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观察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左向右分流 )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 (CPB)前后肺通气和肺血流的变化。方法 :监测 4 0例患儿体外循环前和体外循环后 30 ,6 0min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呼气终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 )以及二者的差值 (Pa -ETCO2 )、肺顺应性 (Cmpl)、气道峰值压力 (Peak)的变化。结果 :CPB后的PaCO2 与CPB前明显增高 (P <0 .0 1) ,Pa -ETCO2 明显加大 (P <0 .0 1) ,Cmpl、Peak明显升高 (P <0 .0 1)。结果 :表明CPB前因为血液左向右分流 ,肺血增多 ,CPB后手术矫正畸形 ,肺血减少 ,二氧化碳在体内蓄积 ,同时肺部存在明显的无效腔通气 ,通气 /血流比失调 ,肺顺应性降低 ,建议重点监测PaCO2 及PaO2 ,同时加强循环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减少非通气侧肺血流在单肺通气期间对肺内分流和血气的影响。方法 15例择期胸科手术患者,ASAⅠ~Ⅱ级,术中采取部分阻断非通气侧肺动脉的方法减少非通气侧肺血流(使肺动脉压(PA)不超过30mmHg为宜)。分别在单肺通气前1分钟(T1)、单肺通气后阻断前1分钟(T2)、阻断后30分钟(T3)、开放前1分钟(T4)各时刻抽取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 T2时刻肺内分流率较T1时刻显著增加,动脉血氧分压较T1时刻显著下降。T3、T4时刻肺内分流率较T2显著降低,接近T1时刻。动脉血氧分压较T2明显回升。结论减少非通气侧肺血流在单肺通气期间可减少肺内分流,明显改善动脉血氧。  相似文献   

3.
王兰 《吉林医学》1996,17(6):366-366
室缺肺高压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护理王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5医院心胸外科132013)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下称LOS)是心脏病手术后严重并发症,也是危重心脏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LOS,除及时诊断和治疗外,良好的术后护理对降低死亡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开胸手术时应用术侧肺部分通气法对肺内分流及氧合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左侧开胸食管癌手术的患者16例, ASAⅠ~Ⅱ级, 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 进行自身对照交叉研究。在双肺通气(TLV)后两组按不同顺序接受单肺通气(OLV)和术侧肺部分通气(PLV), 各通气30min。于TLV、OLV 和PLV后各30min等时点取动脉血和右心房静脉血, 记录动脉血氧分压, 并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 与OLV时比较, PLV时气道峰压Ppeak显著降低(t=3.712, P=0.009);平台压Pplat显著降低(t=4.124, P=0.016);动脉氧分压则明显增加(t=126.982, P=0.000);Qs/Qt显著减少(t=9.875, P=0.000)。结论 开胸手术中行术侧肺部分通气可减少肺内分流, 显著改善氧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肺通气时紧闭与开放非通气侧肺对减少肺内分流。预防低氧血症的作用。【方法】择期食管癌剖左胸手术病人30例,随机分二组,常规全麻诱导双腔气管插管后,先期施行双肺控制通气;手术切开肋间肌将近剖开左胸时,改为单肺通气控制呼吸。Ⅰ组:单肺通气(OLV)期,非通气侧肺萎陷后该侧导管紧闭,与大气不相通,作为观察组;Ⅱ组:在单肺通气期,非通气侧肺的导管开放,与大气相通,作为对照组。两组病人在麻醉前、剖开胸前及剖开胸后OLV30、60min分别取动脉血样即时血气分析测定,根据有关数据值计算肺内分流率(Qa/Qt)。【结果】在单肺通气30、60min时,两组病人OLV期Qa/Qt比较:OLV30min时,Qa/QtⅠ组为17.32±4.52显著小于Ⅱ组21.65±3.14(P<0.05);OLV60min时,Qa/QtⅠ组为18.98±3.75仍小于Ⅱ组的22.51±2.10(P<0.05)。【结论】单肺通气期间,紧闭非通气侧肺可以减少肺内分流,减小低氧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异丙酚对单肺通气时肺内分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时低氧性肺血管收缩(Hy-poxic pulmonary vasocontriction,HPV)和肺内分流(Qs/Qt)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ASAI~Ⅱ级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组(1)和对照组(Ⅱ),每组10例,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I组用异丙酚4-12mg/kg·h静脉持续输注Ⅱ组用普鱼卡因复合液维持麻醉。在麻醉后双肺通气(Two-lung ventila-tion,TLV)15min(T  相似文献   

7.
刘扬  代志刚 《当代医学》2011,17(22):25-26
单肺通气(OLV)的目的是对术侧肺的分泌物以及血液进入健侧肺进行防止,保证气道的通畅、防止病原扩散和交叉感染,对术侧肺的膨胀进行了避免,以方便手术。本次针对不同通气模式在老年患者单肺通气的进展进行了研究,与过去传统的疗法作比较,主要对单肺通气对肺内分流及氧合的影响以及不同通气模式对肺内分流及氧合的改善作用做出了阐述,为以后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9.
