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雍履平 《中医杂志》2002,43(10):795-795
胃部疾病如胃和十二指肠炎症或溃疡,用药既须治其胃部病变,又不可忽视治脑,这是因为脑与胃有着相关的生理基础及病理基础。生理方面,心为主宰,心藏神,相当于大脑皮质功能,故中医向来认为“心脑相通”,并将大脑活动功能归属于心,凡涉及心的生理功能论述,均包括大脑功能。《灵枢·邪客》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提示内脏功能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阐述疏肝理气在胃病治疗中的作用,讨论8种胃证的遣方用药方法。  相似文献   

3.
4.
五十多年前,在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些人在空袭时躲进废弃的盐矿洞里避难,竟因祸得福,意外地发现多年的哮喘、支气管炎等病症不治而愈。专家们经研究揭开了谜底,原来是盐矿洞里弥漫的岩盐微粒起到了神奇疗效。后来,科学家们结合宇航的空气调节技术成功地模拟了岩盐矿洞的治疗性微气候,用于临床治疗支气管哮喘和支气管炎等慢性呼吸道疾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这种非药物疗法风靡原苏联及东欧地区达半个多世纪之久,并传播至欧洲、美国、日本和中国等多个地区和国家,显示出这种自然疗法独特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阐述疏肝理气在胃病治疗中的作用,讨论8种胃证的遣方用药方法.  相似文献   

6.
胃病治验3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富生 《新中医》2007,39(1):61-61
1胃疾不避用石膏 罗某,女,42岁,1998年4月初诊。慢性胃炎3年,半月前因家事不和,胃痛复作,恶心欲吐,心烦不寐,纳呆,神疲气短,口干喜饮,消瘦,月经正常,舌边尖红、苔少,脉滑。考虑肝气郁结,日久化火,肝火犯胃,予以小柴胡汤加味,2剂。药后唯恶心减,余症如前。证乃胃热炽盛,气津损伤,治以清热养阴生津。方以竹叶石膏汤加减。处方:生石膏(先煎)24g,半夏12g,麦冬1Og,炙甘草9g,白芍30g,党参15g,竹叶、陈皮各6g。嘱煎药时加粳米30g。每天1剂,水煎,分3次服。服2剂,胃痛止,心烦、口干消失,饮食如常,后以香砂六君子汤2剂善后。随访3年胃痛未再复发。  相似文献   

7.
《河北中医》2009,31(10):1563-1563
近代名医张锡纯,精研经书,临证数十载,师古而不泥古,力主中西融通,独具卓识,其辨证严谨,选方用药,匠心妙运,疗效显著,足资后世借鉴。兹将其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对胃病的辨治特色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治胃病3法     
徐家明 《新中医》1994,26(7):60-61
治胃病3法徐家明经云:“胃者、水谷之海”,“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于胃”。此谓胃为受纳水谷之腑,水谷必经胃的作用,五脏六腑方能得以水谷之精气来维持其不断的生理活动。然其病机,不外有外感六淫、内伤情志、饮食劳倦之论。又有寒、热、虚、实、痰、湿、火(...  相似文献   

9.
平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药组成:陈皮15克,厚朴15克,苍术25克,甘草10克。本方以苍术为主药,燥湿健脾,厚朴为辅、宽胸除满,佐入陈皮、理气和中。使以甘草调和脾胃,临床多用于中焦痞满湿阻脾胃之证,运用得当,效如桴鼓。我们应用此方加味治疗胃病收到很好疗效。现将部份病例简要整理如下: 一慢性胃炎刘××、男、38岁、干部。主证:右上腹痛已半年余,饭后及夜间持续性隐痛,每次持续半小时左右,遇寒即发、喜热饮、嗳气腹胀,身倦乏力、肢冷便溏,舌苔白腻、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沉缓无力。  相似文献   

10.
引起慢性胃病的原因有:六淫所伤、饮食失调、精神因素等。胃气失于通降、“不通则痛”是其该病的主要病机。胃脘胀痛是其主要症状。治疗关键是使胃气通降。文章所述调气和胃、理气活血、补气温中、益气养阴等种种治法,从气论治,统领诸法,“气”贯始终,都是不同的通法,符合胃气主降,胃宜降则和,腑以通为补的原则,达“通则不痛”之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1.
12.
姚玉坤 《光明中医》1999,14(3):22-23
胃溃疡胃体出血,皆由饮食辛燥,热蕴于胃;郁怒伤肝,横逆犯胃;脾胃虚寒,脾不统血;湿热蕴积,灼伤胃络等多种原因造成。我常用“健胃方”见(《中医临床实用方药粹》)加减出入,临床每应手取效,现仅将58例小结于下:1一般资料58例胃疡出血者,男性49例,女性...  相似文献   

