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膜瘤是老年人颅内常见的原发肿瘤,多数为良性,少数具有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起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1].常见于大脑凸面、矢状窦旁和大脑镰旁等.颅外脑膜瘤通常是颅内脑膜瘤的延伸(继发性颅外脑膜瘤)[2].当大脑凸面脑膜瘤侵蚀局部硬膜、颅骨后,可使骨板受压变薄、甚至穿破骨板侵蚀至帽状腱膜下构成所谓颅内外交通的状态,临床上可见到头皮下肿块.我科自1999年1月至2008年7月共收治的老年凸面颅内外交通的脑膜瘤患者9例,现对临床特点、成因及手术效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是脑肿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老年人具有易发生脑梗死的病理基础,更易并发。1993~1998年我院手术治疗老年人脑膜瘤19例,术后并发脑梗死5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全组5例,男1例,女4例,年龄60~67岁。脑梗死均位于手术同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3例,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1例,颈内动脉供血区1例(为桥小脑角脑膜瘤术后)。原脑膜瘤部位:大脑凸面2例,矢状窦旁1例,中颅凹底1例,桥小脑角1例。肿瘤性质:内皮型3例,砂粒型1例,混合型1例。12 辅助检查 术前CT或MR…  相似文献   

3.
颅内转移性肿瘤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10%,是导致肿瘤患者迅速衰竭、病死的主要原因。全身各系统恶性肿瘤约有20%转移至颅内,通常由颅脑周围肿瘤直接蔓延或远处肿瘤经血、淋巴道转移而来。颅内转移瘤好发于脑实质内,尤以大脑灰、白质交界区多见(80%),影像学检查可见颅内单发或多发性占位性病变,病灶常呈圆形或类圆形,多为高密度或混杂密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膜瘤术前介入栓塞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肿瘤分别位于碟骨脊、矢状窦旁,大脑凸面,最大直径5.4 cm~8.5 cm,均由多支颈内、外动脉分支供血.术前均经选择性血管内途径,应用聚乙烯醇(PVA)颗粒、明胶海绵材料进行栓塞治疗后3 d~7 d行开颅手术切除肿瘤.结果脑膜瘤主要由脑膜中动脉、颌内动脉、咽升动脉、枕动脉供血,肿瘤完全栓塞4例,部分栓塞6例.术中出血量300 mL~1 500 mL.术后复查MR示肿瘤完全消失,临床症状消退,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颅内脑膜瘤供血丰富,手术切除前应栓塞治疗,可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增加手术全切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
侧脑室脑膜瘤是起源于侧脑室内脉络膜组织或脉络丛基质,发病率占脑室内脑膜瘤的77.8%[1,2],侧脑室三角区为肿瘤好发部位.侧脑室脑膜瘤位置深,周围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难度大,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侧脑室脑膜瘤的全切除率已经很高[3],但是一些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术后并发症较多.如何在全切肿瘤的同时减少并发症一直是神经外科医生努力的方向.本文总结2002~2010年老年侧脑室脑膜瘤46例的手术经验.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90~1991年用Nd:YAG激光切除脑膜瘤7例,手术效果较好。1.一般资料:男4例,女3例。年龄26~46岁。病程1个月至4年。CT扫描:位于左额顶部、右额颞顶、大脑镰旁、矢状窦旁、蝶骨嵴各1例,左颞叶2例。肿瘤直径5cm~9cm。术后病理报告为脑膜瘤5例,恶性脑膜瘤2例。瘤内激光加电切除4例,单纯激光切除3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排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肿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4例颅内肿瘤患者术前320排3D-CTA的影像资料。所有原始数据均传送至工作站,采用3D后处理技术观察肿瘤及其相邻血管、血窦、骨性解剖标志的3D关系。以术中所见为评价标准,评估3D-CTA对制定手术入路、确定切除范围及重要毗邻血管保护的指导作用。结果 3D-CTA清晰显示了9例突破鞍隔生长的巨大垂体腺瘤和5例鞍结节脑膜瘤与相邻的大脑前动脉、前床突之间的空间关系;7例蝶骨嵴内1/3脑膜瘤及9例窦旁脑膜瘤与静脉窦、回流静脉、蝶骨嵴的3D关系;对4例脑叶胶质瘤在区分肿瘤供血动脉、引流静脉上存在困难。结论 3D-CTA能充分显示颅内大部分肿瘤的影像特征及其相邻血管、颅骨的立体空间结构;在评估手术入路、术中保护肿瘤相邻动静脉、减少医源性神经功能损害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滕良珠  王国栋 《山东医药》1996,36(11):36-37
脑膜瘤的诊断与治疗山东省立医院(250021)滕良珠,王国栋脑膜瘤的发病串仅次于颅内胶质瘤,占颅内肿瘤的15%~19%。30~50岁为其发病高峰,约占4/5。肿瘤好发于大脑凸面、大脑镰、矢状窦及颅底部位,以颅内压增高及肿瘤压迫所造成的神经系定位症状及...  相似文献   

