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医治疗急性传染病历史悠久,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使用"圣散子方"治疗寒湿瘟疫取得辉煌战绩.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防治工作中,中国科学院仝小林院士亲临武汉一线,通过对当地气候、地理的观察及新冠肺炎患者的实际诊疗,在国内首先明确提出新冠肺炎疫情属于中医"寒湿疫"的范畴,并为此创立了"寒湿疫方(武汉抗疫1号方)",广泛运用于临床,救治了大量的患者,尤其在仝小林院士所推行的防治新冠肺炎"武昌模式"中取得了卓越的临床疗效.本文通过对两张名方的学习,并从疫情背景、创制过程、治则治法、药物方解、使用方法等方面对两张名方进行对比解读,加深对"寒湿疫方"的理解与运用,以期作为当代中医防治"寒湿疫"的核心成果,"寒湿疫方"能受到广泛重视与借鉴,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对"寒湿疫"的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2.
肝胆失调的诸多临床症状中以口苦、口干为突出表现.本人认为,治疗应以肝之"体阴而用阳"来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3.
所谓"罕用中药"是指大多数医者在日常诊疗中很少用到的一群中药.在临床实践中,每一位医者所使用的中药样数是很有限的,即使是一个医疗单位的群体,合计使用的中药样数也比较有限.分析"罕用中药"的形成原因、医者用药的思维规律、用药习惯形成规律,进而在实践中克服思维定势,为今后拓展遣方用药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从病机入手,通过大量医案归纳总结徐荷芬治疗乳腺癌遣方用药的特点.徐荷芬临证从"滋阴"论治,提出乳腺癌的病机与阴虚密切相关,治疗上创拟滋阴解毒方,灵活运用药对,注重辨证加减用药,临床应用收获颇丰.  相似文献   

5.
"醒脑开窍"针法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醒脑开窍"针法是导师石学敏院士提出的治疗中风病行之有效的针法,目前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其治疗中风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日益深入.有关"醒脑开窍"针法的报道甚多,涵盖理论总结,临床应用以及基础研究几方面,现从临床应用方面做一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6.
临床医者常有"首诊易,复诊难"的体会,此源于复诊中常涉及"中病即止和效不更方"的问题."中病即止"效不更方"是中医临床处方的2个基本法则,两者看似简单,实则在临床诊病过程中很难把握,难点在于何时应中病即止,何时当效不更方.若把握不好则难免出现临证失误,不能治病反而误诊.  相似文献   

7.
"复元新方"是已故老中医张文耀老师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虚弱性病症特别是偏于阳虚病人的自拟方,有很好的临床效果.该方由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散、生脉散三方化裁组成,具有温复肾阳、升肝降肺、调和五脏、整体带动局部、病理转化生理的功效.  相似文献   

8.
满天  姬永宽 《河南中医》2019,39(4):496-499
春温是一种因"冬伤于寒"导致"热气内伏","伏热"入春发于少阳,而具有明显季节特征,以温热为主要性质的疾病;少阳病是一种"气郁"引起"邪热"稽留少阳的疾病。二者病邪均属"郁火、伏热",病位均在"少阳",治疗上的主方分别为"黄芩汤"和"小柴胡汤",二方在方义上亦有诸多同源。然而,较之于临床辨证,两病的不同之处也显而易见,春温病因单纯,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冬伤于寒,春发于少阳",而成为一种特有的疾病形式,因属"伏热"而无外感,故可直清里热;少阳病的疾病来源相对较多,如《伤寒论》中所讲的"表证传变"或"误下、误治"等所导致的邪入少阳。少阳病来源虽多,但疾病性质却统一为"邪伏少阳",治法统称"和解",并依据邪热的严重程度和是否兼有表证,而有变方、合方、加减及缓急之法。  相似文献   

9.
补中益气汤首见于<脾胃论>,是李东垣所创立的名方,主要用于气虚发热证,被公认为是"甘温除热"的代表方.故其退热机制一般只被单纯认为是补益脾胃,甘温而除热,然就其方药组成配伍及其临床应用分析,补中益气汤之除热机制也并非独有补益脾胃,甘温而除热,还可能通过影响其他机制而解热.以下再探其理,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0.
"方证相应"论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即方剂,证即病证,"方证相应"乃方剂与病证相对应之称.方证相应创源于张仲景,始见于<伤寒论>317条,通脉四逆汤方后注日:"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1"方证相应"的意义 首先,方证相应是组成方剂的原则:<伤寒论>立法组方,严依病证,其原则是以"凭脉辨证"为基础,据四诊所得具体脉症,严格依据病证而确立组方原则.方证相应,乃是法依证立,方随法出,故要求组成方剂,必与病证相应,故"方证相应"亦为组方的基本原则.其次,方证相应是辨证论治的依据:张仲景运用方剂是以"辨证"为前提,依据辨证结果,作为论治标准和条件.所以临床诊疗疾病,定要将方与证对应,才可收到佳效.  相似文献   

