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 研究小探头内镜超声检查(mEUS)对十二指肠降部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并行内镜下结扎或电切除治疗,探索十二指肠降部隆起性病变的诊治方法.方法 对60例患者的72个十二指肠降部黏膜下隆起病变行超声内镜检查,判断其起源,确立内镜诊断.根据不同病变选择内镜下结扎治疗或电切除术.部分病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结果 72个十二指肠降部黏膜下病变中,间质瘤33个,囊肿27个,脂肪瘤9个,血管瘤3个,根据不同的病变选择结扎治疗或内镜下电切除术,未发生内镜治疗相关的并发症.3个月后复查见原病变处已形成瘢痕.结论 小探头内镜超声检查对十二指肠降部黏膜下病变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在其指导下的结扎或电切除术对十二指肠降部隆起病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超声内镜对内镜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指导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指导内镜下微创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57例内镜下诊断为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其中36例进行内镜下治疗(套扎、电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穿刺等),外科治疗19例。结果21例源于黏膜层的息肉、6例源于黏膜肌层的间质瘤、3例源于固有肌层的间质瘤及1例异位胰腺、1例食管囊肿、1例食管癌经内镜下治疗。3例囊肿行内镜下穿刺治疗。除1例术后出血外,其余手术都安全,无其他并发症出现。术后回访2~30个月无复发。结论超声内镜为内镜微创治疗选择隆起性病变适应证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部分病变内镜下可安全有效地切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MPS)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优缺点.方法 对经常规内镜检查提示的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行MPS检查,了解病变的性质及来源.结果 2008年4月~2009年9月共93例患者,其中食管32例,胃51例,十二指肠10例.根据小探头超声结果,对其中82例隆起性病变行内镜下治疗,并送检病理,其中,3例早期癌的患者做了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SD),结果证明确实为早期癌,未浸润至粘膜下层;1例食管肉瘤患者超声示考虑息肉,怀疑恶变,结果证实为食管肉瘤;其余病灶根据病变大小及深度分别行圈套器电凝电切除术、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或ESD.其中有1例十二指肠间质瘤、1例食管间质瘤由于病变起源于固有肌层,于外科行手术切除,5例较大胃间质瘤行胃镜、腹腔镜两镜联合切除.结论 小探头超声内镜能清楚显示消化道壁的层次及结构,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具有准确的定位作用,并能够提示病变的性质,对进一步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琴  吴凯  杨文斌  许剑 《中国内镜杂志》2007,13(12):1269-1270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指导下食管间质瘤黏膜切除术的意义。方法对2005年~2007年5月76例疑为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患者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其中34例食管病变超声内镜显示病变来源于黏膜下层,有24例经知情同意后行超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的病变经过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层次和病变性质。结果通过与病理结果对照表明,超声内镜检查能准确地判断肿瘤所在层次;通过黏膜切除术切除所有的病变,无1例发生并发症。结论超声内镜指导食管间质瘤黏膜切除术既准确又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电子线阵探头对胃肠道类癌的诊断价值,观察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肠道类癌的效果。方法应用线阵探头超声内镜对胃肠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进行超声检查,并在内镜下行ESD治疗后送病理,13例胃肠道类癌病理证实。结果电子线阵探头超声内镜(EUS)显示类癌多为黏膜固有层或黏膜下层均匀或欠均匀的低回声,大部分病灶紧邻固有肌层下。13例均无淋巴结转移,并行黏膜下肿瘤剥离术,切除标本边缘和基底无肿瘤累及,无1例出现穿孔。结论 EUS对于黏膜下隆起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明确类癌的壁来源、大小、边界、内部回声性质、有无肌层和周围血管浸润、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等疾病,从而指导内镜下治疗;内镜下黏膜下肿瘤切除术治疗胃肠道类癌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指导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上消化道病变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和意义。方法超声内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患者108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术后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超声内镜检查对于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诊断效果良好;通过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108例患者的108处病变得以有效切除;仅6例患者出现创面出血,经内镜下处理均得以治愈,并发症发生率为5.56%,无穿孔及创面感染等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在内镜治疗前行超声内镜检查,并以此为指导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具有良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7.