9.
西方国家人口老龄化和现代神经影像技术的应用使老年人脑膜瘤的检出增多。对象与方法作者观察了37例高龄脑膜瘤患者,评价手术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患者男10例,女27例,年龄75~84岁,平均77.5岁。21例肿瘤直径>4cm,16例较小。31例肿瘤全切除,6例行次全切除。脑膜瘤的部位为大脑凸部22例,前颅窝6例,后颅窝  相似文献   

10.
颅咽管瘤切除术后高钠血症的预防与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回顾性分析58例颅咽管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发生高钠血症15例。肿瘤与第3脑室底(下丘脑)的密切程度术前MRI检查及术前是否应用糖皮质激寨与术后高钠血症的发生有关。认为颅咽管瘤患者术前MRI检查示肿瘤与第3脑室底(下丘脑)关系越密切,术后高钠血症发生几率越大,术前常规应用糖皮质激素对高钠血症有一定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窦镰旁脑膜瘤术前影像评估的价值和手术策略要点。方法对CT、MRI扫描诊断为窦镰旁脑膜瘤的23例老年患者充分了解肿瘤的血供、矢状窦的通畅程度及瘤周静脉回流情况,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妥善处理受累的矢状窦。结果 23例肿瘤患者术前影像评估与术中所见高度一致。按Simpson切除分级:Ⅰ级切除15例,Ⅱ级切除6例,Ⅲ级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随访6个月至2年无肿瘤复发。结论充分的术前影像学评估和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可提高窦镰旁脑膜瘤全切除率,降低复发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2.
多发性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附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音  赵刚  刘兴吉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21):2126-2128
目的总结我科自1996~2006年间多发性脑膜瘤患者36例手术治疗经验,探讨多发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并指导今后多发性脑膜瘤的临床治疗。方法对36例多发性脑膜瘤患者病例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并查阅相关文献。结果36位患者共切除各部位脑膜瘤140枚,部位涉及大脑凸面、大脑镰旁、矢状窦旁、鞍结节、蝶骨嵴、桥小脑角等部位,其中行一期手术全切33位,最多一次共切除16枚肿瘤,2例因瘤体分别位于两侧幕上幕下相距较远未行一期全切,分期切除,1例因瘤体与脑干黏连紧密行次全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多发性脑膜瘤发病率相对较低,但治疗棘手,仍以显微外科手术为主,力求在不加重神经功能损害、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和加重病人经济负担情况下将肿瘤一次性全切。  相似文献   

