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及复律后凝血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检测24例急性房颤患者(〈48h)自发或药物转复后1、3、30天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浓度,并设24例慢性房颤组和24例健康对照组。结果房颤患者血浆vWF、D-二聚体浓度升高(vWF:急性房颤组137.2±36.9ng/ml,慢性房颤组133.1±25.0)ng/ml,对照组86.7±33.2ng/ml,D-二聚体三组分别为:2.35±2.68mg/ml、1.12±0.65mg/ml、0.39±0.28mg/ml,P〈0.05),复律后30天,急性房颤组D-二聚体浓度高于其他组(P=0.04),而vWF浓度无显著变化。结论急性房颤患者存在内皮功能损害和血栓形成增加,并且可以持续到复律后30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联合检测在急性肺栓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血浆D-二聚体和Fg用STAGOSTA 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分别检测40例急性肺栓塞(APE)和40例正常健康人中的D-二聚体和Fg的水平,所有数据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急性肺栓塞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Fg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和Fg单独检测APE的灵敏度分别为80.0%、71.6%,特异度分别为41.2%、33.1%,两者联合检测APE的灵敏度为95.0%、特异度为56.3%。结论血浆D-二聚体、Fg在APE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联合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的水平有利于提高急性肺栓塞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规察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经过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栓标志物含量的变化。方法 16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n=82)相对照组(n=78)。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浆Fg、D-二聚体、P选择素含量。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浆Fg、D-二聚体、P选择素含量分别为(2.88±0.68)g/L,(1.36±1 02) mg/L,(8 78±1.99)μg/L显著低于治疗前的(3.60±0.84)g/L,(1.98±0.98)mg/L,(11.32±2.68)μg/L(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浆Fg、D-二聚体、P选择素含量,可能具有抑制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房颤患者血清D-二聚体、B型钠尿肽水平及其对血栓形成的预测作用。方法房颤患者55例,按治疗期间是否发生左心房血栓及外周动脉血栓栓塞并发症分为血栓形成组(25例)和非血栓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栓形成前的血清D-二聚体、钠尿肽、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左心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期内径(LVEDD)。结果血栓形成组血栓形成之前的血清D-二聚体、钠尿肽、CRP、LAD、LVEDD、PT、APTT指标均显著高于非血栓组(P〈0.05),血栓形成之前的LVEF低于非血栓组(P〈0.05)。血清D-二聚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3(95%的可信区间0.872~0.993,P〈0.001)。血清钠尿肽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2(95%的可信区间0.741~0.843,P〈0.001)。结论血清D-二聚体、钠尿肽水平,可以作为预测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指标,血清D-二聚体对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高于血清钠尿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3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 28例和健康对照组28例的静脉血中D-二聚体含量,与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所显示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范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二聚体阳性组的冠脉狭窄检出率及冠脉狭窄程度显著高于 D-二聚体阴性组(P〈0.05).二聚体水平UAP患者多支狭窄组比双支狭窄组增高(P〈0.01),双支狭窄组比单支狭窄组增高(P〈0.01),单支狭窄组比无狭窄组增高(P〈0.05), 无狭窄组比健康对照组增高(P〈0.05),与UAP组比较, AMI组D-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UAP组(P〈0.05),但两组D-二聚体阳性检出率及多支病变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ACS患者D-二聚体含量与冠脉狭窄程度、病变范围呈正相关. D- 二聚体含量的检测对ACS患者的血管病变程度评价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指标: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法国产STA-R全自动血凝检测仪检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浆vWF、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水平。结果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vwF、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抗凝血酶Ⅲ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浆vWF、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与血栓前状态指标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彷珐对我院60例房颤患者及对照组无房颤者20例进行观察,M型心脏超声测定LAD,同时检测其vWF、D-D及Fg浓度。结果房颤患者LAD≥40mm组较LAD〈40mm组的vWF、D—D以及Fg浓度显著增加(分别为P〈0.001、P〈0.001、P〈0.01);病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01)。LAD大小与vWF、D—D、Fg显著正相关,LAD与D—D、vwF的相关性较大(r=0.83,P〈0.01;r=0.72,P〈0.01),而LAD与Fg相关性较小(r=0.53,P〈0.01),两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房颤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且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越大则血液的凝固性越高,发生血栓的可能性就越大。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预后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原发性乳腺癌患者92例(病例组)和健康体检者85例(正常对照组),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R、PR、HER2、Ki-67和P53的表达;随访8个月,观察患者生存情况。