内镜下黏膜下肿块切除对食管胃黏膜下病变的诊疗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下切除治疗食管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治疗价值及安全性。方法今年以来该科内镜检查发现食管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20例,结合超声内镜检察结果,在内镜下确定食管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可移动后,于病变基底部注射1:10000肾上腺素盐水,使病变基底部与胃壁基层分离,用圈套器套取病变,采用混合电凝电切切除隆起性病变。结果18例病人获得有效的病理诊断,大多数患者病变获得有效切除。结论对于食管、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行胃镜下切除术具有良好的诊断与治疗价值,特别对恶性和潜在恶性问质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内镜超声指导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病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评价内镜超声指导下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应用内镜结合超声内镜检查明确病变起源层次、生长特性和性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病变53例.结果 53例病灶直径0.6~3.5 cm.一次直接或吸引圈套切除病灶35例,双通道内镜切除病灶11例,尼龙绳结扎后圈套切除治疗1例,分片切除病灶5例,分期切除病灶1例.术后病理诊断平滑肌瘤、良性间质瘤16例,增生性或化生性息肉病变7例,腺瘤17例,食管乳头状瘤4例,食管黏膜内癌1例,胃乳头绒毛状腺瘤癌变1例,胃异位胰腺2例,胃脂肪瘤1例,胃嗜酸性肉芽肿1例,十二指肠Brunner's腺瘤3例.发生迟发性出血1例,无穿孔并发症.结论 超声内镜检查指导下对起源于黏膜下层以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扁平息肉性病变、癌前病变和早期癌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9.
对60例(72处)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方法进行治疗并送病理,术后判断其切除完整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71处完整切除,切除率达98.61%,术后出血2例,出血率为2.78%。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具有操作简便、微创、并发症少等特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窥镜超声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经超声内镜检查考虑诊断为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并行手术获得病理结果的病历资料,通过比较EUS诊断及病理结果,评价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整体符合率为71.9%,常规电子内镜大多数未明确诊断,故超声内镜的诊断准确度明显高于普通内镜;EUS对黏膜下隆起病变的起源层次的整体诊断符合率为91.0%,EUS诊断与病理符合的长宽径和不符合的长宽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对于病变体积较小的病灶诊断仍较局限,需定期复查超声内镜观察病灶的变化。EUS对于起源于黏膜下隆起第3、4层的低回声病变的误诊率较高,故在行超声内镜检查时,多点-多方位进行探查,以便找到特征性的声像图,或建议行内镜下手术切除治疗,并行病理检查,同时达到诊断及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超声内镜在胃隆起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内镜及超声小探头对278例胃隆起性病变进行超声检查.结果:息肉21例,平滑肌瘤143例,平滑肌肉瘤10例,脂肪瘤16例,异位胰腺12例,静脉曲张7例,壁外压迫69例.对起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及黏膜下层的部分病变进行内镜治疗,对起源于黏膜下层、固有肌层的部分病变进行腹腔镜联合内镜或手术治疗,对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总诊断符合率超声内镜为93.0%,明显高于胃镜(61.5%).结论:超声内镜可对胃隆起性病变的起源、范围及大小作出准确判断,对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隆起型病变的诊断和内镜治疗中的价值。方法运用超声内镜检查114例上消化道黏膜隆起型病变,并对其中26例进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病变切除术。结果黏膜隆起病变性质以间质瘤最常见,占51.8%,其次,壁外压迫占21.9%,较少见有恶性肿瘤、脂肪瘤、异位胰腺、囊肿等。对26例黏膜下肿瘤进行切除,超声诊断和病理符合率达77.0%。手术并发症少见。结论超声内镜可初步定性上消化道黏膜隆起型病变,对黏膜下肿瘤的治疗选择有指导作用;超声内镜引导下内镜切除黏膜下间质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微探头超声内镜(MPS)检查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消化道管壁各层结构及周围结构.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具有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本研究对我院应用微探头超声内镜检出的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诊断食管黏膜下病变的价值.