11.
平常一般的头痛多数是由于经筋膜炎所引起的.在西医看来,头痛多由于斜方肌(脖子后面最粗那两条筋)与后枕部相连接的肌腱发生炎症所造成的,也就是颈筋膜炎.对于颈筋膜炎造成的头痛,一般在后枕部会有三个压痛点.本文对指压"三点"治疗头痛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李鸿涛  高思华 《中医杂志》2005,46(12):950-951
<金匮要略>为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因其立论精当,方论并举,病脉证治体系一脉相承,而垂法后世.其中有关病机的论述尤为精要,其辨治思路并不囿于临床的一般表现,临证察机,随机应变,因而其随证所创之方,只要辨证无误,效如桴鼓.本文就其有关"上下"病机病脉证治的论述,略作阐发,藉此可窥见张仲景辨治思想之一斑.  相似文献   

13.
陈士铎"直接交通心肾法"诸方简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士铎<辨证录>的若干方剂集中体现了他对"心肾不交证"的理解,包括直接和间接交通心肾两法,而直接交通心肾法是从直接治疗心、肾入手以交通心肾,可分为治心肾两不相交方,治心不交肾方和治肾不交心方,笔者从出处、主治、组成、简析等多方面分析了14首方剂,为临床"直接交通心肾"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系统分析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李东垣、张子和、朱丹溪的学术著作,挖掘其中的"三因制宜"学术思想,认为金元四大医家虽然在立论与风格上各有千秋,但他们对"三因制宜"的学术思想都是相当熟悉和精通的,并且在具体运用上也有很多体现.指出"三因制宜"是一种为不同学派所共同遵循和运用的学术思想和治疗准则,具有普遍性和必需性.在临床辨治中如能详别三因,做到"法取于因、方适于因",必将能够提高医生治疗疾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所收集的167首傣医"解药"方剂,从药味组成、所用药物、常用药物、所用解药、"解药"方剂的方病(症)对应关系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结果发现:傣医"解药"方剂以单味药组方为多,占43.71%;复方多以2~5味药组成,共涉及369味傣药;含解药的方剂共64首;应用解药22味;"解药"方剂的方病(症)对应关系呈现多种形式,22味解药临床涉及的病症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16.
"经方"在血液病中的应用经验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方"原义指经验方。将临床多年治疗血液病效果确切之12首经验方及其加减用药规律公之于世,以冀对血液科医生有所裨益,并引起同道对前人经验方药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伤寒杂病论》"药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瑞震 《山西中医》2008,24(5):42-44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方剂中所用药物及其用药技巧与规律的研究后发现,张仲景组方,首先是对"药对"的组合与确定,先有药对,而后才有方剂."药对",并非简单的药物拼凑,而是在对每种药物的气、味、性、归经、功能等特点与实质充分、熟炼了解与掌握之后,再按照药物七情原理而进行的一种高度的科学组合.其作用:通过气味的化合,更有利于发挥药物的特长,从而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激发药物本身所具有的潜能,催生出新的治疗功效,为药物的使用开辟新的途径和境域;第三,两种药物相互作用后,消除或抑制了其本身的一些不良反应与毒性,使其发挥专一的治疗作用;第四,优化了药物的效应,并大大节省了药物的资源.所以,遵照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利用"药对"进行组方,这应是<伤寒杂病论>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中药物组成相似的方剂可归纳为类方,如桂枝汤类方、承气汤类方、泻心汤类方等.而桂枝汤作为仲景第一方,《伤寒论》原文论述时笔墨较重,临床应用也颇为广泛.本文通过分析桂枝汤类方的药物加减、药量变化及所治证候,阐述张仲景辨病、辨脉、辨证"三辨一体"和"证变、法变、方变"的临证辨治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9.
辨体用方论(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琦  倪诚 《天津中医药》2009,26(2):93-95
不同个体与所应用方剂有不同的适应性与反应表达,辨体用方,即以人的体质类型与状态为依据,使之"方为人所用","方须人所宜".从而提高临床用方的疗效与安全性."辨体用方论"概念的提出,不仅是中医方剂学新的视角.而且使人们在临床上从"方-证"、"方-病"的思维角度,转向"方-体"的思维角度,即以体质特征与状态为前提,整体把握以人为本,从而产生思维方式的转换.改善体质将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新途径,在方药研究方面也将产生新的思路与成果.  相似文献   

20.
辨体用方论(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不同个体与所应用方剂有不同的适应性与反应表达,辨体用方,即以人的体质类型与状态为依据,使之"方为人所用","方须人所宜",从而提高临床用方的疗效与安全性."辨体用方论"概念的提出,不仅是中医方剂学新的视角,而且使人们在临床上从"方-证"、"方-病"的思维角度,转向"方-体"的思维角度,即以体质特征与状态为前提.整体把握以人为本,从而产生思维方式的转换.改善体质将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新途径,在方药研究方面也将产生新的思路与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