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膜后十二指肠破裂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腹膜后十二指肠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入院后3h内确诊6例.24~72h内确诊4例,7211后确诊3例。3例行十二指肠裂口修补,2例行十二指肠造瘘,2例行十二指肠空肠Roux-en-Y吻合,1例行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1例行改良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1例行十二指肠两断端关闭、胃空肠吻合,1例行十二指肠远端关闭、近端与空肠端侧吻合.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6例(46.2%)出现切口感染、十二指肠瘘、消化道出血、胰瘘或腹腔感染等并发症,2例(15.4%)患者死亡,分别死于多器官系统衰竭和感染中毒性休克。结论早期诊断与正确的术式选择是成功救治腹膜后十二指肠破裂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延迟发现的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7年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手术治疗5例胆胰肠结合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均为延迟发现(损伤后24 h)的患者,其中4例为ERCP或EST+内支架植入术后造成胆胰肠结合部损伤,1例为车祸伤致十二指肠穿孔.结果 经保守治疗24~72 h,腹膜炎症状未减轻,急诊行手术.3例行胃、胆管和空肠三造瘘术,1例腹痛减轻,逐渐痊愈;2例因MODS于术后5~6周死亡.2例行十二指肠完全憩室化手术,术中结扎胆总管下段和幽门,修补十二指肠置T管和胃、空肠造瘘,腹膜后冲洗引流,6~7个月后再次重建消化道,行胆肠和胃空肠Roux-en-Y吻合,效果良好.结论 对于穿孔时间长、腹腔感染严重的患者,十二指肠完全憩室化是一种可考虑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延迟发现的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7年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手术治疗5例胆胰肠结合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均为延迟发现(损伤后24 h)的患者,其中4例为ERCP或EST+内支架植入术后造成胆胰肠结合部损伤,1例为车祸伤致十二指肠穿孔.结果 经保守治疗24~72 h,腹膜炎症状未减轻,急诊行手术.3例行胃、胆管和空肠三造瘘术,1例腹痛减轻,逐渐痊愈;2例因MODS于术后5~6周死亡.2例行十二指肠完全憩室化手术,术中结扎胆总管下段和幽门,修补十二指肠置T管和胃、空肠造瘘,腹膜后冲洗引流,6~7个月后再次重建消化道,行胆肠和胃空肠Roux-en-Y吻合,效果良好.结论 对于穿孔时间长、腹腔感染严重的患者,十二指肠完全憩室化是一种可考虑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延迟发现的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7年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手术治疗5例胆胰肠结合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均为延迟发现(损伤后24 h)的患者,其中4例为ERCP或EST+内支架植入术后造成胆胰肠结合部损伤,1例为车祸伤致十二指肠穿孔.结果 经保守治疗24~72 h,腹膜炎症状未减轻,急诊行手术.3例行胃、胆管和空肠三造瘘术,1例腹痛减轻,逐渐痊愈;2例因MODS于术后5~6周死亡.2例行十二指肠完全憩室化手术,术中结扎胆总管下段和幽门,修补十二指肠置T管和胃、空肠造瘘,腹膜后冲洗引流,6~7个月后再次重建消化道,行胆肠和胃空肠Roux-en-Y吻合,效果良好.结论 对于穿孔时间长、腹腔感染严重的患者,十二指肠完全憩室化是一种可考虑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延迟发现的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7年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手术治疗5例胆胰肠结合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均为延迟发现(损伤后24 h)的患者,其中4例为ERCP或EST+内支架植入术后造成胆胰肠结合部损伤,1例为车祸伤致十二指肠穿孔.结果 经保守治疗24~72 h,腹膜炎症状未减轻,急诊行手术.3例行胃、胆管和空肠三造瘘术,1例腹痛减轻,逐渐痊愈;2例因MODS于术后5~6周死亡.2例行十二指肠完全憩室化手术,术中结扎胆总管下段和幽门,修补十二指肠置T管和胃、空肠造瘘,腹膜后冲洗引流,6~7个月后再次重建消化道,行胆肠和胃空肠Roux-en-Y吻合,效果良好.结论 对于穿孔时间长、腹腔感染严重的患者,十二指肠完全憩室化是一种可考虑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延迟发现的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7年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手术治疗5例胆胰肠结合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均为延迟发现(损伤后24 h)的患者,其中4例为ERCP或EST+内支架植入术后造成胆胰肠结合部损伤,1例为车祸伤致十二指肠穿孔.结果 经保守治疗24~72 h,腹膜炎症状未减轻,急诊行手术.3例行胃、胆管和空肠三造瘘术,1例腹痛减轻,逐渐痊愈;2例因MODS于术后5~6周死亡.2例行十二指肠完全憩室化手术,术中结扎胆总管下段和幽门,修补十二指肠置T管和胃、空肠造瘘,腹膜后冲洗引流,6~7个月后再次重建消化道,行胆肠和胃空肠Roux-en-Y吻合,效果良好.结论 对于穿孔时间长、腹腔感染严重的患者,十二指肠完全憩室化是一种可考虑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刘景达  王永勤 《腹部外科》2003,16(5):263-263
