35± 0 6 2 )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 (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血浆组织因子(TF)水平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TIA患者58例,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将不稳定性斑块的22例为A组,稳定性斑块的19例为B组,无斑块的17例为C组,用ELISA法测定3组患者血浆TF水平。53例完成3年随访,根据TF水平分为高水平组22例,低水平组31例,比较2组患者3年时脑卒中风险。结果 A组血浆TF水平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P<0.01),B组血浆TF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5);血浆TF水平与管腔狭窄率呈正相关(r=0.356,P<0.05);高水平组脑梗死发生率和反复TIA发作比例明显高于低水平组(P<0.05,P<0.01)。结论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血浆TF水平增高可预测脑梗死的发生,其可作为TIA患者预后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在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选90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各3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栓弹力图(TEG)以及凝血功能检测,比较3组患者TEG指标和凝血功能指标及抗血小板治疗反应性差异。结果 SAP组、UAP组、AMI组3组患者凝血反应时间(R),血凝块成形时间(K),MA后30min振幅减少百分率(LY30),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较值(INR);水平均值逐渐下降,描记图最大曲线弧度作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Angle),描记图最大幅度(MA),凝血指数(CI),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均值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0.05)。SAP组、UAP组、AMI组三组患者TEG图高凝图形分别为0.0%,33.3%,50.0%,AMI组患者高凝图形发生率明显多于SAP组及UAP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与抗血小板药物反应正常组(9.2%)比较,抗血小板药物反应低下组(20.0%)患者3个月内缺血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7,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检测有助于指导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的抗血小板用药,对降低缺血心脏事件有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F)、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临床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18例,并选15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血浆TF活性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TAT含量测定采用ELISA法。结果(1)AMI组、对照组、SAP组比较,血浆TF分别为(2179+1236)、(1132+473)、(1147+480)ng/L,TAT分别为(257+108)、(73+63)与(71+53)ng/L,AMI组血浆TF活性与UA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T含量较UAP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UAP组血浆TF活性、TAT含量较健康对照组及SAP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SAP组血浆TF活性、TAT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UAP患者存在异常激活的高凝状态,TF触发的外源性凝血途径,在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老年冠心病患者不同临床类型血脂水平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不同临床类型血脂水平的差异。方法 将确诊为冠心病的 70岁以上老年患者6 4 7例 ,分为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稳定性心绞痛 (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组 ,另选无冠心病的老年患者 70例作为对照组 ,比较各组间的血脂水平。结果 AMI组和UAP组血清胆固醇水平与对照组及SAP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血清甘油三酯水平随着冠心病病情程度加重 ,呈逐渐升高的趋势 ;SAP组、UAP组和AMI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水平高于对照组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水平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SAP组、UAP组和AMI组LDL C HDL C比值均高于对照组 ,AMI组LDL C HDL C比值高于UAP组和SAP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在 7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中 ,LDL C HDL C比值与AMI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脑钠肽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脑钠肽(BNP)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CHD患者80例,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变化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并设正常对照组58例,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浆Hcy、BNP水平,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AMI、UAP组及SAP组血浆Hcy[(26.72±4.62)μmol/L比(20.28±4.05)μmol/L比(15.34±3.93)μmol/L]、BNP[(480.27±70.84)pg/ml比(312.25±62.54)pg/ml比(215.78±68.27)pg/ml]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1.27±3.58)μmol/L,(35.14±17.12)pg/ml],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随着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评分的增加,Hcy、BNP浓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脑钠肽水平明显升高,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钠尿肽与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的关系。方法126例2型糖尿病患者入选,其中无冠心病的对照组(31例),并发冠心病者按临床类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3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32例),所有患者检测脑钠尿肽浓度,同时检测并发冠心病各组的肌钙蛋白T,观察脑钠尿肽与肌钙蛋白T的相关性。结果心肌梗死组的脑钠尿肽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脑钠尿肽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对照组(P<0.001),稳定型心绞痛组脑钠尿肽虽高于对照组,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组患者脑钠尿肽与肌钙蛋白T密切相关(r=0.948,P<0.001)。结论脑钠尿肽可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并且其水平随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16.
纤溶指标的变化与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别测定正常人及冠心病患者的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含量并探讨及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观察对象分成正常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量血浆TM值。结果:UAP组及AMI组TM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711),但这两组TM水平均明显高于SAP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SAP组TM水平又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水平是反映冠心病患者内皮细胞损伤程度和范围以及冠脉斑块稳定性的良好指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与SAP的鉴别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冠心病(CHD)[稳定型心绞痛(SAP)、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以及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血浆线粒体偶联因子-6(MCF-6)在冠脉循环中浓度的变化。方法:用放免法分别测定不同类型心绞痛的冠心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外周、冠状静脉窦与主动脉根部血浆中MCF-6浓度,计算心脏局部分泌的MCF-6浓度(冠状静脉窦-主动脉根部浓度的差值)。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HD患者MCF-6浓度:外周[(294±40)pg/ml∶(265±40)pg/ml]、主动脉根部[(310±47)pg/ml∶(259±43)pg/ml]、冠状静脉窦[(384±42)pg/ml∶(271±37)pg/ml]、心脏局部分泌(74 pg/ml∶12pg/ml)的明显升高(P均〈0.01),冠状静脉窦MCF-6浓度明显高于主动脉根部及外周循环的(P均〈0.01);且在CHD患者,外周、主动脉根部与冠状静脉窦血浆中MCF-6浓度随CHD严重程度增加而明显升高,以AMI组患者最高(P均〈0.01),分别为[(358±51)pg/ml,(366±48)pg/ml,(420±56)pg/ml]。结论:结果提示血浆线粒体偶联因子-6参与了冠心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在冠心病的发展过程中有可能是一种较为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细胞问粘附分子-1(ICAM-1)水平的变化,以探讨其与冠心病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选择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3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SAP组)2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UAP组)25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AMI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法)检测血清中ICAM-1浓度的变化。结果:(1)SAP组、UAP组、AMI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中ICAM-1水平显著升高(P<0.01);(2)与SAP组比较,UAP组、AMI组血清ICAM-1水平显著升高(P均<0.01);(3)与UAP组比较,AMI组血清ICAM-1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血清中ICAM-1水平的高低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有关,具有判断病情和预后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