代志刚  何芳 《农垦医学》2009,31(6):545-548
单肺通气(简称OLV)目的是为了防止术侧肺的分泌物或血液进入健侧肺,确保气道通畅、防止交叉感染和病原扩散,避免术侧肺膨胀,以利手术.进行OLV会影响患者的通气功能、通气-灌流V/Q比值以及血液动力学状态,造成严重低氧血症.本文旨在对不同单肺通气方式对肺内分流及氧合的影响,以期提高单肺通气的效果,使单肺通气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高肺血流导致肺动脉高压时肺血管病理改变,并了解辛伐他汀(Simvastatin)对肺动脉高压的干预作用。方法:对大鼠行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分流术,建立高肺血流所致肺动脉高压的动物模型,给予辛伐他汀2mg.kg-1.d-1干预11周后进行肺动脉压力测定,检测肺小动脉百分比,肺中、小型肌性动脉血管壁肌层厚度占外径的百分比(WT%)、血管壁肌层面积占血管总面积的百分比(WA%)以及肺动脉血管阻塞得分(vascular occlusionscore,VOS),并与正常组和对照组比较。结果:辛伐他汀能较好地降低肺动脉压力,降低肺肌性动脉百分比,降低WT%和WA%并能较好地阻止肺动脉血管阻塞。结论:辛伐他汀对高肺血流导致的肺动脉高压有较好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期间实施不同的通气模式对心脏手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40例心脏瓣膜置换择期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体外循环期间接受的不同通气模式分为组Ⅰ(潮气量和呼气末气道正压均为0)、组Ⅱ(潮气量为5 mL/kg,呼气末气道正压为0)、组Ⅲ(潮气量为0,呼气末气道正压为10 cmH20)和组Ⅳ(潮气量为5 mL/kg,呼气末气道正压为10 cmH20),每组10例.记录胸骨锯开前、体外循环结束即刻、关胸后及体外循环后4 h的肺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包括动脉氧分压(Pa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02)、肺内分流率(Qs/Qt)、吸气峰压(PIP)、死腔容积与潮气量比(Vd/Vt)、肺动态顺应性(Cdyn)和心脏指数(CI)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 与胸骨锯开前比较,体外循环后4 h时间点各组PaO2显著降低,CI显著升高(P<0.05);组Ⅰ和组Ⅱ的Qs/Qt、PIP、Vd/Vt显著升高,而Cdyn明显降低(P<0.05);组Ⅲ和组Ⅳ的AaDO2显著降低(P<0.05).在体外循环后4 h时间点,与组Ⅰ和组Ⅱ比较,组Ⅲ、组Ⅳ的PaO2和Cdyn明显增高(P<0.05),而AaDO2、Qs/Qt、Vd/Vt显著降低(P<0.05).结论 与单纯机械通气相比,心脏手术患者体外循环期间予以持续气道正压可明显减轻患者的肺功能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期间实施不同的通气模式对心脏手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40例心脏瓣膜置换择期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体外循环期间接受的不同通气模式分为组Ⅰ(潮气量和呼气末气道正压均为0)、组Ⅱ(潮气量为5 mL/kg,呼气末气道正压为0)、组Ⅲ(潮气量为0,呼气末气道正压为10 cmH20)和组Ⅳ(潮气量为5 mL/kg,呼气末气道正压为10 cmH20),每组10例.记录胸骨锯开前、体外循环结束即刻、关胸后及体外循环后4 h的肺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包括动脉氧分压(Pa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02)、肺内分流率(Qs/Qt)、吸气峰压(PIP)、死腔容积与潮气量比(Vd/Vt)、肺动态顺应性(Cdyn)和心脏指数(CI)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 与胸骨锯开前比较,体外循环后4 h时间点各组PaO2显著降低,CI显著升高(P<0.05);组Ⅰ和组Ⅱ的Qs/Qt、PIP、Vd/Vt显著升高,而Cdyn明显降低(P<0.05);组Ⅲ和组Ⅳ的AaDO2显著降低(P<0.05).在体外循环后4 h时间点,与组Ⅰ和组Ⅱ比较,组Ⅲ、组Ⅳ的PaO2和Cdyn明显增高(P<0.05),而AaDO2、Qs/Qt、Vd/Vt显著降低(P<0.05).结论 与单纯机械通气相比,心脏手术患者体外循环期间予以持续气道正压可明显减轻患者的肺功能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心内直视手术应用鱼精蛋白所致严重循环抑制病例的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我中心自1995年4月-2005年8月间,心脏直视手术中输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出现严重循环抑制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发生鱼精蛋白毒性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有7例病人在术中出现了严重的循环抑制,都发生于输注鱼精蛋白后3-7min(平均4min);其中3例经心脏按摩和血管活性药的应用后好转,4例重新全量肝素化后建立体外转流(时间分别为258、173、155、97min)。全组7例病人全部抢救成功。平均机械通气时间57h(36-84h);平均ICU留置时间82h(64-112h)。结论鱼精蛋白过敏反应所导致的严重循环抑制为突发事件且往往危及生命,必要的预防措施和及时有效的抢救是成功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体外循环非心脏手术病人的术前评估与麻醉。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8例病人的 9次体外循环行非心脏手术的麻醉情况 ,其中 6次经左或右股动、静脉、1次右经锁骨下动、静脉建立部分体外循环 ,2次常规体外循环。结果 该组病人平均体外循环时间 96~ 1 84 (1 31± 31 )min ,平均手术时间 4~ 9.5 (5 .9± 1 .8)h ,平均出血量 6 0 0~ 35 0 0 (1 35 0± 96 7)ml,平均输血量 4 0 0~ 30 0 0 (95 0± 886 )ml,平均尿量 4 0 0~ 1 80 0 (1 0 0 1± 4 5 0 )ml,术后平均呼吸支持时间 4 .5~ 96 (2 8.5± 30 .8)h。 