分析根据不同指标分组的乳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结果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P<0.01);随访期间生存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死亡者(P<0.05);不同ER、PR、HER2、Ki-67和P53表达的乳腺癌患者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D-二聚体可作为评价乳腺癌预后的指标,能够预测乳腺癌患者生存状况,而与激素受体等免疫组化指标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AF)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因子及D-二聚体水平在血栓形成及临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具有完整资料确诊AF患者61例,无AF史30例做为对照组,根据食道超声(TEE)及有无血栓史将AF患者分为血栓组(n=13)及非血栓组(n=48),测定D-二聚体及vWF含量,并评价血栓组行抗凝治疗后3个月的血栓情况,将其分为血栓溶解组(n=9)及血栓未溶解组(n=4),复测各组的两因子水平,进行分析评价。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血栓组与非血栓组vWF水平及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窦性心律组,P<0.05。血栓组vWF水平及D-二聚体水平高非血栓组,P<0.05。血栓组经治疗后血栓溶解组两因子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血栓未溶解组两因子水平也较治疗前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房颤血栓组血浆D-二聚体及vWF水平呈正相关性(r=0.952, P<0.05)。结论:vWF因子及D-二聚体水平可用于评估AF患者血栓形成风险的高低,同时可以预测合并血栓的AF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 )、D-二聚体及抗凝血酶Ⅲ( AT-Ⅲ)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肺癌患者73例(观察组),健康志愿者60例(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浆FIB、D-二聚体及AT-Ⅲ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AT-Ⅲ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均<0.05);Ⅲ、Ⅳ期患者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高于Ⅰ、Ⅱ期(P<0.05),而Ⅲ、Ⅳ期患者AT-Ⅲ水平低于Ⅰ、Ⅱ期(P<0.05)。结论检测FIB、D-二聚体以及AT-Ⅲ的水平可作为肺癌进展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1.
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216例根据房颤血栓栓塞危险分层CHADS2评估系统评分,分别按0~6分逐一分组,是否≥2分分为两组,应用经颅多普勒检查微栓子及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结果显示,随CHADS2评分分值增加,监测到的微拴子数量及D-二聚体水平有增加趋势,0分、1分组微栓子数量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其他高分值组(P〈0.05),5分、6分组微栓子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分值组(P〈0.05);CHADS2评分≥2分组微栓子检出数量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2分组(P〈0.01)。提示,微栓子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反映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Fg)水平与疗效、预后的关系.方法 早晨空腹抽取静脉血.D-二聚体采用乳胶凝集半定量法,血浆Fg含量采用Clauss法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结果 400例恶性肿瘤患者中,恶性肿瘤初治组、难治转移组、治疗缓解血浆D-二聚体及Fg含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别(P<0.01),治疗缓解组血浆D-二聚体及Fg含量有不同程度下降,但仍高于正常水平(P<0.01).结论 D-二聚体及Fg水平变化与肝癌、直肠癌、胃癌、肺癌、乳腺癌、白血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明显关系,其检测方法简便、快速、敏感性高,可作为6种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一项早期实验室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血浆中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住院确诊的肺癌患者90例(肺癌组),健康志愿者90例(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肺癌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血浆中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人P-选择素和人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的含量;采用ACLTOP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全套指标,其中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lrr)、纤维蛋白原(FIB)的血浆含量采用凝固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抗凝血酶Ⅲ(AT-Ⅲ)的测定采用底物发光法。结果肺癌组血浆vWF、P-选择素、TAT、D-二聚体、FIB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AT-Ⅲ、AFFr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或缩短(P〈0.05),而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期肺癌患者的血浆vwF、P-选择素、TAT、FIB、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Ⅲ期及I+Ⅱ期肺癌患者(P〈0.05)。Ⅳ期肺癌患者的血浆胛及APTr均较Ⅲ期及I+Ⅱ期肺癌患者明显缩短(P〈0.05),且Ⅳ期肺癌患者的AT-Ⅲ活性也较Ⅲ期及I+Ⅱ期明显降低(P〈0.05)。结论肺癌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且AT—Ⅲ、vWF、D-二聚体、FIB、TAT、P-选择素以及APTT是早期诊断血栓前状态的可靠标志物,其中以vWF、TAT、P-选择素以及D-二聚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龄、糖尿病等高危因素对房颤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 将40例房颤患者分为持续性房颤和阵发性房颤2组,同时选取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其高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分别进行测定,采用统计学方法测定其差异.结果 持续性房颤组高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及对照组,阵发性房颤患者hs-CRP、D-二聚体水平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房颤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hs-CRP、D-二聚体水平均较无合并症者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冠心病、高血压等高危因素与房颤患者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升高密切相关,在治疗过程中与一般房颤患者相比,更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5.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ARDS患者43例,测定其血浆抗凝血酶(A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和血小板计数(PL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同时计算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和肺损伤评分(LIS)。