临床资料 :例 1 ,男 ,39岁。 2年前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于本院行胃大部切除术 ,结肠前胃空肠吻合。 1 990年6月再以消化道穿孔入院 ,术中见吻合口前壁空肠侧穿孔 ,直径 1cm。行胃次全切除 ,结肠前胃空肠吻合。病理报告 :空肠前壁溃疡穿孔。例 2 ,男 ,6 2岁。 3年前因十二指肠球部穿孔于某院行胃大部切除术 ,结肠近端对大弯胃空肠吻合。1 990年 7月再以消化道穿孔入我院 ,术中见吻合口前壁空肠侧穿孔 ,直径 1 .5cm ,局部有瘢痕 ,行胃次全切除 ,结肠前胃空肠吻合。病理报告 :空肠前壁溃疡穿孔。例 3,男 ,73岁。 5年前因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延迟发现的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7年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手术治疗5例胆胰肠结合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均为延迟发现(损伤后24 h)的患者,其中4例为ERCP或EST+内支架植入术后造成胆胰肠结合部损伤,1例为车祸伤致十二指肠穿孔.结果 经保守治疗24~72 h,腹膜炎症状未减轻,急诊行手术.3例行胃、胆管和空肠三造瘘术,1例腹痛减轻,逐渐痊愈;2例因MODS于术后5~6周死亡.2例行十二指肠完全憩室化手术,术中结扎胆总管下段和幽门,修补十二指肠置T管和胃、空肠造瘘,腹膜后冲洗引流,6~7个月后再次重建消化道,行胆肠和胃空肠Roux-en-Y吻合,效果良好.结论 对于穿孔时间长、腹腔感染严重的患者,十二指肠完全憩室化是一种可考虑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延迟发现的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7年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手术治疗5例胆胰肠结合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均为延迟发现(损伤后24 h)的患者,其中4例为ERCP或EST+内支架植入术后造成胆胰肠结合部损伤,1例为车祸伤致十二指肠穿孔.结果 经保守治疗24~72 h,腹膜炎症状未减轻,急诊行手术.3例行胃、胆管和空肠三造瘘术,1例腹痛减轻,逐渐痊愈;2例因MODS于术后5~6周死亡.2例行十二指肠完全憩室化手术,术中结扎胆总管下段和幽门,修补十二指肠置T管和胃、空肠造瘘,腹膜后冲洗引流,6~7个月后再次重建消化道,行胆肠和胃空肠Roux-en-Y吻合,效果良好.结论 对于穿孔时间长、腹腔感染严重的患者,十二指肠完全憩室化是一种可考虑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延迟发现的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7年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手术治疗5例胆胰肠结合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均为延迟发现(损伤后24 h)的患者,其中4例为ERCP或EST+内支架植入术后造成胆胰肠结合部损伤,1例为车祸伤致十二指肠穿孔.结果 经保守治疗24~72 h,腹膜炎症状未减轻,急诊行手术.3例行胃、胆管和空肠三造瘘术,1例腹痛减轻,逐渐痊愈;2例因MODS于术后5~6周死亡.2例行十二指肠完全憩室化手术,术中结扎胆总管下段和幽门,修补十二指肠置T管和胃、空肠造瘘,腹膜后冲洗引流,6~7个月后再次重建消化道,行胆肠和胃空肠Roux-en-Y吻合,效果良好.结论 对于穿孔时间长、腹腔感染严重的患者,十二指肠完全憩室化是一种可考虑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延迟发现的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7年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手术治疗5例胆胰肠结合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均为延迟发现(损伤后24 h)的患者,其中4例为ERCP或EST+内支架植入术后造成胆胰肠结合部损伤,1例为车祸伤致十二指肠穿孔.结果 经保守治疗24~72 h,腹膜炎症状未减轻,急诊行手术.3例行胃、胆管和空肠三造瘘术,1例腹痛减轻,逐渐痊愈;2例因MODS于术后5~6周死亡.2例行十二指肠完全憩室化手术,术中结扎胆总管下段和幽门,修补十二指肠置T管和胃、空肠造瘘,腹膜后冲洗引流,6~7个月后再次重建消化道,行胆肠和胃空肠Roux-en-Y吻合,效果良好.结论 对于穿孔时间长、腹腔感染严重的患者,十二指肠完全憩室化是一种可考虑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连续1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无严重并发症的手术经验。方法1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采用保留空肠起始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消化道重建为胰肠、胆肠、胃肠顺序,并在方法上进行改进。结果17例无一例发生胰漏,无胆漏和胃肠吻合口瘘,无术后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19(14-28)d,均痊愈出院。平均随访14个月(2个月-3年),未发生急性胰腺炎,消化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采用保留空肠起始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按胰肠、胆肠、胃肠顺序重建消化道,并注意术前、术后的营养支持可预防和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手术治疗方式,探讨患者各临床因素与术后生存期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11年间诊治的4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患者以上消化道出血、腹部胀痛不适为主要症状。发病部位以降部多见。行局部切除(LE)22例,16例行节段性十二指肠切除术(SD),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6例,2例患者放弃治疗 (1例死亡,1例失访)。术后随访44例,28例生存,6例死亡,10例失访。4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1例为LE术后并发十二指肠瘘,经非手术治疗痊愈出院,3例为PD术后胰瘘(1例死于术后胰瘘出血性休克,2例经非手术治疗痊愈出院)。