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构建适合听障老年人的家庭听觉康复训练方法,评估计算机辅助听觉训练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双耳新选配多通道数字助听器的中度和重度听障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选配助听器后接受eARenaTM听觉康复的训练组(40例),另一组为选配助听器后不接受计算机辅助听觉康复训练的对照组(40例)。分别在助听器刚选配、选配后3个月和6个月采用格拉斯哥评估量表(Glasgow Hearing Aid Benefit Profile,GHABP)和助听器效果国际条目(International Outcome Inventory for Hearing Aids,IOI-HA)对两组老年人进行多因素、多水平方差分析。结果是否进行听觉康复训练、训练时间的长短对听障老年人的GHABP得分有显著影响(P<0.01);是否进行听觉康复训练、年龄与听力损失程度对听障老年人的IOI-HA得分有显著影响(P<0.01)。结论听障老年人在选配助听器后立即进行计算机辅助听觉康复训练可以更快地降低听力损失带来的困难程度与烦恼程度,更好地提升助听器的使用率、获益度与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腭裂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异常情况及听力障碍程度、性质.方法:应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32例腭裂患儿的听觉阈值,各波潜伏期及阈值异常率,潜伏期延长的异常率.结果:腭裂患儿听觉阈值及各波潜伏期较正常儿显著提高和延长(P<0.01),阈值异常率为68.75%,腭裂患儿普遍存在程度不同的听力障碍,半数以上为中、重度听力障碍.潜伏期延长的异常率为65.6%.患侧耳数Ⅰ、Ⅲ、Ⅴ波延长分别为30耳、18耳、32耳.腭裂患儿Ⅰ~Ⅴ波峰间期较正常儿童明显延长,表明存在一定程度的中枢传导通路功能障碍.不同类型及不同年龄腭裂患儿之间BAEP反应阈及异常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68.75%腭裂患儿存在听力障碍且大部分是传导性听力丧失,BAEP作为筛选适于低龄儿童听力的工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助听设备及康复时间与听障婴幼儿听觉语言能力的关系,初步分析国内研发的评估方法与国际通用评估方法的关系。方法共选取47例13-36月龄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婴幼儿为观察对象,按助听设备类型将其分为助听器组(25例)与人工耳蜗组(22例),采用《听力障碍儿童听觉、语言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分别在听觉干预的不同阶段(听觉干预0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评估受试者言语听觉能力与语言能力,同时通过问卷方式获得其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SIR)、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infant-toddler 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IT-MAIS)、有意义言语使用量表(meaningful use ofspeech scale,MUSS)和《小龄儿童听觉发展问卷》(Littl EARS Auditory Questionnaire)得分。结果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随着听觉干预时间的推移,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婴幼儿言语听觉和语言能力逐渐提高。助听器组和人工耳蜗组在一年内言语听觉和语言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运用相关性分析得知,言语识别率与CAP、IT-MAIS和Littl EARS得分之间分别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语言年龄与SIR得分之间有显著的线性相关,与MUSS得分之间无显著的线性相关。结论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婴幼儿助听听阈进入言语香蕉图范围的前提下,助听设备对其一年内言语听觉和语言能力的影响不存在差异。国内研发的评估方法与国际通用评估方法有一定程度的关联,可互为参考,但不可完全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   

4.
唇腭裂患儿的听觉脑干反应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唇腭裂患儿听力损失的特点。方法:对68例(136耳)腭裂、70例(140耳)唇腭裂患儿进行ABR测试,均按年龄分为3组(〈6个月,6~12个月,13~24个月),并与80例(160耳)同样分为3组的正常对照组儿童进行比较。结果:91.9%腭裂及89.3%唇腭裂患儿存在听力障碍,且大部分为中重度听力障碍,其各波潜伏期及反应阈值均较正常儿童明显延长和增加,12个月以下腭裂、唇腭裂患儿其Ⅰ~Ⅴ波波间期与正常儿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24个月腭裂、唇腭裂患儿其Ⅰ~Ⅴ波波间期与正常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腭裂与唇腭裂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听觉阈值均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腭裂患儿Ⅴ波引出率及唇腭裂患儿Ⅰ、Ⅲ、Ⅴ波引出率均随年龄增大而提高。结论:大部分唇腭裂患儿存在听力障碍,因此要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和干预,但由于婴幼儿的中枢神经系统还处于一个不断发育成熟的阶段,所以需要动态的听力客观评估。  相似文献   