1例病人术后 4 2d死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结论 体外循环用于呼吸道难于维持、循环功能难于稳定或特殊要求的病人具有明显优点 ,加强麻醉前评估和麻醉管理有利于麻醉、手术成功进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肺内分流及肺顺应性的影响。方法:15例上腹部手术患者行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15min,硬膜外阻滞用药后15min,30min测定肺内分流率及肺顺应性。结果: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阻滞后各时刻肺内分流率及肺顺应性无显著性变化。结论: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肺内分流及肺顺应性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肺动脉灌注4℃含氧冷血和间断肺通气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30例符合条件的心脏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肺保护组(n=15):CPB期间经肺动脉间断灌注4℃含氧冷血,并在灌注期间给予间断肺通气;对照组(n=15):常规行心脏手术?记录呼吸机支持时间;分别在CPB前和CPB结束及结束后1?6 h测算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数(RI)?肺气道阻力(Raw)和肺静态顺应性(Cstat)?结果: 术后肺保护组呼吸机支持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 0.05),肺保护组CPB结束后1?6 h OI?Csta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或P <0.01),而RI?Raw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和P < 0.01)?结论: 肺动脉含氧冷血间断灌注及间断肺通气对CPB肺损伤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机器人心脏手术麻醉中,在单肺通气(OLV)和二氧化碳气胸的基础上,体外循环(CPB)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98例行机器人心脏手术的患者,根据手术是否需要行体外循环分为两组,体外循环组(On-pump组)58例,非体外循环组(Off-pump组)40例。两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双肺通气20 min(T1)、OLV 25 min(T2)、On-pump组体外循环后OLV 25 min或Off-pump组完成主要手术操作后OLV 20 min(T3)、手术结束前双肺通气20 min(T4)四个时间点,记录机械通气参数、气道峰压(Ppeak),并抽取动脉血做血气分析,根据公式计算动态肺顺应性(Cdyn)、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DO2)、动脉-肺泡氧分压比率(a/A)、氧合指数(OI)等指标。结果术中On-pump组T3比T2时间点呼气末二氧化氮分压(PETCO2)、Ppeak、二氧化碳分压(PaCO2)、PA-aDO2高,脉搏氧饱合度(SpO2)、Cdyn、氧分压(PaO2)、OI、a/A低(P〈0.01);Off-pump组T3比T2时间点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T3时刻组间比较,On-pump组比Off-pump组Ppeak、PaCO2、PA-aDO2高,SpO2、Cdyn、PaO2、OI、a/A低(P〈0.01)。结论在机器人心脏手术麻醉中,体外循环将使肺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明显降低,耐受OLV的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8.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病因,方法:将362例患者按病因分组对比分析。结果:低心排组,CPB〉180min组,术前肾功能异常组术后发生ARF均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术后发生ARF最主要的原因是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所致肾脏灌注压降低,转流时间过长,术前肾功能异常等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总结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中的体外循环管理技术与方法.方法回顾该院1996年3月~2003年4月208例婴幼儿先心病术中体外循环情况,采用中度低温、中高流量灌注,灌注流量80~150ml/kg·min,10 kg以下高达200mi/kg·min.预充液以胶体为主,晶胶比为0.06~0.6.重症婴幼儿应用超滤技术.维持术中平均动脉压30~80mmHg,心肌保护采用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为主,结合其它方式,主要采用4:1含氧血灌注,部分采用冷晶体灌注.结果全组体外循环时间20~216min,平均(59.9±33.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139min,平均(34.6±22.9)min.心脏自动复跳率96.5%.转流中尿量平均240ml,超滤量平均430ml,全组均顺利停机,术后死亡11例,死亡率5.2%.结论婴幼儿体外循环有其特殊性,根据惠儿的病情制定周密的灌注计划,选择适宜材料和灌注方式,着重心肺保护,同时运用超滤技术,对提高术后成功率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严重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本组216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术后急性心包填塞,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及室性心律紊乱等严重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共死亡7例,死亡率为3.2%,各种并发症25例,而上述三种并发症占72.7%。结论:术后24 h对于严重并发症的正确预防与处理是保证安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