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期为(35.4±28.7)个月,术后生存期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复发风险分级、肿瘤发生部位及手术方式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CT、消化道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是术前诊断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主要手段,完整切除是该病基本手术方式,术后生存期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复发风险分级、肿瘤发生部位及手术方式等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穿孔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来82例老年人胃十二指肠穿孔的治疗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良性溃疡穿孔79例,其中62例行单纯修补,9例行单纯修补加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5例行穿孔修补加胃空肠吻合,6例行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其中有3例为胃窦部恶性溃疡穿孔。本组院内死亡3例,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MOF),1例死于大面积脑梗死,术后患者家属放弃治疗5例。结论对老年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应以单纯修补为主,胃癌穿孔应行胃大部切除或胃癌根治术,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如何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空肠吻合口漏的发生。方法采用胰管空肠吻合胰腺残端套入法行胰肠吻合,按胰、胆、胃顺序与空肠重建消化道。结果2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手术并发症7例(25.93%),其中应激性溃疡出血3例,胃排空延迟2例,腹腔及腹壁创口感染各1例,均经非手术治愈。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亦无一例发生胰瘘。结论胰瘘的发生同术式和操作技术密切相关,亦与吻合口部位血供和张力以及吻合口远端通畅与否有关。本术式增加了胰空肠吻合的严密性,对预防胰瘘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效果,且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6.
胰漏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早期发生率高达25%[1]。近10多年来我院共施行保留幽门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6例,仅1例发生胰漏,胰漏发生率为1.8%,现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6例中男25例,女31例。年龄32~76岁,平均56.5岁。其中壶腹癌19例,胰头癌16例,胆总管下段癌18例,十二指肠乳头癌3例。1.2手术方法:本组56例均行保留幽门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消化道重建均采用Child术式重建。胰空肠端端吻合采取钟守先[2]吻合法,并置脑室引流管1根于胰管内,用3-0肠线或细丝线缝扎固定在胰管壁上,远端经空肠腔内潜行约1…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介绍一种新的胆汁胰液分流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并探讨其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3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采取胆汁胰液分流的消化道重建方式,57例为胰胃吻合,79例为胰肠吻合.手术主要步骤:①胰胃吻合术后,在距胰胃吻合口远端5~ 10 cm处行近端空肠胃后壁端侧吻合.②胰肠吻合术后,胰肠吻合口10 cm左右将胃后壁与空肠行侧侧吻合.随后在距胃肠吻合口40 ~ 50 cm处离断空肠,形成游离肠袢;远端封闭后与胆管行端侧吻合;在距胆肠吻合口40~50 cm处与游离肠袢的远端行侧侧或端侧Y形吻合.收集术前、术中和术后资料分析其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136例消化道重建(含胰胃或胰肠吻合时间)中位时间为71min(62~97 min),手术死亡率为0;术后并发症为13.2%(18例),包括术后出血2例,胆漏2例,肺部感染2例,切口脂肪液化并感染2例,胃瘫3例,腹腔感染3例,胰漏4例(3例A级和1例B级胰漏).结论 胆胰分流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对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胰头部重度损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胰头部重度损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治愈5例,其中术后出现胰瘘1例,并发腹腔感染1例,经保守治疗后治愈.死于心肺功能衰竭1例.结论 对部分重度胰腺头部损伤患者,急诊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胰肠吻合采用改良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改良组)和传统胰空肠端侧吻合术(传统组)两种术式,分别观察两组术后胰瘘发生的情况及临床效果。结果改良组48例,术后出现并发症5例(10.4%),其中胰瘘1例(2.1%);传统组30例术后出现并发症11例(36.7%),其中胰瘘5例(16.7%),1例死于术后胰瘘并发腹腔感染、出血。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改良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应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低,是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组壶腹癌胰十二指肠切除9例(保留幽门5例、空肠造瘘4例);慢性胰腺炎左半胰切除、近侧胰端空肠Y形吻1合例,均行胰管空肠吻合并安置支撑管,胆肠吻合处胆管内置T形管引流。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用曾宪九方式行十二指肠空肠端侧(空肠半周横切口)吻合以防逆流。空肠造瘘供术后营养。围手术期处理注意胃肠及静脉营养、水电解质平衡、防治感染、抑制酶分泌及通畅引流等,未用生长抑素。本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均未出现胰外瘘。胰切除术中胰管空肠吻合是预防胰外瘘的关键。胆管外引流、空肠营养造瘘以及保留幽门的抗反流等协同治疗有助于预防胰外瘘,生长抑素并非必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