5.
听觉口语法注重家长在听障儿童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强调家长的深度参与.然而在康复实践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家长的参与深度仍不够.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家长参与听觉口语教学的各种因素,提出促进家长深度参与的建议及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个案研究探讨合并孤独症倾向的听障幼儿开机两年半的康复训练进程、效果及康复中的困难和试用办法。方法运用观察法和文本分析法,将个案在各阶段各领域的康复进展及效果进行梳理。结果经过2年半的个别化康复训练,个案的认知和语言理解水平有较大提高,且呈现先慢后快的趋势,但言语水平进步缓慢,听觉习惯依然有待提高,尤其是聆听的专注度和配合度依然不佳。结论对于合并孤独症倾向的听障幼儿,个别化听觉语言康复训练能有效提高幼儿的语言理解和认知能力,但言语清晰度和主观配合度的提高依然需要跨团队合作,可尝试将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部分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听觉言语康复训练中。  相似文献   

7.
汉语言分解式听觉技能训练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听觉技能是指人类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感知声音的能力,尤其是感知言语声(speech perception)的能力。良好的听觉技能是儿童进行准确发声和学习更多词汇的基础。健听儿童大约2周岁便能敏锐地听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听力障碍者听觉技能的自然发展则受到阻碍。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的飞速发展为听力障碍者听到和听清声音提供了前提和基础。然而,如何处理这些新异的声音信号还需要学习,且一旦错过最佳时期,人就会适应这种刺激,将其作为一种没有意义的声音信号对待。因此,应投入大量精力,帮助聋儿养成聆听习惯。  相似文献   

8.
婴幼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能力的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婴幼儿听觉能力的发展规律,试图为患儿制定合理的术后听力言语康复训练计划提供依据。方法:共有86例患儿参加本次调查,手术年龄为1~3岁,均为语前聋患儿。评估使用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ITMAIS),由经过培训的听力学专业人员进行评估。评估人员逐一询问量表中的10个问题,主要调查患儿的发声情况、对声音的觉察能力和对声音的理解能力等三方面的内容,由家长对患儿在日常生活中听力方面的自发性反应做出详细的描述。分别在术前和术后开机后1、3、6、12个月时对患儿的上述情况进行评估。评估人员根据患儿听觉行为出现的频率进行评分。结果:经单因素方差分析,问题1的得分在术前与开机后1、3、6、12个月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问题2的得分在术前与开机后6、12个月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问题3的得分在术前与开机后3、6、12个月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问题4的得分在术前与开机后3、6、12个月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问题5的得分在术前与开机后1、3、6、12个月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和P<0.01,P<0.01);问题6的得分在术前与开机后3、6、12个月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P<0.01);问题7的得分在术前与开机后3、6、12个月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问题8的得分在术前与开机后6、12个月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问题9的得分在术前与开机后3、6、12个月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P<0.01);问题10的得分在术前与开机后12个月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儿术前对日常生活中的声音不能作出准确的反应,而术后的发声情况、对声音的觉察能力和对声音的理解能力均有显著改善。患儿术后对声音理解能力的发育较发声行为和对声音的觉察能力的发育慢。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一例听障青年的康复实践,探索成年听障患者听觉言语康复的方法.方法 利用短期培训传授听觉言语康复的方法和技巧,以患者自主康复训练为主,定期进行康复指导和评估.结果 经过3年的听觉言语康复,该患者与健听人交流基本无障碍,并能使用电话.结论 听力损失为极重度聋但低频残余听力较好的成年人,通过验配合适的助听器,掌握基本的听觉言语训练方法,坚持科学系统的学习训练,也有希望得到康复;聋儿听觉言语训练的方法和技巧同样适用于成年听障患者.  相似文献   

10.
超声与听觉     
自从有人注意到骨导超声能引起听觉以来,超声听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有关超声听觉及其机制仍有争议,本文仅就超声听觉及其机制有关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Many factors go into appropriate recommendation and use of hearing assistive technology (HAT). The aging auditory system presents with its own complications and intricacies; there are many types of age-related hearing loss, and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underlying cause of hearing loss can significantly impact the recommendations and performance with HATs. The audiologist shoul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peripheral and central auditory function when selecting HATs for the aging adult population as well as when selecting appropriate types of technology including personal sound amplification products, hearing aids, cochlear implants, and other assistive technology. The cognitive ability of the patient plays a central role in the recommendations of HAT.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use of HATs could mitigate some of the effects of cognitive decline and thus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early as possible. Assessment of ability and appropriate recommendations are crucial to consistent use of HAT devices.  相似文献   