13.
脑膜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 ,多属良性 ,正确诊断脑膜瘤对其治疗方案的选择与制定有着重要意义。我院经治的脑膜瘤病例中有 2 0例术前术中被误诊 ,现就其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2 0例 :男 8例 ,女 1 2例 ,年龄 2 3— 78岁 ,平均 61 .2岁。肿瘤部位 :矢状窦旁 5例 ,大脑镰旁 4例 ,蝶骨嵴 2例 ,嗅沟前颅底 3例 ,大脑凸面 2例 ,枕叶 1例 ,鞍结节旁1例 ,桥小脑角 1例 ,侧脑室 1例。病程最短 8天 ,最长 8年。1 .2 临床主要表现 :精神症状 1 1例 ,智力障碍 ,记忆力减退 8例 ,视力视野改变 3例 ,嗅觉改变4例 ,语言异常…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侧脑室脑膜瘤的诊治水平,对11例侧脑室脑膜瘤患者的稞表现,影像学表现,手术结果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首发表现为头痛8例,癫痫发作2例,反应迟钝1例,眼底水肿及同向偏盲10例;CT均示三角部高密度占位病灶,脑血管造影示脉络膜前动脉增粗,迂曲;11例肿瘤均行手术切除,随诊9例效果良好。提示侧脑室脑膜瘤好发于右侧脑室三角部,具有病程长,早期症状不明显、定位体征较少,以纤维型脑膜瘤多见等特点。采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老年矢状窦及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并观察临床疗效。方法 70例矢状窦及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随机分为开放组和显微组各35例,开放组常规开颅手术,显微组全身麻醉,在显微镜下进行微创肿瘤切除术,其中肿瘤位于前1/3者取仰卧位,采用冠状皮瓣皮肤切口,中、后1/3者采用俯卧位,采用过中线的L形皮肤切口,骨瓣均过中线。对于侵犯矢状窦的肿瘤,位于前1/3者给予结扎并一并结除,位于中、后1/3者,且矢状窦完全闭塞,也给予结扎并切除,但矢状窦未完全闭塞者,则给予修补或重建。观察两组手术情况、手术肿瘤切除Simpson分级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1年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显微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开放组。两组术前临床症状无显著差异,但显微组术后癫痫、四肢运动或感觉障碍、精神障碍等各项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开放组。显微组肿瘤SimpsonⅠ级切除率(71.43%)明显高于开放组(42.86%)。显微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71%)及随访期间复发率(0)明显低于开放组(22.86%、14.29%)(P<0.05)。结论采用显微手术治疗老年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膜瘤时,术前完善影像学检查,术中应熟练运用手术技巧,保护中央沟静脉,妥善处理受累上矢状窦,可取得显著的疗效,而且可明显降低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196例老年人颅内脑膜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经手术治疗的196例老年人颅内脑膜瘤,其中3例为多发脑膜瘤,本组137例(69.9%)初诊时被误诊。肿瘤全切除140例,次全切除37例,部分切除19例,本组纤维型脑膜瘤多见,共84例,占42.3%,手术死亡16例,手术死亡率3.2%,存活的180例中有167例恢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为提高手术效果,必须对脑膜瘤患者各个脏器的生理功能有充分的估计,并讨论了老年人脑膜瘤的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例一:男,66岁。1982年1月27日突感左上、下肢麻木,一周后早晨起床时发现左侧肢体无力,在某院诊断为“脑血栓形成”。采用扩张血管、抗凝和中药治疗2个月,症状体征无改善,来我科拟行大网膜颅内移植手术。查体:神志清,眼底正常,左侧肢体肌力Ⅱ°~Ⅲ°,腱反射活跃,病理征阳性。术前颈动脉造影,显示右顶叶前部及额叶后部矢状窦旁有5×4厘米病理性血管网,颈外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供血,大脑前动脉向对侧移位,大脑镰征阳性。诊断为右矢状窦旁脑膜瘤。于1982年4月6日在气管插管静脉麻醉下作右顶部皮骨瓣,见  相似文献   

18.
垂体大腺瘤与鞍隔脑膜瘤的CT、MRI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CT、MRI对垂体大腺瘤与鞍隔脑膜瘤的鉴别诊断能力,有助于临床采取正确的肿瘤手术入路,可成功切除肿瘤。方法对340例垂体大腺瘤与18例鞍隔脑膜瘤的CT、MRI表现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垂体大腺瘤组肿瘤由鞍内向鞍上、第三脑室、鞍旁海绵窦、蝶骨嵴、斜坡、额部等侵袭生长。鞍隔脑膜瘤组肿瘤位于鞍隔之上伴鞍内14例,鞍上伴第三脑室、鞍旁4例。结论二者的主要鉴别点CT、MRI显示垂体大腺瘤由垂体窝向鞍上、鞍旁海绵窦侵袭性生长时受鞍隔孔的阻力,呈“花生”状、“哑铃”状、“腰鼓”状,肿瘤中心位于鞍内,垂体窝扩大,无正常垂体腺结构。CT、MRI显示鞍隔脑膜瘤由鞍隔向鞍上生长,亦向鞍内生长,肿瘤中心位于鞍上,鞍隔之上的肿瘤,肿瘤压迫使垂体腺变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显微技术及新的手术理念在矢状窦旁脑膜瘤治疗中如何预防复发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方法 总结归纳22 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病人显微手术切除治疗过程及效果. 结果 本组Ⅰ级切除9例, Ⅱ级切除13例.行上矢状窦前1/3结扎切除肿瘤2例,无手术死亡. 结论 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和术前充分估计是防止术后并发症和脑膜瘤复发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采用显微手术治疗中央回区矢状窦旁镰旁脑膜瘤28例。术中注意保护中央沟静脉、代偿回流静脉,妥善处理受累的矢状窦。肿瘤全切除20例,近全切除8例。术后出现偏瘫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认为显微手术治疗中央回区矢状窦旁镰旁脑膜瘤,肿瘤全切除率高,提高手术技巧有利于减少脑重要功能区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