13.
气病证治     
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机顺畅,推动、温煦等功能正常,抵御外邪有力,不易患病。气机逆乱,脏腑功能失常,易出现肝、肾、脾、胃等功能失调,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胃肠疾病、甲状腺疾病以及亚健康状态等,临床常见,易误治。  相似文献   

14.
陈建发  林晓彬 《光明中医》2009,24(4):620-622
总结潘金辉主任中医师治疗脾胃病的经验:1.重视舌诊,四诊合参。2.重在健脾,肝脾同治。3.注重调理气机,顺应脏腑习性。4.调理情志,注重饮食调复。5.重视现代检测手段。潘金辉主任中医师擅长于胃肠病的防治,对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消化道出血、慢性结肠炎等消化道疾病的研究造诣颇深,临床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15.
药粥治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揭建华 《新中医》2001,33(9):24-24
揭招模老中医师承先祖父,行医40余年,治疗胃病有丰富临床经验,其药粥疗法别具一格,现介绍如下。方药与用法凡脾胃气虚,中气不足之胃病,治以补中益气,益脾健胃,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黄芪、山药各100g,党参、白术各50g,当归、升麻、柴胡、肉苁蓉各20g,白芍、陈皮、炙甘草各10g。属肝胃不和者,治以养胃疏肝,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处方:柴胡、白芍、白及、蒲公英各20g,香附、炒枳壳、延胡索、黄连各15g,吴茱萸、乳香、没药各6g。上药均研末为散,每次用药散10g与粳米50g熬成清粥1碗,虚寒者…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历来被推崇为外感病专著 ,其实《伤寒论》并非专论外感病 ,其临床价值亦不囿于诊治外感病。《伤寒论》中贯穿八纲的六经辨证体系 ,揭示、概括了各种病证的病变规律 ,“随证治之”的治则和因证而定的治法方药 ,对临床各科皆有指导意义。笔者在 30年的临证实践中 ,体会到运用《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精神和方法 ,治疗胃病可取得满意疗效。1 六经辨治胃病原理胃病又称胃脘痛 ,以中脘部经常发生痞胀疼痛为主症 ,属内伤杂病范畴。胃脘痛属脏腑之病变。脏腑病证是脏腑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证候。由于各脏腑的生理与病理变化不同 ,所以反映…  相似文献   

17.
郝允海 《光明中医》2013,28(4):873-F0003
胃病乃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十人九胃"足以言明。余从医二十余年,素喜研读经典著作及各家学说,治疗胃病博采众家之长,效法于李东垣、喻嘉言、陈士铎等名家,施之临床,效如浮鼓。兹将心得及验案数则总结如下,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18.
叶香岩胃病证治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胃脘痛门、木乘土门七十余案,基本反映了叶氏治疗胃病的学术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①胃以通降为顺,治宜补气通腑降逆,或参以温补阳气;②阴虚或温热病之后易伤胃阴,宜甘凉甘平,濡养胃阴;③肝胃同病,当从肝论治;④饮浊犯胃,当以通阳降浊为大法;⑤久病入络,宜辛通瘀滞为主旨。  相似文献   

19.
1病例韩某,女性,57岁,1997年8月27日初诊。胃脘部不适1年余,灼热疼痛,西医诊断为糜烂性胃炎,用多种西药治疗未效。刻下胃脘灼痛,难以纳食,夜不能眠,形寒肢冷,肠鸣漉漉,舌胖偏红,苔白腻而厚。虽呈一派热盛之象,但仔细询问知患者喜热饮,且大便时燥时溏,面色无华,肢体不温,脉沉细而缓。此为脾胃虚弱,中阳不足,阴火内生,上热下寒,上热是假,下寒是真。“从者反治”,热因热用,治拟温中散寒、健脾升阳。予附子理中汤加减:淡附子10g,桂枝9g,淡干姜10g,杭白芍15g,蒲公英15g,檀香5g,五灵脂10g,白及12g,木香6g,生甘草5g。服药3剂后胃脘部疼痛灼热大减,…  相似文献   

20.
赖永德 《四川中医》2008,26(8):34-35
胃病,尤其是慢性胃病,是一种很难治愈的疾病。临床采取胃病府外证治能提高胃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