23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结果ARDS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vWF比对照组明显升高。ARDS组血浆A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ARDS组中死亡组D-二聚体和vWF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AT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P〈0.01)。AT与APACHEⅡ评分和LIS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12和-0.721;vwF与APACHEⅡ和LIS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767和0.724。结论D-二聚体、vWF和AT在ARDS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用作临床医生判断患者预后及指导治疗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房颤患者凝血因子的检测,观察不同临床因素与慢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凝血功能的关系。方法:观察对象为60例慢性非瓣膜性房颤病例,并设健康对照组20例,同批检测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浓度、纤维蛋白原(Fg)浓度,按年龄(<70岁、≥70岁)、左房内径(<40mm、≥40mm)、血糖(<7.0mmol/L、≥7.0mmol/L)、有无高血压(SBP≥14OmmHg和/或DBP≥90mmHg)、房颤类型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vWF、Fg或D-D浓度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房颤患者血浆vWF、D-D、Fg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除有无糖尿病亚组间Fg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外,在不同年龄亚组、不同左房内径亚组、有无糖尿病亚组、有无高血压亚组vWF、Fg或D-D浓度均有显著差异(均p<0.05),而在不同房颤类型亚组间vWF、Fg、D-D浓度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①房颤患者血浆vWF、D-D、Fg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提示房颤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阵发性房颤亚组与非阵发性房颤亚组血浆vWF、D-D、Fg水平无显著差异,提示阵发性房颤有同样的血栓栓塞的风险。②左房内径扩大、高龄、糖尿病、高血压是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其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D-二聚体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年龄≥60岁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高血压组)和老年健康体检者100名(对照组),检测2组血压变异性、血浆vWF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高血压组血压变异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组血浆vW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组24 h收缩压变异性与血浆vWF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显著增高,并伴有血浆vWF水平升高,提示血管内皮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探讨其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 检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糖尿病无合并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的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指标并比较.结果 三组间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有/无合并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P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无合并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APTT、FIB和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尿病有/无合并脑梗死组间、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APTT、FIB和D-二聚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功能Ⅰ~Ⅱ级APTT、FIB、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心功能Ⅲ~Ⅳ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凝血功能检测可用于糖尿病有无脑梗死合并症发生的界定,特别对心功能级别不同的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其检测指标可反映心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纤颤(房颤)患者血中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持续性房颤患者39例,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血栓阳性(22例)和血栓阴性(17例)组,另选窦性心律患者(窦律组)和正常对照组各20例。所有对象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血中D-二聚体水平。结果血栓阳性和阴性组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窦律组和正常对照组(P均〈0.05),血栓阳性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血栓阴性组[(0.70±0.10)mg/L vs(0.41±0.18)mg/L,P〈0.05]。结论D-二聚体水平增高是持续性房颤患者左房血栓形成的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0.
沙浩波 《黑龙江医学》2014,(12):1370-1371
目的探讨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手术前后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为患者术后抗凝治疗,预防继发性血栓形成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88例胃肠道肿瘤患者分为恶性肿瘤组及非恶性肿瘤组,其中恶性肿瘤组又分为老年恶性肿瘤组及非老年恶性肿瘤组,应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各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浆中D-二聚体的水平,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老年与非老年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以及非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0.05);恶性肿瘤组患者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恶性肿瘤组患者术前水平(P〈0.05);老年恶性肿瘤组患者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老年恶性肿瘤组患者术后水平(P〈0.05)。结论手术对老年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D-二聚体有明显的活化作用,并能促进高凝状态的发生,故应重视手术后的抗凝措施,防止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