12.
现代助听器反馈啸叫抑制技术包括静态初始化加动态估计和仅动态估计两类自适应相消(adaptive cancellation),以及为了改进其性能而并入的延时、高通滤波、频移和检测等技术。本文阐述了与这些技术有关的基础概念和实际工作原理,总结了不同技术的应用途径。  相似文献   

13.
移动电话(俗称手机)已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应用, David等[1]预测近期其总量将达到30亿部。常见移动电话的工作频率在超高频(0.3~3 GHz)范围,用脉冲或数字信号调制。这样的发射信号形成了一种不可避免、独特的干扰源。助听器是很小的电声器件,内部的电路连接线和印刷电路板(printing circuit board,PCB)印制线可能对这样的超高频信号形成有效而隐蔽的接收天线,因而会在助听器输出时产生音频噪声。为了保护助听器用户的听力健康,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对这样的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进行了多年研究,目前对它的控制很有成效。1997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ical Committee,IEC)对这类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提出了要求。最初的标准是针对模拟助听器和旁人手机干扰而制定的,以后不断更新,2011年制定了适用于数字助听器和用户手机干扰的最新版本[2]。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 Institute,ANSI)于2001~2011年3次颁发了无线通讯器件与助听器间EMC的国家标准,十分重视手机对助听器的近场干扰,规定了近场EMC的测试方法和指标[3]。William等[4,5]对通用EMC的基本原理和控制技术做了全面介绍,将其分为两大类,即EMC接地、屏蔽技术和PCB印制线设计技术。Thomas等[6]对新一代电磁元件做了相当精细的论述,是广义电磁理论和技术的三部曲:电磁元件基础、等价电路理论,各种电磁元件的特性、工作领域及其应用实例。DELTA实验室[7]调查了助听器EMC测试结果的不一致性,对多个助听器厂家的测试结果做了汇总、比较和讨论。顾军[8]对助听器与移动电话的兼容性及其较早期状况,包括国内研究进展做了初步介绍。然而,有关EMC控制技术在助听器中应用的论著、报告至今极少公诸于  相似文献   

14.
目的验证基于不同平台的PureWave反馈截除技术与AFI主动反馈截除技术在开放式助听器选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40例(40耳)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年龄16~70岁,平均40&#177;18.04岁,测试耳0.5~4kHz平均纯音听阈55.7&#177;14.8dB HL。分别佩带50dB增益的畅听系列RIC瑞克(Purewave反馈截除技术)和ZON神(AFI主动反馈截除技术)助听器,采用相同扬声器与中号(3号)开放式耳塞,测试并比较两者的附加稳定增益值(added stable gain,ASG)及开启反馈功能状态下的最大稳定增益(maximum stable gain,MSG)曲线。结果 PureWave反馈截除技术与AFI主动反馈截除技术的ASG值分别为25.12&#177;3.47dB与20.33&#177;3.28dB,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两者的最大稳定增益在3.0kHz和6.5kHz最大差值分别可达8dB和6dB。结论 PureWave反馈截除技术可显著提高开放式助听器选配中的附加稳定增益;其应用可扩大开放式助听器选配的使用人群,提高选配的舒适性与美观性。  相似文献   

15.
20年前,助听器和创意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助听器仅仅是助听器械而已.由于其特殊的应用性质,助听器从开始便被冠之以非创意特征,从早期外形简陋的盒式助听器,到上个世纪80年代流行的炮弹式耳背助听器,早期听力工程师在设计助听器时,更多考虑的是如何能装下所有的零件线路,发挥最大的放大效果,当时助听器最常用的前缀总是和大功率(powerful)有关.现在许多助听器博物馆仍然保留着各式各样的早期助听器,便是最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美国听障教育辅助技术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信息时代美国听障教育辅助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全纳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相关技术支持.同时,笔者结合我国听障教育辅助技术的发展情况,提出了适合国内发展的听障辅具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7.
18.
Assistive devices, such as assistive listening devices, assistive alerting devices, and assistive signaling devices, play an ever-increasing role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hearing-impaired persons. These devices serve to alert a hearing-impaired person to changes in his or her environment that cannot be perceived auditorially, maximizing the person's hearing efficiency, enhancing communication, and fostering independence.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