方法:经内镜确诊食管黏膜下病变患者267例均行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151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分析小探头超声内镜诊断结果,手术治疗者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小探头超声内镜诊断平滑肌瘤148例(55.4%),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治疗126例中病理证实120例,符合率95.24%;诊断脂肪瘤5例(1.87%),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治疗4例均经病理证实,符合率100%(4/4);诊断息肉21例(7.87%),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治疗21例中病理证实增生性息内19例,炎性息内2例·符合率100%;诊断颗粒细胞瘤1例(0.37%).间质瘤1例(0.37%),静脉瘤32例(11.99%),食管囊肿15例(5.63%),外压性改变3例(1.12%),未见异常41例(15.36%).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可较准确判断肿瘤性质,指导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对于消化道隆起病变诊断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收集行普通内镜检查且同时行超声内镜检查的消化道隆起患者455例。结果本组病例中黏膜层隆起363例,黏膜下隆起83例,腔外压迫9例。根据超声内镜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内镜治疗方法,黏膜层息肉363例,其中直径≤5 mm者均行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灼除术或热活检钳咬除术(173例);直径5~20 mm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181例);直径≥20 mm者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9例)。黏膜下隆起92例,其中直径20 mm来源于黏膜肌层者,行内镜下EMR;直径10 mm来源于黏膜下层或可疑类癌者,行内镜下EMR;其中对于固有肌层者或直径10 mm来源于黏膜下层者行内镜下ESD。3例固有肌层病变者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超声内镜可准确区分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性质、大小、浸润层次,评估内镜治疗的可行性及风险,具有操作简便、准确、安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王亮  于永礼  魏新亮  刘晨弟 《临床荟萃》2012,27(18):1612-1613
超声微探头可在内镜直视下进行检查操作,具有较高的超声频率,对微小病变显示更加清晰的特点,尤其适合食管黏膜下隆起型病变的诊断[1],我们在普通内镜时发现的68例食管黏膜下隆起型病变进行微探头超声检查与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随机选择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30例消化道隆起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加ESD专项护理,总结治疗期间采取的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30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均全部切除,手术中除7例(23.3%)有少量渗血外,其他均顺利完成手术,期间无1例出现穿孔或大出血等严重病变。观察组术后发生并发症1例,对照组术后发生并发症6例。两组疗效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效果显著、安全。治疗期间给予相对应的护理有助于手术更加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微探头超声对食管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在内镜引导下应用10 MHz微型超声探头对82例食管隆起性病变行微探头超声检查.结果 82例食管隆起性病变中微探头超声检出息肉6例,食管炎4例,平滑肌瘤19例,平滑肌肉瘤2例,静脉瘤15例,脂肪瘤3例,囊肿6例,食管癌10例,外压性病变17例 (其中15例主动脉压迹,1例肺肿瘤压迹,1例脊椎压迹),27例经病理证实.结论 微探头超声能够显示食管层次结构,对食管隆起性病变能够进行组织层次定位,较好地提示病变的性质,对食管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价值.而且能够通过狭窄的食管,扩大了临床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食管黏膜下隆起病变经超声小探头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3年电子胃镜诊断为食管黏膜下隆起病变68例患者行超声小探头检查,根据病变起源层次及回声不同进行诊断,并指导选择内镜下或外科治疗方案。结果68例患者中起源于黏膜肌层的平滑肌瘤41例,起源于同有肌层的平滑肌瘤9例,起源于黏膜下层囊肿5例,静脉瘤6例,曲张静脉2例,脂肪瘤1例,腔外器官压迫4例。部分病变随访观察,有临床症状的病变分别行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超声小探头检查是食管黏膜下隆起病变诊断的有效方法,并能指导选择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护理配合。方法对17例患者行ESD术前后的治疗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全部切除,少量渗血4例,予止血药、电凝及金属钛夹成功止血。无1例大出血、穿孔及中转手术。结论ESD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可免剖腹手术之苦。护士根据内镜下治疗的特点,在手术前后与医生密切配合,进行针对性护理是内镜治疗成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